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荣格原型理论视角下《悲悼》三部曲的人物形象解读

2023-05-31彭永桐

今古文创 2023年15期
关键词:尼姆斯拉莱维

彭永桐

【摘要】《悲悼》三部曲在古希腊悲剧模式的基础上,注入现代心理学元素对人的本能和欲望进行分析,以其独特的方式讨论社会的病态。本文基于荣格原型理论,从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和阴影四个原型角度,对《悲悼》三部曲中的人物性格和复杂的情感纠纷进行分析,以探寻悲剧诞生的根源。

【关键词】《悲悼》;原型;悲剧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5-009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5.030

一、引言

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是美国著名剧作家,曾提出用“希腊悲剧古老传统的剧情”作为基本主题创作“现代心理戏剧”,借用现代心理反映类似于希腊命运观的东西。基于此,奥尼尔模仿古希腊悲剧三部曲《俄瑞斯忒斯》创作出《悲悼》三部曲(Mourning Becomes Electra),戏剧包括《归家》(Homecoming)、《猎》(The Hunted)和《崇》(The Haunted)三部分。该剧是希腊悲剧的推陈出新,也是作者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依据。通过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和现代表现主义技巧的有效结合,奥尼尔着重表现因环境压迫导致的心理扭曲和人格裂变的过程。因此,荣格的原型理论可以作为分析该剧人物心理分析的切入点。

荣格的原型(archetype)概念与其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息息相关,集体无意识是对弗洛伊德个体无意识的发展,荣格用它来表示人类心灵中所包含的共同的精神遗传或进化[1]83,并表示集体无意识由原型这种先天的形态组成。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它们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并且会在意以及无意识的层面上影响着我们的心理和行为[2]56。荣格还注意到在我们的人格塑造与行为举止上,如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和阴影等原型都是非常关键的因素。这四种原型在《悲悼》中均有典型呈现。

二、人格面具

人格面具(persona)最初是指演员在剧中佩戴的面具,以扮演某一特定人物,它确保一个人有能力去扮演某个本不属于自己的性格。它是存在于人潜意识里的一种能力,能按照不同的情状来调整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人格面具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其目的在于给人一个很好的印象以便得到社会的承认[3]45。

(一)孟南家族的面具——房子

戏剧的主要背景是孟南家的房子,“这所房子有一种奇异的荒诞的外貌,白色的门廊在月光之下像一个面具。” ①在外人看来,以白色为主的孟家房子代表着正义、圣洁,宏伟、辉煌的外观代表着整个家族的荣誉。但其实,这所房子的建造是为了隐藏这个邪恶的家庭私下里的仇恨、报复。女佣玛丽亚同时得到艾比和他弟弟戴维德的追慕,因为身孕最终和戴维德结了婚。无法接受的艾比把他们赶出家门,剥夺了弟弟的那份家产,致使戴维德无法忍受贫困选择自杀,玛丽亚冻饿而死。为了掩盖家族的肮脏,艾比拆毁了原先的房子,并建造了现在这所。因此,孟南家的房子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面具,以防止家族肮脏和丑陋的东西被外人看穿。舞台提示指出,孟南家三代人都戴着鲜活的“苍白面具”,或许他们早已对这所房子里的“秘密”心照不宣。

(二)“人格面具”的膨胀——艾斯拉·孟南

艾斯拉·孟南在他的一生里有过许多身份,当过法官、市长,上过西点军校,接管过当地的航业。然而,这些身份都只是他戴的面具。在荣格看来,每个人都可以有不止一个面具,不同面具顺应不同情形,所有面具的总和构造一个人的“人格面具”。若一个人对自己扮演的角色过于痴迷,甚至以该性格伪装自居,则可视为人格面具的“膨胀”(inflation)。这个人会由于自己成功地充当了某种角色而骄傲自大,并常常企图把这种角色强加给其他人,要求他人也来充当这样的角色。[3]47艾斯拉在婚后对克莉斯丁的表现就体现出他人格面具的膨胀。婚前艾斯拉被貌美灵动的克莉斯丁吸引,婚后却受清教思想,把自己对于克莉斯丁的激情视作低俗的罪戾,慢慢地两人之间有了隔阂。在膨胀人格面具的影响下,人们会逐渐偏离自己的天性,而生活在焦虑的状态中。当发现妻子的爱转移到儿子奥林身上时,在膨胀人格的影响下,艾斯拉试图压抑自己内心的恐惧——妻子的冷落与疏离,他戴着面具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开始从事商业和法律的职业,后又投身政治领域东奔西走。如他所说:“我做这类虚有其表的事情的原因……不是为了我的生命中最需要的东西!而是为了不让我的脑子老想着我所失去的东西” ②,他想要的不过是妻子的关心与爱。过度膨胀的人格面具使人错觉被集体疏远,最终带来自卑感孤独感。这点也能从艾斯拉对妻子的忏悔中得到验证,战争结束后,他向克莉斯丁表露了自己的心意,但一切都为时已晚。

