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从这里起飞与翱翔
2023-05-31陶继新
陶继新
赵丰平,271教育创始人,山东271教育集团总校长。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学英语教师园丁奖获得者,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党代表,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劳模),潍坊市特级校长,潍坊市年度教育功勋人物,潍坊市新时代教育人物。山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曲阜师范大学特聘研究生导师。出版《教育其实很简单》《做最好的校长》《ISO9000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从这里起步》《研究性学习导航》《课堂学习的革命》等教育专著;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生活教育》《基础教育课程》《中小学管理》等报纸、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接受新华社、凤凰网、贵州卫视《论道》栏目、CCTV2《对话》栏目、中国教育电视台《育见》栏目等多家媒体专访。
赵丰平实施教育教学改革之初,笔者便已走进了他时任校长的昌乐二中,此后又多次前去讲学、考察和学习,感到他的改革既非一时的心血来潮,也不是重走其他改革典型的老路,而是有着高屋建瓴的哲学思考,走出一条别具匠心的创新之路。赵丰平及其271教育集团的发展,既进入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博大世界,又登临了非常成功的辉煌殿堂。要想将其全面呈现,真的是“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所以,只好从某几个侧面略作述说其发展的“简史”。尽管如此,相信读者依然可以窥斑见豹,领略到“风景这边独好”之美。
第一章 改制之痛不期而至
1982年,19岁的赵丰平中师毕业后,在昌乐三中工作两年,1984年被调到昌乐二中担任英语教师;此后又陆续担任备课组长、教研组长、班主任、教育处副主任、副校长;1999年,36岁的赵丰平上任昌乐二中校长。
雄心勃勃的他决心大干一场,让这所拥有在校生4000人、80个班,却只占地50亩的“袖珍学校”,与全县公认最优质的学校昌乐一中一争高下。要想达到这个目标,首先就要对学校进行扩建、改建。但是由于资金等一系列问题,一直到2001年之前,改建依然是一个虚幻的梦境。2001年年初,昌乐县新任县长光临昌乐二中并视察工作后提出,要将学校改制成民办学校。不长时间后,昌乐二中改制为自收自支的民办学校。
2002年春天,新的昌乐二中建成。一所昂扬着生机的民办学校由此开始了它的探索之路,此后的名气日隆和累累硕果,又让这个新生的学校进军全国名校之列,而赵丰平,也由此拉开了他虽艰苦卓绝而又辉煌灿烂的人生序幕。
第二章 百折不挠变革课堂
改制对于赵丰平来说无异于逼上梁山,可既已上“山”,就不能坐吃山空,必须生存下来,而且还要发展起来。况且,这也非不切实际的幻想,因为必须用这种民办体制,来激活教师们的思维,逼迫他们主动学习,提高工作效率。
赵丰平作为领军人物,更是背水一战,而且只能胜利,不能失败。本来就有着积极思维与创新精神的他,在这种特殊形势下,感到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并在反复思考之后,提出了十大办学理念,试图由此走上文化治校的长治久安之道。
教师们在感到形势严峻的同时,也被赵丰平的前瞻性理念和教育的智慧所感动,工作倍加努力,整个学校呈现前所未有的蒸蒸日上的局面。而这种由内而外的积极的生命样态,也在有形和无形中激发了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激情。到2004年,这个原来名不见经传甚至被有些人认为已步入穷途末路的学校,教育教学成绩竟然跃居潍坊市前三名,让很多人惊诧于这匹绝地逢生的“黑马”,何以具有如此之大的生命张力。是年,潍坊市教学工作现场会议在昌乐二中召开,更让参会者目睹了师生们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个时候,即使此前对昌乐二中不屑一顾者,也投去了几多羡慕与欣赏的目光。
赢得如此之多的赞许,取得这么大的成绩,赵丰平本应当优哉游哉,甚至躺在胜利的安乐椅上高枕无忧地庆贺一番了,然而,他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赵丰平常常思考一个问题:办学难道就只是为了让学生考取高分吗?他也承认,高中教育不能不重视分数,可是如果只看分数甚至以分数定“乾坤”,又有谁思考过学生若干年后,尤其是几十年后能否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当很多高中校长紧抓升学率的时候,赵丰平却在苦苦地寻求一个一时未解的教育之谜。两年持之以恒的研读,让他逐渐地看清了教育的本质——真正的教育,是为了人的生命成长,而不只是为了知识的获取与追求考试的成绩。
1.改革之初屡战屡败
大道既明,赵丰平便于2005年暑假开学之后,毫不犹豫而又大刀阔斧地在高中开放课堂,实施分组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遗憾的是,一开放课堂,教师不会“教”了,学生不会“学”了。仅开放一周时间,教师有意见,学生有意见,家长也有意见。因为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已经在教师以及学生和家长脑子里根深蒂固,他们不但不认可赵丰平的课堂教学改革,甚至还有人断言,如果按照赵丰平的这种想法继续“折腾”下去,已经小有名气的昌乐二中很可能会被他“糟蹋”得一败涂地。
这时,赵丰平才真正体味到了“众口铄金”这一成语的意义。2006年寒假开学之后,他又在四个班实施开放教学,可依然没有得到认可,依然是以失败告终。
2.知难而进初获成功
赵丰平这个孤独的思想者,又一次到书里去探求出路。对开放教学一直念念不忘的他,也在伺机东山再起。不过,这次他没有贸然行动,而是走到教师和学生之中,与他们一起探究教学改革的方略。同时,他也在积蓄能量,寻找最佳的突破口。
2007年秋季開学后,赵丰平认为时机已到,将初中一个年级14个班的课堂全部开放,课堂教学全部进行分组合作探究。两周之后,他所期待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成型。
