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区域内打造富有山西特色的“馆校共建”美育新模式

2023-05-31孙潇巍

山西教育·管理 2023年5期
关键词:馆校场馆美术馆

孙潇巍

美育作为“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落实立德树人、实现培根铸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受到了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美术馆、博物馆等场所具有丰富的展品、场地等资源,在为大众提供展览服务的同时,也承载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山西省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众多的红色纪念场馆,如何综合利用好这类资源,研究“馆校共建”,发挥整合优势,打造区域内山西特色,是当前全省美育工作者应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馆校共建”理念的提出与实践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丰富艺术实践活动。大力推广惠及全体学生的艺术实践工作坊和博物馆、非遗展示传习场所体验学习等实践活动”,还强调“普及面向人人的美育实践活动”。《意见》还提出要“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

实践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手段。艺术实践就是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学科的概念、思想与工具,整合心理过程与操控技能,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的一套典型做法。艺术实践倡导学科融合、丰富多样、通力合作、实践育人,是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改革,是从学习书本知识转变为发展能力、经验、素养,关注学生在不可预测的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强调真实性学习。

“馆校共建”教育模式,就是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审美体验,在美育实践中落实核心素养。北京教育学院美术系教授吕鹏提出:“‘馆校共建项目中,老师教学可以采取欣赏、教研、教学、展览、活动一体化平台,以老师为中心,充分利用博物馆、美术馆的场地资源、展品资源,还有其他资源整合用于学生的艺术实践,拓宽学生的视野。”

太原市迎泽区美术教研组创新理念与实践,实施“府城游”美育特色实践课程项目,即由所有学校与辖区及周边文化场馆、文化团队合作,定制开发综合性、序列性、实践性的美育特色实践课程体系,让区域内万名小学生走访太原府城内的历史街巷、文物古建、红色景区和人文景点,“在美术馆、民俗博物馆、人文景点上美术课”。通过美育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朴素情怀,同时也让身边的教育资源实现育人功能的最大化。

二、“馆校共建”搭建美育“大课堂”

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教授吕鹏认为:“收藏是博物馆的心脏,而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灵魂,只有心脏而无灵魂的博物馆,其存在意义值得商榷。”

“馆校共建”模式搭建起一个多元平台,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组成的大课堂,把学校老师、学生、艺术家和美术馆、艺术馆、艺术节、展演活动以及家庭多方面串联起来,包括课程、活动、设施、场地、产品,是综合实践课、兴趣社团、开放性实践课程等学校教育的延展,是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

传统美术课受到场地限制,教学内容也受到限制。在公共场馆的课堂中,老师可以进行场馆资源到教学资源的转换,按照自己的需求转换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也更加走向专题化、情景化,学生能与艺术家及艺术作品进行互动,近距离感受艺术的魅力,获得直接的审美体验,在真实情境中寻找、发现、回应、探索其中隐藏的学科问题,对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更好地认识文物、认识城市、认识国家,在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目前已有很多学校、县区教育局和艺术场馆在进行战略合作,着力形成学生、教师、公共教育资源合力,打造区域内艺术场馆与学校美育互补的美育小环境。

太原市晋源区美术教研组与赵梅生美术馆进行了“馆校共建”的有益尝试,效果良好。美术教师在赵梅生美术馆的报告厅作公开课,引导师生参观美术馆,全方位的场景体验学习后,以填写任务单和完成作品来进行考核评价。学生与艺术品有了直接的交流,不仅加深了对展品的印象,也提高了艺术鉴赏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由美术教师进行主导,美术馆提供展品、场所与专业讲解,学生心眼手脑全方位参与学习,形成完整的教学流程。现实场馆里的课堂是情景式、体验式的,是更生动的课堂。通过馆校合作,将美术馆的静态展览转化为学校动态教育活动,改变了传统教学形态,将课堂搬进美术馆,对学生美术素养等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大有益处。全新的团队课程、教育教学方法、教研展示,共建“以美育人”课程体系的实践探索。

三、“馆校共建”有效整合美育资源

《意见》中提出“推进学校美育的改革发展,需要统筹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以美育人的合力”。要统筹整合社会资源,包括整合教师资源、教学资源和场馆资源。

“馆校共建”模式强调教学的创新性,将场地、产品设施、活动转化成教育资源,形成新的知识架构、教学形态和教学场景模式,搭建了新的教学途径。这一模式打破了课堂固有的形式,打破了传统美术教育的局限,提供了美术教育更加符合其综合学科特点的教育环境,将艺术场馆的场地资源和教育工作者的课程开发资源整合在一起,开发一些与美术教育相关的课程,对课堂教学是个很好的补充,也能更好地展现教师的专业特长。

