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源流理论的教育“双减”政策议程设置研究
2023-05-30吴光芸熊文暄
吴光芸 熊文暄
[摘要]为了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7月24日出台教育“双减”政策,这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新起点与新信号。通过梳理我国教育“双减”政策议程中的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揭示出源流汇合及教育“双减”政策之窗开启的内在机理,解释我国教育“双减”政策出台的政策过程,同时对教育“双减”政策制定过程进行经验总结,发现“重视反馈信息、渐进决策、开放民意表达渠道、把握政策出台时机”推动了议题进入政策议程,最终促成了教育“雙减”政策的出台。
[关键词]“双减”教育政策多源流理论政策议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642(2023)01—0068—08
一、引言
伴随着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规模不断扩大,中小学生升学压力与负担也与日俱增,减负问题成为我国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重点话题。1955年,我国出台《关于减轻中、小学校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针对我国教育减负问题作出指示,在肯定各地工作成绩的同时也纠正了一味增负的错误倾向。自此之后,我国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减负政策,通过控制作业时间、减少考试次数以缓解学生负担。进入21世纪后,校外培训市场开辟并不断扩张,市场乱象屡禁不止,且加重了学生学业负担、破坏了教育体系的均衡发展,国家采取了一定措施展开治理整顿。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作为首个在国家层面针对校外培训机构颁布的专项治理文件,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启了对教培市场的规范管理。但是,从意见执行情况来看,并未能有效改变学生校外培训负担过重的现象。近年来,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大量的作业、考试充斥着学生的生活,特别是校外培训的功利性导向、应试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与国家立德树人、素质教育、教育公平的教育方针相悖。与此同时,费用高昂的校外培训热度不减,加重了家庭的教育支出和育儿压力,打击了家长生育二孩、三孩的意愿,间接使得人口结构失调,低生育率问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教育“双减”政策),综合应对校内与校外减负的问题,从整体上推进完善教育系统、良好教育生态的发展,标志着我国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新阶段。本文将聚焦教育“双减”政策的制定过程,基于多源流理论框架,系统梳理议程中的问题源流、政治源流、政策源流,并根据分析结果讨论政策议程的优化策略,以期为我国义务教育减负政策的完善提供意见建议,为其他领域的政策分析提供参考启示。
二、多源流理论:政策议程设置的分析框架
20世纪80年代,金登基于垃圾桶模型,系统提出多源流理论分析框架,将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三者列为政策制定的影响来源。其中,问题源流是指特定问题的识别和觉察,表现为指标、焦点事件与反馈;政策源流是针对问题提出的观点主张与方案策略;政治源流指政治要素对议程设立的影响。三源流在关键时机汇合,政策之窗开启,将问题纳入政策议程。但政策之窗不常开启且转瞬即逝,为把握住机会,政策企业家需要及时采取行动,通过软化过程将政策推广向公众,并将公共问题与政策建议结合送往政策之窗[1]。
来源于西方的多源流理论同样适合应用于分析中国情境下的政策制定和变迁过程,包括住房、教育、环保、扶贫等领域。但多源流理论由西方学者提出,与我国国情存在差异,需要做出适当修正[2]。第一,三条源流并非完全独立,而是相互影响、相互牵制;第二,政治源流为核心要素,我国实行的政党制度决定了政治源流在政策议程中的主导地位与关键作用,问题源流、政策源流都依赖于政治源流的注意与采纳;第三,政治源流主要体现为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和国民情绪,参考西方学者扎哈里尔迪斯的看法并结合我国国情,政策制定以党和政府为核心,国民情绪通过决策者的感知得以体现[3]。修正后的理论框架见图1。
教育“双减”政策标志着我国教育格局的重大变革,是党和政府在教育减负治理上的最新动向,其出台受到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引起了相关行业的剧烈变化。本文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多源流理论框架用于我国教育“双减”政策议程分析,用以解释政策进入议程并最终出台的逻辑机理,为我国公共政策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参考。
三、教育“双减”政策议程设置的多源流分析
我国教育“双减”政策制定过程中,三大源流在合适的时机发展成熟、实现汇合,从而使政策顺利出台并落地。研究政策议程设置的三大源流,有利于理解教育“双减”政策制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一)问题源流
