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茶历史文化资源浅探

2023-05-31刘庭玉杨佳京曾丽容

今古文创 2023年15期
关键词:文化资源县志

刘庭玉 杨佳京 曾丽容

【摘要】在我国历史上,早已经有了茶叶的记载,小小的茶叶,在历史发展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贵州的茶叶发展同样受到了重视,但是关于茶叶历史文化资源的分析还不够系统,本文从茶树的起源,文献中的黔茶和贵州各地县志中关于茶叶的文献介绍,具体分析了黔茶的发展历史和重要作用,为我们了解黔茶的歷史文化提供了很好的着力点。

【关键词】黔茶;文化资源;县志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5-012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5.040

一、茶树的起源地

现代茶圣吴觉农老先生曾说:发掘野生茶树的地区,不一定都是茶树的发源地,追溯茶的源起,除了深入研究茶树培植的历史之外,还需深入研究茶树这种植物在地球上发展的历史。基于这种引导性的思想,贵州省的专家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便开始了一系列关于茶树起源的探索研究。研究表明,茶树主要的起源地是在贵州高原,而不是原以为的在云南西双版纳的说法。据研究显示,贵州茶树的起源时间是在距今至少有上百万年的第三纪或者更早的时期。但真正的有迹可循还要从1980年说起,在晴隆发现的一颗距今一百六十万年的世界唯一的茶籽化石证明了贵州是世界茶树的起源地,而贵州省的专家根据地质构造的变化以及茶树生长环境的探索,有力的确定了贵州茶起源的历史之久,文化之厚重。

二、历史文献中的黔茶

《贵州古代史》当中曾提到在公元前 135 年,也就是汉武帝建元六年,曾派遣中郎将唐蒙去往夷地,发现了夜郎市场上除了棘僮、笮马、髦牛之外,还有枸酱、茶、蜜、雄黄、丹砂等各种商品……这一段文章的记录,就证明了在夜郎时期的贵州已经出现了茶叶的交易。

在晋朝时期,傅巽曾在《七诲》中记载了当时八种非常珍贵的特产,分别是“浦桃、宛柰、齐柿、燕栗、峘阳黄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极石蜜。”其中“南中茶子”就是指今天贵州、云南一带所出产的茶。

在唐朝时期,陆羽在《茶经》中记载了:黔地之中的思州、播州、费州、夷州所出产茶叶,味道极佳。说的便是贵州地区的茶叶已经得到了认可,而《茶经》的问世,便推动了当时的饮茶风气,饮茶成了一种修养身心的流行风尚,不少知识分子、高官达士便以饮茶为一种高尚的生活风气。

而在《宋史·食货志》中也记载了在宋代就已经有饼茶进贡,茶的味道也极佳,并且在桐梓、遵义等地区还设置了茶马交易场,目的是用贵州茶换取青海马,发展边强贸易。

在明朝时期,《一统志》中提道:不管是官府还是县城里都有贵州茶。明弘治在《贵州图经新志》记载有:黎平生产的洞茶,茶叶叶大而味道绝美。其他周边的乡镇也都产茶,这也体现出贵州茶在各个府县都有种植,且特点根据地势的不同而各有特点。

在清朝乾隆时期,《贵州通志》中记载:贵阳府中所用之茶产自龙里东苗坡及贵定翁栗卫等地方;离思南府外到务川,有一种茶名叫高树茶;在蛮夷司鹦鹉溪这个地方,也产有一种茶,名叫晏茶,它的味道也非常绝美。

在近代的《贵州通志》风土志中也记载了:贵州各地都生产茶叶,其中以贵定的云雾山茶最有名。而石阡茶,湄潭尖茶曾经也都是贡品。

由此可知,贵州茶在历史记载中拥有的文献众多,且对于黔茶的评价都比较高,黔茶也在经济、政治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三、近现代各地方县志中的黔茶

在近代,贵州省有6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88个县,其中超过一半的县级和市级地区都有茶业的种植、加工和销售,有人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条件将贵州产茶区主要分为5个,分别是黔中、黔南高档名优茶产业带,黔东优质出口绿茶产业带,黔北锌硒优质绿茶产业带、黔西北高山茶有机绿茶产业带、黔西南大叶种早生绿茶和花茶产业带,每个产业带所涉及的县区中县志的记录有详有略,这也代表了对于茶叶种植的历史内涵,重视程度的不同,通过对比分析,便能整理出不同产业带的历史渊源。

(一)黔中、黔南高档茶产业带

此产业带的生产地区有县志记录的集中在黔南州的都匀、福泉和开阳,而黔中地区关于茶叶的记载却很少。

根据《都匀市志》中农业篇可知:“当地品种有团山茶种、青塘茶种,数小叶型。都匀境内主要的优质茶有毛尖茶、云雾茶、清塘茶、大顶茶、哨脚茶,其中尤其以都匀的毛尖茶,闻名中外。”而一个发展成熟的茶产业自然会有加工方式的转变,同一志书中写道:“1972年,都匀茶场引用机械滚筒或杀青机,大批量杀青……1971年前茶场揉捻为手工操作,1972年,引进揉捻机,1966年始用炒茶机,1973年用滚筒式炒干机。”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之前纯手工制作的上好茶叶之后也用了机器的代替,这样不仅提升了制茶效率,同时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

