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同与批驳:唐代著名诗人对陶渊明接受态度的矛盾性分析

2023-05-31陈雪宁

今古文创 2023年5期
关键词:矛盾性唐代陶渊明

陈雪宁

【摘要】隋唐时期,诗人们对前代文学的接受有了不一样的图景,其中对陶渊明诗歌与人品的接受,也出现了褒贬分化的情形。本文试图对唐代著名诗人对陶渊明接受中的矛盾态度进行历时的、动态的研究,对各批评者心境进行具体分析,结合接受美学、宗教学和心理学等研究方法,较深入地了解到唐代陶渊明接受中矛盾现象的起因、内容与落脚处。

【关键词】认同与批驳;陶渊明;唐代;接受态度;矛盾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5-002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5.008

一、唐代著名诗人在陶渊明接受中的矛盾性态度概述

进入隋唐两代,陶渊明不仅作为隐士,更作为一位卓尔不群的诗人被人接受。这种称赞与褒扬,经历了整个唐代的发展,在宋朝有了空前的提升与飞跃,并最终定型。

然而尊陶的另一面——对陶渊明的贬抑,在唐代也是一种明显的取向,是陶渊明接受史上不能忽视的一个角度。初盛唐对陶渊明有过怀疑与否定态度的有王维、李白、杜甫,中晚唐有白居易、韩愈、司空曙、司空图等人。但他们几乎都没有完全贬抑陶渊明,都是一方面欣赏陶渊明人品的高洁、诗文的清健,一方面又否定陶渊明平淡的出世思想与简陋的生活方式。

二、唐代著名诗人对陶渊明积极接受的表征与原因

首先是对陶渊明隐逸的接受。白居易是一个典型代表。他的一生,自少时入长安,便努力克服“居亦弗易”的实际问题。从他“寿于颜回,饱于伯夷,乐于荣启期,健于卫叔宝”这样的人生目标来看,不难发现,白居易是一位具有实际人生观的现实主义者。及其人生分水岭——江州之贬以后,少年得意的志气遭受重创。佛理成了他寻求解脱的良药,现实的压迫逼使他遁入释门。此后种种加速了他对陶渊明的接受。

白居易的效陶诗代表作《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创作于江州之前两年,但此时白居易已经遭受了十分重大的打击。试看一首:

《效陶潜体十六首》(其二) ①

翳翳窬月阴,沉沉连日雨。开帘望天色,黄云暗如土。行潦毁我墉,疾风坏我宇。

蓬莠生庭院,泥涂失场圃。村深绝宾客,窗晦无俦侣。尽日不下床,跳蛙时入户。

出门无所往,入室还独处。不以酒自娱,块然与谁语。

往后的日子,白居易的思想逐渐向佛教靠拢,希冀在宁静中寻找泰然自若。《阴雨》中说“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②,其中“北窗”与“琴”也都是与陶渊明密切相关的意象,陶渊明给他的安慰可见一斑。

其次是对陶渊明人格、情怀与诗歌的接受。李白可以说是唐代陶渊明的头号粉丝了。他不仅敬仰陶渊明高洁潇洒的人格,还是唐代吸收其自然健雅诗风最好的诗人之一。李白的诗作中,每每出现拿好友比做陶渊明的情况,借以表现好友们的情趣与人格。如《赠崔秋浦三首》中的前二首,将崔秋浦与陶渊明并提:“吾爱崔秋浦,宛然陶令风。”“崔令学陶令,北窗常昼眠。” ③一派脱俗清廉形象脱然而出。还有《戏赠郑溧阳》,描写自己与郑溧阳交往如坐春风,亲近之情不言而喻:“陶令日日醉,不如五柳春……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④

