APP下载

2022年风险传播研究综述

2023-05-31郅慧周敏

教育传媒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风险感知风险治理

郅慧 周敏

【内容摘要】本文系统梳理了2022年中国风险传播研究领域与热点前沿,考察了我国风险传播研究在理论构建、范式创新与行动反思等层面的新特征与新样态。

【关键词】风险传播;风险感知;风险治理

随着我国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直接与间接的社会结构性变革深刻显示着当下风险社会的表征。风险已经代替物质匮乏,成为社会主题和政治议题的中心。①风险传播研究致力于观察风险信息在专家、风险管理部门、利益团体和民众之间的流动,尤其强调“专家如何将真相告知民众”,其最终目的在于引导政府、企业与民众之间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并促成良性对话。②目前,元宇宙、区块链、5G等前沿科技的发展引发了社会组织结构与运行逻辑的深刻变革。与此同时,全球性金融、环境、安全等相关风险事件频繁发生,现代风险的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发生突然性等特征在与多元传播主体的交互中凸显。

本文对2021年至2022年期间发表于国内核心期刊中(包括CSSCI及北大核心期刊)风险传播领域相关论文进行回顾,从本体研究、情感转向、文化转向的理论向度和风险沟通、风险识别、风险治理的实践向度,系统梳理该时间段内我国风险传播研究在理论构建、范式创新与行动反思等层面的全新特征,分析总结我国风险传播研究领域的研究领域和热点前沿。

一、本体研究:围绕现代风险认识论的考察

20世纪90年代至今,国外风险传播研究从默认专家主导的“技治范式”转向强调公众参与的“民主范式”,即将风险传播界定为个人、团体和机构间交换信息和意见互动的过程。③互联网和新技术对于个体能动性的激活使得风险本身的界定发生改变,既有风险传播的认识对于新社会环境下的解释力稍显不足。将后常规风险观作为风险传播的研究起点,有助于超越实在论与建构论之间的风险观争议。

对于风险的认识呈现出客观介入与主观结构两大领域,客观方面主要涉及技术所带来的社会结构变革,主观方面则与风险感知的研究推进相关。技术的全面发展与介入使得现代风险呈现出新的特征。有学者认为,技术升级有可能导致难以预料的巨大风险,该类风险通常是由不恰当的技术诉求导致,技术能够制造出与我们进行自由对话的灵魂伴侣(社交机器人),但虚幻的目标可能使社会陷入伦理纠葛困扰。④主观建构性是风险社会的显著特征,其侧重于认为风险不仅由技术因素生发,而且在意义生成中得到建构。具体而言,风险感知指个体对于外部客观风险的主观感受,体现了风险本体论和建构论的两大领域。当下,互联网不仅是风险信息的“搬运工”,而且在自我修饰与生成中定义出新的风险。这种动态的媒介过程本质上是政治社会化意义的风险文化培育和观念塑造。⑤

二、“情感转向”:基于个体认知及情感要素的探讨

早期的风险感知研究聚焦于对于风险等级和评估的客观性划分,对于主观性和社会性维度的考察相对缺乏。目前,部分学者开始关注社会情境和个体认知结构对风险感知的影响,丰富风险传播研究的多维路径。虽然社交媒体和权威媒体的影响路径存在差异,但均在不同程度上通过影响公众的情感或者认知进而影响其预防行为。在社交媒体与预防行为之间,负面情绪起着一定的作用。⑥有学者研究了风险感知中的“愤怒效应”,将其视为风险评估中的情感式激活。研究发现,个体对风险特征的认知并非基于客观衡量,而更多是基于情感驱动。⑦作为一种社会建构,恐慌感也是风险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心理机制。相比于媒介渠道,人际交流重构了个体对于疫情新闻信息意义的解读。与风险相关的信息在人际渠道中被放大和聚焦,甚至被赋予极端威胁的想象。⑧类似地,有学者对非常法时期的安全风险感知、恐惧抑制处理进行研究发现,对于个体生命健康层面的直接威胁,会促使个体改变态度与行为,以抑制恐惧和降低风险。⑨现代风险通过不断社会化,推动民众的风险认知和排拒心理普遍成型,要想越过心理的范畴,将其转化为能够产生具体影响的社会行为需要克服集体行动的困境。⑩

