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起云涌土木堡

2023-05-31刘媛

文史月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于谦土木图说

刘媛

土木堡,又称土木驿堡,是明宣镇所辖的一座军堡,遗址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土木堡村,是明长城防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明朝正统年间一场事关大明国运转折的著名战事——“土木之变”发生在这里,此前这座并无特殊地位的军堡开始广为人知,以至于后人凡提到明史就会想到这座土木堡。

明《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中“土木驿堡图说”记载:“闻正统己巳驾至土木,日尚未晡,去怀来仅二十里,奸珰辎重在后,留待之,遂驻土木,致有蒙尘之祸,人人至今追恨之,此可为永鉴云。”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命弟弟朱祁钰监国,自己亲率大军西征蒙古瓦剌。7月16日,队伍从北京出发,经过宣府城(今张家口市宣化区)一路向西抵达大同城后才了解到,敌情远比预计的更加凶险。亲征军队小规模战斗后无功而返,决定退守北京。大同守将郭登建议銮驾不走来时的路线,而是取道紫荆关回京,这样可确保皇帝的安全。但队伍并没有按照这个计划一直前进,而是中途向南绕道,朝宦官王振的老家蔚县方向前進,从而耽误了行军进度。8月15日,明军驻扎土木堡,被尾随的瓦剌军队追上,两军会战,明军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因这一年是己巳年,也称为“己巳之变”。

土木堡地处通衢位置。根据《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记载,土木堡“适当长安岭、红站口之冲,虏逾北路,直射本堡,此必争之要地也。设操守官一员,所领见在官军一百一十四员、名,马一十二匹,止管火路墩二座”。从土木驿堡的名字及其所在位置可以看出,该堡最初建立的功能是中转驿站,而不是前线作战御敌的堡垒,因此并不具备强大的军事攻守能力。

土木堡最早修筑于明初永乐年间(1403—1424),现存遗址为“土木之变”发生100多年后重修的。明正统己巳年间(1449年)残毁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复筑新堡,明隆庆三年(1569年)包砖。《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记载:“周二里有奇,高三丈五尺”。通过卫星地图可以看到,土木堡位于北京西北方向的官厅水库北侧,地势相对开阔平坦,地处交通要道之间,既无坚固阵地可以依凭,敌人来去也无天险阻挡,这样的地势显然不适宜大部队长时间停留。

明英宗的御驾到此地后,其实也还有机会避免灾祸。因为本可以继续前行一段路程,到达附近防卫力量较强、规模较大的怀来城里再驻扎。但当时权倾朝野的太监王振,先是想让皇帝亲临他的家乡蔚县,后又改主意不去蔚县,继续折向京城,因此耽误了不少时间。待行进到土木堡附近时,王振又提出,军用物资还滞留在后面,大部队需要就地停下等待。明英宗听信了他的话,御驾就停留在土木堡这个军事防御力量薄弱的地方过夜,最终酿成了明军出征将士全军覆没、亲征皇帝被俘的惨剧。“土木之变”引起了朝野上下的巨大震动,政局长时间动荡不安。整个大明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自此明朝开始走向衰落。

明英宗朱祁镇被俘的这一事件,在明史中被称为“北狩”。瓦剌以朱祁镇为要挟,一度打到北京城下,逼得明廷不得不打算迁都回南京。值此危急时刻,兵部左侍郎于谦力主抵抗,认为向南迁都会重蹈南宋灭亡的覆辙。这一主张得到了朝廷当权者的支持。朱祁珏下令,由于谦代理兵部尚书,全权负责都城安全。正统十四年(1449年)10月11日,瓦剌首领也先率数万瓦剌大军兵临北京城下,“国势危殆,人心汹涌”。于谦率领京师军民固守各个城门,进行殊死抵抗。最终,瓦剌大军没有攻下北京城,只得退兵,这就是明史中著名的“北京保卫战”。后来,于谦以大局为重,建议当朝太后立监国朱祁珏为帝,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进而粉碎了瓦剌首领也先利用朱祁镇继续要挟明朝的阴谋,赢得了政治上的主动。可以说,于谦力挽狂澜创造了让大明王朝转危为安的奇迹,因此声名远播。他的诗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至今仍广为传颂,成为坚贞不屈、保家卫国的大无畏精神的象征。后来,朱祁镇重登皇位,因不满于谦扶持朱祁钰登位,下令杀死于谦。“公被刑之日,阴霾翳天,京郊妇孺,无不洒泣。”这位在危急存亡之际挺身而出、挽救大明王朝于水火的一代名臣,和岳飞一样蒙冤而死,又同他一样一朝平反昭雪,后归葬今杭州市西湖区三台山山麓的于氏家墓。