李白的创作取法前代众多诗人,其中包括魏晋南北朝时的庾信、大小谢、陶渊明。人们常说李白是恣意张扬的,以十倍自信书写昂扬精神的,但常常忽略了李白也是“清透”并且毫不矫揉造作的。这种“清透”体现在他极爱使用“青”“白”等清新色彩词,“真实”表现于他流利不粘黏的笔法、笑看人生的态度。这“清新”一脉固然承袭于大小谢,但“清新又健雅”的力量感,无疑有陶渊明的功劳。“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格、“桃花流水宵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自然轻灵、把以陶渊明为代表的质朴蕴藉、平淡生趣的诗风进一步发扬。

杜甫与陶渊明情怀上有很大的相通之处。作为一个一生都在身体力行的儒者,杜甫的人文关怀是他诗文中的刚骨。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重点不在于诗歌中反映了多少历史事件,而在于他诗歌中“悲天悯人”的史学与人文素养。《羌村三首》是与陶诗的关切非常相似的组诗,试举其一: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⑤

陶渊明与杜甫一样,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他对人世间的亲情、友情都有着强烈的依恋,与人交往、与人为善,是他快乐的一大源泉。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找不到幾个像他这样真实扎根土壤中的诗人。陶渊明源于儒家文化的亲民友善,是他扎根人间、不脱离实际生活而走向道家缥缈思想的主要原因。正如清代钟秀所说:“陶公所以异于晋人者,全在有人我一体之量……全是民胞物与之胸怀,无一毫薄待斯人之意,恍然见太古,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⑥

此外,杜甫对陶渊明诗歌的吸收也是非常明显的。比如杜甫在宋人之前,就对生活题材进行了开拓。如《江村》中,妻子与儿子多次进入杜甫的诗作中,在夏日的江边村落,以纸为棋盘,以针作钓钩,好不快活。再比如对“自谴”这一题材的发展。陶渊明多次声明他写作的目的就是“自娱”,对待诗书的态度是“不求甚解”,从中发掘生命的乐趣。杜甫也有把文学当作消遣的创作,有时排遣烦闷,如《可惜》:

“花飞有底急,老去愿春迟。可惜欢娱地,都非少壮时。

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⑦

王维的诗风有陶渊明诗的清新健雅,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陶诗的熏陶。写景诗歌中,有“暖暖日暖闺,田家来致词。欣欣春还皋,淡淡水生陂” ⑧之句。

生活诗中还有《辆川闲居》:“一从归白社,不复到青门。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村。青菰临水拔,白鸟向山翻。寂寞於陵子,枯槔方灌园。” ⑨

这首与《山居秋暝》对比后更能发现,今天王维在自己的一些诗作中,实践了陶渊明的“反高潮化”平淡写法,从律诗起承转合的背面着手,全诗仿佛没有高潮,没有道理的归化,只有真实的感受与隽永的韵味。

再次是对陶渊明“酒”的接受。对于陶渊明与“酒”的关系,王瑶先生的观点精当准确:“陶渊明最和前人不同的,是把诗和酒连了起来,以酒大量写入诗中。使诗中几乎篇篇有酒,确以渊明为第一人。从此,酒与文学便发生了更密切的关系。” ⑩如此一来,陶渊明在唐人心中的形象也多了分“狂士”意味,陶渊明与酒一起刻入了文学的基因里。

李白无疑饮酒的狂士,也是陶渊明酒的最佳继承者。如《山中与幽人对酌》中把陶渊明“我醉欲眠卿且去”的原句搬了上来:“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陪族叔当途宰游化城寺》中陶渊明就与酒杯的意象联系起来了:“虽游道林室,亦举陶潜杯。”

白居易的《效陶潜体十六首》也大量涉及了借酒消愁这一行为,如“及此多雨日,正遇新熟时。开瓶泻樽中,玉液黄金脂。持玩已可悦,欢尝有余滋。一酌发好容,再酌开愁眉。” ?

