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刘小东和他的油画创作
2023-05-31左娜程可欣
左娜 程可欣
摘要:刘小东作品中的人物,总是处在不愤然、不沉思、不爆发和不极端的状态。他们似乎被一种自在的满足感所控制,都处在瞬时状态,被眼前的情景所抓住,从历史状态中脱离出来。但是,这种对历史状态的超脱,恰好构成了自身的状态。这些人物的一贯状态,是对瞬间比较投入,他们从周遭环境中的偶发事件中获取自己的机缘。这些人,大都是历史的无名者,他们是人群中的普通人,从没有被光芒和荣耀所眷顾,也没有被耻辱和罪恶的标志所铭刻。这些人普通至极,他们处在各种历史典籍的记载之外。如果没有这些绘画,他们将像普通的千百万人那样被历史的巨大黑洞所吞噬,进而悄无声息地消失。
关键词:刘小东;作品人物;命运;历史
一、作家背景
刘小东于1963年出生在辽宁金城镇,是中国著名的现实主义油画家,在小学五六年级时,美术就成为他的爱好。他的舅舅毕业于吉林美术学院,在不断练习和舅舅的指导下,刘小东于1980年考入了中央美院附中,大学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刘小东通过绘画的方式讲述了现实社会的残酷丑陋,通过画身边的人和事物去表达他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他的画记录的都是我们不经意间看到的场景,描绘的也是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事件,这些事件往往带有寓意,传达了一种精神,刻画了别人发现了却表达不出的形象。这是常人画家所没有的才干,极具艺术特点。刘小东并不注重表达画中人物之间的关系,而是重点构建画中人与画外观众的某种联系。这让人在观看时,有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感受,让人产生联觉想象,仿佛身临其境。这样真诚创作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最显著的优点是带有朴素的现实主义风格,他的作品描绘的对象都是劳苦大众的现实生活状况。他之所以热衷于描绘普通人的生活现状和社会现象,其实是刘晓东的个人性格、从小的生长环境和父母的思想所致。他认为艺术和人生都是一个“熬”的过程,不存在所谓的“夸张和虚幻”,确切地说,艺术创作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心灵感应,传达了朴素真挚的情怀。当其他画家的作品走向商业化时,刘晓东依然坚守着那份艺术情怀,表达他的艺术意志。他的油画作品把“写实”主义体现得淋漓尽致,表现了普通人为了生存遭遇的疏离,远离潮流与喧哗,每一件作品都诸法实相地去记录一个场景。当代艺术家艾未未称刘小东的风格为“没有立场的立场”,他说:“刘小东的作品如同电影片段的画面,他痴迷的世界中没有虚伪做作的美学陈词滥调和通常艺术家所特有的可疑的文化立场和策略。这种没有立场的立场,更真诚、自由、坦率地讲述着一个个生活的故事。”
二、代表作品:《三峡大移民》
在他的创作生涯中,他选择三峡为题材,先后绘制了《三峡大移民》与《三峡新移民》以及《温床》,描绘了施工的三峡工地、爆破后留下的废墟、天真的孩子、表情各异的当地工人。笔者猜想绘制时正是阳光猛烈的夏天,他每天趴在地上飞速地画画。因为如果不快点画,阳光就会被附近的楼房遮蔽。这可能也是他的画背景颜色不一致的原因,因为光线不同,他只得将不同时间段的景象组合拼在一起。有时画一个人物入笔时是上午,画到收尾时日落西山,于是刘小东就把这种感受直接地描绘出来,画中人物的头与脚分别处在不同时段的光线里。《三峡大移民》这幅画的创作背景是因修建三峡水库需要移民。移民外迁是保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三峡库区的森林覆盖率只有30%,基本无成熟森林,水土流失面积已占62%,平均每年进入长江的泥沙约为4 000万吨,这不仅直接影响三峡工程的使用寿命,而且事关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借他们的视角和遭遇,反映了所处时代的背景和人物命运,对于画面中的人来说也是足以改变一生命运的抉择。