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独特优势及世界意义

2023-05-30刘纯明包沅鑫

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中国式资本主义现代化

刘纯明 包沅鑫

[摘要]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探索活动,实现了发展目标由单一转向多元,发展方式由被动效仿转为独立创造,战略布局由宏观统筹转向微观具体。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艰辛探索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即积淀孕育期、初步探索期、创立发展期以及推进拓展期。在探索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实际,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彰显了超越西方式现代化的内在特质。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探索独特优势世界意义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642(2023)01—0021—0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中国式现代化已成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任务。此外,“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核心关键词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出现了11次。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在此期间,它不断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世界文明发展的先进成果,结合实际形成了中国特色,产生了巨大的世界意义。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包括四个历史时期,即积淀孕育期、初步探索期、创立发展期和推进拓展期。在探索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多个方面的转变:发展目标由单一转向多元,发展方式由被动效仿转向独立创造,战略布局由宏观统筹转向微观具体。

(一)发展目标由单一转向多元

1.专注经济建设的单一式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恢复发展国民经济迫在眉睫。此时我国的现代化处于积淀孕育期,主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主要目标是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此我们实施了“一五”计划,推动了我国工业化建设。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我国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2]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增添了新内容,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3]。1964年,周恩来同志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4]党中央在次年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确定了“分两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构想。1956年底,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农业产值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农轻重比例关系得以改善,财政收支平衡,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在改革开放前,我国集中力量发展工业,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及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实现了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新转折,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统一了思想。邓小平同志强调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5],即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小康社会”。邓小平同志强调:“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6]

2.多位一体,拓展发展领域

首先,形成“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不断推动政治、民主法制和科学教育事业发展。在政治方面,党的十五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首次提出“建国百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提出要全面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及精神文明的发展,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布局。在此后的实践中,党和国家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在民主法制方面,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7]在科学教育方面,于1995年召开全国科技大会,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强调要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其次,关注领域不断拓展,提出“四位一体”总体布局。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将“社会主义更加和谐”纳入现代化发展蓝图,并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8]。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9]。党和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产业结构,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西气东输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青藏铁路等顺利建成。

最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诞生。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协同推进的现代化发展任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會确立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主要内容的新发展理念。不断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发展,鼓励并培育各类新兴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方式由被动效仿转为独立创造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实力薄弱,很多领域都处于零的状态,对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经验,只能借鉴苏联的经验。因此,我们优先发展重工业,推动工业化建设。自1953年起,国家开始实行“一五”计划,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将重工业作为优先发展的重要领域。在这段时间,苏联也帮助中国实现了许多工业部门从无到有的突破,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其次,重视科学研究。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以及我国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相继成功研制出导弹、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和核潜艇等。在农业方面,成功培育了籼型杂交水稻。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最后,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1956年底,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极大提高了农民、手工业者及私营工商业者的生产积极性,社会主义制度由此形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改革开放初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创立发展期。首先,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新设想。党的十二大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10]2。其次,创新经济体制改革方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上来,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科技教育方面,邓小平同志于1983年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0]35对此,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党的十七大后,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利用科技驱动经济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拓展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1]而后,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四化”,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12]。首先,创新和优化经济结构。国家大力推进实体经济的发展,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化产业。其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和国家制定了“制造强国”行动纲领,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对国家重点发展领域的科研资金和技术支持,促进了经济结构转型发展,鼓励并培育各类新兴产业,推动经济创新发展。最后,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不断加强长江经济带建设及粤港澳大湾区开发等,促进了经济的开放发展。