据《福泉市志》中记载:“福泉茶叶面积在1986年前总量较小,在高坪有成片茶园,其余多为零星小块或土坎稀疏种植,家庭土法加工。到1986年,高坪县茶叶总面积在1500亩左右,2008年,全市有茶园面积1.06万亩,投产茶园2450亩。品牌主要有福泉牌‘福泉翠芽‘福泉毛尖,天留香牌‘天留香有机茶等等,均选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茶园优质茶青作为原料,精加工而成。”

据《开阳县志》可知:“随着农业生产集体化和生产的发展,全县茶园面积由1958年的5532亩增加到1990年的1.25万亩。产量由1949年的13.5万斤增加到1990年的54.2万斤;县内茶叶品种分属中叶型、小叶型两大类。中叶型有本地苔茶、湄潭苔茶;小叶型有柳叶茶、鸡嘴茶。”

茶叶一开始都是在土坡坎田零星长大,总量低,品质低,还未形成有效的经济作物。茶叶的产量不仅与粮食的产量有着密切的关系,还与环境、政治、经济状况等发展都密不可分,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当时的经济发展较为缓慢,而茶叶作为当时非常重要的经济作物,它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市场售卖、销往海外都是茶产业发展的经济链。尽管各个地方的茶业都在国家的动荡时期有所减产,但是茶叶作为长期生长的作物,价值很高,实用性很强,不愁销售。黔中、黔南高档名优茶产业带是发展和出口都比较早的产业带,后来更是因为有了都匀毛尖茶,才打开了茶叶市场的高端市场出口,从而带动了此产业带的经济总量。

(二)黔东优质出口绿茶产业带

该产业带涵盖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铜仁地区共26个县市,其中以黎平、雷山和石阡比较具有代表意义。

黎平县志中详细记述了黎平县从1987年至2005年这十八年间的茶产业发展情况,从建立茶叶加工厂到扩大茶园面积再到引进农科院的茶叶新品种,最后到茶叶在比赛中打响了名声。《黎平县志》准确记载了:“在2005年末全县实有茶园面积18615亩,其中本年采摘面积12600亩,产茶叶1469吨,比2004年增产46.61%。”

雷山县具有天然的地理气候优势进行茶叶的种植,且以雷山银球茶最为出名。《雷山县志》中提到:“早在清朝代,在雷山县境内的桃江、乔兑等地就有人垦园种植茶叶。”茶叶市雷山县的四大重要产业之一,每一年政府都会拨给当地上百万元的扶持资金作为茶叶的发展。

在《石阡旧志》中曾记载:“在离城南五十里的包溪、大地方一带,产茶量是最多的地方,每年大概生产十余万斤,这些茶叶大多都是往东销去湖南长沙,往北销去四川酉阳,而离贵阳近的地方则运往贵阳出售。”石阡的茶叶出口到海外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五十年代的时候,石阡还曾生产过“功夫红茶”,这些红茶主要销往苏联和东欧的一些国家,每年的出口量将近40余吨。石阡茶能销往海外的原因不仅是茶叶品质好,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地理位置优越,连接经济发展的省份,销售意识比较前卫。

此产业带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适宜,种植出的茶叶也具有独特的味道,且这部分县区中的县志多以记载种植面积的变迁,加工技術的成熟,人才资源的引进以及出售的经济量的变化,具体细化到了某一年的某个月,足以说明此产业带对于茶叶发展的重视程度。

(三)黔北锌硒茶产业带

此产业带是在贵州省的遵义市地区,是贵州省茶产业的示范带,具体表现在规模大,品牌价值高两方面,政府支持力度强,主要以正安、务川和道真这三个地方具有较为相同的特色。

《正安县志》中记载:“境内茶树主要分布于海拔900—1400米地区,多见于山崖深谷混生林,民间久有采摘加工饮用之习。”且此地的茶树多为家庭种植或者野生繁殖,仅发现的一株柳杨茶是两百多年前从四川移植过来的,但繁衍甚少。《县志》中还特地说明了:“正安茶叶叶质纯,硒、锌等微量元素含量丰富,除有止渴生津、消食祛痰等作用外,还具减肥健身,预防心血管病等功效”,因此也大受追捧,深受饮茶者的喜爱。

务川的茶品种主要以大树茶和普通茶为主,大树茶多为野生的树种茶叶,而普通茶则为人工种植的小叶茶。《务川县志》中说道:“务川浞水一带在唐、宋时即有种植;认为此茶型氨基酸含量较少,而茶多酚、几茶素、咖啡碱丰富,香味馥郁浓烈,有较强的高山茶风味,品质基础好。”由此可以看出,务川不仅茶树历史悠久,茶叶的品质也是极佳,为务川的茶叶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道真县志》中:“县内有广阔的硒锶富集土壤资源和独特的山地气候,出产的茶叶品质佳。”道真此地也是富含微量元素的茶叶种植地,1956年开辟茶场,且茶场数量多,面积大,是为茶叶出口的重要基地。

