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全球化赛道视域下的上海对外交往能级建设

2023-05-30朱云杰于宏源

城市观察 2023年2期
关键词:城市品牌

朱云杰 于宏源

摘要:城市对外交往是城市发展的关键支柱之一,随着治理、经济和信息全球化发展,对城市竞争力和城市品牌的关注越来越多。在此背景下,上海需要不断推进外向型建设,更好地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提高城市竞争力,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了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进程中,城市对外交往能级建设是弘扬中国特色城市发展理念、促进国际大都市建设的重要环节。本文回顾了上海对外交往的政策部署、网络构建和重大活动;然后从经贸、城市治理和民间外交三个层面梳理了上海对外交往能级建设的新进展;最后基于上海对外交往面临的冲击和挑战,提出关于上海未来对外交往的建议和展望。

关键词:城市对外交往;民间外交;城市国际化;城市品牌;外向型建设

【中图分类号】 D827    doi:10.3969/j.issn.1674-7178.2023.02.002

一、城市对外交往

城市是信息、商品、货币和人口流动的核心节点,城市与城市的交往,始于城市对自身发展的追求,终于城市间安全、发展、经济、文化、网络和代表①等维度的联系[1]。城市对外交往是一种次国家行为,具有官方外交与民间外交相结合的特点,其首要功能是配合国家总体外交,同时从城市发展利益出发,通过互动行为建立和更新城市间的关系,参与互动的主体涵盖地方政府、社会团体等[2]。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积极推进……地方、民间等各方面对外交往”[3]。城市对外交往是民间外交的重要构成。

(一)城市对外交往的新进展

城市治理具有内向型治理与外向型治理相结合的特点。城市外向型治理涵盖公共事务参与、对外开放、文化多样性与包容性、时空便利性、人才、公众认可、科研发展、经济安全等领域,城市对外交往是推动外向型治理前进的主要手段。随着全球城市发展,城市对外交往的目的更为明确:

第一,城市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全球化治理体系枢纽,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空前互联的大背景下,城市与全球治理问题的联系愈加密切,也是全球治理的核心区域[4]。气候变化、地缘冲突引发了城市对其在能源安全、全球治理议题上共同面对的全球层面的外部挑战和集体困境上的思考与转型。城市对外交往的主体形成了“城市—组织—个人”的多层互动。

第二,城市对外开放的程度与城市的能级或竞争力形成了直接联系。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A. T. Kearney)历年发布的“全球城市指数”(Global Cities Index,简称GCI)排名和“全球城市展望”(Global Cities Outlook,简称GCO)排名对全球城市发展模态提供了较为权威的量化描绘,标准中包含城市影响力、全球市场和其他国际互动要素[5]。日本森纪念财团下的城市战略研究所(Institute for Urban Strategies)也在每年发布的“全球城市实力指数(Global Power City Index,以下简称GPCI)”中的文化、交通维度里,引入较多与国际交往相关的具体指标[6]。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与联合国人居署共同发布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Global Urban Competitiveness Report)中也強调了城市的全球联系,并将其作为一个单独的评价指标,在评价内容上包含有与跨国公司的关联、接触国际组织、国际知名度、与大海的距离、航空及公路线路、互联网服务器的数量以及国际会展的举办次数等具体方面[7-9]。衡量城市竞争力应该包括对外开放程度,具体地说,就是经济外向度、吸引外资能力、国际旅游活动、在国内资本市场中的位置等,由此体现城市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10]。“丝绸之路经济带”节点城市竞争力评价认为,应包含对外开放竞争力评价,并引用布鲁金斯学会(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全球大都市监测报告》(Global Metro Monitor)的数据衡量城市与外界的交换与交流能力,以及生产要素的集聚扩散能力[11-12]。还有学者对“一带一路”城市竞争力的测评包含了对外经济联系度、政治联系度、国际知名度等与对外开放竞争力等相关要素,作为对“一带一路”城市全球联系指数的综合评价[13-14]。

