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号救国
2023-05-31介子平
介子平
清朝末年,国家羸弱,社稷风雨飘摇,救国乃眼下急务。仁人志士慷慨激昂、舍生忘死,寻求救国救民的出路。
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国人有感于西方的坚船利炮,提出了“实业救国”的主张,待付诸实施,便成为了洋务派;有提倡“教育救国”者,主张废科举、兴学堂,一批公立、私立学校纷纷成立;有提倡“军事救国”者,蔡锷便领导发起了“护国运动”;有提倡“牺牲救国”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山西便成立了牺牲救国同盟会。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帝国主义虎视眈眈,山河破碎,兵连祸结,民不聊生,社会乱象更甚,此时各类救国口号又起。主张“国学救国”“艺术救国”者,不乏其人。上海的王一亭出面组织画家“艺术救国”,卖画筹款,支援前线。上海电影界则提出了“猛醒救国”的主张,要求电影界以笔与银幕为武器,救亡图存。1948年10月9日,《民报》记者在杭州艺术专科学校采访85岁的黄宾虹先生时,黄先生说道:“世人只知艺术是一种陶冶性情的东西,其实不然。艺术不但可以陶冶性情,也可以重整社会道德,挽救民族危亡,这在历史上已不乏先例。我们应该知道,历史上凡世亂道衰之际,正是艺术努力救治的机会。世界民族的生命最长者,莫过于我中华,其所以能屹立于世,垂数千年而不致衰退灭亡者,其所表现的事实,就是艺术。”
1932年12月4日出版的《申报·业余周刊》提出了“劳动救国”的口号。《尽责就快乐》一文指出:“我们如果要想我们的祖国能和欧美、日本相颉颃,我们只有尽力于各自的事业,努力去劳动,日新月异,精益求精,庶几才能达到目的。”同时文章又把劳动和社会的改造联系起来,文中写道:“天堂和乐园只存在于我们努力的劳动中。我们只有利用余暇的时间,增进自己的能力和修养,有了能力,任他怎样顽强且不合理的制度都可以冲破。”
1933年1月22日出版的《申报·业余周刊》又发出了“平民救国”的呼吁。《为职业界青年向社会请命》一文写道:“第一奉劝店主,不要阻止青年店员求学,埋没他们的前程,同时阻止你店员的发展。第二奉劝社会上热心救国的人士,用一大部分的精神和实力来提倡和赞助职业补习教育,使一班已经觉悟的青年店员,得到良好的、充分的教育,做你们救国的一支生力军。第三奉劝社会,一致督促政府拿出一笔经费来,推行职业补习教育,同时把初级职业补习教育列入义务教育,强迫店主送其青年店员入学。”
英敛之提出过“宗教救国”的口号,编撰乡土教材者则提倡“爱乡救国”。夏征农的《读<啼笑因缘>》一文中写道:“提倡‘科学救国者,同时又在那里提倡‘念经救国‘太极拳救国。”黄宗英在《命运断想》一文中写道:“我在树德小学上学,上四年级时我曾代表学校参加全市小学生演讲比赛,讲题是‘废铁救国,提倡大家捐出废铁制造枪弹,打击侵略者。”
此时,还有提“科学救国”者,有提“医学救国”者,有提“新闻救国”“言论救国”“文化救国”“学术救国”“美育救国”“体育救国”“国术救国”“古书救国”“智民救国”“人格救国”“笔墨救国”“道德救国”者,救国主张日趋分化,范围甚广。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遗言仅为两句话:“科学救国,美育救国。”早在五四运动时,他就号召学生“读书不忘救国”。
上海沦陷前三天,弘一法师抵沪,所住旅馆靠近外滩,日本飞机就在周围狂轰乱炸。但他镇定自若,端坐念经。夏丏尊看到后感佩不已,他将自己与弘一法师的合影寄给丰子恺,附言道:“弘一法师过沪时,曾留一影。斯影摄于大场陷落前后,当时上海四郊空爆最亟,师面上犹留笑影,然须发已较前白矣。”卢沟桥事变后,弘一法师自题其居室为“殉教堂”,并日书楹联数百副,任人取去,联曰:“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并序曰:“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此联显然受到了蔡元培“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启发。
抗日战争期间,陈垣先生目睹时艰,于是发愤著书,寄志抒怀,先后著书七部,名曰“以学术抗日”,也即口号救国的一种方式。
梅梢月斜,岂能尽如人意;人影孤单,但求无愧我心。天风海水,难移此情。黄宾虹说得好:“堂堂之阵,正正之旗,中华有人,决不让步。”救亡图存,匹夫有责。那一代人怀着满腔爱国热忱,担当大任,贡献国家,由此国运未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