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初中作文教学难题的新路径
2023-05-31王茹
王茹
当今初中生,十之八九怕写作,并且作文水平长期“原地踏步”。与此同时,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不遗余力地强调多读、多写、多改,以期不断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积累、感悟能力。但辛苦的付出并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在教学实践中仍存在着一定的困惑。
学生的习作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文艺类写作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文艺类写作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创作,主要由专门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所写,并且写作的程度较高,不是學校教育的任务。学校教育主要教会学生如何写作复杂记叙文、浅易说明文和议论文,尝试写小小说和诗歌。两种写作的相同点是同样需要作者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写作时注重选材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写完后需反复修改。写作者水平的高下其实是由个人的知识积累、表达技巧、审美趣味、思辨水平、眼界格局决定的。因此,要求学生多读、多写、多改是有道理的,读的“方式”、写的“技巧”、改的“精深”需要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上下功夫研究。叶圣陶先生指出:“学校里作文为的是练习写作。”此语简洁明了地说明了作文教学的基本性质。笔者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摸索与反思,逐渐形成了对初中作文教学清晰的认识,初步探索出解决这一难题的新路径。
一、准确认识初中作文教学的性质和定位
通俗地说,写作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指令性写作和自由写作。两种写作类型之间尽管有一定的联系,但在写作目的、写作过程、写作结果的呈现上都有着显著的不同。中学生的写作大多是命题作文,是为了某种特定目标和要求而进行的写作,有一个尽可能客观的标准进行评判。即便自己有写作的个性特点,也必须按照统一要求去写。简单或极端地主张学生的写作必须个性化,是脱离实际的,也是违背写作的基本规律的。
因此,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定位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基本能力,训练学生适应指令性写作的基本要求,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构思立意,从文章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中体现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应有的态度。当然,即便我们的教学任务主要针对指令性写作,但教学的策略却要求命题作文与自由作文并重,注意对学生综合写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形式的写作引导他们对生活敏锐的感知,发挥丰富的想象,鼓励学生进行有灵性、有活力、有创意的文字表达。
二、建立作文教学“微序列”,让作文教学更有针对性
明确了初中作文教学的性质和定位,笔者就在作文教学中侧重探索指令性写作的新路径。目前还没有一套教材形成比较理想的作文序列,作文教学只能在无序中求有序,教师应针对自己的教学对象、立足自己的教学实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建立教学系统和训练系统。
笔者立足教材,对教材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处理,形成若干写作的“微序列”。所谓“微序列”就是围绕一个专题建立局部的写作训练系统。这个专题可以是某种写作技法,也可以是某类文体的写作之道,还可以是学生写作能力中存在的不足,围绕这个专题集中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多次训练,更能凸显作文教学的效果。
例如,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情节跌宕起伏的典型文本,我们不妨将这些文本加以整合,重点探究作者是如何写出情节“波澜”的,再辅以课外经典篇目的阅读批注,指导学生学会这类文章的写作技巧。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用大量笔墨叙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贪玩”和甫到教室后的所见、所感、所思,莫泊桑的《项链》以一串“项链”让读者的心忐忑起伏,《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与卖牡蛎的于勒的“偶然”相遇,欧·亨利小说《麦琪的礼物》中“白金表链”与“玳瑁发梳”之间的“心有灵犀”,《阿长与〈山海经〉》中“我”对阿长由“不喜”到“眷恋”……这类文本“波澜”起伏,或因悬念,或因巧合,或因抑扬,或因突转,或因误会。于是我建立了一个“写出情节波澜”的微序列,将文章印发给学生,引导他们找出这些文章在营造情节波澜时采用的方法,并且文本间相互参照和比较,使学生明白环境的渲染、心理的变化、语言的悬念等都能营造出情节的波澜,随后进行了题为《其实不是这样》的作文训练,学生写作时感觉比以前敢写、会写了,习作水平也有了显著提升。此外,笔者针对学生不会描写细节的问题,建立了“爱在细节中”微序列;针对亲情类文章难以创新的问题,建立了“跳出思维舒适区”微序列;针对学生研学后所写游记多为流水账的问题,建立了“高品质游记指津”微序列,等等。每个序列的大体模式是:题目解读—名作引领—方法提炼—例文点评。
三、进行“套餐式”作文训练,让写作训练更有实效性
梁启超先生曾主张作文要“少做”,但做一篇就将一篇“做通”。他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说:“每学期作文次数至多两三次……我主张少做是做一次必将一种文章做通,下次再做别的一种文。如此便做一篇得一篇的好处。” 套餐式作文就是将一种文章“做通”的教学形式。
所谓套餐式作文训练,是就同一个题目进行不同训练目的反复写作。比如一次题为《,让我心生敬意》的作文训练,我安排了三次训练。第一次重点训练如何选材,摒弃了长城、圆明园等大量易“撞车”素材,引导学生把眼光投向更广阔的时空中去寻找,推荐了梁衡的《万水千山行遍》、余秋雨的《行者无疆》等散文集;第二次重点训练如何自然地点题,引导学生深入思索所写素材为何让“我”心生敬意,是体现了古人的智慧、见证了历史的兴衰、凸显了国家的强大,还是反映了民族的精神、传达出哲理的思考……不能只在结尾生硬地贴个“心生敬意”的标签;第三次重点训练如何围绕主题描写,如描写古迹或者文物应有画面感,与其他景物对比着写能更突出其特点,古迹和文物中沉淀的历史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呈现比较自然等。
学生的习作一次比一次进步明显,最后呈现的文字深深地震撼了我,举三例如下:
剑之锐,无需显露于剑身,只需藏匿于剑锋,唯有利刃出鞘,才能发觉其无限的威力。唯有隐忍却从不放弃奋斗的剑魂,才配得上世间最崇高的敬意。
——徐浚玮《越王勾践剑,让我心生敬意》
红船为建党之证,栉风沐雨,至于水上,一为警诫党的领导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建党不易,执政更艰,而得民心方能永葆。二为警醒世人,如此伟大的共产党的建立,有多少艰辛在其中,根植一份爱国情感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南湖红船,让我心生敬意!
