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俄鱼文化的内涵比较

2023-05-31王春晓

今古文创 2023年3期
关键词:文化内涵中国俄罗斯

王春晓

【摘要】 在中俄民族文化中,鱼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分析中俄文化中鱼形象的文化内涵,结合生活实践对中俄鱼文化内涵进行对比研究,并从历史、地理等方面对其异同点进行原因分析,有助于更深入理解中国文化和俄罗斯文化的特点,推进中俄文化交流。

【关键词】 中国;俄罗斯;鱼;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G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3-013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3.043

一、引言

自古以來,人类与鱼类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鱼也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不同的民族对同一种动物往往会产生相近、相同或不同的心理感受和联想。在汉俄语言中,对鱼的认知程度和评价方式的差异与中俄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民族心理、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宗教信仰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文章通过分析鱼类在中俄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的异同,解释了中俄两国在传统文化和习俗上的差异与融合。

二、中俄鱼文化的内涵比较

(一)语言中的鱼文化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民族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心理。有关鱼的谚语和成语在中俄文化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自古以来捕鱼就是人类生存和赚钱的方式之一。一方面由于人们对鱼及其习性的观察,另一方面由于捕鱼需要耐心和运气,这两个原因让人们创造出许多有关鱼的谚语和成语。

另外,鱼的某些生活方式和生存规律也非常贴近于人类的现实生活,甚至有些相似的处境可以让人类借此反思自身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行为。

这里举例一些俄语中的成语:

Нем как рыба.(守口如瓶)

Как рыба в воде.(如鱼得水)

Рыбак рыбака видит издалек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неотделимый, как рыба и вода.(鱼水情深)

Рыба ищет, где глубже, а человек, где лучше.(人向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从这些俄语成语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人们的思维具有共同性,对鱼的形象也有相似的理解,加之两个民族之间的相互往来和沟通,民族间往往会有一些相同的观念,例如浑水摸鱼、如鱼得水等。

举例一些在汉语中鱼的成语和谚语:

1.鱼烂而亡

2.鱼龙混杂

3.如鱼得水

4.鱼与熊掌,不可得兼

5.祸殃池鱼

有关鱼的成语在汉语中出现的数量多达69个,并且在频数统计中排到第三位,仅次于马和狗。这个现象与鱼自身性质有极大关系,一方面鱼的生理结构不能使鱼具有自我防御的本领,另一方面受生存环境即水的牵制,也很难安度一生。这种因素隐喻在成语中,使鱼的形象更加深刻。

例如:池鱼之殃、河鱼之患是描写了鱼的弱小,人们将鱼的自身弱小同人的弱小相联系,创造出鱼肉百姓这一成语;在《鸿门宴》中,樊哙将沛公一方的紧张情势用鱼比作:“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更是将鱼微弱的力量体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中国人注意对称和谐的审美特征,追求含蓄典雅的文化心态,祈福求吉的心理特征,这些都对汉语的表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语注重音韵的和谐,因此谐音现象的运用就极为普遍。汉语中谐音的产生一方面与语言的语音结构有关,另一方面与汉民族的文化发展传统和民族心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中国,“鱼”与“余”有着相近的发音,并且将“余”字所具有的“多余、富余”等意义赋予了“鱼”本身,将抽象的吉祥含义具体化,所以鱼象征着富贵有余。在我国常见的祭祖仪式中讲究供鱼,鱼是必不可少的祭品,取年年有余的吉利含义。这种现象则是汉民族对鱼的一种图腾崇拜,表达中国人民希望来年生活富足的愿望。同时,“金鱼”与“金玉”谐音,常被视为金钱和财富的象征,有些鱼物图绘有童子围绕在养金鱼的水塘或鱼缸旁嬉戏,取名为“金玉满塘”;“鳜”和“贵”谐音,取“富贵有余”的含义。

而在俄罗斯,鱼则缺少“富贵好运”这一文化含义。究其原因,一方面因为汉字大部分是表意的象形文字,所以中国人的文字崇拜既注重视觉上的字形,也注意听觉上的发音,象形文字的传统更是让中国人对于视觉上的外形有更强的联想能力。而俄语属于斯拉夫语系,基里尔字母缺少像汉字一样的视觉形象以及发音联想。另一方面由于宗教信仰的原因,俄罗斯人认为马蹄铁会带来好运和幸福。沙皇尼古拉二世认为马蹄铁会带来好运,他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因为他经常发现马蹄铁,并且他在宫殿里安排一个单独的房间用来放置他捡到的马蹄铁,并且给每一个马蹄铁都记录了详细的时间和地点。