第三,品牌与可持续发展。城市对其优势或积累的延伸,就是塑造其品牌的过程。成功打造城市品牌有利于提升城市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并与基于经济贸易、城市治理、文化交流的城市交往形成正循环效应。新加坡的全球枢纽地位及其在公共数字服务、个人数据保护、土地立法、住房改善、交通管理、环境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应对老龄化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带来了城市在包容性、可持续性和韧性建设上的极大成功,并在全球层面引发向新加坡学习和借鉴城市治理措施的浪潮[15-19]。迪拜不仅通过将大部分石油收入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旅游业和建设金融中心有效降低了城市发展对石油行业的依存度,还通过推出“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DIABP)”、发布“迪拜2040”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城(The Sustainable City)等行动在城市治理方面引领国际潮流,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迪拜在国际舞台上新的品牌和标志。此外,当前城市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面临品牌同质化、发展方向不清晰、独特性思考难以立足、规划制定周期过短、陷入发展陷阱等问题。对城市品牌领域的探索有助于城市打破发展瓶颈,进入可持续且发展态势走强的发展道路。

(二)当前上海对外交往的理念

全球城市间竞争的内容已由注重经济竞争力的“硬实力”转向强调“以人为本”的城市服务水平与城市对外交往能力并重的“软实力”。城市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其综合竞争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整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竞争力的强弱。文化因素将在城市竞争力要素中占据较大比例,城市间的新型竞争会建立在软实力的基础之上,文化领域和经济领域之间存在着多重博弈。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了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进程中,城市对外交往能级建设是弘扬中国特色城市发展理念、促进国际大都市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不断推进外向型建设,提高上海的综合实力和在国际层面的竞争力水平。上海在对外交往方面具有多重定位:

从服务国家总体外交的角度,上海是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前沿、引领长三角对标世界级城市群的“领头羊”、民间对外友好交往的窗口,也是国际经济、文化、技术、治理交流重镇,因此上海要着力发挥其城市外交、民间外交属性,带头践行“全球发展倡议”,不断提升“世界城市日”的品牌作用,发挥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20]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从城市定位的角度,上海从首次规划即国民政府的“大上海都市计划”起,便致力于建设成为站立于世界前沿的国际大都市[21]。新时期,《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2020年)》提出将上海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是对上一轮城市规划在功能布局与发展方式方面的重大调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延续1999—2020年规划定位,围绕“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树立“五个中心”的取向,将“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为目标[22]。

从城市竞争力在对外交往维度上体现的角度,上海对外交往的主要工作覆盖吸引外资、出口结构、世界城市日、口岸功能、外国驻沪新闻机构和国际友好城市六个方面[23]。上海是国家首批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之一,需要致力于从规则、运营机制、输入输出渠道等方面聚焦城市对外交往过程中多层次服务品质的不断提升,从而在“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框架下推进上海在对外交往过程中不断提升发展水平。此外,上海还提出“四大品牌”建设,不断拓宽“引进来、走出去”的渠道和动力,旨在强化上海就政策参与、国际交流等场景的引领作用[24]。

二、 上海对外交往的实践

(一) 上海城市规划中关于对外交往的政策部署

上海市“十二五”规划围绕落实“四个中心”国家战略、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在上海对外交往方面布置了大量具体的要求,尤其是在贸易主体能级和活力的提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人民币跨境投融资平台建设、发挥“后世博”效应、增强门户枢纽服务功能、教育国际化、国内外文化交流、全球竞合下的对外投资合作、城市国际化、国际人才创新试验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规划方向[25]。在专项规划方面,上海在航空运输、虹桥商务区、服务贸易、数字出版等领域专门围绕对外开放部署了具体的实施路径(表1)。

上海市“十三五”规划明确了“四个中心”和“科创中心”的具体定位,强调“把开放作为上海的最大优势,深化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26],但规划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标中并未明确出现以对外开放为核心的具体数据或具体愿景。在“十三五”规划中,对外开放或对外交往更多作为效果导向性的工具或路径,用于经济、贸易、金融、文化旅游、消费等主要领域总体能级的提升,乃至专门围绕“走出去”细化关于自贸区建设、沪港澳台科技合作、境外投资、人民币业务、保险交易、新服务业、国际交流、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国际人士服务、海外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实施路径[27](表2)。

上海市“十四五”规划在“五个中心”建设既定目标如期实现的基础上,强调对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和开放型经济体系构建的提升。其中,金融市场、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市场主体创新、集聚人才、临港新片区制度创新、外商投资、上海城市整体形象等领域都提出借助对外交往和对外开放渠道进一步提升上海在国际层面的联系、影响力和治理绩效[28]。上海市“十四五”期间在专项规划上更加重视打造“上海品牌”(例如中医药等)、配合人民城市建设(例如人才引进和教育)和提升中心功能影响力(例如金融中心与国际、“一带一路”地区等不同区域规模下的金融服务)等,专门借助对外交往渠道提出了具体措施和实施路径(表3)。

