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班共育下小学生感恩品格养成的实践研究

2023-05-31周隽弘

中小学班主任 2023年9期
关键词:实践研究

[摘要] 为促进小学生感恩品格的养成,我们在深入研究感恩品格的基础上,依托家班共育机制,设计具有年段特点、融合传统文化、统整校园生活、家班协同育人、多元评价贯穿始终的感恩品格教育活动,融入重阳敬老的新时代内涵,有效促成学生感恩品格养成,为班级个性化发展注入新活力。

[关键词] 家班共育;感恩品格;实践研究

习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了具体落实家庭教育的要点:充分发挥家庭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积极组织开展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传统文化体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和公益性活动,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深化,新媒体的普及并快速发展,网络上所传递的多元价值观念容易误导缺乏辨知能力的青少年。家长由于工作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大,多忽视孩子的感恩教育。孩子在衣食无忧的家庭生活中,对家人特别是面对祖辈的付出习以为常,将其视为理所当然,逆反心理愈加明显,缺乏感恩意识和行动。为此,我们决定以增加学生感恩行为的表达和感恩情感的体验为目标,以重阳节这一个传统节日为切入点,依托家班共育机制,设计具有年段特点、融合传统文化、统整校园生活、家班协同育人、多元评价贯穿始终的感恩品格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感受自我的生命成长。

一、创设感恩品格养成活动的基本原则

通过解读政策文件、研读理论书籍,同时依据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年段特点,我们主要从五个方面确立了家班协同育人的感恩品格教育活动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1.长程化原则

丁锦宏在《品格教育论》中指出:“把学生看成一个需要引导,不断获得成长条件,进而在生命历程中不断自主成长的人。”班主任要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认知兴趣、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形成长程化活动,反对简单灌输、说教的活动。

2.丰富性原则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活动设计要有意识地设计多样化的活动任务,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差异,体现层次性,让学生能针对自身情况自由选择。

3.统整性原则

生活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为教师设计班级活动提供了无限的教育资源。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将课程学习、校园活动和班级日常生活有机整合。当学生在活动任务驱动下,意识到所学的知识马上会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时,他们就会觉得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特别有意义。

4.文化性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藏着无比丰厚的精神财富。传统节日是祖先留下的历史瑰宝,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强化集体文化记忆,使之与新时代生活模式相契合,并螺旋上升,形成新的节日习俗,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每一代中国人的历史使命。

5.协同性原则

在聚焦家班共育的同时也不能忽略社会教育的作用,家校社全方位协同育人是现代教育的趋势,应当充分挖掘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家长的优势资源,打造家校社一体化教育环境。

二、感恩品格养成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我们结合文献搜索、问卷调查和实践反思,以行动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以活动为载体,以重阳节这一传统节日为切入点,进行了感恩品格养成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1.整体建构

基于上述原则,我们多元挖掘教育资源,融入重阳敬老的新时代内涵,构建班级感恩品格养成教育活动的框架体系(见图1)。

2.确定主题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中包含着感恩教育,重阳节就是其中之一。“团圆和谐、感恩回报、注重亲情”的家庭文化是重阳节这个传统节日的时代内涵。我们尝试先以重阳为主题,开展以家庭为主体、以班级为主导的长程化感恩教育活动,由此为今后继续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提供借鉴经验。

3.制定目标

感恩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或益处所产生的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怀和实践行为。学会感恩是感恩品格养成教育的核心,父母家人、老师同学、社会国家、自然世界是感恩养成教育的对象,以低中高年级为序形成了指向孝敬、勤俭、爱国三个维度的两级目标(见表1),呈现感恩品格养成的序列化。

4.设计框架

依托家班共育,充分利用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感恩情感教育资源,围绕感恩品格的两级目标,从认知、行为、情感出发,设计长程化的班级重阳活动(见表2)。