(二)婚姻中的鱼文化

在俄罗斯,鱼与婚姻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婚礼仪式的“鱼”象征意义上。在俄罗斯的圣诞歌曲中,有“婚姻是钓新娘鱼”的歌词。在15世纪,存在一些严格固定的仪式,一个女孩或一个女人不得不复制鱼的行为,例如,爬行(下诺夫哥罗德城市的仪式)。在女孩同意婚姻的情况下,她就相当于跳进了一个特殊的渔网里。在喀山,媒人把一个渔网和一个袋子放在怀里,把新娘像鱼一样抓住,将她装进去。从这些仪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俄罗斯,女孩的婚姻是一个具有过渡性的仪式,新娘象征性地“死亡”,以便以新的身份“复活”。这些婚礼仪式的细节以某种方式将女性形象与鱼联系起来。

中国古代人民也根据这些鱼儿离不开水的自然现象,联想出鱼水之欢的情感,寄托了中国男女情深、夫妻恩爱的情意。

汉朝古诗《江南》是一首描写男女爱情的诗,“鱼戏莲”便是男女之间相互追逐嬉戏的场景,从此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男女之间情深义重。古代妇女也常用这个鱼戏莲的图案刺绣,并将绣品送给自己的丈夫和情郎。《诗经·陈风·衡门》云:“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娶妻,必齐之妻。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以黄河的鲂、鲤喻宋、齐两地的女子,将食鱼与娶妻联系起来。在《庄子·天运》中记载:“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其中相濡以沫比喻夫妻双方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相互协助。此外,鱼还是中国婚宴不可缺少的一道菜品,寓意新婚夫妻恩恩爱爱,和和美美,不离不弃。

在鱼象征男女婚姻这一文化含义上,中俄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二者都承认或默认鱼在婚姻中的隐喻作用。但我们也可以看出,受宗教文化的影响,鱼在俄罗斯婚姻中更多的具有生死的哲学意义,象征女孩在结婚前的死亡和结婚后的重生。而在中国,古代人民更多注重视觉上的印象,该节中所指出的“鱼戏图”“相濡以沫”等都是古代中国人根据对鱼的视觉感受而创作出来的。

(三)生育观中的鱼文化

在中国,由于鱼的外形,特别是双鱼的轮廓与女阴的轮廓相似,又因为鱼一次产下的卵很多,所以中国古代人民赋予鱼“生产力强,多子多福”的文化内涵。在浙江舟山,有这样一种习俗流传至今:男女订婚前,男方要先送两条即将产子的大黄鱼到女方,女方回礼时再把这两条大黄鱼送回来,而且鱼头要朝着男方家,這样的寓意是女方嫁到男方家里“百年到老、多子多福、不再回头”。

此外,我国少数民族中同样存在有关鱼的生殖崇拜,贵州省的少数民族——水族有着浓烈的鱼图腾崇拜。水族人认为鱼的繁衍能力能经过某种神力而感应到人,使人也可以像鱼那样多多繁衍。《中国水族文化研究》中指出:新娘进门时,水族地区习惯用土罐盛上两条、四条或六条小鱼放在新房门侧,待新娘入门之后,再把鱼罐移进新房中。这种习俗寓意这对新人像鱼和水一样似漆如胶,多儿多女。

鱼类作为生育象征在俄罗斯民间故事中得到了体现。在这个故事 «Иван Быкович»(《伊万·贝卡维奇》)中,患有不孕不育症的女国王从宫殿附近的池塘里看到一条金色鱼。有一天女国王做了一个梦,在梦中,她得知如果她吃了这条鱼,她就可以怀孕。当她醒来时,她命令仆人抓住这条鱼,并让她最喜爱的女厨师把鱼做好,当作晚餐。女王吃了鱼,厨师吃了女国王剩下的鱼骨,鱼汤就喂给了母牛。结果,女王、女厨师和母牛都在同一时间怀孕,在同一时间生下了三个孩子。这个故事清晰地表达了俄罗斯人民对鱼的生育崇拜。

从生育观来看,中俄双方都认同鱼的生育能力,并将这种生育能力转移到人类身上,并赋予鱼“多子多福”的文化内涵。步入现代社会,中俄两国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问题,俄罗斯为了鼓励生育,推出了领补贴、放产假、颁发光荣勋章的政策;中国同样推出鼓励二胎三胎的生育政策。可见中俄生育观念有一定的相似性,“多子多福”的观念在中俄许多地区仍有一定的影响力,鱼作为生育象征也得到更多认可。

(四)信仰中的鱼文化

由于地理原因,俄罗斯盛产狗鱼,所以俄罗斯人民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狗鱼,并且俄罗斯人民形成了一种狗鱼崇拜。比如,人们根据春季捕获的第一条狗鱼来预测未来的收获:如果狗鱼中的鱼子到头部更厚,表明早点播种会有好收成;如果到尾部更厚表明晚点播种会有好收成;如果鱼子均匀则代表有一个一般的收成。如果没有机会带孩子去教堂或邀请牧师到家里为孩子进行受洗的情况下,可以将狗鱼额骨制成十字架应用于孩子施洗的过程中。甚至白俄罗斯人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看到一条长着尾巴在他面前游泳的狗鱼,这意味着他最多再活三年。

