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旅游场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内生动力研究※

2023-05-31谭卫华谭玉娇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活态传承内生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

谭卫华 谭玉娇

摘 要:新古典结构 - 功能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旅游场域中形成了新的结构,发挥了新的功能。长沙市火宫殿本身作为非遗以及非遗传承场所,各主体之间形成了产业联盟的共生关系,其功能从最初单一的火神祭拜发展成了多神祭拜、文化传承等多元化的功能。“糖画”作为其中的传承主体之一,发展了新的制作形式和内容,在现代旅游场域中发挥了“旅游商品”的新功能。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总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在新的场域中形成新的功能和新的结构,即强大的内生动力。这种内生动力不仅有利于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而且可以形成竞争优势,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反之,旅游的发展又促进非遗的活态传承。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古典结构 - 功能论;内生动力;活态传承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 621X(2023)03 - 0129 -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身份,蕴含了民族的精神、情感和凝聚力1。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营造适宜的人文生态环境,延续不同民族、地域的优良传统,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充分发挥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2。在保护非遗文化的过程中,协调好传承和发展之间的关系,营造出多元化的传承环境十分重要3。在社会经济结构快速转型的新时代和新环境,商业化经营和产业化开发已成为非物质文化发展的流行趋势,挖掘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产业发展中的内生动力,发挥好其在现代产业场域中的功能价值,不仅有利于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和推动现代产业的发展,而且有助于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加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新古典“结构 - 功能”分析视角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并延续下来的文化结晶,它既记录着过去,映射着当下,又预示着过去1。2004年中国开始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自此之后,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对非遗文化保护。2011年,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强调,既要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也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着重挖掘非遗的地方特色和市场潜力。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动态的活的遗产,非遗保护是随着时代发展活态流动变化着的,具有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2,其产业化并不是只追求经济价值,而是应该实现“活态传承”。到了2012年,为了更加有效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文化部正式提出了“生产性保护”的概念。由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注意力转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研究中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文化要素,其作用和功能不容忽视。学界在研究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與研究过程中,大多使用的都是功能学派中的“文化功能论”“结构功能论”以及费孝通先生的“文化开发利用观”。