除恐惧、愤怒等负向情感要素外,公众正向情感的激活对于风险传播过程具有积极调节作用。社交媒体为获得人际关怀提供了情感交流渠道,发挥社会情绪的调节作用,有利于形成巨大的社会凝聚力。在非常态社会背景下,社交媒体平台为公众搭建起的健康社区,为其带来共渡难关的正面情感支持。此外,系列研究进一步表明公众在风险传播中能动性的增加,演变成为各类风险应对中情绪激活的积极主体。公众会针对风险和形势做出适应性行为,具体表现为,公众通过策略性的信息接触,能够对情绪状态进行自我层面的调整,并通过此方法减轻或调控风险对于个人情绪的影响。“情绪平行说”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国外学者提出的“作为情绪的风险”假说,并提示在考察“风险感知”这个构念时,可以考虑将其概念操作化为“认知—情绪”的二维结构。

三、“文化转向”:风险传播研究中的中国本土化阐释

社会文化因素对于公众风险认知的影响体现出风险传播研究中的“文化转向”,即不仅关注风险传播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行为差异,还将个体放置于其所在的宏观社会文化语境进行考察。风险传播从心理认知到宏观管理的转化所体现的中国社会的特殊语境,为学界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机遇和理论突破的可能性。总体上看,当前基于中国本土化语境与风险传播相结合的研究相对较少,部分学者在模型构建与理论拓展方面做出一定尝试。根植于我国本土的代际语境,有学者研究了風险传播促成健康预防行为的相应路径后发现,不同渠道的风险信息接触对不同世代的防疫情感无显著影响,但在防疫行为预测中体现出中国的特殊现象:传统媒体接触更能促成祖代的防疫行为,而社交媒体和人际交流则更能促进子代和亲代的防疫行为。公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对于涉风险类事件的态度。如有学者通过“格—群”文化理论的研究发现,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民族中心主义、客观政治倾向和主观意识形态自评等政治价值观可能会影响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在关于HPV疫苗普及的健康风险研究中,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作用亦得到证明。当中国女性暴露在媒体或在线社区的健康传播活动,尤其平台提供同“损失—将来”框架特质相同的信息时,女性更像“远虑的冒险家”勇敢地激发自己接种疫苗的意愿。

此外,基于本土语境和文化的研究拓展了风险传播相关理论模型,并为风险治理提供新的视角。有学者对疫情期间的中国网民进行调研,在已有的危机与应急风险传播框架内,引入“媒介可信度”變量,拓展经典的“信息接触—风险感知—行为驱动”理论模型。研究验证了媒介可信度在“政府”“新闻媒体”和“公众个人”等信源接触与防护行为的关系中扮演中介角色,丰富并拓展了风险传播的经典模型架构。中国文化形成了风险时期具有本土特色的“移动化”社会治理实践。有学者研究了我国制度及文化要素驱动风险社会的形成,并由此提出,风险社会放大的本土化治理应针对风险演化,采取系统化的应对方式,对不同缓解风险的方案进行权衡,关注风险社会潜在的脆弱性、盲点和风险溢出后果。中国人在空间剧变和重组中强调文化传承、在阶层流动中强调安居乐业、在全球贸易中强调身份认同、在全球竞争中强调共同命运的共识,在“共同体”中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和弹性的“移动性文化”。

四、表征反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风险沟通与行为

作为全球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突出反映了当下风险社会的新秩序,促使学界进一步反思现代化进程中的风险表征。风险传播是一个多方涉事者共同参与的社会化过程,除了政府、企业、媒体、NGO 之外,公众也参与风险治理并享有和组织机构对等的地位。作为风险传播沟通的主体,专家/科学家、政府以及公众的关系在早期风险传播研究中被刻画为线性模型,即由专家/科学家作出风险评估,政府制定应对政策,公众则处于获取信息的位置。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公众自主地参与风险政策制定并作出反馈,进而形成双向沟通的机制。与之类似,在疫情科学信息的传播过程中,科学共同体在社交媒体中亦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双向沟通特征。有学者对疫情期间10名科学家相关微博的热门分析发现,科学家以自媒体和传统媒体作为主体平台,借助新媒体形式,以专业性知识发挥环境监测与服务公众的作用,形成以疫情相关科学信息普及的“缺失型”模式。

