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驻青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现状与发展路径研究

2023-05-30巩湘红李爱晶

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九三学社党派基层组织

巩湘红 李爱晶

[摘要]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基础。加强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不仅关乎整个民主党派的发展,也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研、访谈等形式,以九三学社为例发现,新时代驻青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面临着发展困境,应从提升党派思想意识、健全基层组织制度、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创新组织活动等方面探索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路径和举措。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D66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642(2023)01—0063—05

一、前言

1989年《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指出,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1999年《各民主党派中央关于加强自身建设若干问题座谈会纪要》对这项政治任务的指导思想达成了一致共识。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将我国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的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也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高度重视。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层次高、资源广、数量多的传统特点在新时代被进一步深化和加强。近年来,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地方政府吸引海外优秀人士的优惠政策以及各高校的人才引进措施等都为高校吸引了大量留学归国人才,加上国内高校的博士毕业生,构成新时代高校统战对象的新主体(张若云,2018)[1]。不仅如此,高校党委高度重视党外知识分子队伍建设,积极选拔、培养和推荐,越来越多的统战对象进入各级人大、政协,为能更高层次地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储备了人才,扩大了规模。

毋庸置疑,党的十八大以来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和履职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结构不断优化,活力不断增强,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也得以夯实。但作为参政党履职尽责、发挥参政议政重要作用的组织基础和工作基础,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特别是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马豫林,2018;吴海军,2020)[2-3]。

课题组在中国知网“高级检索”同时输入“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和“自身建设”,查到相关学术期刊231篇,博、硕学位论文74篇,会议论文12篇和报纸文章7篇。通过对上述主要文献的研读,课题组分析和归纳出有关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理论和经验。课题组通过基础数据分析、调研和非正式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新形势背景下高校基层组织建设的现状,深刻挖掘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针对性地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寻找优化的路径和举措,切实提升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建设水平和民主党派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这既是新时代高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使命的时代需求。

二、驻青高校九三学社基层组织建设现状

九三学社青岛地方组织成立于1953年6月,1984年3月由九三学社青岛分社改建为九三学社青岛市委员会。九三学社青岛市委现有23个直属基层组织。截至2022年3月,全市共有社员1794名,其中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社员占67%以上,119人在省、市、区各级人大或政协担任职务。

目前,青岛市共有24所高校,包括13所本科院校和11所专科院校。九三学社在9所高校建有基层组织,其中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青岛农业大学、青岛科技大学7所本科高校建有基层委员会,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和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2所专科院校建有支社委员会。2022年驻青高校社员基本情况统计如表1所示。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驻青高校目前共有九三学社社员573人,占全市总社员人数的31.94%。从性别上看,男女社员人数基本相当,比例未呈现显著差异;从学历上看,明显呈现出高校高层次人才汇聚的特点,拥有博士学位的社员人数明显高于其他层次,占比将近一半;与之相对应的,在职称方面,教授人数最多,占35.78%,其次是副教授,占34.90%,虽然中级以下社员占比仍有16.23%,但详细分析可以发现,他们都是早期加入九三学社的退休社员,主要为实验室管理员、图书馆员和医务工作者等。“高学历、高职称”的特点与九三学社以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政党性质相符合。

从年龄结构来看,驻青高校大部分社员主要集中在41~60岁,正是高校教师经验丰富、精力旺盛和产出丰盛的好时候;从社龄来看,入社时长分布相对合理,超过10年社龄的社员占到58.99%,总体对党派有较深的了解和认识;同时,近年来,九三学社越来越受到高校青年教师的青睐。这些青年教師大多成长于改革开放以后,他们高度关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参政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强烈。在这一前提下,高校九三学社基层组织总体呈现出“老社员打基础,中年骨干社员勇担当,年轻社员后备培养”的合理发展布局。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知,驻青高校九三学社基层组织现状集中凸显了新时代高校党外优秀人士荟萃的优势,为进一步推动九三学社发现、培养和锻炼高素质建言献策、参政议政人才提供了智力支持和资源储备。