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功能论”认为一个有机整体中的各部分存在着普遍联系,各有其特定功能。文化的本质在于其功能,而文化的功能就是满足人在日常生活中的需求3。拉德克利夫 - 布朗的“结构功能论”也同意功能就是整体的部分活动对整体所做的贡献,但他主张将功能放在社会结构中去理解4。相对而言,马氏侧重于从人类生物需要方面做出研究,而布朗则侧重于对社会结构的研究5。尽管这两种观点侧重点各有不同,但他们都对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们长期的日常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是因为其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群传承下来的文化,它在各个族群中代代相传,成为社会整体结构的一部分,并在整体中形成了一种群体凝聚力和认同感,由此起到维护社会整体秩序和推动社会整体发展的作用。在马氏和布朗思想的影响下,国内学者通常以某一种具体的非遗为例,探讨其在社会中的功能。总的来看,国内学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文化传承67、道德素质规范8910、民族凝聚11等功能。 “文化功能论”和“结构功能论”强调了文化的功能性和结构性,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功能论关注的是非遗本身的意义,而新古典“结构 - 功能论”更多的是关注发展了的、新的场域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马氏功能论的影响下,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开发利用观”,即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作是一种文化资源,并主张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这一观点指出了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因此,有学者将非遗保护与现代产业结合起来,鼓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性的开发和利用,发挥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为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服务1,同时发展后的经济又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2。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活的历史感和良好的展示性,对游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诱惑力。因此,文旅融合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开发的有效选择3。开发利用好非遗文化资源可以为旅游业的发展助力,而旅游经济的增长则可以为非遗保护注入更多的资金投入4。总的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旅游产业之间是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可以推动现代旅游产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后的旅游产业又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更加优越的发展条件。当然,开发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其功能价值为前提的。“文化开发利用观”给我国的非遗开发和利用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有效推动了非遗在现代旅游产业中功能的发挥。但是,这一观点着重强调从政府、企业等宏观主体的角度对非遗进行开发利用,容易忽视非遗本身独特的发展规律,造成“外源支撑雄厚,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文化, 它总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各种文化事项进行互动,并在互动中不断变化和创新5。在经济社会结构快速转型时期, “社会结构转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当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发生变化时,会形成一种巨大的力量作用于社会各方面6。基于此,学术界陆续出现了“内源型发展”7理论和“竞争优势”8理论。张继焦等人则结合了这些理论,提出了新古典“结构—功能论”的理论分析方法,并试图用这一理论来解读中国社会中出现的各种“传统—现代”转型现象9。张继焦认为文化遗产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一经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结构性,并且可以自生结构或自扩结构10。因此,在研究时,既要分析文化遗产为什么变化、什么时候变化,也要分析它是如何变化的,这是一种动态分析的研究路径1。他还指出“民族文化产业化就是它的经济结构在转型、它的社会在转型、它的文化在转型”,而文化转型的意义在于形成了新的结构和新的功能。因此,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需要依靠在新的结构和功能上焕发的新活力,它不是某种单一的元素,而是具有综合性的结构2。由此可以看出,新古典“结构—功能论”突破了古典功能论的局限,打破了传统静态分析的研究倾向,主张从文化本身出发,主张动态地分析文化事项的结构、功能的变化规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在长期的日常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时代的变迁,其结构和功能会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由外力的干涉产生,而是衍生出新的结构和功能,并通过新功能的发挥在现代产业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由此促进现代产业的发展3。因此,要想保护好、传承好非遗文化,就要在新结构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新的功能,把握非遗文化发展的独特规律和内在生命力。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通过旅游的方式对非遗文化进行传播,是传承与保护非遗的有效途径4。旅游景点的知名度、人流量以及对文化要素的强大需求,无疑会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内生动力,促使非遗文化在旅游场域中形成新的结构和功能,为非遗的活态传承和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推波助澜。本文以长沙市火宫殿为例,将糖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置于长沙火宫殿的旅游场域中,采用人类学参与观察的研究方法,深入到火宫殿内参与观察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现场,然后深入访谈当地的非遗传承人、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以及相关企业负责人进行访谈,获得了比较详实的资料和素材,探讨与分析了糖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如何在旅游场域中激活内生动力,形成与当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结构,并发挥新的功能的。

二、作为非遗传承场域的火宫殿

长沙“火宫殿”,又称“乾元宫”,位处长沙市坡子街的东段,其成建历史可以追溯至明朝万历年间,距离今天已有四百多年。过去的火宫殿只是一座供奉火神的庙宇,现如今发展成了一个集传统民俗文化、火神文化、饮食文化等多种文化于一体的休闲娱乐场所。它既是供奉火神的宗教场所,也是一家名闻遐迩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同时还是国内多种非遗文化的集结地,见证了长沙几百年历史的变迁,是湖湘文化的代表,也是众多非遗文化的推广者、倡导者。

火宫殿的历史文化悠久。火宫殿,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前,清乾隆年间重修,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文夕大火,殿宇焚毁殆尽,民国三十年(1941年)再次重修。2001年在政府的帮助下,火宫殿经过多次扩建重修,逐渐发展成了今天包含小吃王国、湘菜首府、火神庙、非遗展馆等多个建筑的旅游景点。

火宫殿的地理位置优越。首先,火宫殿位于长沙市天心区坡子街东段,南边有湘江剧院隔街相望、西北有太平老街、国金中心等众多网红打卡点以及李春富故居、贾谊故居等遗址,旅游景点众多。其次,周边还有悦方、印象汇、王府井百货等大型商业中心,购物便利。最后,附近有多条地铁,交通十分便利。优越的地理位置使火宫殿成为周边游客休憩、品尝美食和欣赏传统文化的最佳之地。

火宫殿的非遗文化丰富多样。首先“火宫殿庙会”和“传统小吃”分别是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目前常驻在火宫殿的还有糖画、吹糖人、捏面人、棕编、剪纸等十几种引进的非遗文化项目。自2017年火宫殿各大建筑装修完成后,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在火宫殿的方形庭院内结成了手艺盟,共同效力于火宫殿非遗文化的传承。传承人节假日期间聚集在火宫殿戏台前形成两条欢快热闹的集市长廊,成为火宫殿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产业联盟:火宫殿餐饮、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生发展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1,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和人文魅力的文化旅游体验,成为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必要选择。近些年,随着文旅融合的发展,长沙的文化旅游也变得火热起来,作为地标性建筑的火宫殿成为长沙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旅游景点,持续在新时代焕发着新的活力。