未来的方向在哪里,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如何掌控自己未来的命运,这些心理通过人物的表情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引发人们思考哪些应该舍弃,而哪些又应该放下。时代不断在发展,推着我们向前行进。这幅作品表现了三峡移民的境遇,种种困境考验着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人物动态与此情此景相呼应。从画面的构图看,刘小东选用了倒三角形构图,让画面极具稳定性。这幅作品是由四张画布组合而成的。画面从左至右的构图变化十分丰富,背景从山变成江,颜色从亮变成暗,但每个人却似抬了同一根长杆,这是对建造过程的记录,表达三峡建造经历的漫长时间,侧面展現了农民工的艰辛。从上到下的人物姿态描绘,将人物确切真实却又超脱于生活的功利和社会运转规则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那种不为过去懊丧或留恋,亦不为未来兴奋或担心,只是实实在在地生活,不妥协、固执地占有他们目前所在的时间和空间的心甘情愿,体现了工人高尚的劳动精神。他把四块板子拼在一起,而且不是对称拼接的,里面的每一个部分都可以单独作为一张画,整体拼起来又是一幅画。这种独特的、自上而下的画法极为独特。除此之外,由于三峡的雨很难表现,他没有直接用画笔描绘,而是在画的最上端让颜料自然流下来,形成雨水飞洒的生动效果。他的画风格标志性很强,画中的两个人戴着口罩,是因为作品创作时正值“非典”时期,这幅画见证并标志着画家对那段历史的记录,隐喻农民工即使身强力壮,在面对大自然时也是极其弱小的。即使这样,他们依然挑着肩上的担子,好似比喻他们肩负起社会的重任却毫无怨言。这也说明了三峡修建时间之久,甚至经历了“非典”时期。这样更显现出刘晓东笔下伟大的中国劳动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从笔法上看,他的笔触浓烈,造型精确,色彩丰富。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可以通过他们的绘画语言表现出来。如果一个人性格朴实细腻,那么它的笔触就会显得简洁独特、结实有力,运用的线条密实且有力量,没有多余的笔触,画面感和谐厚重。刘小东注重塑造人物的典型性,画面中黝黑的皮肤透着红色,挺不直的背部将人物的艰辛体现得淋漓尽致。刘晓东运用粗糙的深色笔触描绘手指,线条流畅,边缘感极强。从色彩上看,他的用色大胆,色彩强烈明快,采用了平铺直叙的方式来记录现实,他运用阴沉的冷色调,展现了烟雨绵绵的场景。作者用色以固有色为主,蓝、绿、黑、白是画面的主色。远处的山与水运用清透的蓝色和紫色作灰色处理,表现了一种虚幻缥缈的感觉,将前后空间拉开,具有写意气韵。脸和手在黑黄色中透着朱红色,将局部细节彰显得格外亮丽。虽然这样的颜色饱满鲜艳,但并不能从他的画面中看出喜悦感,而是给人一种很严肃的感觉,值得后人敬畏。他用自己独特的美感去表达一种精神。人物表情刻画容易引发观者心灵上的共鸣,观者能够从他的绘画语言中感受到善良、朴实和真诚。刘晓东用大面积的色块有序地把画面分开,给观者以想象的空间,令人产生了无限遐想,完全表现了他的艺术意志。《三峡大移民》是刘小东在2003年创作的,2004年他又创作了《三峡新移民》,2005年他决定去现场画,由“近距离”走向“行动中的绘画”。这个想法是受一个人的启发。给他启发的人名叫阿城。刘小东自1993年认识阿城,便把他当作精神导师。阿城给他写了10万字历史资料,也是这10万字的历史刺激了他,让他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知识分子们真正做人的风华,他们之间建立了真正的信任感。2004年,他就想这个主题是不是还能再画一张,画得更有意思,并表示想用自己身体的行动匹配这种真实的劳动场景,不再想只坐在画室里不出血、不流汗地完成这幅画,想让自己的绘画劳动配得上建造三峡的劳动,而不是单单在画室里想象着捏造事实。他要同劳动人民一样真正感受,十分具有集体主义精神。2005年,在奉节,刘小东选择了12名三峡拆迁工人作为写生模特,创作了油画《温床》。这幅作品是刘小东亲自去实地写生的。因为照片没有冷暖色彩,但现实中的人,眼睛是可以看到的,这是对色彩最基本的感知力。长期对着照片,心中就会慢慢失去对绘画的色彩感知力,会让人对色彩的理解步入歧途。对刘小东个人来讲,他要永远从眼睛里得到营养,他的眼睛要不停地让现实和看到的东西发生关系,然后配合他的手,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无论是从作品的思想深度还是艺术家的立场,刘小东的现实主义艺术精神都可以成为他艺术生涯中重要的里程碑。《三峡新移民》标志着刘小东创作实践的重要转型。
