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腔内激光消融术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的手术效果、安全性及术后康复质量分析

2023-05-31王为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9期
关键词:患肢静脉研究组

王为华

大隐静脉曲张是临床常见下肢静脉曲张类型,以长期站立、重体力劳动所致大隐静脉瓣膜功能障碍后血液倒流至远端静脉瘀滞为主要病因[1],可见患肢浅表静脉扩张、疼痛、水肿等症状表现,生活质量、下肢功能负面影响显著[2],临床建议如出现踝周水肿或(和)下肢皮肤改变等症状需行外科治疗[3]。血管外科治疗技术的应用,以高位结扎术为主要术式类型,通过对曲张大隐静脉的结扎及局部剥脱治疗实现对病症的治疗缓解[4],但此类手术全身麻醉要求及术后疼痛明显对患者治疗耐受要求较高,且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临床应用局限较多,故静脉腔内闭合治疗技术的应用或可成为疾病患者未来治疗新选择[5]。因此,为分析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行腔内激光消融术治疗的手术效果、手术安全性及术后康复质量,特行临床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 年9 月~2021 年8 月血管外科接诊行手术治疗的73 例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采用中心随机系统分组法分为对照组(37 例)和研究组(36 例)。对照组中男18 例(48.65%),女19 例(51.35%);平均年龄(55.68±5.37)岁;CEAP分级中C3 级 12 例、C4 级 16 例、C5 级 9 例;单左下肢发病20 例、单右下肢发病17 例;大隐静脉内径:隐股静脉交接(SFJ)处(7.38±1.72)mm、膝关节处(5.81±0.65)mm。研究组中男17 例(47.22%),女19 例(52.78%);平均年龄(55.74±5.45)岁;CEAP 分级中C3 级11 例、C4 级15 例、C5 级10 例;单左下肢发病21 例、单右下肢发病15 例;大隐静脉内径:SFJ 处(7.35±1.78)mm、膝关节处(5.84±0.62)mm。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s)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s)

注:两组比较,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单侧下肢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确诊患者[6],年龄≥18 岁;②临床慢性静脉疾病CEAP 分级均为C3~C5 级;③思维健全,治疗配合度良好,确认手术。排除标准:①年龄>80 岁;②CEAP分级<C3级或>C5级;③合并患肢深静脉血栓;④确诊继发性大隐静脉曲张;⑤血压、血糖控制效果不佳。

1.3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行下肢大隐静脉超声检查或CT 造影,确认静脉曲张范围涉及静脉主干类型,于站立位下标记大隐静脉曲张范围。

1.3.1 对照组 患者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全身麻醉后,选择患侧腹股沟沿皮纹走行做横切口,经切口分离皮下组织至暴露大隐静脉及分支,选择大隐静脉主干近心端、分支结扎处理,将远心端送入剥脱器内至膝下,做切口引出,完成大隐静脉剥离处理后,对小腿静脉曲张血管行点状剥脱治疗,血管治疗后注射泡沫硬化剂,闭合静脉,对手术切口行加压包扎处理,术后住院治疗至康复后出院。

1.3.2 研究组 患者行腔内激光消融术治疗。行超声检查于膝关节大隐静脉处选择穿刺点,经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行超声引导赛丁格尔技术穿刺,穿刺后置入5F 血管鞘,送入安全导丝后,沿导丝将激光光纤置入隐股连接处远心端2 cm 位置,其后取肿胀液(2%利多卡因25 ml+肾上腺素0.5 ml+碳酸氢钠475 ml+氯化钠注射液500 ml)自大隐静脉远端至近端足量注射后,行局部肿胀麻醉。麻醉后抬高患侧下肢与床面呈30°夹角,开启激光光纤连续模式后(10 W),以1 cm/s 速度匀速退出光纤,同期配合沿大隐静脉走行压迫患肢。激光光纤完全退出后,行超声引导下膝关节大隐静脉、交通静脉穿刺后,于静脉内注射泡沫硬化剂0.5~3.0 ml,充分闭塞残余静脉曲张血管;如治疗中发现团状静脉曲张组织,需行点状剥脱治疗。治疗完毕后复查超声检查,确认曲张静脉闭塞效果,行穿刺点偏心性加压包扎处理,留观2 h,无异常后于手术当日指导出院。

两组患者术后均接受抗凝、促微循环药物治疗,配合弹力袜穿戴及术后康复训练。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大隐静脉闭合率、静脉曲张复发率,静脉曲张残留指标,术后疼痛评分、疼痛持续时间、恢复时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前后患肢血流速度、VCSS 评分。

1.4.1 治疗有效率、大隐静脉闭合率、静脉曲张复发率 术后12 个月时超声检查患者无静脉曲张,下肢疼痛症状改善明显或消失,闭合大隐静脉内无血流,为有效[7]。静脉曲张复发率统计患者术后6 个月内疾病复发情况。

1.4.2 静脉曲张残留指标 于术后6 个月,超声检查患肢有无残留静脉曲张,统计残留静脉曲张血管数量、残留静脉曲张血管长度及直径[8]。

1.4.3 疼痛评分 于术后次日采用VAS 评估患肢的疼痛程度,评分越高则疼痛越严重。

1.4.4 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统计患者术后6 个月内皮下血肿、感染、神经损伤、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局部硬结等发生情况。