回顾火宫殿的发展历程,火宫殿的功能发生了变化,从单一的祭拜火神的小庙宇变成了具有火神、财神、观音神等多神祭拜、吃喝玩乐和文化传承等多元功能的旅游场域。据考证,火宫殿在明代还只是一座祭祀火神“祝融君”的火神庙,到了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才被修建成火宫殿。那时它主要是一个为百姓祈福消灾的宗教信仰场所。火宫殿建成以来,社会各界的名人、商贩、贤良和百姓纷纷前来祭拜,香火不断,尤其是当某地发生了火灾之后,当地的人就会来祭拜火神。到了晚清时期,火宫殿不再只是一个祭祀火神的宗教场所,而是进一步发展成了包含祭祀火神、看戏、听书、体验民间工艺等多种活动的庙市。各行各业的人聚集在火宫殿进行表演,吸引着无数游客在此娱乐游玩。可以说,这片繁华热闹的景象为火宫殿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民国以后,火宫殿更是成为无数民间特色小吃的集结地。尽管“文夕大火”之后,经“新八董”1重建的火宫殿发展成了大规模和更多风味的小吃闹市。新中国成立后火宫殿更是在政府的扶持下成为国营饮食店。因此,火宫殿在这段时间里主要是承担各种服务的用餐场所。直到现在,火宫殿依然是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的餐饮企业。

2004年火宫殿被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火神庙会”和“火宫殿传统小吃”分别被公布为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自发结成手艺盟聚集在火宫殿,由此,火宫殿逐渐形成了非遗手艺联盟,发挥着传承非遗文化的功能。可以看出,火宫殿的发展演变历程并不是直接从火神庙转变成庙市、用餐场所和非遗文化保护场域,而是隨着时代的发展在宗教祭祀的基础上逐渐增加了“玩”“吃”和“文化传承”的功能。正是在这样一个功能不断叠加的过程中,火宫殿发展成了新时代具有巨大文化吸引力的旅游景点,文化旅游成为火宫殿新的经济增长点。

火宫殿的功能走向多元化与其产业结构息息相关,其新功能的发挥是以形成新的产业结构为前提的。新时代作为旅游场域的火宫殿融合了饮食文化、火神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成了餐饮企业、旅游企业和非遗手艺盟等多元主体。餐饮、旅游以及非遗文化基于资源共享、基础共建、品牌形象共塑在火宫殿这个场域中形成了共生发展的产业联盟。首先在资源共享方面,各主体在火宫殿内实现了场地、政策和顾客三方面的共享。一是场地共享,火宫殿的餐饮、旅游和非遗文化生存在同一个场地空间上,拥有共同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殿内的消防设施、周边的交通等。二是政策共享,政府相关部门对于火宫殿的一切扶持政策,最终都能惠及殿内的所有产业。三是顾客共享,火宫殿的游客也就是餐饮产业和非遗产品的消费者。其次是在基础共建方面,除了共享资源以外,三者还承担着共同建设公共基础设施的责任和义务,非遗摊主和企业都需要尽力维护好火宫殿的公共卫生和秩序。品牌形象共塑是指无论是吃臭豆腐、姊妹团子等传统小吃,还是购买糖画等手工艺品,或是去哪里游玩,只要是在这个场域内就会在无形之中被贴上“火宫殿”的品牌标签,这个标签影响着这些殿内的餐饮、旅游和非遗产业的发展,同时“火宫殿”这一文化品牌的声誉和品质也要靠这些产业来共同塑造和维护。

餐饮、旅游以及非遗文化形成了产业联盟,三者在同一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在火宫殿中形成了相互依存、共同进步的共生关系,并在这种关系中实现了功能上的互相强化。