义务教育减负难的问题长期存在于我国教育领域,并受到了广泛关注。问题需要得到政策制定者的重视才能进入议程,相关影响因素包括重要指标、焦点事件与反馈,这些因素推动政府关注相应的社会状况,并进一步界定和识别政策问题[4]。在教育“双减”政策中,学生负担过重与教培市场混乱的指标、校外培训乱象的焦点事件与相关政策执行状况的反馈构成了教育“双减”政策的问题源流。
1.指标:学生负担过重与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混乱
问题源流可以通过指标表示,相关数值的异常体现出学生校内校外学习负担与校外培训机构管理的状况不容乐观。学生负担方面,校内课业繁忙的同时,校外培训压力不断增大,情况堪忧。近年来,义务教育负担问题普遍存在,且随年级增长负担不断加重,学生的时间被作业和培训填满,以至于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不高。学业负担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学生健康状况下降,出现身体发育不足、患病风险增加、心理压力加剧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报告》显示,学生近视、肥胖、体质下滑的问题日趋严峻,全国小学生体质不健康率达6.5%,初中生达14.5%。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我国青少年群体焦虑水平偏高、负面情绪过多,检出轻度抑郁达17.2%,重度抑郁达7.4%,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方面,教培市场规模持续扩张,市场热度居高不下,《2020中国STEAM教育专题研究报告》显示,教培行业总值超过5300亿元。同时,校外培训市场存在大量违法违规现象,出现了培训机构漫天要价、虚假营销、卷钱“跑路”的现象。此前,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问题,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实际执行并未取得良好效果,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第一,政策没有触及本质。教育负担过重问题的成因复杂多元,包括升学压力巨大、校外培训市场逐利行为的助推、中国传统科举文化对社会心理的影响等。从根本上来说,社会阶层跃迁的焦虑是导致学业负担的主要原因。不同阶层之间社会福利差异大,对个人社会地位和生活产生明显影响。高学历在阶层跃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使得家长更容易受到功利心驱使,导致教育功利化、工具化。家长期盼孩子社会地位上升,学生为此竞争重点大学名额,升学压力转化为学业负担在所难免。以往的义务教育减负政策常从作业量、考试量等表面现象出发,而没有觸及本质,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升学压力大的事实,则无法改变学生负担过重的现状。
第二,政策执行存在部门割据。如上所述,义务教育减负问题复杂多元的特征意味着减负不单是教育部门的责任,还需要其他部门协助配合。义务教育减负与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校外培训市场监管、社会舆论引导等方面都息息相关,需要教育部门、发展改革部门、宣传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等各部门相互沟通。但政策要求没有对其他部门的职责作出合理安排,教育部也无法强制其他部门配合工作,因此在政策落地执行时,各部门画地为牢、互不交涉,形成部门割据的局面,导致政策执行效率低下、效果不佳。
第三,政策实施存在形式主义。自1955年至今,在国家发布的减负令中,许多存在宏观形式多、具体行动少的现象。政策未授予执行机关对应权限,政府难以干涉执行对象的运行过程,校外培训机构不受干涉;很多地方政府和学校敷衍配合、做表面功夫,政策制定缺乏可行性,政策执行缺乏强制力,政策改革往往流于形式、难以落地,没有产生实际作用。
2.焦点事件:优胜教育“跑路”事件
焦点事件指重大事件的暴发,其可以作为推动力,引起人们对于某一类社会问题的广泛关注,加强决策者对问题的感知,从而推动问题进入政策议程[5]。近年来,有关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乱象的社会新闻层出不穷,引起了人们对减负问题的关注。由于政策不足、监管不力,校外培训市场乱象频出,家长和学生的利益受到损害。不少培训机构采用商业营销模式,为了经济利益,夸大宣传、投放虚假广告;更有甚者,出现卷钱“跑路”的现象,教育企业经营困难、资金运转不周,最终宣布破产倒闭,结果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学生家长难以申诉维权,培训费用无法要回。
2020年10月,优胜教育疑似“崩盘跑路”,北京总部空无一人,哈尔滨、沈阳等多地的分校区也曝出“跑路”事件。数千名维权者汇集在北京朝阳区光华路优胜集团总部门口,其中大多是被拖欠学费的学生家长。据现场反映,各学生家长预付金额在几万至几十万不等,仅一个校区未退学费就接近千万,北京地区十余个校区未退学费总计达上亿元。2020年10月19日,优胜教育疑似“跑路”的话题被各大媒体转发报道,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同年10月21日,优胜教育CEO对“跑路”事件作出回应,承认集团资不抵债、现金流断裂,陷入破产危机,并承诺会采取措施偿还欠费,但言语存在漏洞且没有给予消费者实质的权益保障,还是遭到许多网友的质疑。其实早在2019年,优胜教育就已经出现课程退费困难、拖欠员工工资的情况,屡次遭到投诉,被北京海淀市场监管局列入警告名单。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除优胜教育集团之外,校外培训行业近百家教育机构接连倒闭,包括学霸君、爱贝国际、锐思教育、学乐英语、巧虎KIDS等,其中有成立多年的老牌机构,也有新近上市的明星企业。随着大量教辅机构纷纷“跑路”,校外培训机构倒闭事件持续发酵,公众进一步认识到校外培训乱象的严重性,对校外培训负担产生担忧,也关注到校外培训机构缺乏制度规范的问题,呼吁有关部门采取行动并推进相应政策完善。
