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展子虔《游春图》
2023-05-31张祖辉
摘要:《游春图》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卷轴山水画,是画家展子虔唯一的传世之作,也是我国青绿山水作品里程碑式的开端。该作品延续魏晋南北朝绘画技法,开启唐朝新画风。本文以探究中国画美学思想为出发点,针对《游春图》的艺术特色进行研究,首先展示其社会文化背景,进而从画作本体右下近端起,对描绘内容进行深入剖析,其次对作品历史及题跋一一解析,最后从章法布置、用色技巧、勾画技巧分析《游春图》的艺术特点,对研究山水画的肇始与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展子虔;游春图;艺术特色
一、展子虔的时代生活背景
隋代是中华千年文化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虽然隋朝存在的时间较短,但是为唐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隋文帝杨坚在定都后,实行勤政,开疆拓土,积极建设,创立了一套可行的政治制度,继而唐朝也沿用其隋制。隋唐时期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纷争割裂的局面,再度统一中国后,历经几代中国人的努力和创造,终于使中国的文化、政治、经济、交通进入世界前列。
589年,隋文帝于东都设立“妙楷”“宝迹”二台,藏古书画。展子虔自江南去任职,他擅长山水、人物、台阁题材,创作过大量壁画。他的笔墨虽然还保留着六朝的技法和尺度,但是却摆脱了佛教绘画中超脱索然的风格。他用精美而有力的线条描绘客观的物象,注重客观实在的表达方式,喜用青绿山水作为作品的主流表达。此幅青绿山水开山代表作《游春图》便是最好的佐证,展子虔用纯熟的笔法、别具匠心的墨色,对早春时节进行了详尽描绘,客观物象表达准确,注重协调比例。同时线条刻画生动、色彩运用灵活,呈现了早春时节春光明媚、令人心旷神怡的场景。
二、展子虔《游春图》作品赏析
(一)画作本体
《游春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卷轴式绢本山水画。整幅画横80.5厘米,纵43.0厘米,用笔规整细腻、用色大胆、比例协调严谨、空间布局合理。展子虔历经三朝,从做画家到入仕途,一生可谓跌宕起伏。《游春图》以鸟瞰的视角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人们拂去寒意,褪去重衣,踏青赏春,畅游山水的景象。画家以不同的线条勾勒景物,轻重顿挫各式不同。在用色上,又以青绿色为主调,其间点缀其他浓墨重彩的色彩,烘托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这幅《游春图》反映了我国早期山水画的风格与绘画技巧,并且使青绿重彩、工整细巧的绘画风格进入了更高层次。
画卷由右下近端起,二人皆为白马官帽,骏马傍身,似乎想以一场赛马告别冬季的寒冷,拥抱春天,又似疲于应付政治斗争抑或是倦了纷纷红尘,不如一探春季的幽秘。至此开启了幽绵的游春之景。耐人寻味的是,跟随官马行进的步伐,我们可寻到一处争春的梅花,伴着初解冻的江水,画中人似乎生怕错失了更美的春色,几经回转,踏入佳境,渐上山峦。青苔似乎随着春的召唤,悄悄地冒了头,润湿了旅人前行的步伐。行至坡半,妇人立于竹门前,眼前才显得宽展。前方着俊衣者虽大步流星向前山攀登,眼神却望向妇人,不知是不舍竹屋中的热茶,还是在与旧人告别。山限岸侧,树木掩映,高人悠闲地哄着马儿通过小桥,书童似乎也因春游累了身子,弯腰追赶。走过小桥,便是依山竹屋,树的枝头点缀着点点梅花,大门敞开,仿佛在等待旅人归来。向上望去,山路陡峭蜿蜒,山峦跌宕起伏、绵延直上,苍云环绕着山体,透出还未散尽的寒意,坡陁花树坚强地站着,等着春风的临幸。顺着山体望去,峦嶂延续至千里之外,令人心旷神怡,思绪也随山脉蜿蜒飘至远方。向下转视,左下河岸的旅人又把我们的视线拉了回来,似邀人一同品这春水之媚。随着身形望去,这汪春水中,小船泛波,惬意自在,船夫撑着船与妇人交谈着,仿佛在抱怨着早春江风的寒冷,又似乎在谈论无限春光的美丽。整卷虽尺幅不大,但是却清晰地描绘出明媚春光和游人在山水中纵情游乐的神态。
(二)作品历史及题跋分析
《游春圖》卷上历代帝王、文人的诗题从右至左共有七段。分别是画心上乾隆(1711—1799年)的诗题、黄绢后隔水上一段“无名氏”的诗题、与后隔水黄绢接缝绫纸上乾隆的第二段诗题、元代前集贤待制冯子振(1253—1348年)的诗题、元代诗人赵岩(生卒年不详,元至正至明洪武初)的诗题、元代中书平章政事张珪(1263—1327年)的诗题以及明代书画家董其昌(1555—1636年)的诗题。
其中,冯子振的题跋最为丰富。在《游春图》中,他以诗作的形式描述了画面情景,为我们欣赏《游春图》提供了借鉴。跋文曰:春漪吹鳞动轻澜,桃蹊李径葩未残。红桥瘦影迷远近,缓勒仰面何人看。高岩下谷韶景媚,瑟瑟芳菲韵纤细。层青峻碧草树腾,照野氍毹摊绣被。李唐岁月脚底参,杨隋能事笔不惭。东风晴陌苕复颖,浓绿正要君停骖。前集贤待制冯子振奉皇姊大长主命题。“春漪吹鳞动轻澜”指的是清风拂动四泽春水;“桃蹊李径葩未残”意指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红桥瘦影迷远近”表现了视觉中心的红桥,迷离旷远;“缓勒仰面何人看”描写了处于核心地位的“游春者”是一位骑马的读书人,正朝着木桥缓缓骑行,两个童子紧随其后;“高岩下谷韶景媚,瑟瑟芳菲韵纤细”指的是山花烂漫的春景;“层青峻碧草树腾,照野氍毹摊绣被”,则描述了春天的丛林原野,铺满锦绣;“李唐岁月脚底参,杨隋能事笔不惭”是评说展子虔“唐画之祖”的气概与《游春图》为隋画真迹的判断;“东风晴陌苕复颖,浓绿正要君停骖”描述的是在桥的左右,一边为合院式建筑,一边为亭台庙宇,象征盘山秀岭、人神共居的场景。此刻,是停骖下拜神明,还是过桥体味人间世态,正似进入“缓勒仰面”的情境中。此跋语书风俊朗洒脱,大有临风怀古之情。在蒙元文人边缘化的时代背景中,冯子振的书法别具一格,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其文人风骨,作品锋面使转,钩点势奇,八面出峰,彰显其潇洒气质。此跋语虽受长公主之嘱托为撰,但毫无庙堂拘谨之状。冯子振的题跋展现了其高迈的豪情,与画作相应和,连接了描写的画面景象,为我们感受春景、春韵起到了桥梁作用。其深邃的鉴赏认知、高超的书法造诣,与《游春图》同辉互显。
