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伦理视角下《新世纪爱情故事》的英译研究

2023-05-31刘蜜

今古文创 2023年15期
关键词:残雪

【摘要】《新世纪爱情故事》是中国先锋派作家代表人物残雪的一部重要作品,该作品蕴含着浓厚的东方美感与巫楚文化色彩,展现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与叙事手法。本文从切斯特曼翻译伦理视阈对译者安娜莉丝·芬尼根·瓦斯曼(Annelise Finegon Wasmoen)的英译本进行探究,挖掘“残雪热”现象背后的翻译伦理与翻译策略选择,旨在为此类中国前卫文学走向世界舞台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翻译伦理;中国前卫文学;残雪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5-011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5.038

一、引言

残雪文学作为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重要体现与当代中国日益崛起的表征,为当代文学如何讲述“中国故事”树立了典范,是中国文学界一个极为独特的存在,她的很多作品已被被海外文学界翻译和介绍,甚至一度出现了“残雪热”的文学现象,这离不开译者的出色表现。她凭借长篇小说《新世界爱情故事》入围2019年国际布克文学奖长名单,译者为安娜莉丝·芬尼根·瓦斯曼(Annelise Finegon Wasmoen)。残雪以其独特的文学观、非传统的叙事结构以及清新脱俗的审美方式,创造了新的写作可能。残雪文学能在英语世界获得一席之地,译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切斯特曼的五大翻译伦理视角为切入,分析《新世纪爱情故事》英译策略的伦理遵循以及如何推动残雪文学的海外传播,以期扩大中国先锋文学世界影响力。

二、翻译伦理概述

翻译伦理作为新兴的翻译研究热潮,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人的行为总是受到所处时代和地点的伦理的约束。翻译,作为一种文化活动,无疑也会受到伦理的制约。(彭萍,2013)安德鲁·切斯特曼曾经预言, “翻译研究的下一阶段将以伦理主题为特征”。(Chesterman,2012)1984年,贝尔曼提出“文化他者”的伦理思想。1998年,韦努蒂提出在后现代主义的基础上建立“差异伦理学”。2001年,皮姆从文化角度对翻译伦理进行探讨。2001年,在国际学术刊物《译者》中,切斯特曼提出了再现(representation)、服务(service)、交际(communication)、规范(norm-based)和承诺(commitment)的五种翻译伦理模式,旨在倡导译者伦理行为的职业化。(Chesterman, 2001)这五大伦理模式较为全面地包含了翻译行为应关注的视角。这五大伦理模式相互关联,又各具差异,作为译者行为的指导性原则,强调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突出作用,从原文到读者、从原作者到译文服务对象。

三、切斯特曼翻译伦理视域下的《新世纪爱情故事》英译

(一)再现伦理

所谓再现伦理,是指翻译中要忠实地反映原文作者的意图,不得随意改变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语义信息,这是传统的翻译理论推崇的基本原则。并且再现伦理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原文语言表达层面,在文体层面,也要再现原文的创作风格与写作手法,使得目的语读者与原文读者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获得一致的文学美感体验。(陈振东,2010)这要求译者也要再现原作者的文风与笔调,再现原作者的写作意图,再现文字背后的文化,寻求译文与原文间最大程度的对等。

例:“他们两人都下了纠缠到死的决心。”阿丝失神地说。

“不会的,阿丝,这种事我见多了。到头来一定会‘柳暗花明又一村。您就相信我吧!” 流沙说话时三角眼里满是笑意。(残雪,2013: 216)

译:“Theyve decided to ensnare each other to death,”A Si said, in low spirits.

“No, they wont,A Si. Ive seen this many times. In the end there must always be a way out: “dark willows, bright flowers,a village appears.Just believe me.”As he spoke his triangular eyes were full of laughter. (Annelise,2018: 304)

《新世纪爱情故事》中充斥着大量的四字成语、谚语俗语、古代诗词,所用之处如行云流水,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处。这对于译者的再现来说,是极具难度的。如该例句中的“柳暗花明又一村”出自中国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游山西村》中的一句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这里,译者翻译为了三个押尾韵的小句来再现原文的诗词格式,虽然难以完全再现原诗句的幽深意境,但是译者将诗句中所蕴含的三个意象简单朴素地铺排了出来,也再现了原诗句的隽永清新之感。由于该句十分经典,在中国文化语境下已经是绝处逢生、忽现转机的代名,译者在翻译时既再现了中国文化的诗意格式,而且在前面加上“there must be a way out”自然地再现了源语言文化语境中不言自明的哲学,传达了原作的文学性。