(三)战略布局由宏观统筹转向微观具体

首先,提出“两步走”发展战略。通过“一五”计划,我国开启了工业化道路。1963年,毛泽东同志提出现代化“分两步走”的构想,即“首先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而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其次,由“两步走”转向“三步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目标。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对国民生产总值、人民生活水平及现代化发展目标进行了科学展望,即首先解决人民温饱问题,而后使人民生活达到总体小康,最后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邓小平同志指出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3],并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而后,党的十二大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构想,在此基础上明确了现代化的发展步骤。党和国家大力推动经济创新式发展,全国各地开始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幅提高粮食统购价格,鼓励农民创办各类企业,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同时,党和国家的扶贫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粮食生产取得巨大成就,基本解决人民温饱问题。进入21世纪,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提前实现。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将第三步目标具体化为三个阶段性目标,强调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使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有了明确的时间节点。而后,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目标。党的十七大则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先后实现了前两步战略目标,踏上了实现第三个战略目标的新征程。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将21世纪上半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任务正式概括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2020年以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用两个15年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了这一战略安排。党和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不断完善并具体化现代化发展目标,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

实现现代化是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共同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但两种政治制度所秉持的理念和特点截然不同。与西方式现代化道路相比,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集中的现代化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现代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实行两党领导制或多党领导制,其政党并不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由于两党制及多党制固有的弊端,各党派之间因各自不同的利益展开激烈的政治斗争,而非代表人民利益执政,使得政党政治和议会政治流于形式,决策效率低下,政策难以得到贯彻落实,无法形成全国统一的行动效能。

与西方式现代化道路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下的现代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核心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始终总揽全局、统筹谋划,根据国家发展实际,不断完善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布局和战略安排,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发展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下,团结人民力量以实现民族复兴的现代化;更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开展自我批评、进行自我革命以提高自身执政能力的现代化。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坚守以人为本理念的民主的现代化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是以追求资本利润为主导的现代化,是表面上打着个人利益、国家利益至上的幌子实际上为发展经济不惜牺牲人民利益的现代化,是贫富悬殊的少数人的现代化。首先,西方现代化道路所主张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假民主。虽然西方民主制度赋予了公民一定的民主权利,如选举权,但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实际上是金钱主导的选举。其次,在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人民被资本奴役、驱使,深受资本家的剥削和迫害,社会两极分化严重。这是否定人的本质、造成人的“異化”的现代化。再次,由于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无产阶级的参政比例较低,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只会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大部分无产阶级人民的利益无法得到维护。

正确的现代化观应该是“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4]。反观中国,其在实践中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道路。人民不仅是现代化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更是现代化的受益者。第一,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最终目标。中国共产党持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不断获得更加广泛自由的民主权利;不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此,党和国家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不断推进脱贫攻坚,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党中央高度重视环境治理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民主型现代化。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现代化同民族文化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每个民族都必须对其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才能实现适合本民族的现代化。埋藏在西方现代化背后的文化是其以殖民掠夺为特征的民族文化,具有残忍性和掠夺性、强制性和侵略性,由此而形成的现代化也体现了利己主义的核心。

中国式现代化则不同,它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思想根基的现代化,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的现代化。它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思想,并与时俱进将其转变为时代的产物。首先,中华文化中蕴含着“大同”和“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了以“和”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理念。“和”文化倡导建立一个共同富裕的和谐社会,因此,中国式现代化追求实现共同富裕、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参与制定多个新兴领域的治理规则,认真履行国际义务,为解决世界性问题作出重大贡献。这都是以“和”文化为指导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写照。其次,中华文化蕴含着以民本思想为指导的治国理念,形成了人民至上的发展思想,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持续推动民生领域改革。再次,中国式现代化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此前,由于一味追求经济快速发展,我们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环境问题,提出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取得了显著成效。最后,中华文化中也有重视人的精神境界的思想。我们党不断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各类全国道德模范表彰大会,深入推进开展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利用网络媒体等现代化平台加强文化宣传建设,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现代化发展。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化。