其次,人们认为锋利的狗鱼牙齿有驱邪作用。 因此,俄罗斯人将捕捉到的第一条狗鱼的下颚挂在房子的入口处,作为对抗所有邪恶的护身符,脊柱骨骼放门中央也是为了防止各种疾病。狗鱼的骨头也可以随身携带,这样在夏天就不会被蛇咬了。为了保护牲畜,狗鱼的头被挂在第一个牛棚的烟囱里,同时让奶牛跨过狗鱼鱼骨。人们也认为如果水从狗鱼的嘴里、狼的喉咙或蛇的头部溢出的话,那这种水就具有了治疗的作用。

中国人讲究“无鱼不成宴,无鲤不成席”。鲤鱼在中国人心中一直是成功、奋斗、富有、孝顺的代表,逢年过节、寿诞嫁娶、升学乔迁、宴请宾朋,任何欢乐的时刻,鲤鱼都不可或缺。鲤鱼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红烧鲤鱼”被选为开国第一宴。

此外,鲤鱼跃龙门的故事一直传承至今。《水经注》记载:“鲤也,出空穴,三月上渡龙门,得渡为龙矣,否则点额而还。”由以上的史料可知,我国古代社会的老百姓,对鲤鱼能跃龙门,还有鲤鱼化龙是坚信不疑的。众所周知,在古代王朝中,龙是天子的象征,而龙为鲤化,因此鲤鱼被认为是龙子。而鲤鱼跃龙门也常常被中国人民用来形容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的中榜者,另外鲤鱼也寄托着中国人民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

(五)中俄文学作品中的鱼文化

在斯拉夫神话中,鱼是地球的中流砥柱。这个想法将天空和海洋等同在一起。因此,在俄罗斯文化中天空的云与海洋中的鱼有着明确的相关性。从天空海洋环绕地球的想法来看,再加上古代遗迹的证明,人们相信地球是基于鲸鱼背上的。同时人们衍发出一个想法:“如果世界矗立在一个巨大的鲸鱼的背上,那么对地震的原因只有一个解释:“这个被地球重量压制的怪物移动它的尾巴时,就会发生地震。”

斯拉夫神话对不同鱼类持有不同的态度。狗鱼则具有崇高的地位。因此狗鱼作为神话象征在东斯拉夫人民和俄罗斯童话中广受欢迎,比如俄罗斯作家阿·托尔斯泰的童话《凭狗鱼的吩咐》。另外,鱼是水元素的代表,在水域中鱼又象征着雨(天上的水分)和泪(人类的水分)。

横公鱼是古代中国神话中的怪鱼。出自《山海经》,生于石湖,此湖不冻。长七八尺,形如鲤而赤,昼在水中,夜化为人。刺之不入,煮之不死,以乌梅二枚煮之则死,食之可去邪病。传说横公鱼到了夜晚,跳到岸上,脱掉厚重的外壳,其样貌有点像人类。所以有了“夜化为人”的说法。《山海经》是一部记述中国古代志怪的古籍,创作于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除了横刀鱼外,还有文鱼、何罗鱼、䰷鱼、滑鱼等带有神话色彩的鱼。

除了《山海经》,我国文学作品中还有明代《西游记》中观音菩萨用鱼篮收走的通天河里鲤鱼精灵感大王,以及庄子在《逍遥游》中写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在中俄文学作品对比方面,俄罗斯人民对鱼有较高的神圣感。一方面在中国的神话体系中,龙、蛇、狐狸等大多为神话的主角,在水系神仙中,又有龙、蛇、龟之类的排在前面,鱼作为主角的存在感较低。另一方面,俄罗斯本土受海洋文化影响大,俄罗斯民族发源地是东欧或者说是俄罗斯平原,大自然赋予俄罗斯纵横交错的河流网,境内纵横交错的河网决定了俄罗斯民族不乏鱼类资源。而中国陆地面积大,海洋文化仅在沿海地区有着巨大影响力,而在河流较少的内陆地区,大陆文化才是主流。所以,相对来说,鱼的概念在俄罗斯更具有神圣感。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俄鱼文化有各自的内涵。从这些不同中可以窥视出中俄两个国家的文化特点,反映出汉俄两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及汉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由于历史发展、社会因素、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的不同,中国和俄罗斯两个国家的人民对鱼的理解和认识也存在这差异,因而鱼表示的文化伴随意义也有不同之处。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往往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我们学习外语不能只停留在听说读写的要求上,还应当了解和熟悉该民族的文化习俗。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差异进行研究和探讨,对我们进行一带一路建设,对外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陶思炎.中国鱼文化[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1990.

[2]马爽,陶芸.民俗视角下的中日“鱼”文化比较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10):193-198.

[3]陈兴慰.中俄民族动物文化涵义对比分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3,(12):148-149.

[4]罗曼荣.中俄民族文化习俗中动物象征意义的差异与融合对比分析[J].沈阳大学学报,2011,23(01):66-69+94.

[5]张树.汉语动物成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6]申世放.鱼文化初论[J].四川文物,1994,(02):7-12.

猜你喜欢

文化内涵中国俄罗斯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
欲盖弥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