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写实主义立场及其历史局限性分析
2023-05-31李一楠
摘要:“二徐之争”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关于美术理论论争的事件之一。在这场论战中,双方的艺术理论立场十分鲜明:徐悲鸿持有的对西方现代派绘画深恶痛绝的否定态度与徐志摩对现代派绘画持开放包容的肯定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从广义上讲,这也是两种美术思想的相互碰撞,即写实与抽象的对抗。在这一时期,徐悲鸿创作的绘画艺术作品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写实主义风格并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引领了当时美术界写实主义绘画的发展方向。本文以“二徐之争”为切入点,以徐悲鸿的信件、文选为依据,试图探究徐悲鸿的写实主义立场及其历史局限性。
关键词:徐悲鸿;“二徐之争”;写实主义;历史局限性
在“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胜利举办期间,所有人都在欣赏展览成果,但有人却在这时提出了不同观点。在当时的美术界具有话语权的徐悲鸿以展览中的现代派绘画为切入点,讨论现代派与写实派绘画在中国画中融合的合理性,与徐志摩展开辩论,后人将其称为“二徐之争”。“二徐之争”愈演愈烈,使得长期处于一潭死水的中国美术界获得了新的生命力。这一立场的确立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又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这一立场所谓的历史局限性具体指的是什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等,这些问题是本文探讨的核心要点。要想探讨这些问题,就需要回归到徐悲鸿本身去寻找线索,再将线索代入“二徐之争”论争的过程,最后结合其生平经历和社会背景得到答案。
一、“二徐之争”之始末
在整个美术界都在庆祝首届集大成的全国美展召开之际,时任全国美展总务常务委员的徐悲鸿在整理参展作品时,发现作品中存在大量例如塞尚、马蒂斯等现代主义的绘画作品,故他不愿意参加首次全国美展,并认为在全面引进西画的进程中,现代主义的引入对中国画的发展是有害的①。在全国美展开展的第二周后,徐悲鸿在《美展》杂志上发表了名为《惑》(图1)的短文。面对徐悲鸿以笔为武器的激烈言辞,徐志摩没有视而不见,而是进行了反击,他在同期报纸上发表了《我也“惑”》的文章,与徐悲鸿展开了激烈的论争。
两人所持观点截然不同,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两者的社会经历及社会背景不同。徐悲鸿之父亲徐达章是当地的一位民间画师,因此,徐悲鸿从小就受到其父的影响。开始研习绘画之后他在朋友的支持下进入震旦大学进行深造,又与康有为结识。康有为在美术改革上主张博采中西方绘画之长,并在绘画创作中将“形似”列为首要,这种思想在后来也促进了徐悲鸿写实主义的形成②。之后他又進入北京大学指导“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的学生进行美术创作,在教学过程中耳濡目染,受到蔡元培写实思想的影响。出国之后,徐悲鸿在法国留学期间并没有把现代派绘画作为主要研究方向,而是从始至终都在进行学院派写实绘画的训练,于是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写实主义体系的美术观。
身为诗人的徐志摩,幼时家境富裕。其在英美留学期间受到英美文化的熏陶,一方面他所接受的英国资产阶级教育使其产生了不同于国内的独特世界观;另一方面他受到了浪漫主义及西洋文学的影响,形成了不同于中国传统的特有的艺术观念。徐志摩在欧洲留学期间,目睹了西方诸流派艺术的兴衰演变过程,故对于西方思想以及现代派艺术徐志摩表现出与徐悲鸿不同的包容态度。
二、徐悲鸿写实主义立场的表现
从“二徐之争”中徐悲鸿所坚持的写实主义立场可以看出,其立场的选择是建立在写实主义所特有的科学形态和学习方式上的,这与当时特殊的历史时期密不可分。这一时期“科学与民主”成为核心思想,一切文化和社会活动的产生都离不开这一核心,因此,同时具有科学性和理性的写实主义也必然更受重视③。新文化运动期间,“美术革命”成为当时美术界的热门话题之一,徐悲鸿认为以素描为基础的造型观是一切美术创作的基础,并且将西方素描的科学造型与中国笔墨进行巧妙结合,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例如《九方皋》(图2)、《巴人汲水》、《愚公移山》(图3)等,其中《愚公移山》被视为中国画改良的代表,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与精神价值。
徐悲鸿的写实主义概念大体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存形写真的写实主义、在存形写真与描绘现实之间的写实主义、改称“写实主义”为“现实主义”。
在第一阶段中,徐悲鸿第一次在《美的解剖》中提出写实主义这一概念,并通过与西方美术家思想对比得出我国美术之弊端:我国画家应加强写实能力,不断提高“逼写”的意识,同时也不要忽略画面的构图与意境,这是构成画面的最基本元素。所谓的“写实”,是通过细心观察而形成的对事物的精准刻画,而不是类似西方现代派绘画的形式主义。最后,中国绘画创作也要注重写生,以写生之法绘物象之神。
在第二阶段中,徐悲鸿所秉持的写实主义在抗战期间得到了推崇,其以此为契机进行了大量抗战题材的创作,赋予了写实主义现代社会的精神内涵,但这一时期的写实主义仍然停留在实物实景的再现上。
在最后阶段中,“写实主义”概念因抗战题材作品的诞生而向社会现实人文背景的意义进行延伸,并且又受苏俄现实主义思想的影响进而发生质的改变,最终实现了“写实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转化。
徐悲鸿的写实主义思想不局限于题材的选择和技法的运用,更注重作者与作品以及作品中的人物感情联系。徐悲鸿把自己的思想都寄托在客观事物上,把自己的情绪和心态都表达出来。他的现实主义绘画为中国绘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使得这一时期的绘画在题材、内容等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徐悲鸿的历史局限性
