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和实践向度

2023-05-30程兰华曹大豪

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二十大中心群众

程兰华 曹大豪

[摘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有厚重的逻辑底蕴。从生成逻辑来看,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源泉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文化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直接来源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从科学内涵来看,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重大问题,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如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重大课题;从实践向度来看,贯彻落实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需要从“三个点”着手,即牢牢根植人民是立足点、紧紧依靠人民是关键点、不断造福人民是落脚点。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实践向度

[中图分类号]D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642(2023)01—0016—05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紧紧围绕“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描绘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画卷。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民”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整篇报告三万余字,多达105次提到“人民”二字,自始至终都饱含着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深刻的群众观点。新时代新征程,我们需要通过仔细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更加科学系统地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成逻辑与科学内涵,更好地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贯彻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一、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其独特的理论源泉、文化基因和直接来源,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赓续与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守正与创新,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群众路线的坚守与超越。

(一)理论源泉:马克思主义人民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1]19。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已初步形成“群众”是历史活动和思想的来源这一重要论断。后来在《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马克思对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都有较为科学系统的表述。尤其是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从实践的视角出发,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马克思把人民群众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地位,将“人民性”作为贯穿唯物史观的主旨与灵魂。恩格斯也提出了“主权在民”的重要思想。同样,列宁也指出俄国执政党要想长期执政,同样要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17,方能正确回答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哲学基础正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历经百余年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由此可见,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具有内在一致性,同样揭示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是社会变革的动力之源。这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提供了理论遵循和价值引领,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守的执政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个方面,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等各个环节,体现了人民立场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理论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根基,涵盖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出处和未来走向。以人民为中心,既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科学内核的合理继承,也彰显了我们党对初心使命的时代表达。

(二)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本思想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一脉相承又不断与时俱进。民本思想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之源。民本思想作为一种重要治国哲学,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其就有很多经典论述,可以将其归纳概括为爱民、利民、安民、顺民等。早在夏朝时期,就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夏书·五子之歌》)的治国主张,认为百姓是国家的根基,只有根基稳固,国家才能保持安宁,民本思想此时逐渐萌生。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对待人民的态度是一个重要议题,特别是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等,他们提出一系列主张,已初步构成完整的思想体系。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认为统治者需实施“仁政”来治理天下;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的思想,认为必须重视百姓,把百姓放在首位;荀子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大略》)的思想,注重依靠法治爱护人民,其核心要义都是强调以民为本。唯有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根基稳固、长盛不衰。民本思想作为古代中国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影响广泛而持久。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17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诚践行者,必须坚持对民本思想核心要义进行守正创新,方能正确回答时代之问、实践之问。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织的历史关头,我们党给人民群众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形成了伟大脱贫攻坚精神,创造了世界乃至人类脱贫史上新的伟大奇迹。纵观古今中外,没有哪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一样,为人民脱贫、人类减贫事业花费如此巨大的代价。立足新征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汲取了传统治国理政中的智慧精髓和真理光芒,是对中国人民群众意志的集中体现,也是对传统文化基因的守正与创新,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轉化与创新性运用。

(三)直接来源: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3]为救国救民,各种政治力量不断探寻道路,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直到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深刻洞察中国具体实际,深刻把握历史发展逻辑,坚持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一穷二白的中国大地落地生根,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肩负起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重担。回望百余年征程,为满足人民愿望、实现人民期盼,我们党从人民群众的真切需求出发,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以更扎实、更踏实的方式,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带领人民群众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国内外新形势,我们党高瞻远瞩,作出新的研判,在困境中谋生存、求发展,确立社會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牢牢抓住社会主要矛盾之变,带领人民解放思想、艰苦奋斗,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提出“先富”带动“后富”的时代命题,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标准,为世纪之交的共产党员能否真正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供了价值判断和基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敏锐洞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提出了一系列暖民心、惠民生的新思路、新论断、新举措,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过去五年来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规划,切实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经过接续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科教兴国战略实施更加深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重大成就。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国“一盘棋”的高度,统筹规划、科学决策,指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1]3,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1]3的总策略,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进一步彰显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本色。

二、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内外新局势、新变化,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宗旨,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目标,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重大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如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重大课题,形成了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一)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人民群众是党的胜利之本,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伊始,就肩负“为人民谋幸福”的神圣使命,勇挑“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重担,把“人民”二字鲜明地刻在自己的旗帜上。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1]19。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风雨同舟。

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带领人民干革命、搞建设、促改革、谋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解决不同的主要矛盾,紧紧围绕人民“急难愁盼”的关键问题,提出一系列新路线、新政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带领人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打土豪、分田地,成功推翻了奴役劳苦大众的“三座大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一穷二白的艰难窘境,党带领人民建立和巩固新生政权,完善国民经济体系,完成“三大改造”,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落后面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带领人民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彻底消除绝对贫困问题,为人民脱贫、人类减贫事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重大历史节点制定了第三个历史决议,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基本遵循。“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1]46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讲话体现了我们党在新征程上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彰显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

(二)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4]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党勇毅前行、立于不败之地最根本、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来源。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的执政地位才能恒久稳定,党的事业才能一往无前。