目前,271教育集团已经发展成为集教育研发、教学管理、培训交流、品牌推广、研学旅行和学生实习、农场建设等于一体的大型公益性教育集团,成为在全国具有很大影响力和较大发展体量的教育品牌。
2.共同“富裕”的格局与品质
创办271教育的初心是什么?也就是说,什么是创办271教育的价值追求。在这一点上,赵丰平和他的团队一开始就有清醒的思考,那就是独创一种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学生生命成长需要的素质教育模式,把更多的孩子从传统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福泽生命,造福社会,为国家做贡献。
赵丰平早在担任英语教师的时候,就已对应试教育进行了力所能及的反击,并在他的课堂上初见成效。而就任校长之后,他便决心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走上了一条教学改革的道路,并取得了极其理想的效果。一个突出的表现是,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潜能被充分激发,彰显了学生“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生命张力,快乐与幸福在他们年轻的脸上荡漾开来。他们不但学得轻松,效率也远超以往,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了一种不竭的创新冲动,久违的灵感也频频闪现。他们喜欢学习,心系校园,热爱生活,勇于担当,在校园里,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好学生,到了社会上,也一定是很有素养的好公民,有着为家为国奋力拼搏的精神。教学改革之后,学生的成绩下降了吗?非但没有,反而越来越好。这不正是教师、家长和社会所希望的吗?曾一度寻寻觅觅的真正的素质教育,在赵丰平和集团的共同努力下,从“山重水复疑无路”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
如果说昌乐二中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如此美好固然可喜的话,那么,让更多的学校与他们分享幸福的教育,不只是一种责任,而且还拥有了大的格局与高尚的品质。尤其是那些基础薄弱学校,如果“复制”271教育集团的模式,让看不到希望的学生走向美好与光明,其价值之大,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云南省大理州永平县第一中学是271教育集团帮扶的一所学校,校长查明珠年轻而又对教育充满感情。可是,永平是一座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的小县城,以前由于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大多感到前途无望,家长也是忧心忡忡。可自从加盟271教育集团之后,不太长时间,学校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查明珠校长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家长们因为看到了孩子的希望而舒展了身心,学生更是朝气蓬勃、意气风发,昂扬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气象。
当媒体记者采访查明珠校长要她简要说说几个突出变化的时候,她不假思索地说出了四个大的变化。第一个大的变化是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教育理念与思维方式的改变,从原来惯用的一刀切和强控制、严管理,转变为一切从学生生命成长考虑,为他们提供更多成长舞台,让他们挥洒天性,快乐学習,幸福成长。第二个大的变化是“复制”了271教育班级管理改革的经验,实施了学生自主管理改革,真正做到了“我的班级我做主”。学生自主制订班规,自主管理班级事务,自主组织各项活动,自主建设合作小组等。第三个大的变化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们在合作小组里,从自主学习与思考,到组内热烈讨论,再到学优生对学困生有的放矢的帮扶,不但从整体上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周易》上所说的“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的精神,在学生身上已经闪耀出耀眼的光芒。第四个大的变化是教师的教育观念的更新与教学水平的提高。为了改变教师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271教育对永平一中的教师进行了无偿而又有效的培训。一方面,271教育将非常优秀的学科主任和班主任派到永平一中支教。另一方面,在寒暑假期间,永平一中的教师前往昌乐二中及其他分校参加全脱产培训。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自然催生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唯其如此,真正的高效教学才得以实现。
孔子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赵丰平认为,与查明珠及其团队交朋友,真正是“益矣”。因为从第一次与查明珠见面,就被她那真诚而又渴望得到帮助的眼神打动了。从那时起,赵丰平就下定决心,不管多么困难,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都要与这里的校长、教师和学生长期交往下去,并要成为终生的朋友。这不但对他们有益,对自己、对271教育都很有益。因为在助人的时候,其实也是为自己的精神生命“存款”,而且“积蓄”会越来越多,当有一天成为精神“富翁”的时候,那就不仅是帮扶永平一中,更是永平一中让271教育拥有了更加富饶的精神财富。特别是当下的学生,以后成为国家栋梁之材的时候,271教育该会感到何等的骄傲与自豪。
所以,赵丰平不无欣慰地说,创立271教育模式,让我们走上了一条“利在当下,功在千秋”的精神致富之路。
责任编辑:庄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