首先,非遗有利于提升旅游和餐饮的文化吸引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和民族审美。随着文旅融合的推进,引进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元素是火宫殿的必然选择。表演性强且耗时短的糖画等传统手工制作文化内涵丰富、表演形式多样。不仅可以增强游客旅游体验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还能提高旅游的文化品质和旅游国际竞争力。同时,非遗文化与饮食文化的融合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餐饮企业的文化品质和吸引力,有利于非遗成为火宫殿旅游业、餐饮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其次,旅游能够增加人流量,拓展餐饮和非遗的销售市场。火宫殿是长沙市具有地标性的旅游景点,旅游与餐饮、非遗文化的共生发展一方面可以使餐饮业和非遗文化的价值在传统意义的基础上向旅游延伸,从而增加餐饮和非遗的顾客流量,开拓其销售市场;另一方面众多非遗文化聚集在一起,可以形成文化价值合力,实现“1+1>2”的效果。

最后,餐饮能够满足人们的饮食需求。作为一种传统文明现象,餐饮是任何产业发展的基础物质保障。火宫殿的油炸臭豆腐、姊妹团子、龙脂猪血等传统小吃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它可以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求,同时也可以促进旅游地的经济开展。火宫殿是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的百年餐饮企业,它一方面可以提升火宫殿旅游的名气,另一方面可以使贴上“火宫殿”标签的非遗文化产生品牌效应,实现价值增值并走向商业化,从而具有更加可靠的商誉和更大的市场。当然,发展后的旅游业和非遗文化又可以为餐饮产业增加人气。

从新古典“结构 - 功能论”的角度来看,火宫殿从一个小火神庙一步一步发展成著名景点的过程中,其产业逐渐形成了餐饮、旅游和非遗文化的产业联盟,其功能从单一的火神祭拜发展成了多神祭拜、吃喝玩乐、文化传承等多元化的功能。正是这种产业结构的形成和新功能的发挥,使得新时代的火宫殿立足于传统民间文化,发掘出了传统湘菜、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等文化的价值,使各种非遗文化在一种全新的经营方式中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同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广大的游客;反之,游客的增加又推动了非遗的活态传承。这是一种可持续的良性循环与互动。

四、新的结构 - 功能:非遗“糖画”发展的内生动力

火宫殿的非遗产品丰富多样,既有可现场制作的手工艺品,也有可直接购买的成品,如糖画、剪纸、篆刻等,而在众多的非遗手艺中,耗时较短且表演性比较强的糖画最受欢迎。糖画,分为平面糖画和立体糖画,既可糖食也可作画,民间称之为“倒糖人儿”“倒糖饼儿”或“糖灯影儿”,是一种以糖为原料来进行绘制的传统民间工艺品。据说,糖画起源于明代的“糖丞相”1,曾广泛流行于四川成都、重庆等巴蜀大地。糖画的题材丰富多样,最常见的有十二生肖、动画人物、戏曲人物等内容。绘制糖画的手法比较复杂,首先要将制好的糖块融化成可以牵成丝的糖稀,然后用勺从高温锅里舀出适量的糖稀到涂有一层薄油的大理石板上进行浇铸,师傅以一种快而巧的手法在石板上迅速作画,一气呵成,再趁热粘上一根竹签,便大功告成。糖画师傅绘制糖画是没有底稿的,图案全部在他的脑海里。自2008年成都糖画被纳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糖画被当作一种传统民间工艺受到政府和企业的重视,糖画手艺人开始以非遗传承人的身份入驻到各大旅游景区谋求生存发展空间。

通过分析近几年糖画在火宫殿的发展情况,发现在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糖画的身份发生了从传统民间工艺食品 - 现代旅游商品的转变。早期的糖画是民间流传的一种传统工艺,因造型精美、味道鲜甜而深受年轻人的喜爱,成为早期小朋友们休闲娱乐时消遣的高档吃食。自糖画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火宫殿这个旅游场域后,糖画的功能不再只是一种满足小朋友消遣的食品,而是成为满足游客审美和需求的旅游商品。事实上,糖画身份的转变也是其在功能上的转变。