教育部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奚传绩认为,“馆校共建”是教改的一个重要方向,“学校应当充分利用社会的艺术教育资源,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这是未来教学改革的方向,也是落实课标精神的重要措施”。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尹少淳提出“联系到美术馆、博物馆,它们能提供主题性的大概念,如典藏作品的主题、临展作品的主题、美术本体的主题”等。

“馆校共建”美育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改善了校内单一且抽象的美术教学现状,为新时期美育注入更多生机和活力。

太原市博物館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博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让广大青少年了解更多的文博知识,欣赏文物,感知文明,走进太原市实验小学,开展“流动博物馆进校园”活动,为小学生带去一堂具有博物馆特色的文化课。让小学生了解了赵简子创建晋阳城的烽火岁月,三家分晋的“恩怨情仇”,以及赵卿墓的相关文物,并由此引出了赵卿墓当中有关车马的历史知识,再现了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小学生聆听了生动的历史故事,参观了相关文物后,在老师的引导下亲手描绘出战国时期战车、战马的样子,学习兴趣高涨,收获很大。

太原美术馆为弘扬山西文化推出了“馆校共建”美育共同体,把艺术家和艺术家的作品带进中小学校,开展“艺术家式”的美术教育,走进太原市域内各个小学,充分发挥美术馆艺术教育“基于实物、情境开放、形式多样、资源整合”的优势和特色,采取走出去的方式,通过艺术课堂的模式,提升中小学生美育素质,弘扬山西文化。

整合优质美育资源进校园,是新时期美育最大的亮点之一。

四、开发区域文化资源,探索“馆校共建”合作模式

三晋大地,表里山河,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作为历史文化资源大省,古建遗存独步华夏,雄关隘口星罗棋布,晋商传奇闻名中外,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达531处,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如何把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资源传承好、利用好,如何让更多的历史文化资源参与到中小学美育实践中来,为“双减”之下学校美育、家庭教育提供更好的资源和模式,形成育人合力?“馆校共建”要发挥山西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延续山西文脉有机融合、相得益彰的模式,需要探索出适合山西区域特点的“馆校共建”合作模式。有以下几点设想:

(一)整合人力资源

通过方案策划、学术研讨、教学研究、活动实践,以及教师和学生作品展示,组建相关团队,充分挖掘学校艺术场馆的社会服务功能,充分利用场馆工作人员,组建专业的策划团队、教育团队、推广团队,为学生进馆和艺术场馆进校园提供教育和其他辅助服务。组织艺术场馆的专业艺术人才走进中小学,提供公益性文化艺术服务及社会实践活动。

(二)整合校本课程资源

充分挖掘和利用三晋大地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整理开发与博物馆、美术馆教育及学校艺术教育相关的课程,结合公共教育资源,补充和拓宽课堂教学的内容与范围。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为学校美育教学服务,公共文化艺术场馆开设美育课程,搭建针对“馆校共建”的课程框架,进行教材编写,研究课程包,探索切实可行的、契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标的顶层设计与模式。深入挖掘我省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创作一批能够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的文艺精品,开展青少年艺术交流展示活动和线上文艺推广活动。

(三)整合场地资源

搭建一个比较系统的、可评估成果的共建平台。创建一批具有山西特色、层次分明、示范引领的“馆校共建”美育实践基地,利用各级各类文化历史资源开展专题教育,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各文化场馆开放自有会场、报告厅、活动厅,为中小学生提供公益服务,提高场馆利用率。文化场馆经常组织非遗、民乐、民舞、戏曲、书法、国画等传统文化展览展示和公益演出,并通过美术的方式把地方文化展示推广出去。

(四)开发系列活动

学校做“馆校共建”的教育设计,“一馆一主题”,课程、主题活动,进行相应的教育资源调整。围绕我省革命文物资源分布、重大历史事件,研究开发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紅色教育课程和活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种文化的教育。把学生作品放在美术馆展出,让学生更深入地参与、认知“馆校共建”活动。

(作者单位: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石岳巍

猜你喜欢

馆校场馆美术馆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公共图书馆馆校合作推广实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
去美术馆游荡
试论馆校合作
馆校合作背景下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开发——以故宫“陶瓷”主题课程为例
“馆校结合”中的两个“三位一体”——科技博物馆“馆校结合”基本策略与项目设计思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