除群体性特征外,个体在风险传播载体的选择和后续行为方面体现出积极向度。代际间的媒介偏好影响代际间关于疫情的风险感知和风险沟通。社交媒体与传统媒体具有不同的传播方式,共同构成了新冠疫情初期每个独立家庭中的沟通情境。既呈现出该情境下的数字代际冲突,又实现风险沟通中文化反哺这一复杂现象。此外,有学者研究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微信使用与利他行为,研究发现通过微信阅读疫情相关信息,能够增强公众在社会层面的疫情风险感知,并通过共情进而促进助人帮扶行为;通过增强公众对机构公共信任,提高公众对防控举措的信心与认同,促进遵从配合行为。

五、技术嵌入:新兴技术形态下的风险感知与风险识别

蓬勃发展的新兴技术以其内部蕴含的逻辑影响社会发展的内在机理,更深刻改变了个体的认知方式与行为选择。健康码、社交机器人、深度合成等技术形态对不同人群的风险感知受到关注。对“健康码的社会接受”的实证研究发现,在协同治理体系下,用户对数据归属方的整体信任有助于消解其对数据让渡的风险顾虑并提升相应的利益感知。有学者基于当下人机交互的现象,研究了老年人对于社交机器人外观的刻板印象与风险感知的关系。研究发现,仅是观看机器人的图像,我国老年人会认为那些外观感知“宽容、热情、善良和真诚”的机器人,增加了他们被家人忽略的风险,使他们产生不被关注的担心,从而降低使用意愿。收集使用人脸识别信息,一方面侵害自然人的人格利益,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法律、社会和文化风险。因此,在规制措施方面,随着人脸识别信息实践的不断增加,必须全面寻求法律稳定性和法律体系融贯性之间的协调。面对“深度合成”技术潜在风险,应从伦理、技术开发与用户层面等多个方面入手,预防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科技风险议题中,转基因、垃圾焚烧、PX、核电等话题都呈现出议题网络带来的公众政治参与的动员潜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风险社会的特征逐渐凸显,环境、金融、政治、新技术使用等多种类型的风险渗透入社会的各个环节,关于该领域的研究逐步发生转向,体现出范围更广、综合性更强的研究趋势。为了依据先进技术而制定信息安全与防护措施,从技术层面解决传统信息安全评估的问题,学界从实践层面对网络风险传播、信息系统风险评估进行了研究。有学者提出一种Risk Rank网络风险传播分析方法,该方法基于DNS日志数据,计算网络节点间的相似关系和临近关系,以构建网络风险传播图谱,通过标记图谱中已知风险的网络节点,基于随机游走方法迭代计算网络风险传播模型,以分析网络风险传播。还有学者从确定节点的初始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利用三参数区间数方法获取节点威胁事件的量化值、根据风险评估方法计算各节点的风险值三个步骤,提出了一种基于风险传播的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方法,以解决传统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方法的弊端。

六、建构与互动:媒介化时代的传媒角色与风险治理

当下,媒介化带来社会传播逻辑、个体行为方式的深刻变革,进而影响到社会整体的建构过程。媒介化过程就是用媒体的逻辑、机制、传播模式,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深刻改造。学者对媒介化社会中媒介治理的重要性进行了多方面的阐释,认为媒介治理的逻辑应纳入整个社会治理尤其是风险治理的范畴。在高度媒介化的社会中,在技术发展应用和意义生成的过程中,社会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风险的再生产。媒介既是风险扩大的推动因素,亦为风险治理的重要节点。媒介治理成为连接社会系统、媒介系统与风险系统的中介桥梁。媒介技术的进步起到了革命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提升了媒介“介入”事件的便捷性,另一方面提高了社会公众介入媒介议程的主动性。“媒介化社会”理论为探究社交媒体中环境风险舆情扩散提供了切入视角,环境事件经由现实沉淀、社交媒体开辟流动入口而获得进入线上舆论场的“入场券”,媒介为环境风险舆情扩散主体赋权,使得社交媒体中传播主体的构成多元化,促进环境风险沟通与决策。媒介化信任蕴含着隐形风险,重建媒介化信任则需提升风险的社会可见性。