火宫殿的龙玉平师傅,从事糖画行业已有10余年,在他的带领和努力下,火宫殿的糖画在众多非遗文化中独树一帜。据说,龙师傅在学糖画之前还做过包工头、开过挖掘机和铲车。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公园里看到一位老师傅在甩糖画,感觉很潇洒,于是便怀着浓厚的兴趣开始拜师学艺,专心学习、钻研糖画这门手艺。2018年他以非遗制作人的身份跟随手艺联盟一起来到了火宫殿,到这里之后他的糖画生意越做越好,赢得了许多游客的喜爱。“时代不同了,糖画也需要与时俱进,才能适应市场和潮流”,龙师傅深刻意识到只有创新才能为糖画在火宫殿的长期发展赢得竞争优势和发展动力。

为了增强游客们在旅游过程中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体验,龙师傅在糖画绘制过程中增加了游戏的环节。他将游客们常点的十二生肖做成了一个圆形罗盘,罗盘的中心竖着一根竹签,竹签的长度比圆盘的直径稍短,以圆心为固定点,一长一短。罗盘的圆周上画着复杂程度不一的动物。顾客可以任意转动竹签,15块錢一转,转到哪个动物,师傅就为你做什么样的糖画。通常竹签一动,游客便会屏住呼吸,期待转到自己喜欢的图案。如果转到心仪的动物,孩子们便会激动地跳起来,如果转到的是其他的,孩子们往往会吵着再转一次。龙师傅的糖画生意就这样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变得热闹了起来,越来越多的游客聚集到摊位前欣赏他精彩绝伦的表演。转“十二生肖转盘”以一种游戏的方式打破了顾客直接“点单”的传统模式,罗盘旋转的随机性增强了顾客参与糖画制作的互动体验感,使整个买卖过程显得更加新奇有趣。这是糖画进入火宫殿后在制作形式上发生的转变。

另外,为了适应现代年轻游客的审美,龙师傅还在糖画制作内容上进行了创新。以往的糖画大多是猪、羊、狗、兔、龙等十二生肖动物,而来到火宫殿后,龙师傅发现时间长了,传统的动物模型对于游客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所以为糖画注入新鲜血液变得十分必要。通过反复的摸索和学习,龙师傅在糖画作品中增加了小朋友最喜欢的“喜羊羊”“小猪佩奇”等卡通人物,追星女孩最想要的“易烊千玺”“王一博”“蔡徐坤”等当红流量明星的名字以及网络上流行的人物原型。龙师傅调侃道:“我这个摊位不仅是当下流量明星的风向标,也是吃‘狗粮的好地方。”来火宫殿的游客中有很多是热恋中的情侣,龙师傅也为他们定制了专门的“情侣套餐”,最常见的是把双方的名字写在一起,然后在中间画一个爱心,象征着长长久久和心心相印。当然也有女生要求单独刻画男生的名字,然后将刻有男友名字的糖画吃掉,象征着我吃定你了。事实上,无论糖画的内容如何变化,都是为了发挥糖画作为“旅游商品”的新功能,即通过内容的丰富创新迎合游客喜好,以促进火宫殿旅游吸引力的提升。

糖画在从传统民间工艺食品转化成现代旅游商品后,为了增强游客的互动体验性,在形式上,增加了“转十二生肖罗盘”的游戏环节。为了满足游客新的审美需求,在内容上新增了卡通人物、流量明星等新的元素。糖画作为非遗文化,承载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内涵,为了增加旅游文化吸引力,它在原本的制作过程中增添了转罗盘的游戏环节和小猪佩奇等顺应时代潮流的新内容。可以看出,糖画在火宫殿这个新场域中不仅产生了新的制作形式和内容,而且发挥了“旅游商品”的新功能。我们把这种在新的内容形式、新功能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主动而为的上进力量称为其在现代产业中的內生发展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在当代的延续,因社区、群体和个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实践而具有活态性1。糖画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其发展离不开以传承人为核心的经验积累和技术创新,可以说其演变发展过程也是一种“活态流变”过程,糖画正是在这样一种过程中寻求发展的内生动力。