从上海市近十几年的发展规划细节来看,上海对外交往围绕“五个中心”定位和“卓越全球城市”目标展开政策制度设计,尤其关注数字、服务、绿色转型、教育、文化、旅游、金融、临港/虹桥/北外滩贸易服务等方面的“走出去”工作。此外,上海为抢抓开放型经济“新窗口期”,在RCEP生效后迅速发布《上海市关于高质量落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若干措施》,将涉沪产业和境外产业“结链化”,放大对外交往对上海经贸发展的强力支持[29]。

(二)上海对外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五大网络

上海在对外交往中逐步构建了五大国际城市网络,即“一带一路”上海的角色与创新国际网络、上海国际友好市网络、上海世博会城市绿色创新网络、跨国公司上海总部网络、教育和科技国际交流网络[30]。

上海在“一带一路”中的作用及上海对外交往创新国际网络:立足“一带一路”前沿定位,以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为抓手,持续做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在基础设施领域,上海建立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放共享的交通信息基础框架体系,推进铁路、公路、港口和航空枢纽互联互通,促进城市间物流便利化[31]。把上海自贸试验区作为制度创新的载体,以经贸合作为突破口,在金融服务的支持下,着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人文交流、人才培训等环节,以与全球各友好城市及跨国公司的合作为焦点。金融方面,上海推动国际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和投资合作平台建设,支持上海地方金融机构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和投融资业务、债券及其他特定业务的交流与协调。上海联结“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在新一轮深化改革过程中,以贸易创新带动长三角、长江中上游地区、成渝城市群和皖江地区经济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联结,起到了“双循环”的纽带作用。

上海国际友好城市网络着眼于维护世界和平、加强相互友誼、促进共同繁荣,积极与国际友好城市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上海的大多数国际友好城市都是东道国的重要港口城市,工业和商业城市,或经济、金融和文化中心,与上海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不论是在“友城之约”、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等国家主题友城活动体系下,还是在地方友城建设工作中,都存在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广阔的合作空间。新冠疫情暴发之初,上海在物资援助、双多边防疫合作等方面与多座友好城市联动频繁。联合国人居署团队在2021年版《上海手册》的撰稿中,引用了外籍居民居住较多的碧云社区的疫情管理情况,外籍居民直接参与应对社区新冠疫情,形成了社区凝聚力,也促进了更高层次的社区参与,形成更具韧性的社区网络,是民间外交服务城市治理的经典范例[32]。

上海世博会城市绿色创新网络通过2010年世博会展览平台促进中国人民对世界发展中城市的理解和参与。上海不断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通过绿色创新网络展示上海对城市绿色转型的理解和展望,并就城市生活、经济、环境、社会等城市绿色转型重点领域提出具体构想和倡议,既不断更新上海城市治理的制度设计和行动路径,也提升上海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上海的跨国公司网络是上海利用外资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工具。以总部经济为基础的租赁和商务服务已成为上海外资关注度最高的领域。为更有效地发挥上海各商业区的产业集聚效应,借力主要企业的示范效应非常重要。吸引跨国公司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是上海积极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提升全球城市功能的有力举措。

教育和科技国际交流网络主要由上海市对外教育交流中心、上海国际交流协会、上海科协事业发展中心、上海市科普教育展示技术中心、上海对外科学技术交流中心构成,各自承担了不同职能,在上海教育与科技国际交流领域做出独特贡献。

(三)将重大活动作为上海城市外交的支柱

第一,经济全球化潮流下的商贸平台建设。虽然全球新冠疫情、地缘冲突等对全球化造成了一定阻碍,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链接并不会减少,只会向多样化和多层次化继续演进。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博鳌亚洲论坛、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和中非合作论坛是中国四大主场外交活动,商贸往来则是民间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充分结合开拓国际贸易和民间外交新领域这两个需要。“上海之帆‘一带一路经贸巡展”活动已开展十年,得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积极参与,是促成各国贸易投资的平台,“上海之帆”经济团体合作伙伴会议(BTPC)是各国商会及专家合作交流的重要纽带。