新闻媒体的话语逻辑是风险社会建构的组成部分,其往往被认为具有“风险放大站”的效应,影响个体对于社会风险的认知,而民主化的沟通与商谈被视为风险社会中理想性的媒介角色。媒体多元化发展既改变了人们的信息传递方式,又改变了人们的社交和意义建构方式,进而改变了风险传递速度和规模。重塑科学话语、规范话语结构有助于确立风险传播的现代范式。风险认知的目的是唤起人们的忧患意识,但概率性导致选择的感受性和侥幸心理,致使公众认为气候变化风险“遥不可及”和“与己无关”。因此,媒体的新闻报道框架应向微观个体转移,从“百姓视角”深挖气候变化故事中的“生活故事”。此外,适度报道与疫情相关的负面信息有助于增强公众的风险感知。社会传播偏好前风险社会下“邪恶—正义”的二元叙事逻辑。这一现象导致“争议性科技”存在特定“影响性事件”的标签化效应,最终牵连个体被置放于“绝对性判断”中。媒介在风险传播中应从两个维度实现话语重构:一是规范与民众的民主商谈,二是规范与规范的技术商谈。

回顾2022年我国风险传播的研究领域可以发现,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与媒介化成为研究领域聚焦的主要背景。在理论向度,风险传播研究进行了实在观与建构观的本体研究差异和探讨,并一定程度上实现研究的“情感转向”和“文化转向”,非理性要素成为新的社会互动与社会重构中最为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要素,风险传播领域逐步深化个体因素和社会情境因素与风险的交互。在实践向度,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风险感知、新技术形态下的风险识别以及媒介化时代的传媒责任和风险治理成为研究关注的热点领域。可以预见,随着社会细分化程度提高,风险传播领域对于青少年、老年人等特定人群的研究可能逐渐增多,多元研究方法的引入也将实现该领域实证研究的深度拓展。

注释:

①〔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新的现代性之路》,張文杰 、 何博闻等译,译林出版社2018年版,第8页。

②曾繁旭、戴佳:《中国式风险传播:语境、脉络与问题》,《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③黄晓伟:《后常规科学时代的风险传播:起点、规范与理性根基》,《新闻界》2021年第5期。

④王颖吉、王袁欣:《任务或闲聊?——人机交流的极限与聊天机器人的发展路径选择》,《国际新闻界》2021年第4期。

⑤蒲晓红、赵海堂:《互联网使用对公众风险感知的影响机制——基于政府回应视角》,《中国行政管理》2021年第5期。

⑥任围、朱晓文、胡怡:《风险感知与防疫行为:新冠疫情背景下社交媒体与权威媒体的多元作用对比》,《国际新闻界》2021年第5期。

⑦李思思、钟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武汉青年风险感知的“愤怒效应”——基于社交媒体使用的交互作用的考察》,《新闻与传播评论》2022年第4期。

⑧解庆锋:《媒介使用、恐慌感对疫情期间社交媒体策展新闻的影响》,《国际新闻界》2021年第5期。

⑨卢家银:《非常法时期互联网用户的隐私保护行为研究》,《国际新闻界》2021年第5期。

⑩钟杨、殷航:《邻避风险的传播逻辑与纾解策略》,《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

陈积银、宋春妮、崔怡珂:《信息救济、情绪安抚与公众参与:社交媒体在非传统安全事件中的社会治理》,《全球传媒学刊》2022年第2期。

黄河、刘琳琳、杨小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风险信息对公众情绪的唤醒机制——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证研究》,《全球传媒学刊》2022年第2期。

马超:《传染病疫情中大学生健康保护行为的实施意愿研究》,《新闻大学》2022年第2期。

贾鹤鹏、苗伟山:《科学传播、风险传播与健康传播的理论溯源及其对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启示》,《国际新闻界》2017年第2期。

杨洸、巢乃鹏:《健康不平等的代际差异:新冠疫情风险信息接触和个人心理认知的影响》,《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年第7期。