三、驻青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问题和困境

(一)高校党派基层组织政治融入意识不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有待提升

新形势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特别是民主党派知识分子,眼界开阔,思想敏锐,对通过网络渗透的各种思想反映强烈。在这种大背景下,由于某些不确定因素导致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在教学、科研、日常生活中的部分诉求难以达成,进而对某些政策制度、社会现象产生曲解和负面情绪。由于思想政治引领作用不及时、不充分,高校民主党派成员的政党意识、理想信念、价值定位和专业技能、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之间的失衡加剧,进而影响高校人才培养和“双一流”建设。

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成员对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认识不深刻,政治理论学习不积极,存在思想教育弱化、虚化和边缘化倾向。以课题组所在高校为例,2022年初,学校印发了统一战线理论学习计划,分为六个专题: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习近平关于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论述、习近平在全国两会上的重要论述、习近平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和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每个专题都有具体的学习要求和重点书目。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尽管提前设计和制定了详细的学习形式、学习范围、学习内容和学习地点等,但由于部分社员政治站位不高,重视不够,对参政党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和定位不明晰,出现“空心化”现象,导致每次政治理论学习社员参会率低,做表面文章,敷衍应付的心态比较普遍。

(二)高校党派基层领导班子缺乏工作抓手和积极性,组织发展重“吸收新成员”,轻“培养新骨干”

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班子成员大多是在某一学科领域有较大影响力或在高校担任一定行政职务的学术骨干或专业人员。这些人本职岗位任务繁重,肩负教学、科研和行政的多重工作压力。另外,专业能力并不能代表参政党的业务素质,高校民主党派领导班子成员在思考、谋划、实施和创新党派工作方面有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在建言献策、合作共事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长期保持充沛的精力。

高校党派基层工作缺乏抓手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民主党派工作与本职单位工作二元分割,民主党派工作很难纳入本职单位考评考核体系。领导班子成员的管理工作业绩和日常付出在民主评价、工作量计算、岗位晋升等中体现不突出或者没有体现,奖惩措施在教师们非常关注的岗位聘用、职称评审、年终绩效等中无法与其他教科研业绩、教学工作量同等对待,不仅严重影响了基层领导班子成员和普通成员的参政议政热情和积极性,也使基层领导班子日常管理、组织、协调和创新工作找不到着力点,推进工作困难重重。

另外,1990年2月8日《人民日报》全文公布《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指出,民主党派在吸纳新成员时既要重才,更要重德,特别要注意政治质量。孙曈、王晶(2019)[4]研究发现,高校各民主党派中越来越缺乏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人物,民主党派“智囊”作用逐渐趋弱。李宝斌(2020)[5]进一步发现,目前在我国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中老龄化的问题和逐步年轻化的趋势并存,中坚骨干力量在新老交替的过程中突显不足。以课题组所在高校为例,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成员发展中出现“近亲繁殖”现象,导致九三学社在发展新社員时集中在某一学科或某一学院,不利于学科交叉融合以及党派影响力的扩大和宣传,党派基层组织内部活力难以提升。同时,社员发展中的“同质化现象”不仅使九三学社自身的主体特色逐渐迷失,与其他党派之间鲜明的差异化特征也日渐模糊。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民主党派都积极主动发展优秀成员,扩大基层规模。在这一背景下,为了完成组织发展任务,或者提高履职效果,驻青高校各党派基层组织都高度重视新成员的发展数量,发展新成员时往往把学科专业、职称、学术头衔等作为主要指标,逐渐出现以业务标准代替政治标准、相对忽视新成员的思想水平、政治表现和履职意愿的现象。新成员加入后,虽然都会依次参加新成员培训,但培训内容和基层组织建设相对分离,新成员的培训效果难以确保(胡建兰、高祺雨,2020)[6]。再者,民主党派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没有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高校党派基层组织中,新成员培训后大多成了“山间之花,自生自灭”,缺乏后续比较系统的多党合作优良传统的教育以及其他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另外,在着眼于民主党派干部队伍的长远建设和多党合作长期发展储备后备干部的长效机制等方面还有不足。