3.反馈:相关政策执行不力
此前,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义务教育减负政策,通过对现行政策的评估和监控,可以得到政策运作状况的反馈信息[6]。2018年2月,教育部、民政部等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指出为保障学生健康、维护合法权益、减轻学业负担,要加大对教培市场的整顿力度,严格规范机构审批与监管,相关部门做好分工协调。同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为治理行业乱象、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对教培市场秩序提出规范要求,以改善教辅机构唯分数、乱收费的行为。但是,政策方案的执行效果并不好,学生学业负担重的处境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并且在反馈信息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学校方面,表面上迫于行政压力,不得不迎合教育部门的要求,减少作业量与考试量,但实际上为了追求学生成绩和升学率,并没有放松对学生的要求,采取“明减暗增”的方式增加作业量,并增加学术性科目的分配时间。家长方面,对教育的需求没有减少,部分家长一味追求孩子成绩提升而不顾其全面发展,在政府强制规定学校减负之后,把更多金钱、时间投入培训机构。政府方面,由于没有明确各部门的治理措施、任务分工、责任机制,政策方案缺乏执行力度,对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没有落到实处,大大削弱了政策效果。校外培训机构方面,在广大的市场需求和无序的管理监督下,校外培训市场非但没有受到限制,反而越来越火爆、极速扩张。上述问题的反馈,使得政府有关部门和政策制定者发现、察觉并识别问题,从而对政策问题给出科学的界定。
(二)政策源流
在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被识别之后,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组成政策共同体,提出了政策建议。教育“双减”政策的政策共同体包括政府官员、民意代表、专家学者、新闻媒体、校方、家长及学生等,他们的政策主张与意见建议汇聚成政策源流。教育“双减”政策的备选方案由此产生,并逐渐进入政策制定者视野[7]。本文根据2019年至2021年的新闻报道梳理了各界观点(表1)。
政府方面,从近年出台的义务教育减负政策可以看出政府对义务教育减负问题的重视程度。政府官员多次在公开场合呼吁大力减负,并针对教育负担过重的问题提出治理建议,从现行体制的不足出发,给出相应的政策方案。民意代表方面,教育一直是热点话题之一,近年来的每一届两会,都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中小学生减负建言献策。专家学者方面,通过论文报告、媒体访谈、学术论坛等形式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凭借自身社会地位和社会声誉扩大倡议的影响力。媒体方面,通过报道各类热点事件引导舆论方向,引发群众关注义务教育减负问题、讨论校外培训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从而吸引决策者的注意力,加强有关部门的重视程度。学校方面,学校是执行义务教育减负政策的主力军,多从办学角度提出意见,认为教育公平能缓解家长对教育资源的竞争,从而缓解学生的学业负担,强调要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化、减负措施科学化,具体可以从学校治校水平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入手。家长与学生方面,他们是对义务教育减负问题有着最直观感受的群体,是政策改革实施的目标对象,主要通过接受采访、问卷调查和网络留言来表达看法,多针对现行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状况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建议。
(三)政治源流
在我国教育“双减”政策议程中,政治源流以国民情绪和执政党的执政理念作为表现形式,尤其是党和政府的重视与采纳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党委、政府、公众对义务教育减负问题都十分重视,并持续推动相关政策从议案变为产出。
1.国民情绪:公众对减负问题达成共识