第二,城市可持续发展议题下的城市交流。“世界城市日”是中国首次在联合国推动设立的国际日。在世界城市日平台上,《上海宣言》《上海手册:21世纪可持续城市发展指南》、“上海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以下简称“上海奖”)作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治理的公共产品相继推出,也是上海在城市管理领域的重要品牌。此外,上海完成了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评估,并向联合国提交完整的自愿陈述报告(Voluntary Local Reviews,简称VLR)。

第三,民间外交品牌活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等品牌活动每年在上海举行,推动上海在文化、科研、产业等领域的民间合作交流。在公共产品方面,上海图书馆开展“上海之窗”工作20多年,致力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并在出版和数字服务方面一直得到专项规划的支持。聚焦金融发展的陆家嘴论坛,探讨科技创新的浦江创新论坛、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为上海城市发展建言献策的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等已基本固定为每年举办的活动。

三、 上海对外交往的进展

(一)对外交往使上海经贸发展保持韧性

城市对外交往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通过商贸合作强化自身经济发展,外商投资情况最能直接体现城市对外交往在商贸合作上的密切程度。图1~图3分别统计了2015—2021年上海市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数量、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和外商直接投资实到金额。虽然近年来受国际局势和新冠疫情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数量和合同金额总体未出现显著增长,且期间波动较为明显,但实到金额呈现逐年稳定增长的趋势。同时,图1~图3中的六阶趋势线也较为细致地反映了上海与外商合作的趋势,反映出疫情前对外商贸合作曾一度达到巅峰,且疫情暴发后对外商贸合作也呈现出较好的韧性。

图4~图5统计了上海市2015—2021年累计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量和外资研发中心数量。平均每年新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量增量和外资研发中心数量增量分别为7.2%和3.8%,反映出上海在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构建工作上持续推进。尤其是2020年和2021年在疫情和反全球化因素的干扰下,上海在国际企业层面的合作依旧保持增长,反映出市场主体具备创新动力活力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吸引外资企业融入本土创新体系并发挥外资企业创新溢出效应。

自2018年以来,上海进博会已连续成功举办五届。参展国家、国际机构、参展商数量逐年递增,展会占地面积和意向成交也是随之水涨船高,尤其是世界五百强和龙头企业多次参展占比超过80%[35]。

(二)城市治理中对外交往需求不断凸显

城市竞争力指数报告反映了国际层面对评价城市发展水平的认知:一方面,从评价结果来说,是对城市间各领域治理能力和治理绩效的综合比较,也体现了城市在对外交往维度的领导力,即城市治理水平越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就越强,引领城市治理议题的积极性也越高。另一方面,从评价过程来说,也反映了城市公开自身发展信息的程度。城市调研不仅是从政府官网中调取数据,也涉及问卷、访谈和相关部门单独提供材料,因此城市调研搜集的信息越完整,对城市的评价也就更为客观全面,更能反映城市对外交往的积极性。

从GPCI总排名可见,上海虽然自2015年以来排名总体上升且已跻身前十名,但距离纽约、伦敦、巴黎、東京和新加坡等国际大都市依然存在差距(图6)。从单一维度来看,上海在居住、环境、交通、艺术家、居民等维度上的直接对外交往联系较少,而在经济、研发、文化交流、经商人员、研究人员、来访人员等维度上(图7)与城市对外交往的程度具有直接且密切的关系。近年来,上海在科研、经商、来访、文化交流等维度上呈现下降趋势,这也是由于疫情导致上海对外交往频率降低的结果。

对比其他较权威城市治理水平排名中上海的排名变化(图8),科尔尼公司的GCI和GCO排名得到了与GPCI排名相同的趋势,且期望排名与实际排名差距不断缩小[37]。这也反映出上海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以及国际上对上海的认知度愈加完整。

(三)民间外交呈现城市、个人、品牌的多主体性

一是友城合作不断拓展升级。截至2021年9月30日,上海及其相关地区与全球59个国家的92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或友好交流关系,其中包括72个市级友好城市和20个国际友好城市。上海的城市外交已成为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标志和窗口[38]。“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海友好城市合作论坛”也加强了上海与友好城市之间的伙伴关系。来自37个国家41个国际友好城市的1287名师生参加了“上海国际友好城市青少年夏令营”,推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体验”“云游系列课程”等品牌课程[39]。

