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民国前期的环境卫生

2023-05-31时中瑛

文史月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公所清运水塔

时中瑛

1911年10月29日,辛亥革命太原起义爆发,至1917年,由于全国及山西政局不稳,太原城内的环境卫生比较脏乱,路面垃圾、粪便比比皆是,如山丘般大小的灰渣堆有130多处,成为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

1917年春天,晋中、汾阳等地发生了喉疾传染病,死亡人数较多。同年秋天,绥远南部也发生了较为严重的肺炎疫情,一直蔓延到了山西北部。

时任山西督军阎锡山要求山西警务处处长、防疫总局局长南桂馨先从太原城入手,强化省城的环境卫生工作,以防止传染疾病的蔓延。为此,警察署明确了街道清扫工作由警察区署管辖的四个清道队、街道的商户和民户共同承担。清道队按区清扫大街,商户、民户分段清扫小街巷。每日早晨洒扫一次,下午进行保洁,清除街道垃圾和马粪。街公所负责督促检查,对违反规定的适当予以处罚。

1919年,警察署在全市统一规划了公共厕所18处、尿池14处,制定了《清除污水暂行规则》15条,明确了污水倾倒和粪便清除的具体要求。

1921年,经当时的山西省政府批准,太原成立了市政公所。1927年,随着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取得胜利,国民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定都南京。为了巩固统治,蒋介石将南京市设置为特别市,建立了南京市政府,主要负责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同年,太原确定市的建制,隶属山西省政府管辖。由于当时太原城内仅有13万人,达不到南京国民政府规定的16万人,故虽称太原市,但仍沿用市政公所的机构设置。

为便于清扫街道和清运灰渣,当时的太原市政公所及其所属各区,均成立了清道队和灰渣清运队。各警务派出所均设卫生警察一人,负责监督本地段的环境卫生。全市有清倒和运除灰渣的推车、马车110辆,清道夫220名,分4个队,由分驻在城内的4个警察区署组织领导。

运除灰渣采用招标包运的办法,昼夜不停地进行。经过半年多的时间,市政公所共花费3万多大洋才将城内的灰渣基本清运完毕。对清运灰渣腾出来的地段,凡地段主人愿意出清理费用的,清理垃圾后的地段仍归其所有;对于无人愿意承担清理费用的,清理后的地段一律归山西省警务处所有。警务处用这种办法修建了大批新道路,如新民东街、新民中街、国师街、西华门街等街道就是清理垃圾腾空地段后修建的。

民国时期,太原城内仓园河街的改造也颇为成功。据肖寿凯的书中记载,仓园河街在清末时为低洼的污水滩,泥水奇臭无比,苍蝇也比较多,老百姓称其为“苍蝇河”。民国初年,百姓自发填坑垫滩,在周邊建造了房屋,中间空出一条较窄的街道,有人取“苍蝇河”谐音,称其为仓园河街。

为了防止新的灰渣乱倒,各区、街、户都测定了灰渣的产量,警察指定具体的倾倒地点,明确每条街道和每个地段的具体清运工人,每日进行清运,基本做到日产日清。灰渣清运表每10天向省会警察厅报告一次。

1926年,由于太原城内的商业日益发达,再加上路灯逐渐普及,大大改善了夜间照明条件,清运灰渣的时间由白天调整为夜间9时至次日早6时。政府机关的灰渣则于当晚11时前清运完毕,各区警察署署长、署员及巡官均有权进行抽查,根据卫生状况酌情予以奖赏和处罚。

在污水清除、街道清扫及公厕设置方面,民国初年与清末的情况大致相同。全市有约5公里长的排水管道,集中在政府机关所在地。百姓居住区污水横流的现象仍较为普遍。1935年,省会公安局(1930年后,省会警察厅改编为省会公安局)拟定了一系列关于公共卫生的规章制度,对污水排放量大的工厂及各类单位适当收取卫生税,并从清运灰渣所得款项(月收2400元)中抽取少部分用作污水处理费用,确保环境卫生工作正常开展。

与清末相比,民国初年的街道清扫工作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警务处增配了洒水马车1辆,每天在主要街道洒水1次。清道夫的月饷为9元—23元,每人每年发放蓝布工作服1套。

民国初年,公厕多设置在主要街道旁。清运公厕粪便采用招人承办的方法。据统计,当时每天出入水西门的粪车约70辆次,全城共有5个城门可以出入,每天清运的粪车共计350辆次。

在供水设施方面,1935年,太原城内兴建了自来水供水设施。1935年底,阎锡山任命卢宗孚(1891—1980)为太原市政公所所长。卢宗孚任职一年多,是民国时期最后一任太原市政公所所长。

1936年,卢宗孚在城坊街、坝陵桥、教场巷、前所街等处修建了9座水塔。按照初始造价估算,每座水塔需建设费用1.2万元。由于卢宗孚的精打细算,实际建造每个水塔仅花费6000元,节省了大量的资金。9座水塔的下半部分是用水泥砌成的砖墙,上半部分是铁质水箱,水箱外有木质护板,上面有尖形木盖。手压式水泵将水吸上水塔,市民从水塔下面的龙头接水。这是太原城内最早的自来水设施,较好地满足了周边百姓的用水需求。1940年,太原市有了专门的自来水供水服务机构。也就是说,太原供水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40年,至今已有80多年的发展历史。

在排水设施方面,卢宗孚要求城内机关、学校、商号都要修筑渗水井,居民住宅区按居住人口合建渗水井,由市政府工务局承办,当年共修筑渗水井70眼。此外,卢宗孚还整修了中山公园(即今天的文瀛公园)。他在文瀛湖内种植了荷花、莲藕,在公园西北角种植了各类花卉,供游人观赏。卢宗孚在任上的所作所为,受到太原百姓的广泛好评。

猜你喜欢

公所清运水塔
“植物水塔”大比拼
废弃水塔化身纪念馆,向凡人英雄致敬
基于“互联网+”的生活垃圾清运智能管理新模式
基于二次清运的回收车辆路径研究*
“外洋会馆图记”之发现暨“十三行”正名考
台纽约侨社要改挂五星红旗
大机清筛路堑地段污土清理方法
共同护佑坚固丰沛的“中华水塔”
现卖机业的行业组织——文锦公所
遥望中华水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