国民情绪指国家中存在大部分群众采用共通的思考路线、接受一致的立场观点,是国民对普遍价值取向的认同,可通过舆论的方式呈现,政府对国民情绪的意识有利于促使政策提上议程[8]。义务教育减负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各大网络平台都有围绕义务教育减负展开的话题讨论,公众展开积极的互动交流并针对该问题形成了一定共识。本文整理了2019年至2021年各大网络平台上网民对义务教育减负问题的话题讨论(表2)。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学生学业压力过大、教育负担过重的问题就存在。近年来,学生负担越来越重、情势愈演愈烈,引起了无数家长与学生的抱怨。不科学的课程设置和教育管理体系,导致了过多的作业和考试、大量的无效学习,徒增了学业负担;校外培训机构的天价课程服务,更是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虽然家长叫苦连天,但看见其他家庭纷纷选择报名补习班时,也只能无奈地被卷入校外培训的热潮。教育压力还加重了生育压力,由于养育孩子所花费的精力和成本太大,多数家庭无暇养育第二、第三个小孩,这进一步加剧了我国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不足的问題,影响了人口发展计划的部署。我国围绕义务教育减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起社会范围内的关注与讨论。在微博、微信、知乎等网络平台上,网友展开积极的互动交流,针对学业负担沉重的现状、减负的目的与本质、校外培训的必要性等话题发表不同看法,并对当前的减负措施提出反思和建议,其中多篇文章的阅读量超过10万次,可见教育减负话题的热度之高。部分家长期盼子女能够出类拔萃,因此反对义务教育减负,消极配合或顽固抵制政策,而多数家长心疼孩子压力过大,支持义务教育减负政策,但是希望国家能综合多方建议,出台更科学合理的政策方案,有针对性地改变教育评价体系,促进教育公平高效发展。
除了网络平台上的话题讨论,民意代表和媒体的引导作用也强化了国民情绪的形成。2021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张咏梅提出《关于进一步提高治理校外学生培训机构效能的建议》,呼吁对教培市场加强监督、统一管理,同时加大对学校教育的支持,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媒体也针对相关领域的焦点事件、政府政策、专家建议、民众意见等,发布了大量新闻报道。例如,《人民日报》于2021年3月23日发布《人民日报四问校外培训乱象:校内减负、校外增负,怪圈怎么破》,该文章很快在人民网、新浪财经等平台转载,达到200万阅读量。民意代表的提案和媒体报道引发了群众的关注与讨论,并使义务教育减负问题的热度不断上升,引导多数人对于义务教育减负构成共识,促使国民情绪聚合形成。
2.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党和政府对减负的重视
我国执政党是中国共产党,其执政理念在政策制定上起着关键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充分肯定了教育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战略作用,并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明确了路径与方向,强调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这表明教育减负政策与我国当前政治环境相契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教育“双减”政策出台提供了合适的环境。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推进教育公平发展、供给优质教育资源、创新教育变革方式,满足人民对优质均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需求[9]。2021年3月,李克强总理向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为广大学子提供优质公平的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才[10]。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重要场合提及教育问题,教育问题得到了中央层面的高度关注。2020年12月10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出席新闻发布会,回应社会各界对义务教育的关注,表示了对减负工作的重视,强调要转变教育方式方法,提升教学管理的精确性与科学性,从而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引导孩子健康快乐生活[10]。教育部对减负问题的聚焦和持续关注,推动教育“双减”政策提上议程。
(四)三流汇合
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发展成熟,助推政策之窗开启,相关问题具备纳入政府议程的条件。同时政策企业家通过软化活动发挥推动作用,三大源流在合适的契机耦合,促使教育“双减”政策上升至政府议程。
1.政策之窗开启: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