需要注意的是,要实现稳定、可持续的发展,仅仅找到糖画本身在新场域中形成的内生动力是不够的,如何将这种内生动力在与其他主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激发出来也很重要。近几年,火宫殿的各个利益主体之间形成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并在这个关系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结构和功能,这种新的结构和功能对糖画内生动力的激发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在宏观层面,对于政府来说,相关部门在政策方面对非遗保护和发展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如,为了进一步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长沙市相关部门结合当地的非遗保护现状,制定并实施了长沙市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对像火宫殿这样保护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颁发证书,对于表现突出的代表性传承人予以表彰和奖励。这不仅可以促进非遗的传承和发展,而且有利于增强政府公信力,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对于企业来说,火宫殿为非遗手艺人提供了创业资金、场地,让广大的游客变成了非遗文化的潜在顾客,并且还创办了研学实践基地和宣传专栏,大力弘扬非遗文化;而非遗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又增加了火宫殿的经济收益,提高了其知名度。对于社区来说,文化遗产旅游的规划和宣传需要当地社区的参与。而作为最重要的主体之一,社区也因参与旅游建设而唤起认同感和自豪感。对于非遗保护协会来说,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一方面参与制定长沙市非遗保护的相关政策,另一方面承担糖画等非遗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如搭建线上线下非遗展示平台等。另外,协会参与到非遗旅游的政策落实和宣传中来,可以加强协会对非遗利用和开发全方位的认识,为以后的工作汲取经验,锻炼协会的工作能力。可以看出,政府、企业、社区和保护协会的相关工作为非遗文化内生动力的发挥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

在微观层面,对于传承人来说,糖画等传承人需要依靠非遗手艺养家糊口,因此不得不创新形式和内容,以提高非遗产品的价值和吸引力,增加自己的收入。对于游客来说,在旅游场域中的游客也是顾客,游客对于旅游商品的审美和娱乐需求促使糖画等非遗产品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发生改变。直面非遗的游客,因近距离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和价值,而开始探索异域文化的奥秘,并产生一定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对于当地居民来说,非遗融入旅游后,当地居民还能从外来游客的态度和眼光中看到本土文化的现代意义,从而重新构建起本族群的文化认同,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意识也得到了强化。认同感增强的居民更愿意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和宣传非遗知识。对于其他非遗来说,面对同一顾客群体,各个非遗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竞争压力,这种压力促使各大传承人努力创新以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火宫殿同时存在多家手艺制作人,同类竞争使各个摊位处于强烈的竞争氛围中,各位师傅不断地寻求创新,以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由此看来,传承人、游客、其他非遗和当地居民也是激发糖画内生动力的重要主体。

这表明,无论是企业、政府、社区和非遗保护协会,还是传承人、游客、当地居民和其他非遗,他们之间形成的新的关系结构和新的功能对糖画内生动力的激发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主体只是激发糖画发展的外部因素,糖画要实现真正的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最根本还是得依靠其内部发展与创新。

五、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保护好、传承好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历史文化血脉、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无论是“如何保护”的问题,还是“如何利用”的问题,都必须从现实出发,找到非遗文化在新的环境中形成的新结构和新功能,并以此为切入点寻求非遗在特定场域中的竞争优势和独特发展规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构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转变,转变后的产业结构又会促使功能的转变,以适应新的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火宫殿的功能由最初的“为百姓祈福消灾”转变为“满足百姓的吃喝玩乐”到最后转变成了“传承非遗文化”.火宫殿的产业结构也从早期祭拜火神的宗教场所,经由庙市、餐饮企业、非遗聚集点逐渐演变成了一个集火神庙文化、饮食文化和非遗文化为一体的旅游景区。在这个旅游场域中,各种文化相互作用,结构转型促进新功能的发挥,而新功能的发挥从整体上推动火宫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通过分析糖画在火宫殿中的生存发展案例,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关键在于创新。

由此看来,在经济社会结构转型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总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动态发展的,由此表现出新的结构和功能,并反作用于旅游产业。因此,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应将其放在被动静止的位置,而要将其放在主动的位置上,发挥其在现代产业中的功能,这不仅有利于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而且可以形成竞争优势,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反之,游客的增加又能够促进非遗的活态传承。

[责任编辑:孟凡华]

猜你喜欢

活态传承内生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
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闽南民间故事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新常态下提升西安市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对策研究
外源式扶贫背景下农户脱贫的内在动力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哈尔滨市长宋希斌:深挖“内生动力”,推动经济中高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