谈起徐悲鸿的历史局限性,就不得不提另一部关于现实主义的文献——库尔贝的《宣言》。库尔贝认为绘画是一种具体的艺术,所以它仅限于表现现实存在的东西。这是一种纯粹的物质性语言,所有的文字都与可接触的物体相关,如果一个对象是抽象的、看不见的、不存在的,就不应该被纳入到画中去④。从中可以看出,库尔贝认为在绘画中,眼睛可最直接获得真实感受,整个现实主义都离不开用眼睛看这一核心观察方式。徐悲鸿因对现代主义的强烈排斥,以至于主观地将这种观察方式视为“眼疾”,他对待现代派绘画的态度过于偏激,没有理解其真正含义。
徐悲鸿在《惑》中用具有嘲讽意味的语言对塞尚、马蒂斯这一类的现代主义画家进行批判,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清末民初,中国画的发展势态渐微,西畫的大量引入使得中国传统绘画秩序陷入混乱。画坛画家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纷纷开始寻找改革的最佳方法。徐悲鸿在其《中国画改良之方法》一文中提到“中国画学之颓败,至今日已极矣”⑤。并将美术衰败的具体原因总结为两点:第一,过于守旧,没有在新的历史时期与时代背景下为中国画注入新鲜血液;第二,美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丧失了独立的学术地位。紧接着徐悲鸿又提出了中国画改良的具体方法,也就是对中国传统绘画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在此基础上把部分西画的优秀技法融入进来,共同构成一种“新中国画”⑤。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中国绘画界放大了徐悲鸿对西方现代派的误解,加深了徐悲鸿对写实主义观点的排斥。
在国外留学期间,徐悲鸿对当时欧洲兴起的现代主义避而不谈。在徐悲鸿给国内同行的书信当中,他有意无意地提及了西方艺术的现实状况在中国艺术家心中的地位。虽然徐悲鸿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对于现代派绘画,没有进行充分全面的了解,提出的一系列观点就难免有些狭隘,对现代艺术的否定批判显得过于简单了。
四、结语
“二徐之争”中有关“惑”的声音并没有随着“美术革命”的成功而结束,关于他们的话题讨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过。一直到1920年前后,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两种观点仍然处于针锋相对的艺术立场。这一论争作为20世纪关于美术理论最具代表性的论争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画坛画家,使他们敢于打破墨守成规的传统绘画模式,整个画坛呈现新的时代活力。
徐悲鸿结合中国的时代背景和中国画改良的方法,选择了坚持现实主义立场。写实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写实存在过分推崇的情况,同时限制了画家个人风格的发展。这也造成这一时期中国画坛绘画风格过于单一,更加需要进一步完善其他文化的融入。
在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上,徐悲鸿的出发点是想要一改中国画发展之颓势,但在对现代派的理解上产生了偏颇,出现了些许“狭隘之见”。作为中国画坛有重要影响力的美术家和教育家,他对中国画的改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在国内画坛对写实主义的号召至今也有一定影响,促进了西方写实技法在中国画中的运用,赋予这一时期中国画特有的历史色彩。
作者简介
李一楠,男,汉族,辽宁葫芦岛人,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画。
参考文献
[1]徐悲鸿.惑[J].美展,1929(5).
[2]徐志摩.我也惑[J].美展,1929(5).
[3]杨清磐.惑后小言[J].美展(增刊),1929.
[4]戈巴.徐悲鸿PK徐志摩[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
[5](美)琳达·诺克林.现代生活的英雄:论现实主义[M].刁筱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杨春雨.徐悲鸿在绘画中对于写实主义的选择[J].美与时代,2022(5):59-61.
[7]王凯浩.从“二徐之争”看徐悲鸿的写实主义立场与观点及其历史局限性[J].文存阅刊,2018(18):54.
[8]刘丹.从“二徐之争”看徐悲鸿的历史局限性[J].内蒙古艺术,2016(1):92-94.
[9]李朝武.“二徐之争”其历史意义探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6.
[10]杨欣.论徐悲鸿的绘画理念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J].美与时代(中),2022(3):99-101.
[11]段俊如.浅谈徐悲鸿对中国画的改良及对美术教育的影响[J].艺术科技,2014(3):166.
[12]曾小凤.先锋的寓言:“二徐之争”与中国美术批评的现代性[J].艺术探索,2021(2):6-17.
[13]叶珊.徐悲鸿绘画艺术特征及写实主义手法探究[J].美与时代(中),2022(6):81-83.
[14]尚一墨.徐悲鸿使用的“写实主义”概念[J].美术研究,2020(5):67-71.
[15]张莉.徐悲鸿中国画改良思想探析—以《愚公移山》为例[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9.
[16]王桂勇.由“二徐之争”引发的思考[J].艺术市场,2022(1):80-81.
注释
①王凯浩:《从“二徐之争”看徐悲鸿的写实主义立场与观点及其历史局限性》,《文存阅刊》,2018年第18期第54页。
②刘丹:《从“二徐之争”看徐悲鸿的历史局限性》,《内蒙古艺术》,2016年第1期第92-94页。
③杨春雨:《徐悲鸿在绘画中对于写实主义的选择》,《美与时代》,2022年第5期第59-61页。
④琳达·诺克林:《现代生活的英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⑤王震:《徐悲鸿文集》,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