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挑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内政、国防、外交等各个方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和原创精神,审时度势、果断抉择,风雨无阻向前进,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爬“雪山”、过“草地”,经受了一次又一次风高浪急的挑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娄山关”“腊子口”,为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始终得到人民衷心拥护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付出巨大努力。我们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把“人民拥护的”“人民赞成的”作为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制定中央八项规定,整治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问题;整顿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奢靡之风;推进“打虎”“拍蝇”“猎狐”多管齐下,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开展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经过长期努力,党内松懈状况、作风问题得到根本性扭转,党的政治生态得到明显改观,党的执政效率和公信力得到显著提升。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党的作风问题是观察民心向背的“晴雨表”,人民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惊涛骇浪,只要牢牢守住民心,得到人民的拥护与支持,就一定能够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1]70。推进全面建设现代化是一项极其光荣、艰巨的任务,尤其是未来五年关键起步期,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环境,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重大意义,筑牢思想堤坝,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重视人民群众的关键作用,积聚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苦干实干、不懈奋斗。

(三)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1]16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就肩负起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百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历经沧桑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根本原因在于党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以百姓心为心,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空洞的概念,而是贯彻落实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模范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过去十年来,我们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让人民群众在社会改革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满足感;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合理化,人民当家作主得到更加充分保障;推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显著提升,推动我国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50的发展理念,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绿水蓝天保卫战,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改变。经过不懈努力,我们党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我们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1]42;我们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1]14。

三、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践向度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面临许多新的机遇、新的任务、新的要求,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更加艰巨、更加复杂。面对多变的国内外新形势,何以贯彻落实好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从三个“点”上下功夫,即牢牢根植人民是立足点、紧紧依靠人民是关键点、不断造福人民是落脚点。

(一)立足点:牢牢根植人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以百姓心为心,坚持身体力行为民思、替民想,围绕根植人民发表许多重要论述,提出许多惠民之策,作出许多暖民之举,充分体现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之心,为我党在新时代牢牢根植人民、保持同人民群众风雨同行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根植人民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根植人民”“新时代如何更好根植人民”等重大时代之问、历史之问。关于“为什么要根植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3],根植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力量之源,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中国共产党人都必须始终坚守初心,不忘来时路,把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能够攻坚克难、奋勇向前的重要保障,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一旦脱离群众,得不到“民心”,我们党就会失去执政之基、失去血脉之魂、失去力量之源。关于“新时代如何更好根植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始终“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因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在新时代,为了更好地根植人民,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强化政治信仰,增强党性观念,自觉以党的初心使命武装头脑,以党的奋斗目标规范行为,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民谋福、为民担当,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作为判断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牢牢根植人民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要贯彻落实到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融入血脉、落到实处,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度,努力把党建设成为先进的服务型、学习型、使命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二)关键点:紧紧依靠人民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1]70。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坚固根基,只有紧紧依靠人民,方能实现伟大梦想,方能回答“依靠谁”的基本问题,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关键点。

历史已经证明,过去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突出矛盾和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紧紧依靠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扎实推进改革进程、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决胜脱贫攻坚,以伟大历史主动精神奋力实现伟大梦想,解决了许多过去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创造了彪炳千秋的丰功伟绩。新征程上,历史还将继续证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绝不是靠敲锣打鼓,绝对不会轻轻松松就能成功,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广泛聚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以充足的勇气、足够的信心、坚强的意志,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们必须明确自身定位,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做好人民的“勤务员”。“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唯有树牢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满足人民利益,才能获取人民的信任,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激发人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作为百年大党,我们要将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归宿,恪守人民主体的价值目标,实现人民幸福的价值理想,让人民拥有更加坚实的物质保障、更加富足的精神生活。实现伟大梦想不是一蹴而就的,唯有广泛集中民智,认真听取民愿,充分发挥民主,紧紧依靠人民,党的发展之路才不会走偏、国家的宏伟事业才能一往无前。

(三)落脚点:不断造福人民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1]46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心中始终装着人民,发挥知心人、暖心人、带头人的作用,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不断为民造福,深刻回答了“为了谁”这个人民之问、历史之问、时代之问,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落脚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22,深刻表明了共产党人对人民立场的坚守,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真切关心的现实问题,旨在让人民群众共同享有社会发展福利,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过去十年来,我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苦干实干,久久为功,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体系逐渐成熟、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富足安康。党的二十大报告全方位、多层次展现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取得的重大成就,充分体现了党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奋斗目标的执政理念,生动彰显了百年来党“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到,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未来五年,是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新发展阶段上,我们党要始终牢记党的执政根基来自人民,党奋斗的目的是“为人民谋幸福”,任何脱离人民群众的事业都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心怀“国之大者”,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把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坎上,把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归宿,我们就一定能够带领人民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综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当代表达,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守正创新,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群众路线的赓续发展,为新时代凝聚磅礴伟力、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引。在新征程上,我们仍然面临不少难题,必须坚持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科学指导,激发和调动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暗礁险滩、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实现第二个百年奮斗目标而团结奋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3.

[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1).

责任编辑:魏丽莉

猜你喜欢

二十大中心群众
二十大颂
喜迎党的二十大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