政策之窗开启之后,倡议者便有机会提出意见建议与应对策略,使特定社会问题从众多问题中脱颖而出,被识别为政策议题并进入议程[11]。2021年5月2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的召开促使三大源流汇合,开启了政策之窗。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负担过重的问题长期存在,按照党与政府的决策部署,我国开展减负工作,近年出台的减负政策不断完善。此前,教育部印发《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提出详细严格的要求,包括场地安全、师资队伍、管理条例、教学安排、审批登记、日常监督等多方面;2018年12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发布《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提出要发挥多主体作用,各自承担应尽的责任义务,其中校方应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与服务,培训机构则应按照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规范运营。然而,上述政策的出台没有根本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且出现了“明减暗增”“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引发群众热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教育部也表示会重视义务教育减负问题,将采取更进一步、更为严格完善的治理措施,并启动教育“双减”政策起草工作。起草过程中,起草组展开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进行大数据评估、会同有关部门进行研判,广泛吸收各方意见建议,梳理教育减负治理现状并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2.政策企业家的作用
政策之窗开启之后,政府官员、民意代表、专家学者、学校、媒体构成政策企业家。他们把握关键契机,针对义务教育减负的议题展开活动,并进一步完善备选方案和意见表达,推动议题进入议程,对教育“双减”政策制定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许多民意代表为教育减负问题建言献策,如《关于推进实施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减轻中小学不必要课业负担,增加体育健康课和课外锻炼,强化场地设施和师资配备的提案》(0430)等。这些议案形成完整成熟的意见表达,为解决减负问题、完善教育“双减”政策提供参考,最终得到了教育部的积极回应并被吸纳整合。新闻媒体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平台发布相关报道,吸引更多人关注学生负担与减负政策,在社会范围内引发热议。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为适应人口发展环境作出决策调整,同时要求发展健全服务体系与服务水平,有序衔接相关制度保障与工作机制,将社会经济领域的配套政策落实到位,将教育、住房、税收、就业、婚嫁等方面的问题一体考虑。其中,针对教育问题提到要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优化教育资源供给、降低家庭教育开支,在减少教育负担的同时减轻生育压力,配合推进生育政策的重大变革。党和政府的重视与生育政策配套政策的需要,增加了政策通过的机会。
据此,在教育“双减”政策的多源流模型中,问题源流表现为学生负担与校外培训机构管理相关指标异常、校外培训机构纷紛倒闭的焦点事件暴发、此前政策执行状况反馈欠佳,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引起了社会范围内的广泛讨论和政策制定者的高度认识。政策源流中,社会各界人士提出合理的意见建议,为完善备选方案建言献策。政治源流中,公众对减负问题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执政党对减负问题高度重视。三大源流发展汇合,政策之窗开启,政策企业家进行“软化”活动,深化政策议程建立并最终促成教育“双减”政策出台(图2)。
四、结论与启示
综合上述分析,教育“双减”政策的出台是政策企业家推动三大源流汇合形成的结果。教育“双减”政策议程建立的过程研究,也可为我国其他领域的公共政策制定予以启示。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持续关注社会问题、优化政策方案、重视民意表达、把握关键时机都有助于推动政策进入议程。
(一)关注问题源流,重视反馈信息
问题源流在多源流模型中具有先导性,决策者需要提高对问题源流的敏感度,集中关注相关指标、焦点事件与反馈信息,从而及时发现问题[12]。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过重是我国义务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问题,我国也采取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出台了一系列减负令,但政策执行常常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减负逐渐演变成更多复杂的问题。针对先前出台的政策,政府相关部门持续跟进执行状况,通过反馈信息以识别问题,从而完善方案,并推动政策议程的深化。因此,决策者需要密切关注现行政策的运行状况,通过评估与监控过程中反馈出的信息,及时发现新的问题。此外,决策者也可以通过非正式渠道获取反馈信息,如来自公众的反馈、日常管理中的反馈等。
(二)优化政策源流,渐进决策
林德布洛姆提出的渐进决策理论认为,在现实条件的制约下,政策制定者需要参考旧政策的内容,吸取以往实际运行中积累的决策经验,不断对现行方案进行修正和完善,使用渐进决策模式进行分析与调适[13]。此前,我国针对教育减负问题已出台一系列政策,但由于缺乏责任机制、监管方案、执行细则,导致政策难以落地,各地消极执行。此次教育“双减”政策既吸取先前经验,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牵头,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减负的重视程度;又规定了部门工作职责、保证了责任落实,点名15个部门;还明确了政策目标和对应期限,迫使地方政府迅速推动政策落地、确保工作稳妥推进。政策制定者通过修正旧政策的不足,不断完善政策方案,在先前文件的基础上,产生了教育“双减”政策的成果。