三、感恩品格养成教育活动的推进与评价

班主任应当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适时推进活动。活动前,班主任分析学情,确定活动主题,挖掘家长资源,与家委共同讨论活动方案,并不断优化完善;活动中,班主任指导学生感恩行动,指导家长注意捕捉生成资源来开展家庭教育;活动后,班主任组织多元评价,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成长,引导家长参与感恩品格养成教育活动的设计,进一步达成共识,也为下一次感恩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五个不一样的重阳节,唤醒学生重视传统节日的意识,激发了学生感恩祖辈的情感,指导了学生感恩祖辈的行动,逐步使孝亲爱老的意识与行为成为日常生活的习惯。

1.以任务为驱动,形成多元认知

在贴近学生生活与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设计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感恩品格教育活动。以任务为导向驱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主动探究,积极交流、分享,逐步形成对感恩的多元认知,形成正确的感恩价值观。

2.以敬老为主题,指导感恩行为

小学生正处于人格养成的关键时期,感恩品格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实现常态化,亦需要依托傳统节日,在富有仪式感的情境中得到指导。小学期间,五个主题,用五个不同的角度,串联起识恩、知恩、报恩、施恩,建立起感恩的反应方式,即用善意回应善意,用爱响应爱。

3.以重阳为载体,激发感恩情感

重阳节注重孝敬长辈,节日蕴含的追求团圆美满的和睦教育,学生也能感同身受。每一个富有独特价值的重阳活动,给学生带来了同样独特的体验,在践行感恩的基础上激发感恩之情。与此同时,活动也激发了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产生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意愿。

4.以校园为背景,落实感恩内涵

在校园德育活动的背景下,有机整合德育课程、校本课程和课程教学中的育人资源,与学生的家庭生活和社区生活充分结合,由书本世界走向现实生活,再由现实生活回到书本世界,感恩品格养成教育的内涵得以落实。

5.以表现为视点,发挥评价功效

一方面,主题活动以“感恩”为核心目标,以学生真实生活为本,以学生行为表现为观测点,由师生、家长共同参与设计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全面性、激励性、导向性,实现教育的闭环,提升育人成效。另一方面,主题活动依据评价结果作出梳理分析,为后续主题活动提供设计参考。

6.以家委为支撑,形成共育机制

仅凭学校、班级单方面的教育难以承担起指导学生感恩行为、塑造学生感恩情怀的重任。协同班级家委会,调动家长参与班级感恩主题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形成班级家长教育资源的共享,也让家长在活动中感受到感恩之心、报恩之心,充分发挥了家长优势教育资源的积极效应,有效形成了家班共育的机制。

四、感恩品格养成教育活动的成效

班主任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设计生动的主题活动,使每年的重阳节都成了学生心中的牵挂。学生渴望通过重阳活动,收获更多的知识,体验丰富的情感,学会感恩的方式,无形中在每个学生的心中驻扎起这样一种处世哲学、这样一种生活态度,让学生能够成为知恩图报的人。活动不仅邀请了学生父母走上讲台,还在活动中增加了祖辈参与班级生活的机会,引导他们一起关注现代教育理念,增進祖孙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发挥了祖辈优势教育资源的积极效应,使他们成为家班共育的一支同盟军。

知名教育家朱小蔓教授说:“我们更要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基础性品格教育,并使实施的过程日趋科学化、艺术化,而不能将其简单化。”对于感恩品格养成教育,我们应当将序列性的班级活动中的感恩品格养成更加具象化、常态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对感恩的认知,并完善感恩品格养成的评价体系,使感恩三级目标能够更有效地落实到班级主题教育活动中;再深入社区,拓展教育空间,直面社会热点,使学生的感恩行为接受更社会化的指导,使学生的感恩情感体验更加多元化,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价值观,在生命历程中真正成为不断自主成长的人。

[参考文献]

[1] [美]威廉·戴蒙.品格教育新纪元[M].刘晨,康秀云,译.人民出版社,2015.

[2]郁琴芳.家校合作50例:区域设计与学校智慧[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张红.中国传统节日的小学道德教育意蕴及其实现[D].湖南师范大学,2016.

周隽弘   上海市闵行区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实践研究
基于自主学习的初中化学“学案导学”实践研究
汽车专业学生创业孵化园提升职业能力的实践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水轮发电机组状态监测分析系统及其在抽水蓄能电厂的实践研究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基于“项目导向”的税法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