三、唐代著名文人对陶渊明怀疑否定的表征与原因

首先是对陶渊明隐逸的否定。李白直接调笑陶渊明的诗句很少,大概只有《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结尾的一句:“龌龊东篱下,渊明不足群。” ?但此直接的批评,在唐代也不多见。

《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写于760年,为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在洞庭湖旁的巴陵观摩演兵后所作。正值战乱时期,是需要高昂士气的关键时刻,所以这时陶渊明便成为反面教材,是避世的消极代表。李白写诗向来是“为我所用”,想到便信手拈来。这句话的语气虽然直接,但细究起来,李白并不是将重点放在怪罪陶渊明身上,而是把陶渊明作为一个对比的“工具人”。这种否定并不是实打实的贬斥,应该用李白式的眼光,轻松看待他。

他对陶渊明的否定之词,要用李白式肆意挥洒的眼光去看。王维与白居易分别有田园诗与《效陶潜体十六首》,其中不乏对陶渊明诗歌与人品的高度接受,但他们在人格与行为上与陶渊明还是背道的;反而是李白,即使有这样的言论,也是“铁杆”陶粉,对其人品与行止都非常服膺。这对后世人们接受陶渊明开启了一分为二、两面看待的新思路。

杜甫与李白一样,虽有否定陶渊明的诗句,但整体态度上还是肯定并推崇的。且看《谴兴五首》中对陶渊明的质疑:

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观其著诗集,颇亦恨枯槁。

达生岂是足,默识盖不早。有子贤与愚,何其掛怀抱。?

杜甫此诗开篇便批评陶渊明“未达道”引起了人们不少的讨论。黄庭坚曾评论道:“其诗名曰《遣兴》,可解也。”彼时杜甫年近五十,与妻子奔走至秦州。在秦州停留的百余天里,囿于狭小山川,前路未知,一日挨过一日,这种情况下才有“遣兴”的由来。不是悠闲时的评议,而是困顿时的排遣,是“聊解嘲耳”。所以这首对陶渊明的评议,很难除去杜甫强烈的个人色彩。这是他把当时对命运、人生多方面的苦闷、矛盾,投射到了陶渊明这一“落寞”文人身上。

但是杜甫与陶渊明的冲突,是一种“良性”冲突。杜甫是开明的儒者,对于每位优秀的人都虚怀若谷,为我所用。他既在思考自己和前人的差异,又在人格上与先贤一同垂范。陶杜二人都有坚贞的天性与悲悯的情怀,在人格上都达到了令人敬仰的高地。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杜甫与李白,可谓唐人接受陶渊明最有深度的两个代表。

王维作为虔诚的佛教徒,性格底色更多是消极与寂静。他的诗作与生活中很少有愤懑、批判,更多的是委曲求全,隐忍退让。且看他的《与魏居士书》:“近有陶潜,不肯把板屈腰见督邮,解印绶弃官去,后贫,《乞食》诗云:‘扣门拙言辞,是屡乞而多惭也。尝一见督邮,安食公田数顷,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乎?” ?

与《偶然作六首》:“陶潜任天真,其性颇耽酒。自从弃官来,家贫不能有……生事不曾问,肯愧家中妇。” ?

他是不认同甚至埋怨陶潜甘于贫穷这种做法的,对陶渊明的生活方式颇多质疑。这就能很明显地看出,王维并不致力于学习佛教的真心与明辨,只是在逆境时借佛教排遣抑郁,形成了一种消极避世的心态。而佛教又为他的滑头思想服务,学佛又佞佛,实在算不上真心实意。在这种功利价值观下,对陶渊明的行为品德有质疑,是顺理成章的。

从王白二人身上可以看出,唐代的功名利禄之心与归隐淡泊之心,常常矛盾地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一边谋求职业发展,一边希冀归隐生活,这就是唐代常见的“吏隐”或“中隐”,这与唐代全新的时代背景有密切联系。