三、阿尼玛与阿尼姆斯

如果说人格面具是展现给外人的精神“外部形象”,那么阿尼玛(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则是个人的“内部形象”。阿尼玛原型是男性心中理想的女性化形象,阿尼姆斯则是女性心中的男性形象。被压制的阿尼姆与阿尼姆斯往往得不到充分的发展,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与过分的人格面具之间的不平衡,最终可能会激发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爆发,受此影响的人会走向极端。

(一)阿尼玛的体现:奥林的软弱

剧中的舞台指示指出,“他(奥林)的嘴巴和下巴的特点和他爸爸完全相同,不过嘴的表情和他爸爸的不同,给人一种过分敏感的印象”“他的举止有时慵懒,有时僵硬,这表示军人的势派与他的天性不合” ③。受阿尼玛占据,人格会以突出那些被视为异性的心理特质的方式发生转变[4]26,继而失去魅力和价值,在男人身上,会有躁动、喜怒无常等表现,这些不受约束的心境在奥林身上表现得相当明显。虽然父亲是受人尊敬的大英雄,但是奥林并不喜欢征战沙场。在莱维妮亚说父亲曾称赞奥林做过他从未见过的最英勇的事情时,奥林嘲讽那只是個笑话。受阿尼玛主导的男性还会受到庸劣的人诱惑并建立毫无意义的依恋[4]26,奥林的愿望是只和母亲两个人生活在一起。因而在父亲逝世后,喜悦代替了应有的悲痛,奥林如愿以偿,他终于可以只和妈妈两个人待在一起了。

在第二部分《猎》中尤其能感受到奥林的脆弱、敏感、摇摆不定。在因为卜兰特而产生的冲突中,克莉斯丁和莱维妮亚都想让奥林加入自己这边。奥林征战归来时,莱维妮亚就警告他:“别让她(母亲)像从前那样,把你当作孩子哄,把你再捏在她的手心里。别相信她跟你说的谎话。” ④奥林虽对姐姐的话心有存疑,却开始对母亲和卜兰特的关系心存芥蒂。当奥林去质问母亲此事时,母亲叫他莫听信维妮的谎话,对他说:“有你回来正是我所需要的药,使我增加力量——渡过难关的药” ⑤,“你才是我的血肉” ⑥,于是奥林心中的猜疑就消失了。奥林缺乏坚定且独立的思想来判断和决定自己的行为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也印证了克莉斯丁所说“我要奥林相信什么,他就会相信什么” ⑦。后来奥林目睹了卜兰特与母亲的幽会场景,对母亲病态的占有欲促使他枪杀夺走了母亲的卜兰特。事后,作为对母亲的惩戒,奥林将此事告诉了母亲。母亲的殉情给他带来沉重的罪恶感,他写下揭露自己和莱维妮亚罪行的文件,但是仍然无法消除内心深处的自我谴责,最终只能通过自杀来擺脱。枪杀卜兰特、惩戒母亲、自杀逃避无不体现出奥林的喜怒无常、躁动、非理性,这正是以阿尼玛心象自居的男人最终会走向的极端。