(三)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活动缺乏活力和吸引力,凝聚力不强

近年来在学校统战部门和上级党派组织的支持下,一些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越来越重视集体活动的教育意义和现实作用,活动形式也进一步丰富,除了常规的学习文件和参政议政讨论外,参观游览、学术讲座、典型事件回顾和交流等形式也在组织建设中尝试使用。

但我们通过调研发现,一些高校党派基层组织虽然开展了集体活动,但大多具有随机性,没有制订完善的计划,缺乏合理规划,更多地看重活动形式,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民主党派建言咨政的任务相结合。当组织生活缺乏突出而鲜明的主题时,深入探讨和交心沟通就流于形式,失去党派意义的活动起不到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的作用。学习与实践“两张皮”,不仅会削弱党派成员参与组织活动的主动性,也会逐渐淡化他们的政党意识,这是与新时代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现实要求背道而驰的。

四、新时代加强驻青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路径

高校是统一战线的重要阵地,是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比较集中的领域。在新时代背景下,调查和研究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建设能够发挥高校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积极作用,引导高层次人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传授专业知识与思想价值引领有机结合,承担好育人责任,同时,能够促进高校统战工作与时俱进,构建全校一盘棋的育人格局。

(一)持续强化思想政治引领的价值目标和重要作用,激活民主党派成员的党派意识,增强认同感和价值感

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首要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截至2021年底,中国共产党有9600多万名党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应当清晰把握“初心”内涵,持续深入地开展“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主题教育,用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思想引领民主党派成员,扎实开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和“政治交接教育活动”,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

以主题教育为引领,打牢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增强导向力。不断充实学习内容,坚持以民主党派自身优良传统为精神引领,在弘扬优良传统中传承政治共识,在参与社会实践中巩固政治共识,形成丰富多样的引导教育体系。通过集体学习、专题讲座、实践调查等方式,高校党派基层组织可以开展常态化学习教育活动,线上线下相结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

强化政治引导的同时,还要加强高校党派成员的政党意识教育,坚定政治意识。高校民主党派成员思想活跃、政治敏锐、知识水平高、视野开阔,有利于基层组织建立学习制度,规范组织生活。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可以将政党意识教育纳入民主党派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充分利用网络科技等手段,引导党派成员不断深化对参政党地位、性质和历史使命的认识,利用重大历史事件、特殊时间节点、党派典型人物、身边的标志事件等开展培训、讲座和实践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巩固思想基础,加深感情,引起共鸣,激发价值感,增强认同感,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共识效果。

(二)健全基层组织制度,构建长效机制;以基层领导班子建设为核心,提升组织的凝聚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系统完善的组织制度及运行机制是确保党派基层组织开展工作和达成目标的重要基础。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执行的关键在于执行力。健全基层组织制度,首先要明确每位成员的责任和义务,才能增强党派基层组织工作的约束力,提升凝聚力。以课题组所在高校的九三学社基层委员会为例,在组织大型活动前,主委往往会根据活动的目的、意义等召开基层班子成员会议,在大家共同商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制定出合理的实施方案,然后主委根据各位副主委和委员的工作分工安排任务。他们接到任务后,再根据任务的性质、工作量大小等与相关支社负责人或社员本人联系。在完善的基层组织制度的约束和管理下,所有成员都不可以随意推卸履职任务却不用承担任何不利后果,这样才能保证党派职能高效而顺利地完成。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高校党派基层组织的制度功能关键在于基层领导班子建设。除以各自专业理论研究为本职外,高校党派基层班子成员必须具有较强的政治素质和对党派的高度认同感。从党派工作特质来看,他们的工作完全是无私的奉献,既需要出色的能力,更需要发自肺腑的热情。要想提升基层组织的凝聚力,班子成员首先要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在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和社会服务中身先士卒,共同打造“讲政治、干实事、重团结、齐奋进”的领导集体形象。在关心、激励基层组织班子成员之外,也要加大对他们的培养和指引,更为重要的是,注重发现和培养年轻后备干部。给他们创造机会的同时,也要给他们责任和压力,挑选政治坚定、热心社务工作的优秀年轻教师进班子,为党派基层组织发展保持新鲜的源头活水,为青岛市经济、政治、社会和民生发展储备参政党人才。