(三)重视政治源流,发挥公众主体作用
多源流模型中,党和政府的重视对于政策制定固然起着核心推动作用,但广大群众的意见同样重要。针对学生减负问题,社会公众、媒体、民意代表、专家学者等各方面都表达了观点主张,提出了意见建议。这一方面促使减负话题热度上升,引起国家层面的关注;另一方面也为教育“双减”政策建言献策,为其出台提供参考借鉴。而在此之后,民意代表替广大群众反映利益诉求,通过提案使问题得到政府重视、获得先行优势。因此,我国政策制定需要更加重视公众参与的作用。建议政府进一步完善民意表达机制,为公众提供稳定规范的沟通平台、丰富多样的反馈渠道。政府部门也要主动回应广大群众的诉求,在决策中做到“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才能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吸纳各方建议,弥补决策失误,增强政策的精确性及合理性;同时有利于加深公众对政策内容的理解,促使政策得到公众的支持,并确保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减少阻力与干扰,全面推进相关工作的开展。
(四)把握政策之窗开启的时机,政策企业家发挥作用
政策之窗是提出观点的关键时刻,也是意见通过的最佳机会,但由于具有数量稀少、转瞬即逝的特点,需要政策企业家牢牢把握时机、积极采取行动,通过软化活动推动三流汇合[14]。在此次教育“双减”政策议程建立过程中,政策企业家有针对性地展开软化活动,其中包括政府官员、民意代表、专家学者、学校、新闻媒体等。他们紧跟社会形势,了解到学生负担过重、家庭经济压力巨大、生育意愿下降的现状,总结公众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同时,他们以我国执政价值与执政理念为核心,结合国家局势与政策动向,推动教育领域政策改革,通过游说和倡议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减负问题的关注,从而影响了政策议程的建立。
参考文献:
[1]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第二版[M].丁煌,方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09-210.
[2]文宏,崔铁.中国决策情境下的多源流模型及其优化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16(5):12-19.
[3]陈建国.金登“多源流分析框架”述评[J].理论探讨,2008(1):125-128.
[4]吴光芸,刘潞,李嘉薇.基于多源流理论的“体教融合”政策议程设置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21(6):39-45.
[5]魏淑艳,孙峰.多源流理论视阈下网络社会政策议程设置现代化:以出租车改革为例[J].公共管理学报,2016,13(2):1-13.
[6]景安磊,周海涛,李虔.多源流理论视域下的异地高考政策议程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4,43(3):108-115.
[7]卫志民,胡浩.多源流理论视阈下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议程分析:以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为例[J].行政管理改革,2020(5):57-64.
[8]黄扬,李伟权.网络舆情推动下的网约车规制政策变迁逻辑:基于多源流理论的案例分析[J].情报杂志,2018,37(8):84-91.
[9]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1)[2021-12-31].http://edu.people.com.cn/n1/2018/0911/c1053-30286253.html.
[10]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EB/OL].(2021-03-05)[2021-12-31].http://www.gov.cn/guowuyuan/zfgzbg.htm.
[11]吕玉刚.教育部举行教育2020“收官”系列新闻发布会[EB/OL].(2020-12-10)[2021-12-31].http://www.scio.gov.cn/xwfbh/gbwxwfbh/xwfbh/jyb/Document/1694351/1694351.htm.
[12]贾鼎.基于多源流理论视角的群体性突发事件与公共政策产生机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7(2):154-160.
[13]皮婷婷,郑逸芳,许佳贤.垃圾分类何以强制?:多源流理論视角下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变迁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2021,13(2):86-93.
[14]丁煌.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1999(3):20-27.
责任编辑:贺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