(二)阿尼姆斯的体现:莱维妮亚的强势

受阿尼姆斯主导的女人好管控、顽固、无情、霸道,一些年轻女子也可以完全以她的阿尼姆斯心象自居,以改变其女性性征,从而显得更像男人[3]52。她总是穿黑色衣服,模仿父亲的行为动作,“走动起来带着木然的四平八稳的军人姿态” ⑧,说起话来有种军官下令的感觉。阿尼姆斯常表现在女性对男性形象的扭曲情感上,父亲由于是女孩最早接触到的男性而最先受到阿尼姆斯的投射,这也不难理解莱维妮亚浓厚的“恋父情结”。从小缺失母爱的莱维妮亚竭力强调她和母亲的不同点,如她所说:“相貌算得什么?我一点也不像她!谁都知道我像爸爸!” ⑨为了哄父亲开心,受人格面具影响的莱维妮亚会当着父亲的面与不喜欢的母亲和睦相处。她对于父亲的爱接近疯狂,为了父亲她愿意做任何事情。后来,当莱维妮亚迷恋的两个男人一个被母亲毒杀,一个被母亲拥有时,她谴责道:“我恨你。当我一出世你就偷去了我全部的爱!”被压制的阿尼姆斯引发非理性的执念,引致了激烈的冲突。她开始复仇,在利用奥林杀死卜兰特后,又利用奥林将此事传达给母亲。母亲受到刺激,开枪自杀。在整个复仇计划里,比起奥林的懦弱、胆小,阿尼姆斯笼罩下的莱维妮亚表现出女性极少有冷血和无情。

当女性体会到自己与阿尼姆斯的真实关系时,它就不再造成困惑,而成为沉着、冷静之源[2]65。家人和情人都相继死后,深受阿尼姆斯影响的莱维妮亚发觉她无法摆脱肮脏的家族史。她将自己关在孟南家毫无生气的房子里,打算用和死者相守余生的自我惩戒方式来获得一丝灵魂的救赎。这种自虐式的道德惩罚相较于自我毁灭来得更沉重,因为痛苦的谴责将伴随莱维妮亚度过余生。这样一种凌驾于死亡之上的严厉惩罚,究其成因还是因为深受阿尼姆斯控制的莱维妮亚的冷酷和绝情。

四、强大的阴影与压抑的自我

荣格于1945年给出了阴影最直接、最明确的定义:“一个人不希望成为的东西。”这个简单的定义归结了以下对阴影多方面的反复提及——作为人格的负面,一个人想要隐藏的所有令人不快的特质之和,人类本性中低劣、原始、毫无价值的一面,一个人内心的“另一个人”,以及其自身的阴暗面。[4]204这些让我们不愿接受的人格特点,常常会被投射到其他的人身上。因为在人类演化过程中有着极为深远的基础,因此阴影也许是最强大最具威胁的原型。

(一)克里斯丁的仇恨成因

孟南家“屋子里有一种封闭了很久的死气沉沉的景象,而带着套子的家具更有一种鬼气。在闪烁的烛光中孟家的各幅肖像的眼睛,带着阴森的、令人讨厌的眼光直瞪着。” ⑩我们不难想象住在这样一个阴暗的房子里的人所遭受的痛苦,克莉斯丁就是生活在这阴影中的受害者。浪漫、自由、渴望真爱是她的天性,可是在婚后,她的天性就被压制了。排斥和压制阴影会使一个人的人格变得平庸苍白[3]57,

生活在阴影里的克莉斯丁逐渐形成了扭曲的人格,如她所说:“我每次出门回来,这屋子便显得更像一个墓室!” ?阴影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坚韧和顽强,它从来不会彻底地被驯服,但它可以使一个人进入到更令人满意却病态的复杂活动中去。当克莉斯丁遇到精力充沛且浪漫的船长卜兰特时,她被压抑的天性复活了。压抑已久的阴影最终爆发,使她尤为疯狂。她毫无忌惮地打破所有道德准则,不惜一切代价追求自己想要的爱情,以填补自己精神方面的空虚。因此,克莉斯丁谋杀丈夫、为爱殉情都能解释得通了。

