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问题与改进探析
2023-05-31潘杰
潘杰
课后服务是教育延伸服务、是民生工程。“双减”政策对学校课后服务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但学校课后服务在课程开发、队伍组建、保障激励等方面仍存在突出问题。本文基于区域内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实践,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等方法,探析了学校课后服务突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学校课后服务问题与工作改进的有效策略。
一、我国课后服务的背景与现状
什么是课后服务?近年来不少学者、文献都做出了较清晰的界定。首都师范大学康丽颖教授认为,课后服务是指在学校学科课程教学结束之后,由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个部门提供的,不同于学校课堂教学,旨在保护和促进儿童成长的教育服务活动。学者张朋认为,课后服务是放学之后对学生进行在校托管、作业辅导、文体活动与游戏、兴趣培养、社会实践等内容的统称,是学校教育的延伸。笔者认为,课后服务是为下午放学后不能被家长按时接走小学生提供的一种校内教育延伸服务,其服务的时间安排在正常上学日的每天下午,每次服务的时长不少于2个小时,服务内容涉及组织小学生做作业、自主阅读,进行体育、艺术、科普以及娱乐游戏、拓展训练活动,开展社团及兴趣小组活动、播放适宜儿童观看的影片等。
我国课后服务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有学者将三个阶段划分为需求导向的初创阶段、地方先行的发展阶段和政策统合的繁荣阶段。最早的课后服务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之所以最早出现课后服务,其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家长都是“双职工”且下班时间晚于孩子放学时间,广大“双职工”家长普遍存在不能按时到校接孩子回家的实际困难。为帮助家长解决无法按时接孩子的困难,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学校课后服务随之出现。近年来,我国的课后服务在政策和实践层面都有大的发展。2017年2月24日,教育部出台《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课后服务主渠道是中小学校、坚持学生家长自愿、科学合理确定内容形式、切实保障学生安全、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等五个方面提出明确意见。该“意见”的出台,进一步规范了我国的课后服务工作,推动了课后服务快速发展,将我国课后服务改革推向新高度,显著提高了学校课后服务质量、扩大了覆盖面。目前,我国的课后服务近乎覆盖全国所有学校。2022年,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國家的帷幕,踏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学校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课后服务工作,高质量、有创新地做好课后服务具有极其重要意义,正如“意见”所言:“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家长解决按时接送学生困难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使人民群众具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工程。”
二、“双减”政策对课后服务提出新的具体要求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意见),就进一步加强课后服务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明确要求“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这一要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均聚焦于学生,聚焦于“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着力推动学校课后服务由“开启”“开展”向“开好”“优质”转变,而实现这一转变的路径或策略应是“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那么,学校如何提升课后服务的水平呢?对此,“双减”意见中从“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拓展课后服务渠道”“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保障学校课后服务条件”等五个方面提出具体意见。学校应积极落实“意见”提出的课后服务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
2022年2月8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22年工作要点》第二条明确提出:突出重点,巩固提高学校“双减”水平,将“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列为2022年的重点工作,作为巩固提高学校“双减”水平的重要举措,明确提出2022年课后服务的推进目标:在坚持做好“全覆盖、广参与”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上水平、强保障”。教育部的“全覆盖、广参与”“上水平、强保障”,应是学校今后开展课后服务工作的具体推进目标。
笔者认为,提高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尤为紧迫,做好今后课后服务工作,应紧紧围绕“上水平、强保障”目标要求,聚焦学校课后服务实际问题的解决,从课程开发、队伍组建、激励保障等方面入手,多点发力,统筹推进课后服务上水平。
三、“双减”政策下,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后服务改进
1.课程开发上水平