三、展子虔《游春图》的艺术特点
(一)章法布局
南北朝时期,我国的山水画创作还处于研究探索时期,山水画中的人、物、景比例不和谐,特点不突出,但是《游春图》在章法布置上却打破了传统的山水画创作模式,构图采用俯瞰式构图,壮阔沉静,其中留白独具特色,富有极强的韵味,对后世绘画创作影响深远。
《游春图》层次分明且比例恰当,在章法布置上有了很大突破,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构图方式,右上部分的山川之景极具特色,层峦叠嶂、山林耸立,带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画作的右下部分,则与右上部分形成鲜明对比,林立的山峰转变成高低不平的树木和郁郁葱葱的花草,一条山间小径蜿蜒其中,给人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展子虔采用如此的章法布置使得山峰和小径相互呼应,山川和山路融合,完全不同于当时的山水画作的章法布置,巧妙的布置使得画作更加丰富饱满、沉稳大气。另外,在画作的左边部分,画家展子虔还绘制了几座小山丘,和层峦叠嶂的山峰形成对比,使画作更具层次感。画家还在画作中间部分绘制了江河景色,与天空、山峰等遥相呼应,整幅画作呈现了山水一色、浑然天成的景象。
此外,画作不仅景物描画细致突出,在一些細节处理上还融入了作者的巧妙心思,如在江河中间点缀几条小船,将船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山川、江河、人物等相互融合,楼阁、花草点缀其中,使所有景物和人物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非常和谐的山水画作。巧妙的章法布置使得画作符合现实景色,展子虔在章法布置上的创新对后世的山水人物画创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用色技巧
《游春图》的主色调是青绿色,作者在此基础上运用其他辅助颜色形成和谐的画面。如在画作的右上部,作者通过大面积的青绿色展示山林间春意盎然和无限生机的景象。在画作的右下部分,作者以泥金对山间小径进行着色,展现了山林中春寒料峭的对比。这两种着色方式使得画面的层次非常鲜明,具有非常好的表现力。在描绘树木时,作者的用色技巧在细节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如树叶的着色,作者采用色彩填充或渲染,并辅以点彩技巧,通过不同颜色的树叶展现初春的生机。
(三)勾画技巧
《游春图》的勾画技巧独到,作者运笔一气呵成,行云流水。在处理细节处时,画者采用了点缀着绿的勾画技巧。如勾画新发芽的树木时,通过青绿勾填的形式展现初春树木的状态,这种绘画手法为传统山水画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勾画思路。
在《游春图》中,山川树木的特点并不是用粗细线条填充以及色彩明暗的对比展现的,而是通过勾勒的形式展现磅礴大气的画面。在人物刻画方面,画家通过描绘细节将人物的形态和特点展现了出来。从画卷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物的大体轮廓虽然相似,但神态和风格却各不相同。作者还喜欢用点画的方式来处理细节,如在描画枝丫形态时,采用了粉点点缀的技巧,运用点染的运色技巧以斑点代替细小的人和物。
四、结束语
与前期的山水画创作相比,展子虔的《游春图》有非常多的创新,如创作特点由前代“人大于山”变为以山峦湖泊为主体,以人物为配角,为唐代山水画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游春图》在章法布局、用色技巧、勾画技巧上的创新,也标志着山水画创作进入成熟期,如描绘山峦、树木,线条有粗细、顿挫之分,线条形式更为丰富。他还采用青绿画法,以色染出立体感,增加视觉效果,深化创作的艺术效果。此举加快了山水画创作的发展进程,为后世山水画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研究价值。
作者简介
张祖辉,男,汉族,陕西咸阳人,研究方向为国画花鸟。
参考文献
[1]韩璐.展子虔绘画艺术成就及其影响研究[J].兰台世界,2015(27):165-166.
[2]李慧.隋代著名画家展子虔的绘画艺术概述[J].兰台世界,2013(18):90-91.
[3]刘思智.展子虔艺术成就考[J].美术观察,2008(6):112.
[4]付中承.中国山水画成熟的标志—隋、唐时期[J].艺术教育,2007(8):112-113.
[5]刘思智.“展子虔作《游春图》”释疑[J].艺术教育,2004(5):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