——李韶涵《南湖红船,让我心生敬意》
历史的辉煌是身处大时代中每个人创造的,百磨万炼的兵马俑正是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的完美体现,秦始皇兵马俑让我不由得心生敬意。
——范庭恺《秦始皇兵马俑,让我心生敬意》
写作的“初始状态”与“最终呈现”之间有非常大的距离。百般锻打,几经淬火,通过反复锤炼材料、思维,学生对“写”的理解和对文字的把控,才能达及相当程度。随之而来的,则是学生内部世界的不断扩展与深化。
四、倡导阅读与体验,让写作有更多源头活水
写作可以促进一个人精神的成长,但现实生活中,学生由于生活單一、阅历有限,导致作文语言干瘪,内容乏味,立意肤浅,根本无法获得精神的丰盈。提高写作素养的一个便捷方式就是进行海量的阅读。除了传统的阅读方式,目前随着各种新媒介的出现,让阅读不再限于阅读书籍,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跨媒介阅读和交流,培养他们对生活的敏感度和对社会的关注,不断扩大学生的精神视野,不断扩充学生的精神内涵。具体做法是:
1.提供阅读方法和篇目,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笔者推行“梯度阅读”计划,将作品按照情节阅读、情感阅读、情理阅读分级推进,其间融入了我校的“红色育英”经典阅读系列。在这样循序渐进的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但开阔了视野,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更涵养了一份爱国情感、责任担当在其中。
2.组织读书报告,批注名家名篇,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没有思想、没有对生活的感悟、没有对人生的思考,无论语言怎样有文采,怎样地讲究形式和修辞,都是没有内涵的空洞文章。每讲一类文本,我都会适时适量地选取一组相关文本开展“群文阅读”。这一组文本既可以是课内多篇的整合,也可以是几篇课内文章带动多篇课外文章。如“建筑之美”等某类文体的群文阅读,“诗圣杜甫”“走进鲁迅”等某个作家的群文阅读,“乡愁文学”“贬官文学”等某种文化现象的群文阅读,指导学生感受意境,剖析思路,体会情感。以此提升他们对作品的认知水平,有学生在阅读完一组“贬官文学”作品后写读书报告,对这些作品有了自己独特的思考:
“贬官文化应是社会洪波中的一点波光,正是因为皇帝们的御批,才有了这些贬官和他们的文化,也正因如此,中国的文采华章就更有了张力。”
“人生的仕途在走下坡,对于生命的理解,人生的价值来说却是在走上坡。这或许正应了那句‘苦难出才人的话吧。”
3.组织语文活动,在体验中丰富学生的素养
辩论、小报、国学研读、泉文化探寻、朗读者等多样的活动都是很有效的形式,课前演讲最简便易行,课本剧表演则是综合效果最好的形式。我们先后开展了以下活动:读《苏东坡传》,画出苏轼的流浪人生轨迹图;读《红星照耀中国》,采用“见面会”的形式,让学生与“红军领袖”们互动;读《水浒传》,设立学子讲坛,讲述梁山好汉的忠义……同学们自由地驰骋在语文的世界里,丰富了生活体验,拓展了文化视野,提升了认识高度,最终培养起良好的语文素养。
写作之源是诞生的思想、升腾的情感。在广泛的阅读和丰富的体验中,学生独立自由的思想与充沛的情感才能自然生成。记得读过一段挺美的话:你手中的笔是一条柔软的牧鞭,那一个个的字则是一只只欢蹦乱跳的牛犊马驹。你满心的柔情和喜悦,挥动柔软的牧鞭,给柔弱的一个轻轻的爱抚,给调皮捣蛋的轻轻的一鞭,让它们散布在青青的山坡,与花亲吻,与草相依,与蝶相嬉。你的灵魂跟着它们一起去壮游!我想这就是写作的理想境界了。
作文教学,任重道远。与研究同行,让实践开花,这是每位语文人的梦想!
(作者单位:济南育英中学)
责任编辑:庄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