三、结论
目睹了三峡移民大迁徙的刘小东感受到了时代的阵痛,怀着对所有生命个体的尊重,创作了油画《三峡大移民》。作品中难以压抑的情感和震撼人心的表现力奔涌而出,在业界引起极大反响,也让刘小东迅速成名,跻身最知名的新锐艺术家行列。面对成功,刘小东平静又坦然。他画画从来不是为了完美,而是希望捕捉更多的社会意识。他深知藝术改变环境的能力微乎其微,但还是愿意感受更多痛感,并通过画笔解除这种痛感。在刘小东心中,画画和生命一样,离不开一个“熬”字。他相信只要不停笔,一切都会表现出来。
刘小东感到世界上各种主义众多,而“现实主义”对于他来说具有纪实性和直接性。“我依托在这个基点上,心中感到实在。”即使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现代艺术运动一统天下之时,刘小东仍旧坚持本分的写实主义,将目光聚焦于日常生活与熟悉的人物。在那默默无闻的十多年中,刘小东坚守着自身的绘画理念,着力表现普通人生存会遭遇的独立与疏离境遇,远离潮流与喧哗的纷扰。时过境迁,作为艺术界“新生代”的代表人物,如今刘小东不仅成为艺术界讨论热点,他的画作也得到收藏家力捧。
基金项目
齐齐哈尔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思政课程融入研究生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方法”(项目编号:JGXM_ QUG_2022019)。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美术学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研究”(项目编号:JJB1422002)。
作者简介
左娜,女,汉族,黑龙江海伦人,教授,艺术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美术理论。
程可欣,女,汉族,黑龙江大庆人,研究方向为大庆版画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赵晗.当代油画家刘小东艺术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1.
[2]史春娟.刘小东新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6.
[3]周静梅.浅谈刘小东绘画手法的独创性表现[J].美术教育研究,2015(12):14.
[4]皮力.刘小东:写生即语言,语言即观念[J].美术大观,2019(4):2,16-27,153.
[5]吴小玲.浅析刘小东绘画中的写实叙事[J].潮商,2012(4):92-93.
[6]陈丹青.与陈丹青重访文艺复兴《局部·伟大的工匠》[M].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2020.
[7]金丹元,杨国柱.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废墟”描述及其文本背后的思考—以贾樟柯《三峡好人》《东》和刘小东《三峡大移民》《三峡新移民》为例[J].艺术百家,2014(2):77-83.
[8]黄意武,江优优,王广锋.新时代弘扬三峡移民精神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J].重庆社会科学,2021(9):81-90.
[9]邹士梅.论刘小东油画的现实主义特征[D].苏州:苏州大学,2014.
[10]贾蔼力.艺术,将你带到一个新的地方[J].现代商业银行,2022(3):18-21.
[11]刘冰冰.用眼和心触摸艺术的真实—以刘小东油画作品为例[J].中国油画,2022(2):75-76.
[12]胥宗志.刘小东作品的“剧场性”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