其次是对陶渊明文学观的否定。白居易曾说:“晋宋已还,得者盖寡。以康乐之奥博,多溺于山水;以渊明之高古,偏放于田园。于时,六义浸微矣。” ?认为陶诗不合儒家经典《诗经》的“六义”,偏离儒家诗教精神,即是功用思想的直接显现。“天地为幕席,富贵如泥沙。嵇刘陶阮徒,不足置齿牙。卧瓮鄙毕卓,落帽嗤孟嘉。” ?结合前文对白居易人生态度的剖析,可知,在人生观上,白居易对陶渊明也并不完全服膺。这种人生观、价值观上的根本差异,造成了白居易对陶渊明的不理解。

四、唐代文人在陶渊明接受中的矛盾性态度启示

第一,褒贬态度与时代。结合以上文人的其他作品文本可以发现,隋朝与初唐时人们对陶渊明接受的还比较单调,这是一位人物在步入被大众接受的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进入初盛唐,他们对陶渊明的认识更为深入。白居易、王维与陶渊明是功利与反功利的冲突,作品风格部分相似而实际人格相距甚远;李白、杜甫与陶渊明是时代底色的冲突,追求不一而人格相似处更多。他们四位诗人没有自觉地进行思辨性的接受,但四段接受共同构成了一个辩证性演变,从中可以解读出时代、个人的多重因素;中晚唐之后,陶渊明的文学作品为更多人熟知,贬陶与尊陶各有发展。但他们对陶渊明的接受态度没有产生太多的新变,大体沿着初盛唐的两条道路发展,在此不过多论述。

第二,褒贬态度与文人境遇。接受者在人生的早中晚期,对陶渊明的态度都是不同的。在奋起的初盛唐,人生早起大致是踌躇满志,精神饱满,贬陶态度表现为看不惯陶渊明“龟缩”的生活状态,把他的行为与诗文解读为虽人生逃避、对事业不作为、对儒家文学观践行不积极;待到人生经历中年困境,或贬谪,或战乱,他们在境遇上与陶潜更接近,对陶渊明有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同情与理解,于是在他的作品中寻找慰藉与出路。尽管部分观点也不表现为赞同,但能感受到他们在心灵上与陶潜更贴近,这时对陶渊明的赞美与褒扬也随之而来。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隋唐之际的文人对陶渊明的贬抑或赞扬具有极大主观性与较丰富的情感色彩,每个文人的宗教信仰、人格追求、穷达境遇各不相同,造成了隋唐陶渊明接受的丰富性。本文对唐代著名诗人对陶渊明的矛盾心态只是做了微小并粗糙的整理,尽可能为陶渊明接受研究做出一些努力。

注释:

①白居易:《白居易集》,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66页。

②白居易:《白氏长庆集71卷》,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第456页。

③李白著,瞿蜕园、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2》,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836页。

④李白著,(清)王琦注,楊用成点校:《李白全集1》,珠海出版社1996年版,第405页。

⑤葛晓音撰:《杜甫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5页。

⑥戴建业:《无官一身轻,谁解陶渊明》,海南出版社2015年版,第345页。

⑦傅东华选注,董婧宸校订:《杜甫诗》,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第2128页。

⑧张勇编著:《王维诗全集 汇校汇注汇评》,崇文书局2017年版,第263页。

⑨杨文生编著:《王维诗集笺注·第2版》,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07页。

⑩王瑶:《中古文学史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白居易:《白居易集》,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67页。

?郁贤皓选注:《李白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505页。

?钟优民编:《陶渊明研究资料新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86页。

?周绍良主编:《全唐文新编·第2部·第2册》,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3677页。

?张勇编著:《王维诗全集 汇校汇注汇评》,崇文书局2017年版,第62页。

?朱东润撰,陈尚君整理:《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校补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105页。

?白居易著,丁如明、聂世美校点:《白居易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62页。

猜你喜欢

矛盾性唐代陶渊明
你好,陶渊明
《大大方方的输家》:一部先锋性与矛盾性并存的小说
自尊在网络成瘾与矛盾性的家庭环境中的中介作用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陶渊明 饮酒》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
不为五斗米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