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在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

2023-05-31王博洋孙维佳

国际公关 2023年5期
关键词:心理危机高职学生新媒体

王博洋 孙维佳

摘要:高职生数量正在逐渐增多,由于长期以来对高职学生的偏见,其容易面临巨大的学习压力和成长压力。为此将探究新媒体在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分析如何利用新媒体改善高職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心理认知,帮助学生以正确、科学的观念积极看待和开展自己的职业学习生涯,为高职生在职业院校中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新媒体;高职学生;心理危机

在高等教育的构成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占据着不可小觑的地位。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已经是全球规模第一,国内的职业学校数量在1万所以上,在校生也接近3000万人。高职院校3年累计扩招413.3万人,1万余所职业学校每年开展各类培训上亿人次。虽然高职生和普通学生都经历过相同的入学考核及选拔,最终才能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学习的,且国家也在倡行职业教育,但国人的固有观念依然是轻视高职教育,在就业等社会竞争中,高职学生是明显的弱势群体。

一、高职学生的特点

就高职学生本身而言,因为长期以来社会的固有价值取向,其不如本科院校的学生那样自信,在学习、竞赛、应聘等社会活动中,其会表现出自卑和躲避,且其选择就读高职院校的原因也并不相同,部分学生是因为考试的失利导致无法正常就读本科院校、部分学生是因为家庭经济原因导致其选择了职业院校。不管是何种原因,学生选择职业院校都有一种被迫性,即职业院校并非学生的首选,之所以在职业院校就读,更多的是因为无法就读本科院校而导致的选择结果。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造就高职生缺乏本科院校学生的自信心,这也使得各高校十几年来一直在加强学生心理教育的路上踔厉奋进。

现今大学生的年龄已经普遍是“00后”,不久之后将是“05后” 为主体,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使其所处的时代是“缺失艰苦” 的,伴随着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化,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导致学生很容易在学习中出现负性心理。从高职学生的入学原因来看,大部分高职生本身是因为自己的素质和学科成绩不尽如人意,最终选择了前往职业教育体系学习,因此在个人素质和个人成绩上,高职生属于弱势。“失败者” 的烙印和过差的成绩表现让学生对自身的人生和未来产生了强烈的迷茫感,自律性差也让高职学生群体中“比学赶帮超” 的良性生态难以建立,反倒是抽烟、喝酒、打架、打游戏、旷课这样的陋习更容易相互影响,进而产生消极心理或暴戾心理,久而久之形成人际交往障碍。还有部分学生就读高职院校并非是因为个人能力,而是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造成,与成绩差但是家庭条件优越、生活水准高的同学同吃同住会在无形中放大这部分学生的自卑感,能力和家庭条件上的不均衡会刺激这些学生出现心理失衡。同时,高职学生因为性格、经历、学制等原因,其比本科院校学生更早地感受到诸如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就业压力等,各种压力导致高职生在学业中比普通本科生更加现实化,也更非理性化。

高职生因为成绩或者经济而放弃了本科院校的就读,这导致在其价值认知中对学习并不看重,高职生经常会出现逃课、沉迷网络等情况,这也是因为其对自我身份认知和学习认知的偏差而催生出的逃避现状的行为。

因此,从身份认知上,高职学生是将自己当作失败者或者弱势者,对自我的成长和未来的就业有严重的自我否定情绪,相比于本科生,高职生更容易因为心理危机出现各种消极行为,进而严重影响到自身的学习和发展。院校在通常情况下会给学生安排负责心理疏导的教师,如笔者所在的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全院近7000名在校生,2022年通过公开招聘,于秋季学期将负责心理疏导的老师进行扩充,配备从一人增至二人,这与本科院校相比,实在是捉襟见肘。

高职生比本科生承担着更多的精神压力,容易在行为和心理上产生负面表现,如在学习中出现强迫症状,对人际关系十分敏感,容易产生抑郁和焦虑情绪,在生活中出现强烈的偏执表现,且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心理异常学生数的比例也在增高。个体负性情绪的产生往往与原生家庭、成长经历有关,通过对部分学生的跟踪随访,可以明确感受到其有渴望解决问题的诉求,如果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则容易使高职生的负性情绪被不断激化,走向一个极端化的状态。要时刻关注高职生的个人情绪,并给予恰当的疏导是非常困难的,但作为教育工作者,因人力不足就放弃学生是不能允许的。因此,如何正确引导高职生,帮助其缓解负性情绪,提高高职生的心理抗性,助其正面应对学业压力,是教师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弱势的高职院校心理危机干预

在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捉襟见肘,但学生心理又必须要关注的现实面前,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在2008年就着力发展朋辈心理辅导,朋辈心理辅导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给予受助学生心理上的陪伴。

此处引入几个国外数据,2022年,美国心理治疗师约28万人;中国已颁发心理治疗相关证件约150万人,实际从业人数约20万人,专职心理治疗师仅约6400人。美国每千人有0.8个心理治疗师;中国每100万人有4.6个心理治疗师。美国每年寻求心理咨询者达8000万人;中国该数据为7600万人,潜在需求约1.9亿人。

从上述数据可知,我国对心理干预的需求量更大,但专业人数更少,这造成了心理干预资源的紧缺。尤其是在高职院校中,高职院校学生在学校学习以及企业实训、就业过程中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普遍的有情绪不稳定、压力过大、迷茫自卑等,在行为上往往反映在焦躁不安、易怒、情绪失控等。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应当充分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然而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成效并不显著,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与发展,一些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未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匹配,表现出形式化、边缘化以及教条化等问题。院校入学人数在逐年增大,但对应的心理教育队伍规模却始终原地踏步,教育团队和学员数量不匹配,容易导致高职生的心理诉求得不到解决,相关问题被扩大化。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让高职院校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因此需要其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环境适应能力。教师应当采取更具有针对性与合理性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确保高职院校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其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带来更多帮助。