调查发现,多数学校课后服务的内容单一,主要指向组织学生课外阅读、辅导学生写作业等,教师课后服务的课程育人意识和课程开发意识不强,还没有将课后服务的内容上升到校本课程的高度,没有开发出紧贴课后服务的校本课程。落实课后服务“上水平”要求,应首先推动课后服务内容“上水平”,加大课后服务校本课程开发力度。如何开发呢?学者黄晓玲认为,“鼓励学校从育人特色出发,对优势素质拓展类活动、项目等进行主题化、进阶式系列设计和实施,逐步形成学校特色品牌课程”。姜丽莉等学者认为,“以着眼于关键素养培养,对关键素养的培养路径进行设计,统筹课后服务课程与课内课程,也可以围绕主题、任务等进行学科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一体化设计”。笔者认为,要基于学校的硬件、师资、地域资源、学段等,开发年龄段特征明显、主题多元、成系列的课后服务校本课程。要基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学生年龄段特征、年级学生需求,结合学校实际,确定各年级课后服务校本课程的主题。例如,小学开发实施创新素养培育主题课后服务校本课程,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在低年级可开设“玩玩七巧板”校本课程,在中年级开设“科技手工制作”校本课程,在高年级开设“创造发明”校本课程。在课后服务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下,在具体实践体验活动中,不同年级的学生围绕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主题,在每天的课后服务时间,开展持续性探究活动,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素养。同时,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还可以对课后服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行修改与完善。
2.队伍组建上水平
当前区域内课后服务的队伍主要以本班语文、数学教师和班主任为主,这种“两为主”做法便于教师熟悉学生、辅导作业、安全管理、疫情防控和家校联系等。但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例如,有的教师不按规定开展课后服务,而是利用给本班学生课后服务的便利条件,在课后服务时间进行语文、数学学科教学,将课后服务当作本学科课堂教学的延伸,彻底偏离了开展课后服务的初衷,违背了“双减”政策相关要求,直接制约了课后服务水平的提升。对此,学者黄晓玲提出“尝试构建课程实施的新场景和新样态。如构建跨班级、跨年级、跨校际的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1+1分工协作模式,实现线上主讲、线下答疑、各取所长、相互促进的‘双师课堂新场景”。笔者所在区几所学校的改革做法是:打破本班教师在本班开展课后服务的固定模式,按照“全校统一一盘棋、各年级统筹组织”的原则,在参与课后服务学生的班级相对固定的前提下,根据课后服务校本课程的不同主题和教师数量,以年级为单位,统筹协调,实现“一班(场地)一主题、学生不动教师动、教师根据主题来走班”的课后服务师资组建与运行机制。实施新做法以来,较好地避免了教师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课、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等问题,打破了课后服务以语文、数学教师和班主任为主,常年承担课后服务工作的固定模式,围绕课后服务内容主题,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综合实践等学科教师的广泛参与,扩大了课后服务参与教师的覆盖面,分摊了课后服务教师的工作负担。另外,同一个班级课后服务教师人员组成相对固定,也推动了课后服务校本课程的系统开发与有效实施。
3.保障激励上水平
实施课后服务以来,打破了教师相对固定的工作节奏,打破了学校相对固定的每周工作流程,从时间、精力、工作量等方面给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增加了一定负担。通过访谈部分教师了解到,多数教师认为,区县应建立课后服务专项经费并发放到位,基层学校应给予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实实在在的人文关怀等。从教育部公布的典型案例看,目前江苏、内蒙古、贵州、山西、湖北、浙江、上海等省市,基于当地实际,建立健全了课后服务保障机制。一是推动区县设立课后服务专项经费,给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发放劳务费。例如,江蘇省南京市明确参与课后服务人员每课时补贴不少于80元标准,山东省一般按照每课时50元的标准核定教师课后服务补助等,省域或市域内课后服务专项经费的建立与按时发放,肯定了教师在课后服务工作中的付出,激发了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保障了参与课后服务教师的利益,基层学校要积极推动区县课后服务专项经费工作措施的落实。二是拿出关心、关爱课后服务教师的“实招”。例如,2021年福建省晋江市开展关心、关爱教师行动,实行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度,利用“错峰编排”“灵活调休”等举措,设立教师“AB”岗,互相配合,让教师无后顾之忧;开设心理驿站,广泛开展谈心交心、心理健康测评、心理咨询服务等活动,举办知识讲座,帮助教师树立心理健康意识,舒缓精神压力和焦虑;搭建“双减”反映问题平台,让教师的心声与诉求有处可留等。山东省把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连年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2021年出台《山东省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2022年对教师减负工作实行台账管理,委托第三方对减负成效进行评估,推动各市逐区县、逐校开展形式主义之风侵蚀校园专项排查整治活动,严格落实审批和报备制度等。可以说,不少省市为教师减负减压而采取的实实在在举措,减轻了教师工作负担,疏导了教师工作压力,切实温暖了教师,深受一线教师的欢迎。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教育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庄 源
注: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1 年度课题“‘1+N小学校园安全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
(课题编号:2021ZC173)、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创新素养专项课题“指向创新素养培育的小学科技研学旅行实践活动研究”(课题编号:2022CYB102)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