(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主张和平共享的世界性的现代化

西方式现代化在外交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美国等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在经济上采取单边主义、冷战思维、贸易保护主义等阻碍他国发展的发展模式,在科技领域实行垄断主义和双重标准。此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表面上促进经济全球化,实则主导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本国发展的经济贸易规则,将高耗能产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加剧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其次,西方国家惯于采取文化渗透策略,过度美化资本主义制度,妄图从根本上颠覆他国政权、改变他国制度,严重违背了时代发展的潮流,阻碍世界的和平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以促进世界和平和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为目的。第一,坚持和平、发展、公正、正义的发展理念。我国始终反对霸权主义,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合作,重视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在国际上实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行互利共赢的发展战略,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积极组织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促进世界和平。第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国为带动发展中国家建设,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截至2022年,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410.5亿元人民币。截至2023年1月21日,已有15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200余份“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第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我国积极维护全球安全与稳定,成立索马里护航编队和亚丁湾护航编队,同世界各国共同解决应对气候变化、核安全及国际反恐等全球性问题,与各国合作开展追逃追赃、国际禁毒等行动,对世界和平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过程中,我国在做好自身疫情防控的情况下,积极助力全球抗疫,为多国提供防疫物资和医疗支援。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中国共产党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具备了独立自主地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能力,成功开辟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中国式现代化的创立和发展不仅提高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的话语权,而且提升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际影响力,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提高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的话语权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的全球影响力。马克思主义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受到各个资产阶级派别的攻击、批评和否定,马克思终其一生都在同他们进行思想论战,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正是在同资本主义学派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并发展完善的。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世界上很多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转而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然而,我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创造了“两大奇跡”。中国式现代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产物,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也提高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全球影响力。

(二)中国式现代化提升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际影响力

在中国式现代化形成以前,人们普遍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及资本主义制度奉为国家发展道路的“天花板”,纷纷照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马克思也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后,“现代社会”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率先进行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率先建立了现代化发展模式,而社会主义国家一直处于落后地位,因此西方国家借助其率先形成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垄断了现代化的实现途径,“现代化”由此被贴上资本主义的标签。但实际上,每个国家的国情和社会发展情况不同,因而实现现代化的路径也会不同。实现现代化是多数国家的共同目标,但不能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现代化发展道路只会愈加多样化、自主化而非单一化,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模式。

实际上,国家的发展模式具有多样性,实现现代化的途径更是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15]中国共产党高举社会主义旗帜,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打破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垄断和限制。这一成功实践使得世界对社会主义制度广泛关注,提高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际影响力。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根据本国发展实际,成功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并通过“一带一路”等与亚非欧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加深与发展中国家的交流合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推动了世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促进了世界各国共同繁荣,实现了国家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创造性转换,为人类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三)中国式现代化丰富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路径

伴随着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辟了西方式现代化道路。随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开始模仿学习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这种“套公式”的方式给其他国家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副作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彰显的是带有侵略性和剥削性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文明。这种制度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以利己主义为核心,宣扬利益至上,其固有的内在矛盾必然带来不可克服的桎梏,即以生产过剩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披着文明的外衣,在近代以野蛮的霸权主义行径对世界各国人民进行剥削和掠夺,将侵略的恶爪伸向发展中国家,用坚船利炮与其进行所谓的“文明交流”;在现代则开展文化入侵,利用各种手段强制别国实行不合国情的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以“文明”之名行不文明之事,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在国内也对本国人民进行剥削,致使贫富分化严重,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大部分人陷入失业、贫困的困境。

中国式现代化的建立,不仅标志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产生,更提升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世界的目光也由此从资本主义制度转向社会主义制度,聚焦到中国,更聚焦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上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了一系列发展成就,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这一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更是在中华民族固有的优秀文化基因的培育下结出的硕果。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基因决定了我国不会搞霸权主义,更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爱好和平、文明友好的道路,是推动合作共赢和世界共荣的胸懷天下的道路。实践已经也将继续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也将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白宇.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N].人民日报,2022-10-17(01).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7.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6.

[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696.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37.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0.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14.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6.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0.

[12]杨丽娜.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京开幕习近平等在主席台就座[N].人民日报,2014-03-06(01).

[1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3.

[14]习近平.把握新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J].求是,2021(9):4-18.

[1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76.

责任编辑:徐辛

猜你喜欢

中国式资本主义现代化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