(二)服务伦理

服务伦理基于满足客户需求、对客户服务的标准来进行翻译。在这种伦理的指导下,满足客户需求是首要的,因而译者在翻译时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对原文进行诠释与调整,从客户的角度出发进行翻译创作,译作要满足译文使用者的期待。残雪在《新世纪爱情故事》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拥有着不同的灵魂。作者在这些人物的名字的设计上也是别有巧色,名字中映射着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如果译者在翻译时,只是机械的采取音譯的方法,会给译文读者增加理解的困难,甚至造成阅读混乱。译者本着服务读者的伦理,在翻译人名时,只要是与人物特征关联的名词作者都采取了具象名词,便于读者将更好理解人物。如下表所示:

由于残雪的“无意识”写作模式也是先锋文学的前卫所在。每个人物的出现也是作者思想的刹那花火,有的人物出场时间很短,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那个名词出现的瞬间,他的性格、他的命运似乎已然昭示在那三两个方块字中了。所以人物的名字若是翻译不到位,难以引起译入语读者的共鸣。译者在翻译时将带有这种意味的人名都采用了具象名词来进行翻译,服务了目标读者。

(三)交际伦理

安东尼·皮姆要求译者忠诚于作为交互文化空间的翻译职业。跨文化交际的目标在于由合作带来双方的互利。(PYM,2001)作为提供服务行为的译者处于两种文化的交界处,不从属于任何一个文化社群,身上肩负着译者职责,因此翻译伦理问题本质上转向了译者伦理问题。(刘云虹,2010)一方面,交际伦理要求译者不仅要对源语文化有正确的理解,还必须考虑目的语文化的对应性和可融性,让译文读者真正地理解,抵达意的核心。另一方面,交际伦理也是让目的语读者感受到异国的文化与习俗,促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因为译者翻译的不仅是作品本身,也是作品背后的民族文化。译者的职责是要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让跨文化交际成为可能。(杨瑞玲,2008)

例:现在,他成了一个冷静的自满自足的孤独者。这倒并不是说他已经做到“坐怀不乱”了,从他和小袁的事就可以看出他还不能免俗。(残雪, 2013:171)

译:He had become a serious and self-satisfied loner. This is not to say he would “not be disturbed with a woman in his lap,”as the saying goes, nor that he followed conventions,as seen from his affair with Xiao Yuan. (Annelise, 2018:281)

“坐怀不乱”是一则成语,最早出自战国荀况所著的《荀子·大略》。坐怀不乱意指男女相处时,即使是女子坐在怀中,男人都不会有非礼的行为。后用来比喻男子在与女子相处时作风正派。译者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把这个成语呈现了外国的读者,“坐怀不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故,西方文化中没有这样的典故,译者在交际伦理下,需要把这样的成语解释给读者,才能实现跨文化的交流。残雪的作品里蕴含着丰富的极具民族特色的意象:中医、草药、穴位、动植物、鬼神、中国哲学等。译者对这些文化要素具有自觉的敏锐性,她没有对这些元素进行简单的抛掷,而是在抓取与释放的过程间进行了文化的窥探。

(四)规范伦理

基于规范的伦理“是译文符合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目的语的语言模式及其规范”,要求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要力求达到到符合译语文化中的规范,译语文化中的规则实则为当时译语文化对于译本的期待。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化的规范标准是不同的。因此,译者必须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文化身份、语言习惯及其所处的社会规范,以采取对应的翻译策略。汉语是意合的、柔性的,而英语是形合的、刚性的,汉语喜简短,英语多繁复。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海明威式的隽永对话,清新脱俗的意象与感性诗态的意象构成了这部实验性文学作品,表象的文字背后潜藏着的深刻含义,作品里那些令我们感到模棱两可的隐喻、比喻和高度的抽象,颠覆的文字、悖论般的哲理,更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要符合译入语的使用规范。

例:莫非人只有在热恋之中才会偶然地接近自己内心的深渊?(残雪,2013:216)