总之,新时代加强驻青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要切实强化组织制度意识,坚决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做制度执行的遵守者和倡导者,这样才能建立基層组织建设的长效机制,增强基层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在助推青岛市高质量发展中彰显高校民主党派的价值。

(三)始终围绕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开展基层组织活动,创新组织活动形式,强化基层组织的整体功能

驻青高校各有自己独特的学科特点和专业特长,但民主党派的性质和特点要求基层组织的活动必须紧密围绕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展开。结合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成员理论能力强、专业技术功底深厚的特点,基层组织活动的效果可以通过学术共享、理论探讨、课题参与、教学摸索和人才培养等取得的成绩来反映,以此优化和创新组织活动考核指标体系,将民主党派成员的参政议政意识和对社会经济发展所作贡献作为考核指标的最核心内容。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基层委、支部和全体成员依托健全的组织制度,按照分工合作、协调发展、责任见效的职能规则,制订年度工作计划,撰写述职报告、年终总结等,使各项组织活动的落实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证。

民主党派都有自己的政党职能、成员范围和界别特点,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应当利用自身的群体专业优势,围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通过联谊、讲座、论坛等开展具有专业特点的组织活动。对于高校而言,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自身建设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政治定位,紧密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进行民主监督和建言咨政,在实践中提升党派成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这一前提下,具有特色的基层活动可以围绕诸如党派发展历史研究、《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学习、社会热点问题探讨等,以体验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网络课堂移动终端教学等形式,通过专家讲授、角色扮演、小组互动等引导社员交流思考、浸入式体验,结合溢出效应,将教师身份的感受和党派知识、能力学习的体验相融合,把新认识、新体会、新观点、新思路反哺自己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过程,获得本职工作和政党意识双丰收的效果。

依托多方资源,搭建社会服务平台,在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提升党派价值。高校是统一战线培养、选拔党外代表人士的源头和重要基地,各党派基层组织可以依托校友会,搭建共建平台,既联络了校外党派人士,又能让基层组织成员及时了解青岛、山东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情况,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智慧青岛战略发展规划、乡村振兴、产业升级等方面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服务社会中体现政党价值。高校民主党派成员知识面广,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可以依托人大、政协和其他统战团体等载体,结合青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组织基层党派成员进行专项社会调研,在结合专业特色的实践活动中提升党派成员的思想认识,开阔视野;通过撰写专业性强、有价值的提案、信息等扩大社会影响力,提升参政议政能力,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1]张若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社会阶层理论研究(1978—2017)[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8.

[2]马豫林.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发展和基层组织建设分析研究[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4):51-55.

[3]吴海军.新形势下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1):30-31.

[4]胡建兰,高祺雨.党的十八大以来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状况及提升路径[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1):50-56.

[5]李宝斌.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现状调研及改进思路[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5):29-33.

[6]孙曈,王晶.大数据视阈下民主党派的组织建设[J].社会科学战线,2019(9):267-271.

责任编辑:顾迎新

猜你喜欢

九三学社党派基层组织
党派之争与颜之推的历史书写
冷向阳当选九三学社吉林省委员会主任委员
党派我来的
党的基层组织
党的基层组织
九三学社社员绘画作品选登
九三学社社员绘画作品选登
把群众路线贯穿于基层组织建设始终
三大特别政党
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九三学社——以社的章程演变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