高芳芳、刘于思、王来迪:《政治信息接触与价值观如何影响中国网民的转基因食品态度?基于“格-群”文化理论的实证探索》,《国际新闻界》2022年第5期。

冉华、耿书培:《远虑的冒险家:一项关于健康信息框架对女性HPV疫苗接种态度和意愿影响的随机实验》,《新闻大学》2021年第2期。

李晓静、刘芹良:《媒介可信度视角的风险传播扩展模型——基于新冠疫情的全国调查》,《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年第3期。

宋宪萍、曹宇驰:《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逻辑进路与趋向研判》,《甘肃社会科学》2022年第5期。

秦红雨:《数字化大流行病下的移动性治理与中国实践》,《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年第11期。

Pechmann C,Zhao G, Goldberg M E,et al. What to Convey in Antismoking Advertisements for Adolescents:The Use of 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 to Identify Effective Message Themes.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3, 67(2):1-18.

黄懿慧:《风险沟通:打造专家——公众共通话语体系》,《青年记者》2022年第11期。

李明德、张玥、张帆、杨帆、蒙胜军:《疫情科学信息传播内容特征、模式、回应策略及优化路径——基于10名科学家相关热门微博的内容分析》,《情报杂志》2022年第3期。

唐乐水:《新冠疫情资讯在家庭中的风险传播研究》,《传媒观察》2021年第3期。

李宗亚、张明新、魏然、朱毅诚:《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中的微信使用与利他行为:风险感知与公共信任的中介效应》,《国际新闻界》2021年第5期。

谢新洲、石林:《数据治理的数据归属与主体信任——基于“健康码的社会接受”的实证研究》,《新闻与写作》2022年第9期。

申琦、邵一鸣:《机器人走进生活:老年人对社交机器人的外观刻板印象与风险感知》,《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年第10期。

林凌:《人脸识别信息保护中的“告知同意”与“数据利用”规则》,《当代传播》2022年第1期。

赵国宁:《智能时代“深度合成”的技术逻辑与传播生态变革》,《新闻界》2021年第6期。

王宇琦、曾繁旭:《社会化媒体上的议题网络与公众政治参与——雾霾与转基因议题的对比分析》,《新闻记者》2021年第5期。

张之刚、常朝稳、韩培胜、侯湘:《RiskRank:一种网络风险传播分析方法》,《重庆大学学报》2021年第9期。

杨宏宇、张乐、张良:《一种基于风险传播的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方法》,《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21年第4期。

喻国明:《学术视域下的新传播、新趋势与新思考——2021年传播学研究的8个关鍵词》,《教育传媒研究》2022年第2期。

李春雷:《风险、技术与理性:媒介治理的逻辑脉络》,《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

王秋菊、仇悦颖、张凌然:《社交媒体中环境风险舆情传播动因及疏导策略》,《传媒观察》2021年第11期。

许加彪、王军峰:《媒介化信任的生成与风险治理》,《当代传播》2022年第1期。

龚文娟、范丽娜:《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媒体接触、风险体验与风险接纳研究——基于F省重化工PX项目的调研》,《国际新闻界》2021年第9期。

郑保卫、覃哲、郑权:《气候传播中公众的角色定位与行动策略——基于中国“绿色发展”理念下的思考》,《新闻与写作》2021年第6期。

喻国明、杨雅、陈雪娇:《平台视域下全国居民疫苗接种的认知、意愿及影响要素——基于五大互联网平台的舆情大数据分析》,《新闻界》2021年第7期。

张学文:《争议性科技的媒介形象:被制造的风险与被偏好的刑罚》,《传媒观察》2022年第9期。

喻国明:《未来传播学研究的三个关键性课题》,《教育传媒研究》2021年第2期。

(作者周敏系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郅慧系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特约编辑:李艳华;责任编辑:谢 敏】

猜你喜欢

风险感知风险治理
网络舆论时代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路向与优化
网络舆论时代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路向与优化
江苏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社会分摊制度实践研究
风险信息、风险感知与火灾防范行为
山西文化旅游产业集群风险治理研究
互联网金融分析
风险感知视角下消费者品牌猪肉购买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种粮大户经营风险感知机理与实证检验
种粮大户经营风险感知机理与实证检验
关系嵌入与风险感知对网络组织治理模式选择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