二是友好人士紧密伴随上海发展历程。截至2021年1月24日,超过1600名外籍人士获得白玉兰奖,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共授予48位中外人士“上海市荣誉市民”称号,包括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IBLAC,以下简称“市咨会”)成员、在沪外企高管、国际组织高管、知名专家教授等,他们视上海为“第二故乡”,长期关心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也提出不少好的意见建议[40-41]。市咨会成立30多年来,不断有国际新成员加入,2021年市咨会有15家全球知名企业申请加入,为历年之最,截至第33批市咨会,成员企业已达42家,另有7名名誉成员[42]。

三是民间外交不断形成新的全球公共产品。以世界城市日为例,米兰、基多、利物浦、叶卡捷琳堡、纳库鲁、卢克索相继举办了“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場活动,并产生了《上海宣言》《上海手册》、“上海指数”等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公共产品。“世界城市日”呼吁国际社会关注全球城市化进程,鼓励各国携手应对城市化进程产生的机遇和挑战,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四、 上海对外交往面临的冲击和挑战

第一,新冠疫情期间,上海对外交往受到冲击影响。首先,因语言、中外文化和生活方式差异,在沪外籍居民在闭环检测、应急就医、社区协调、饮食起居、信息获取等方面存在一定不便。其次,外资外商在沪经营投资受到一定波及,在沪外企供应链、资金链、人员到岗问题时有发生,一些外籍人士对整体的营商环境存在担忧。再次,上海教育的对外交流合作面临挑战。高校的学术交流基本处于半停滞状态,孔子学院的发展放缓,高等院校对外交流减少,在沪外国留学生数量下降,外籍师资人才存在流失风险。

第二,“走出去”工作面临更大挑战。上海在“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中都提到了关于“走出去”的具体规划,主要涉及经贸、金融、服务、价值链、教育、文化等方面,“走出去”也将是贯穿上海中长期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其中既包含实体业务向对外交往的新空间拓展,也需要传播矩阵的不断升级和学术、文化、娱乐等领域更多的共建共享。

第三,上海需要不断提升软实力,在国际议题上把握话语权。首先,目前国际对上海竞争力的评价较“纽伦巴东”第一梯队依然存在差距,因此上海城市治理和对外交流有待在提升的过程中互相融合,补足治理中存在的短板,同时展现更多的成绩。例如,新冠病毒传染性高,但由于全球医疗废物处置研究仅停留于处置技术、工程计算、废物收运等微观层面,并未在“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PHEIC)”层面展开制度性研究,导致上海优秀的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并未得到国际层面的关注[43]。

第四,城市对外开放随城市发展进入转型。由于城市发展从服务于经济转向服务于人,“人民城市”“以人为本”是当下城市治理的核心。因此城市的交往也围绕人的交往展开,城市外交中的民间外交重要性不断上升。此外,对城市对外交往活力的评价不再局限于交通、人口流动、国际活动等数据性统计,而是从竞争力、吸引力等更为综合的视角进行评判。

第五,上海对外交往品牌需要不断开发和利用升级。首先,上海外交品牌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例如,北京、武汉、广州等城市推出了类似上海市咨会的交流形式。其次,上海应该在打造新品牌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例如,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联合国人居署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和李光耀世界城市奖等奖项的国际关注度和参与度较高。联合国人居署上海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同样作为城市奖,应借鉴同领域经验和启示,思考其作为上海未来在国际舞台上知名品牌应取得的成果、开发的公共产品和对全球城市发展话语体系的影响力。尤其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活动举办效果,上海奖需要在议题设置、评价机制、成果借鉴以及地缘冲突干扰方面做出更多设计和准备。

五、 展望与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44]。上海对外交往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上海经济发展、文化传播、构筑软实力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也需要做好准备应对新的挑战和机遇。

第一,综合外交资源,设计“友商”机制。进博会、上海之帆、市咨会等品牌为上海积累了重要的商业资源,同时,上海也在“友城”“友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上海可建立“友商(友好国际企业)”机制,统筹在沪经贸参与主体沟通,更大程度吸收全球城市经济发展信息与理念,有助于拓展上海的对外经贸合作。