1.4.5 血流速度 于患者术前1 d 及术后第7 天行超声检查,确认患肢髂外静脉、股静脉、腘静脉血流速度。

1.4.6 VCSS 评分 采用VCSS 评分评估静脉临床严重程度,对患者术前1 d 及术后1 个月时患肢疼痛、静脉曲张、水肿等症状评分,各项评分为0~3 分,评分越高则症状越严重[9]。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N<40,行Fisher 精确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大隐静脉闭合率、静脉曲张复发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大隐静脉闭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6 个月内静脉曲张复发率为2.78%,低于对照组的21.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大隐静脉闭合率、静脉曲张复发率比较[n(%)]

2.2 两组患者静脉曲张残留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残留静脉曲张血管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残留静脉曲张血管共106 条,对照组共115 条。研究组患者残留静脉曲张血管直径(1.55±0.21)mm、残留静脉曲张血管长度(3.64±1.24)cm均短于对照组的(2.34±0.32)mm、(4.75±2.45)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静脉曲张残留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静脉曲张残留指标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疼痛持续时间、恢复时间比较 研究组患者术后VAS 评分(2.16±0.94)分低于对照组的(3.65±1.34)分,术后疼痛持续时间(1.05±0.34)d、术后恢复时间(3.02±1.41)d 短于对照组的(3.75±1.48)、(7.21±2.37)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疼痛持续时间、恢复时间比较(±s)

表4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疼痛持续时间、恢复时间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4 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5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患肢血流速度、VCSS 评分比较 术前1 d,两组患者患肢髂外静脉、股静脉、腘静脉血流速度及VSCC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 d,研究组患者患肢髂外静脉血流速度(25.14±1.86)cm/s、股静脉血流速度(26.87±1.57)cm/s、腘静脉血流速度(18.25±1.22)cm/s 高于对照组的(24.25±1.73)、(25.11±1.08)、(15.92±0.93)c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个月,研究组患者VSCC 评分(3.17±0.87)分低于对照组的(4.45±1.5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患肢血流速度、VCSS 评分比较(±s)

表6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患肢血流速度、VCSS 评分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大隐静脉瓣膜功能的病理性变化为大隐静脉曲张的主要诱因,可由静脉内血管反流至下端静脉后血管瘀滞,诱发浅表静脉团状曲张、色素沉积、水肿及疼痛症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0],部分患者可由静脉内栓塞进入循环系统后诱发肺栓塞,威胁生命安全,故及时对有症状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开展治疗对症状缓解、预后改善具有积极意义[11]。

大隐静脉曲张传统治疗中高位结扎术的实施,可经手术剥离大隐静脉及分支后,有效切除曲张部分静脉阻断血液回流路径,减少下肢静脉内淤血,改善水肿、疼痛症状[12]。但受手术方式、治疗路径等因素影响,对患肢腓肠神经、隐神经存在损伤风险[13],且术后疼痛感明显,或可由疼痛生理应激增加皮下血肿、DVT 风险,手术效果有限,而全身麻醉治疗对高龄患者手术耐受要求较高[14]。腔内激光消融术是近年来利用激光光纤所形成的微创治疗技术,经患肢大隐静脉穿刺后置入激光光纤,在激光热能作用下引发静脉内壁胶原蛋白变性,刺激静脉壁收缩、纤维化,实现对静脉腔的永久关闭,以达到治疗效果,静脉腔关闭及血液倒流阻塞效果显著,术后复发率低[15],且无明显周边组织热损伤风险,无需血管剥离,可合理规避静脉周边神经组织损伤,术后不适感较轻,可快速缓解,而局部麻醉即可满足手术麻醉需求,可用于多数全身麻醉不耐受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临床优势显著[16-20]。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大隐静脉闭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6 个月内静脉曲张复发率为2.78%,低于对照组的21.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残留静脉曲张血管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残留静脉曲张血管直径(1.55±0.21)mm、残留静脉曲张血管长度(3.64±1.24)cm 均短于对照组的(2.34±0.32)mm、(4.75±2.45)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VAS 评分(2.16±0.94)分低于对照组的(3.65±1.34)分,术后疼痛持续时间(1.05±0.34)d、术后恢复时间(3.02±1.41)d 短于对照组的(3.75±1.48)、(7.21±2.37)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 天,研究组患者患肢髂外静脉血流速度(25.14±1.86)cm/s、股静脉血流速度(26.87±1.57)cm/s、腘静脉血流速度(18.25±1.22)cm/s高于对照组的(24.25±1.73)、(25.11±1.08)、(15.92±0.93)c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个月,研究组患者VSCC 评分(3.17±0.87)分低于对照组的(4.45±1.5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该项临床研究中,仅对患者术后短期内并发症风险予以评估,未涉及远期并发症风险评估,故需在后续研究中完善数据收集,明确两类术式的远期安全性。

综上所述,腔内激光消融术对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治疗效果与传统高位结扎术相当,但腔内激光消融术治疗中局部麻醉、泡沫硬化剂填充技术的配合均可有效提升病变静脉血管闭塞效果,改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在提升临床康复速度的同时,降低复发风险,使患者病症得到有效改善,且可减少手术并发症,临床效果确切。

猜你喜欢

患肢静脉研究组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两种深静脉置管方法在普外科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静脉留置针配合可来福接头封管方法的探讨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双骨折术后并发患肢水肿的效果分析
活血化瘀法治疗颈内静脉置管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