黔北锌硒茶产业带主要以微量元素含量多的茶叶而出名,此产业带聚集了良好的元素优势,为茶叶本身的发展带去良好的发展基础,现代多数人都会追求养生,而聚集微量元素的茶叶自然是现代人追捧的对象,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富含锌硒元素的茶叶便销于海内外,打造出了响当当的名声。

(四)黔西北高山茶产业带

这个产业带主要包括了贵州省的毕节市和六盘水市,一共十一个县区,同时也是贵州省发展比较晚的茶区,且县志记载的内容也是最欠缺的,有所记载的只有水城县和普定县。

水城的种茶历史比较悠久。《水城县志》中记载:“民国时期,种植50亩,年产绿茶625公斤,民国38年,种植378亩,总产12500公斤。”水城的地方品种有大黑茶、大黄茶、枇杷茶,与我们平时常见的茶树品种有所不一样,这种多为半乔木或者乔木的形状。水城的茶特点在于耐于冲泡,味道较浓,既有红茶也有绿茶,也有提神醒脑的效果。

普定的茶叶历史也很悠久,相传明朝年间朵贝栽种的茶叶曾做过贡品,《普定县志》中:“民国34年调查,翠峰乡朵贝有茶树20亩,产茶200公斤;境内茶叶栽培品种主要有,50年代为朵贝茶、羊场茶、猫硐茶,70年代引进湖南茶、开阳南贡茶、福鼎大白茶。”

黔西北产业带的发展历史不亚于其余茶产业带,但是真正大规模的发展却很晚,且发展规模也比较小,以高山茶为主,精品出售,多因是此地区不以茶叶发展为大方向,所以滞后了茶叶的发展,政府支持的力度也较小,发展就较晚。

(五)黔西南大叶种早生绿茶和花茶产业带

这个产业带包含了安顺市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在内的共14个县区,是贵州省种植大叶种茶叶的重要基地,并且也是为茶叶历史悠久的地带,但是对茶叶的发展重视程度也较低。其中,在晴隆地区发现了茶籽化石,是茶树起源地之一,奠定了黔西南州茶叶出口的地位。

在《晴隆县志》中记载:“明朝万历年间的总兵邓子龙在晴隆城南的‘莫忙亭上写有‘为民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的联句;清代中晚期,县民已将野生茶树改为人工栽培驯化,并具备了茶叶制作的简单工艺。”由此可知,晴隆县因为茶树的发现,很早就拥有了制茶的工艺,并且饮茶的风气很普遍,在1949年以前保持了良好的产出量,只是后来因为政治环境的变动,经济环境也随之震荡,所以茶叶的产量有所减少,出口量也减少,导致茶产业发展不景气。

综合上述五个产业带县志中所反映的情况来看,贵州是一个产茶的重要出口地,但是贵州山高路远,信息闭塞,在茶叶市场辉煌发展的时候没有与外地的市场接轨,导致发展要比其他省市要晚,品牌的打造也较晚,没有挖掘黔茶的内在文化含义,也就使得黔茶的知名度远不如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和洞庭碧螺春等茶叶。贵州茶有独特的茶风味,急需大力发展,为黔茶开辟更广阔的市场成了重中之重,随着科技的发展,贵州的大数据在世界上崭露头角,贵州众多的资源被世界市场发现,黔茶也将会慢慢地打造出独特的发展道路,走向世界舞台,拥有更多的市场资源。

四、结语

就历史资源的分析和贵州各个县志的内容来看,黔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被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所埋藏,更多的文化痕迹在历史的车轮中消失,不过凭借这点星的资料来看,黔茶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历史上对于茶树种子的发现,还是之后在各个县志中有详有略的记录中,无论是在经济交易中,还是在文化传播中都曾大放异彩,这对如今黔茶的发展路径有了强有力的借鉴,黔茶在当今的发展较为滞后,对于文化的传承也不似从前,怎样再次发挥黔茶的地理优势和发展特色是当今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未来发展和升级的着力点,挖掘文化资源,传承黔茶文化,是当代茶文化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罗以洪,陈涛,谢孝明.基于茶文化视角的黔茶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104-110.

[2]蒲应秋,王萍.贵州茶文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探讨[J].教育文化论坛,2018,10(03):7-11+23.

[3]姚海萍.历史茶文化资源及其旅游价值的分析[J].福建茶叶,2022,44(04):82-84.

猜你喜欢

文化资源县志
县志里的乡贤
两汉文化资源在徐州市区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新媒体时代河南文化资源网络传播的现状及对策
武当山道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
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县志
2013年山西省市县志编纂工作成绩喜人
地域文化与民俗表述:对明代广东兴宁三部县志的文本分析
《太原古县志集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