第二,聚焦传播领域克服地缘冲突、政治冲突对民间外交影响的渠道。一是要加强叙事的技巧,注重以小切口来展现大图景;二是创新融媒体报道形式,丰富产品的形态,适应受众结构变化,利用互联网优势让中国媒体更好向外传播;三是根据知己知彼传播特点,进一步加强海外舆情监测,注重正面声音在国际上的二次传播,让中国好故事在世界舞台上传播得更广。

第三,加快引入工作,推进国际组织作为我对外民间外交的重要平台。对联合国人居署、世界贸易组织、国际商会(ICC)、国际电信联盟(ITU)、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等有扩大在华项目、增设区域办事处打算的国际组织,加快推动其落沪流程。在服务功能上,聚焦基建优势和人才服务,可在前滩、世博园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等地方设置针对海外人才和机构办公生活的服务区。

参考文献:

[1] Rogier van der Pluijm and Jan Melissen, “City Diplomacy: The Expanding Role of Citie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J],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7, 11(3): 599-601.

[2] 熊炜、王婕:《城市外交:理论争辩与实践特点》[J],《公共外交季刊》2013年第1期,第20-25、129页。

[3]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第61页。

[4] 赵可金、陈维:《城市外交:探寻全球都市的外交角色》[J],《外交评论》2013年第6期,第61-77页。

[5] 科尔尼公司:《2021全球城市报告》[DB/OL],2022年8月19日,https://www.kearney.com/global-cities/2021,访问日期:2022年9月10日。

[6] 森纪念财团:《全球城市实力指数(GPCI)》[DB/OL],https://mori-m-foundation.or.jp/english/ius2/gpci2/index.shtml,訪问日期:2023年2月13日。

[7] 倪鹏飞、徐海东、沈立、曹清峰:《城市经济竞争力:关键因素与作用机制——基于亚洲566个城市的结构方程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9期,第50-59页。

[8] 倪鹏飞、赵璧、魏劭琨:《城市竞争力的指数构建与因素分析——基于全球500典型城市样本》[J],《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第6期,第72-79页。

[9] 联合国人居署、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Global Urban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20-2021)》[DB/OL],2022年8月19日,https://unhabitat.org/sites/default/files/2021/11/1_report_on_competitiveness_of_cities_worldwide2020-2021.pdf,访问日期:2022年10月12日。

[10] 宁越敏、唐礼智:《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和指标体系》[J],《现代城市研究》2001年第3期,第19-22页。

[11] 高友才、汤凯:《“丝绸之路经济带”节点城市竞争力测评及政策建议》[J],《经济学家》2016年第5期,第59-67页。

[12] Sabrina I. Pacifici, Global Metro Monitor 2014: An Uncertain Recovery [M], Brookings Institution, 2015.

[13] 刘悦、李白鹭、李佳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世界城市竞争力——以点带面,共建共赢,行稳致远》[J],《城市发展研究》2017年第8期,第1-5页。

[14] 汤凯、许锦锦:《“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竞争力测评与优化》[J],《经济问题探索》2016年第9期,第65-71页。

[15] 孙涛:《新加坡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经验及其中国借鉴》[J],《改革与战略》2018年第7期,第110-115页。

[16] 汪逸丰、崔晓文:《国外引领型城市数字化治理研究》[J],《竞争情报》2021年第3期,第58-65页。

[17] 汤婷婷:《国际大都市推进住房发展规划的经验做法》[J],《上海房地》2019年第10期,第51-54页。

[18] 李欣、段义猛、何惠涛等:《新加坡住房更新政策研究》[J],《城市建筑》2020年第32期,第91-93页。

[19] 陈婷、雍娟、何奥:《新加坡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城市建筑》2021年第24期,第163-167页。

[20] 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A],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510页。

[21] 王欣宇:《民国政府难圆的梦:“上海都市计划(1946—1949)”》[DB/OL],2017年9月4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736722,访问日期:2022年10月12日。

[22] 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DB/OL],2022年8月19日,https://www.shanghai.gov.cn/nw42806/index.html,访问日期:2022年11月11日。

[23] 上海市统计局:《上海概览——对外开放》[DB/OL],2022年8月19日,https://tjj.sh.gov.cn/dwkf/index.html,访问日期:2022年11月12日。

[24] 上海市人民政府:《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DB/OL],2018年4月24日。https://www.shanghai.gov.cn/nw43405/20200824/0001-43405_1306312.html,访问日期:2022年12月10日。

[25] 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B/OL],2006年2月8日,https://www.shanghai.gov.cn/nw22401/20200820/0001-22401_144564.html,访问日期:2022年12月12日。