“土木之变”后,明朝和蒙古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最初,为了赎回被俘虏的皇帝,大明皇室给蒙古瓦剌送上了大量的金银玉帛,但不见成效。后来,在大同到宣府一线,明军多次与来犯的瓦剌军队战斗,也未能扭转劣势。短短时间里,明朝既消耗了巨额的社会财富,也损失了大量兵力。后来,明朝廷主政者另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年号景泰(1450—1456)。瓦剌见朱祁镇作为人质已经要挟不到什么好处,就放他回京。随后,朱祁镇发动了“夺门之变”,并成功复辟,把弟弟朱祁钰赶下台,改年号为天顺(1457—1464)。

朱祁镇重登皇位后,大明政局虽趋于稳定,但边患依然不断。明廷开始在北部边疆地区大修长城。根据万历年间(1573—1620)成书的《三云筹俎考》记载,以明大同镇为例,在万历时大同镇共辖城堡72座,天顺之前修筑的仅16座,天顺及之后的成化、嘉靖、隆庆等年修筑的却多达56座。大量依山就势的长墙、敌楼、火路墩也随着城堡修筑起来。

土木堡以东不足10公里的怀来城多次增修,也体现了“土木之变”后明朝北部边防不断加强的过程。怀来城遗址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中记载:“本城即古妫川(‘妫字读音同‘归),盖县治也,洪武初年依元旧城修筑,永乐二十年展北面,半倚高冈,正统、景泰继包砖石,嘉靖四十五年加高,连女墙通高三丈五尺,周七里。西关故土筑,万历十四年亦砖包,周长八里三百三十七步二尺。”

怀来城历史悠久,城池始建于唐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建城史。辽代以前,这座城名叫“怀戎”,“怀”为安抚之意,“戎”是中原人對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地名有“安抚少数民族,消除敌对”的含义。辽太祖时改名为“怀来”,取“来”字“臣服归顺”之意。金时改名妫川县,以境内的妫水河地貌取名。至元代,又称怀来县,历经明、清、民国等各时期,县名一直沿用至今。

如果说宣镇是都城北京的东大门,那么怀来城大约相当于北京的门槛或者门栓了。“本城适当东路之中,与昌镇横岭相表里,捍外、卫内胥赖之。内驻扎怀隆道及游击、管粮通判,原设有守备,怀来、延庆右二卫,除游兵外,守备所领见在官军一千三百二十三员、名,马二百二十七匹,止管火路墩三十八座。先年军门两防俱移节于此,款后惟该道与游击等官共维之,顾路当四冲,颇烦应酬云”。

今怀来县境内还留有大量的明长城遗址,除了怀来城遗址,附近还有鸡鸣驿城遗址。1951年,怀来城因修建官厅水库被淹,县城迁到沙城镇。至今,这座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一代名城已经沉没于水下半个多世纪了,而土木堡风云也已消散500多年。

如今的土木堡遗址上已经新建了同名村庄,G6京藏高速和G7京新高速在这里交会,110国道也从这里经过。迄今为止,这里依然是进出北京的咽喉要道。今村口建有牌楼,村内有重修的明代显忠祠,以此纪念“土木之变”中阵亡的明朝将士和朝廷官员。据村民们说,村里常有历史爱好者来此探访古迹,去找寻和追忆那些已逝的岁月。

猜你喜欢

于谦土木图说
成鹰之路
果子单
《广东土木与建筑》理事单位
于谦藏品欣赏
浅析土木大数据的逻辑、内容和应用
图说
图说反腐
图说
图说
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