译:Can it be that people only approach the abyss of the inner self from a state of passion?(Wasmoen, 2018:209)

这是深爱翠兰的小贺望见荒凉的梨山,觉得他的内心也是如此荒凉。这里的“偶然”是残雪无意识写作下自主流出笔端的词汇,像一句诗意的哲学警句。但在英语中,若翻译出“chance upon”的意思,会使句子偏离本意,对英文读者有画蛇添足之嫌。因为英语中多抽象表达,喜概括。中文表达较为婉转,但意义却是浓厚的、直击本质的。译者捕捉到了这种婉转背后的直接,考虑到了译语读者的文化身份,习惯于西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式的哲学表达手法,便直截了当地翻译了该句,去除了句子中模棱两可的词汇,这样更符合译入语的语言习惯与表达规范。

(五)承诺伦理

承诺伦理作为一种职业道德为译者的翻译行为界定了道德约束。译者要有明晰的价值观与是非观。(Chesterman,2001)译者要在这些翻译价值观与规范的约束中完成工作,不能任性而为,不能忘却自己的身份意义。译者身上肩负的责任是重大的,优秀的翻译作品可以读出译者坚定认真的工作态度。

安娜莉丝的翻译既忠实又具有变革性和挑战性。译者在把关过程中,体现出十分清晰的读者意识,据此对原文进行了改写以提高可读性。除了对原文稍加调整之外,译者在翻译时并没有刻意对故事进行诠释,只负责传达故事的表层邏辑,以免破坏原作独特的叙事风格。这些翻译理念确保了译作高度的可读性和独特的文学性,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阐释空间。(蒋梦莹,2017)残雪对安娜莉丝的翻译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她的翻译甚至比她的原作要更出彩。译者用坚定、热爱、负责的态度,让译本获得新生。译者为了更好地呈现,反复阅读原作,试图探寻文字下的真相与本质。

四、结语

通过对比分析《新世纪爱情故事》的原文与译文,探讨译者在翻译该文学作品中遵循的翻译伦理。译者以再现伦理为指导,很大程度地再现了原作的诗意风格与文化元素;以服务伦理为指导,竭尽所能满足读者阅读需求,保证译作的文学性,使英文版作品在西方获得了高度评价;以交际伦理为指导,从具有颠覆性的文字中直击本质,让西方读者感受到东方美学,搭建了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以规范伦理为指导,调整语序,置换格式,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表达规范;以承诺伦理为指导,投身中国文学翻译,恪守职业道德,与残雪积极地沟通,深入了解残雪的文学观与哲学观,最大程度向西方读者再现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学日益崛起的今天,文学作品的译介意义重大,今后此类文学将迎来新的时代,译者要从这些案例中不断学习,遵循翻译伦理,承担译者责任,使中国前卫文学在世界上具有更大影响力。

参考文献:

[1]Can Xue.Love in the New Millennium.Trans. WasmoenFinegan Wasmoen.Yale: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8.

[2]Chesterman,A.Memes of Translation:The Spread of Ideas in Translation Theory[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2:170-183.

[3]Chesterman,A.Proposal for a Hieronymic Oath[J].The Translator,2001,(2):139-154.

[4]PYM A.Introduction:The Return to Ethics in Translation Studies[J].The Translator, 2001,(2):129-138.

[5]残雪.新世纪爱情故事[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

[6]陈振东.翻译的伦理:切斯特曼的五大伦理模式[J].国外理论动态,2010,(3):87-88.

[7]蒋梦莹.资本、场域与文学神圣化——残雪小说在美国的译介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7,38(05):96-103.

[8]刘云虹.翻译价值观与翻译批评伦理途径的建构——贝尔曼,韦努蒂,皮姆翻译伦理思想辨析[J].中国外语,2013,(05):83-88.

[9]彭萍.翻译伦理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10]杨瑞玲.翻译伦理与译者的职责[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4-55.

作者简介:

刘蜜,女,青岛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笔译,硕士。

猜你喜欢

残雪
渔船(外一首)
枯木
残雪:特立独行的“写作女巫”
新年
我给残雪做责编
雪中
方松明诗三首
残雪,为何能成诺奖热?
论残雪“新实验”文学的转向
品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