(二)卜兰特的自卑情结

阴影是人身上所有那些最好和最坏的东西的发源地,而这些东西特别表现在同性间的关系中。男人往往倾向于把自己受到排斥和压抑的阴影冲动地投射和强加到别的男人身上,因此,男人与男人往往交恶[5]82。在卜兰特看来,他父母亲的不幸遭遇都是因艾比抢夺了他父亲应继承的家产所致。艾斯拉更要为他母亲的死负责,在他母亲陷入绝境时,曾抛开自尊向艾斯拉写信借钱,艾斯拉却残忍拒绝了卜兰特奄奄一息的母亲。在卜兰特看来:“他本来可以救她一命的——但他却故意让她死去!他犯了杀人的罪!” ?他决心为母亲的死复仇,且复仇的对象十分明确,那就是艾斯拉·孟南。他母亲的死是他最不愿意接受或者压制的,正是他心理上的阴影激发了他对艾斯拉妻子克莉斯丁和女儿莱维妮亚的追求。克莉斯丁因为急于摆脱艾斯拉的纠缠下药毒死他后,在告诉卜兰特事情的细节时,卜兰特眼睛里带着野性的满足的光彩:“你说的,他在死前就知道我是谁的儿子?我敢打赌使他发疯的就是这个。” ?于他而言,比起直接杀死艾斯拉,羞辱孟南家族所带来的阴影上的满足来得更多。

阴影的组成大多是我们的意识自我觉得羞愧或难堪的内容。在某些需要做出迅速反应的时刻前,若阴影一直遭受压抑,始终未能个性化,这种本能的汹涌宣泄就可能进一步压倒自我,导致一个人精神崩溃而堕入无能为力的境地[3]56。在卜兰特的意识深处,父亲的软弱无能和母亲的卑贱出身是投射在他心中的阴影。当莱维妮亚嘲笑他:“从一个下流女看护的儿子口中,除了廉价的荒唐的谎言之外,要希望得到点什么东西,我以为是愚蠢的!”一向谨小慎微的卜兰特暴跳如雷:“住嘴,混账!——有我在场,姓孟南的人不能骂她!” ?除了艾斯拉,卜兰特阴影的投射还有他的父亲。卜兰特会自我轻蔑地哀怨“我的唯一的耻辱就是我的身体里面的孟南家的血统” ?,在他看来父亲因为无法忍受贫穷选择自杀,是非常脆弱无能的表现。在强大的阴影施加的压迫下,他的内心总是会不断受到干扰,因此在克莉斯丁计划毒死艾斯拉时,卜兰特就觉得那是诺夫的伎俩,在他心里:“我应该照着我自己的意思去做——跟艾斯拉·孟南斗争,就像两个男人为了一个女人的爱而斗争那样”。

五、结语

《悲悼》三部曲以美国内战为背景,通过将古希腊神话中的悲剧因素和美国神话有机结合起来,给戏剧人物精神分析增加了广度和深度。奥尼尔大胆描写由于环境压迫所导致的心理扭曲和人格裂变的过程,把角色的内心想法真实地呈现在舞台之上,以迂回的方式揭露社会的本质,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剧中所蕴含的原型意象、人性本能、社会病态赋予了该剧经久不衰的魅力,也正是导致人物命运悲剧的主要成因。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欧阳基等译:《奥尼尔剧作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45页,第434页,第451页,第454页,第457页,第462页,第420页,第389页,第401页,第511页,第396页,第406页,第486页,第403页,第486页。

参考文献:

[1]荣格.集体无意识的概念[M].冯川编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2]申荷永.荣格与分析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卡尔文·霍尔,弗农·诺德比.荣格心理学七讲[M].冯川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4]安德鲁·塞缪尔斯,巴妮·肖特,弗雷德·普劳特.荣格心理学关键词[M].颖哲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

[5]董荣月,马志民,刘芳.《悲悼》原型的分析心理学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33(1):79-83.

[6]欧阳基.奥尼尔剧作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尼姆斯拉莱维
生活的“胜利者”
Open Basic Science Needed for Significant and Fundamental Discoveries
基于莱维飞行蜉蝣优化算法的光伏阵列最大功率点跟踪研究
创意“入侵”
伊拉克前国脚:战争改变了一切
在法国遇上“大事儿”
法国民法学说演进中对立法者认识的变迁——以惹尼、莱维、里佩尔为例
↓未来交通——斯拉米特(印度尼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