三、新媒体在校园的崛起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早已经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这本书中明确指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提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于培养学生情感层面的品质,尤其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情感品质,希望借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来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经过多年的演变和完善后,逐渐也开始发展为全球越来越多发达国家所普遍组织进行的教育活动。因此,可以看到,心理健康教育属于依靠心理学的教育方法与手段来引导学生,帮助其进行心理调适,让学生能够实现自我成长,逐渐培养和形成积极健全的心理素质。

现代人身处信息化、高科技充斥的时代,多媒体教学是绝大多数教师的唯一授课方式,北大韦神那样的板书教师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异类”,IPAD是常规教学工具,手机是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工具,学校的管理依赖各种系统、APP,信息的发布和推广靠的是各种平台和公众号,由此,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广开思路。

校园是思想引领的重要阵地,校园里的传统媒体有宣传栏、校园杂志等,电脑普及后有了校园网、BBS,智能手机普及后有了校园新媒体。这让校园传播媒介在“数字化” 建设上甚嚣尘上。笔者所在的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上走在了江苏省高校的前列。心理干预讲求实效性,因此,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将所有学生的心理状况注意到,第一时间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向其提供心理咨询,通过教师的帮助,学生受干预影响而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以及时解决。与此同时,也必须让学生充分信任教师、学校,一旦出现问题可立即向教师寻求帮助,从而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学校提供的合理的心理咨询服务下得到有效解决。例如,学校可将信息技术联系起来,在线上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使之以社交网络为媒介联系教师,而教师也借助线上辅导提供心理健康咨询给学生,对其实施心理辅导。这样通过线上互动,师生之间就可以顺利进行沟通交流。

四、新媒体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

那么,如何让新媒体在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中发挥作用呢?[1]以南京城市职业学院为例,其主校区坐落在南京的城郊地区,占地面积在江苏省高校中居于下游,2018年整体搬迁至溧水新校区后,虽已投入大量建设资金,但师资配备依然不足,多年来全校仅有一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类的活动很多,但于学生而言,从中得到的参加活动的趣味远远多于获取的专业帮助,换言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其他集体活动没有任何不同,且开展活动与电视、广播这样的传统媒体有相似之处,单向传播不具备针对性、反复性、互动性。

需要老师付出很多耐心、爱心。在实际工作中,老师通过QQ、微信、辅导猫等平台,从“闲聊” 到关心学习、情感、生活……逐渐让学生愿意打开心扉,可以说,这是新媒介促成的“网络谈心实例”,可让广大同仁得以借鉴。[2]不断普及的网络,日益进步的科学,让教师即使在干预期间也可调查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并将其心理档案建立起来。开展心理健康调查,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也能够使之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各项情况,所以心理健康调查非常重要。另外,学校相关领导与教师还应记录好每次调查结果,做好总结,及时将学生心理档案建立起来并跟踪关注,把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较好地掌握,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将其解决,为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保驾护航。[3,4]

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系统性,若仅仅只是通过讲“大道理” 必然无法取得好的效果,而诸如现实疗法、积极心理学以及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等这些重要的教育方法均与高职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相符,有助于促进其心理素质与发展的提高。例如,一般存在自卑心理的学生平时都比较喜欢阅读和写作,而在干预期间,教师就可把其作品在班上展示,鼓励其坚持写作,利用这种赏识教育思想将学生的自信心不断增强,使之逐渐克服自卑心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五、新媒体应用于心理危机干预的现实意义

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在心理健康教育手段革新上的初探建立和健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高职学生作为比例超过了本科学生的受高教群体,其成长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拓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具有现实意义。

如前文所述,高职学生人数众多但价值取向固守、社会环境改变、高等教育改革导致高职学生承受的压力远大于本科院校学生。因此,应让学生深刻体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对其家国情怀与主人翁精神予以大力培养。

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撐给中华民族,使之得以不断发展壮大。之所以能够在此次干预中取得重大成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涵养是离不开的。教师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应对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差距做出正确区分,这里的“差异” 指的是不同的文化特质和形式,而“差距” 则是对先进与否的评判。面对不断开创纳新的中华传统文化,不能用滞后、僵化的“有色眼镜” 来看待,同时也要将神化西方文化的错误行为坚决摒弃,克服思想偏差,坚定文化认同,在文化自信方面做进一步增强,一方面保持中华优秀文化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和世界文化加强交流,将民族独有的特色展现出来,促进民族自豪感的进一步增强,这是对三全育人的有效实践。[5,6]

六、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招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竞争形势更加激烈,给高职生就业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和挑战,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如此一来就很容易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其在进入职业院校学习后便因为过大的心理压力导致不能够具备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反而逐渐朝着更加负面和消极的方向发展。怎样帮助高职生解决好心理问题,这是教师必须要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新媒体的加入为教师施教提供了更多可能,教师可以依靠新媒体技术提前进行咨询引导,主动关心学生的思想情况和学习情况,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同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来制订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方案,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值得在心理干预中积极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2] 蒋晓丽.传媒宣导抚慰功能[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3] 李自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4] 段鑫星,程婧.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5] 葛晨光.高校校园传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1):87-89.

[6] 侯健.加强高职高专院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J].辽宁高职学报,2009,11(10):99-100

猜你喜欢

心理危机高职学生新媒体
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快速反应机制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