[26] 沈晓初:《以新理念引领上海“十三五”新发展》[DB/OL],2016年3月19日,https://www.shobserver.com/wx/detail.do?id=11539,访问日期:2022年10月12日。

[27] 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B/OL],2016年2月1日,https://www.shanghai.gov.cn/nw39378/20200821/0001-39378_1101146.html,訪问日期:2022年12月20日。

[28] 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DB/OL],2021年1月30日,https://www.shanghai.gov.cn/nw12344/20210129/ced9958c16294feab926754394d9db91.html,访问日期:2022年12月30日。

[29] 上海市商务委:《上海市关于高质量落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若干措施》[DB/OL] ,2022年2月18日,https://sww.sh.gov.cn/zwgkgfqtzcwj/20220218/a218ffe416494c9988978bb310d4bc03.html,访问日期:2022年12月30日。

[30] 李凌志、于宏源:《全球城市网络和进博会中的民间外交》[A],载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和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主编《上海民间外交的新空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启示》,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16页。

[31] 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桥头堡作用行动方案》[DB/OL],2017年10月11日,https://www.shanghai.gov.cn/nw12344/20200814/0001-12344_53799.html,访问日期:2022年12月30日。

[32] 联合国人居署:《碧云国际社区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实践》[A],载《上海手册·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南·2021》[M],商务印书馆,2022年3月,第201-205页。

[33] 上海市统计局:《2015—2021年度〈上海统计年鉴〉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篇外商直接投资表》[DB/OL],https://tjj.sh.gov.cn/tjnj/index.html,访问日期:2023年2月13日。

[34] 上海市统计局:《2015—202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B/OL],https://tjj.sh.gov.cn/tjgb/index.html,访问日期:2023年2月13日。

[35] 于珊:《短短3年,进博会跃升为世界一流贸易平台 中国市场魅力令世界惊叹》[DB/OL],2021年11月15日,http://www.gov.cn/xinwen/2021-11/15/content_5650891.htm,访问日期:2022年8月27日。

[36] 同[6]。

[37] 同[5]。

[38] 上海市外事办:《上海市国际友好城市及友好交流关系城市情况》[DB/OL],2021年9月30日,http://wsb.sh.gov.cn/node549/20200116/0018-13963.html,访问日期:2022年12月30日。

[39] 陆梓华:《和全球青少年云端相聚 2022上海国际友好城市青少年夏令营开营》[DB/OL],2022年7月19日,https://wap.xinmin.cn/content/32202060.html,访问日期:2022年12月30日。

[40] 上海市外事办:《对外表彰专题——历届表彰》[DB/OL],2022年1月24日,http://wsb.sh.gov.cn/node707/index.html,访问日期:2022年12月30日。

[41] 王嘉旖、占悦:《今天,“上海市荣誉市民”又多两张新面孔》[DB/OL],2021年9月28日,https://www.whb.cn/zhuzhan/cs/20210928/426233.html,访问日期:2022年12月30日。

[42] 范家乐:《聚世界智慧,促上海发展,第33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今晚召开》[DB/OL],2021年10月15日,https://www.whb.cn/zhuzhan/rd/20211015/428897.html,访问日期:2022年12月30日。

[43] 陈东晓、毛瑞鹏、于宏源、周亦奇、蒋力啸、朱云杰:《创新引领下的发展韧性:中国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典型案例(长三角地区)》[DB/OL],2022年8月,https://www.siis.org.cn/yjbg/14195.jhtml,访问日期:2023年3月12日。

[44] 同[3]。

注释:

①Rogier认为,城市对外交往六个维度中的代表(Representation)包含所有旨在代表城市参加国际组织的活动。

作者简介:朱云杰,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公共政策与创新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于宏源,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公共政策与创新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陈丁力

猜你喜欢

城市品牌
浅析成都建设“创业之城、圆梦之都”城市品牌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西藏区内城市品牌模式比较研究
赣州文化融入城市品牌的构建研究
试论品牌经济时代的城市形象设计要点
扬州城市文化品牌形象设计初探
论城市品牌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建设意义
网络媒体在城市品牌形象传播中的特点及意义
初探丽江的城市品牌构建问题
城市品牌下成渝经济区会展业协作发展对策探究
牡丹江城市品牌传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