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岁学人的学术境界

2023-05-30汪洋

人民音乐 2023年1期
关键词:学术音乐

缪天瑞(1908—2009)的百年音乐人生,学术贡献卓著,其音乐生涯从一个个体、一个视角、一个侧面客观反映出中国音乐文化百年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音乐事业百年的前进步伐。本文从缪先生文论与著作的研究,书信与口述、录像的翻阅,家人与学生的访谈等“音乐文本的田野”入手,对其学术境界进行叙事和考析。

回顾与缪先生的十年学术交往:从2001年在天津音乐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开始到2009年8月31日先生去世,笔者无数次亲身感悟到先生的谦和儒雅,屏息聆听过先生的谆谆教诲,耳闻目染了先生的朴实自律。“百岁老人离开我们,按说也在意料之中。可就在半个月前,他还是那样谈笑风生、起居自如,他每天自己穿衣、做操、擦澡、看书、读报,然而在医院仅仅过了13天就离我们而去了。”①先生走得突然,家人始料不及,但走得坦然、从容,并没有痛苦。换言之,先生该出版的书、文集出版了,图册刊印了,百岁壽诞举办了,102岁的生日也过了,人生已没有留下遗憾。但如果一定要问还有什么遗憾,他肯定会说有的回忆文章还没有写完,有的书重版时还要再修改……

缪天瑞的百年音乐人生可分为四个阶段:音乐学启蒙阶段(1908—1933)、音乐学术探索阶段(1933—1949)、投身高等音乐教育阶段(1949—1983)和晚年笔耕阶段(1983—2009)。先生的音乐贡献与成就主要体现在音乐事业和音乐理论两大方面:即音乐教育、音乐编辑、律学、音乐理论翻译与研究四个领域。缪天瑞的音乐学术是在音乐教育与音乐期刊“双主题变奏”叙事上,以理论研究、律学研究和辞典编撰“三声部赋格”贯穿,从而形成其独特的人生乐章。

一、百岁学人的执着追求与淡泊名利

从第一篇文论《曲的姿与曲的心》(《新乐潮》1927年)开始,到最后一部集合一生不同时期音乐文论的文集《音乐随笔》(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为止,缪天瑞沉浸于音乐学术研究82年。

《曲的姿与曲的心》虽然算不上一篇真正意义的音乐美学论文,但他已经关注到音乐美学中的核心问题——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从这个点开始思考一直到2003年《音乐美学要义》的出版,他对于音乐美学的翻译与研究持续了近八十年。其间,在《艺术旬刊》《音乐教育》《星期学灯》等期刊、报纸发表文章《绝对音乐与描写音乐及其他》《音乐美学的历史底瞥见》和《音乐表现的原质底要素》等,体现了他对于音乐美学形式与内容折中主义的阐述。

如果说《中国古代音乐的流弊和现代音乐的趋向》(1928年)对古代的律学理论只是提及,那么缪天瑞在《我的幼年时代的音乐生活》(1931年)一文中已对律学有了最初的感性认识。1946年,他给“福建音专”学生的一封公开信《#C与bD那一个音高?》则代表了对于律学问题正式的学理思考。后来,随着《律学》初版(1950年)、修订版(1960年)、增订版(1983年)以及第三次修订版(1996年)的出版,他的律学研究持续了65年之久!

20世纪30年代中叶,缪天瑞为了回应普通音乐教育界歌曲创作技法学习的困难,把该丘斯《曲调作法》以节译的方式连载于1935—1936年的《音乐教育》,后来又陆续将《和声学》《音乐的构成》等部分内容翻译发表在《乐风》《音乐月刊》和《乐学》上,进而为了“福建音专”教学的需要,把整套该丘斯作曲技术理论丛书翻译出版。新中国成立后,他又一部接着一部修订,直到《对位法》1964年最后一次出版,前前后后的翻译修订历时长达30年!他曾回忆,为了翻译这些著作晚上挑着桐油灯工作,有次上厕所,手稿被风吹走,不得不重新再来。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十几年间,他换了五次工作,但每次都带着这些手稿。如果他没有对学术研究此般的执着信念,显然是坚持不下来的。

缪天瑞音乐辞典编纂更是体现了他永不放弃的信念。从20世纪30年代自认为不成熟而撤稿的《音乐小词典》到藏于友人处而毁于战乱的小型音乐词典,再到60年代因各种原因夭折的中型词典,三次的失败都没有打消其辞典编纂的热情与愿望。最终《中国音乐词典》(正编)(1984年)、《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1989年)、《中国音乐词典》(续编)(1990年)和《音乐百科词典》(1998年),一部接着一部出版,辞书编纂前后持续了近七十年!

综上所述,最短30年、最长80年的学术坚守在缪天瑞的百年人生中,不仅是历时性的,更是共时性的,不仅是单声部的时间延续,更是多声部的交叉重叠。他从18岁开始,到81岁离休,显性上看工作了63年。但他离而不休,特别是从2000年开始,又先后撰写了14篇文章,修订、翻译了3部著作,审定了近一百四十万字的三卷《缪天瑞音乐文存》和单行本《音乐随笔》。在子女的记忆中,先生几乎没有周末和节假日,除了写作还是写作。这种对学术的执着和坚持不仅仅是文字的呈现,更是一种精神的绽放。

在执着坚持学术的同时,他对于职务、名誉、地位却一点儿不看重。40年代中后期的台湾省交响乐团是中国比较重要的音乐团体,缪天瑞担任副团长,具有较高的地位,并跟随蔡继琨一起游刃于上层文化圈:给吴伯超签发赴台证明书,介绍王沛伦到乐团任副指挥,组织社会各界的音乐活动等。然而,他放弃在台湾的职务和地位,冒着生命危险在海上漂泊了两天两夜回到大陆。

如果说,从台湾回大陆更多是对进步倾向的一种执着的话,那么缪天瑞放弃在天津的高职务和高待遇,就是对学术研究的坚持,是他淡泊名利的最好证明。当年,他不仅是天津音乐学院的院长,还兼任天津市文化局副局长、天津市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等,最后官至天津市政协副主席,甚至还当选第三届至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生活上,不仅住在带花园的二层小洋房——博爱里1号,还配有小汽车、电话机等。他或许是当年天津音乐界获如此高地位和荣誉的第一人。1983年,他毅然放弃了天津所有的待遇,来到北京简陋的学术小屋,完成了《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等四本中、大型音乐辞书的编纂。虽然一开始在北京的生活遭遇到一定的困境,但他从未后悔过。他离开天津的真正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音乐学院的政治氛围让这位德高望重的音乐家基本被边缘化,更重要的是他想实现音乐词典编纂的初心与梦想。

二、百岁学人的严谨缜密与平和随意

不言放弃的背后是缪先生对学术的严谨与苛求。他的“惜墨如金”是出了名的,只要经他手的文字必定斟字酌句。无论一部文集,还是一篇文章、一段文字、一个词语、一个词条,甚至是一张照片,他总要反复推敲、斟酌,直到满意为止。

2007年,天津音乐学院为庆贺先生百岁华诞,计划出版《缪天瑞音乐文存》。由于时间较紧,先生在半年内独立完成了11种著述、译书的校定、审定工作,这种精神和毅力令后辈敬佩万分!他觉得要对得起后人,留有用的东西给后人,宜精不宜多,为藏不为存,该修订的修订,该调整的调整。天津音乐学院原院长姚盛昌在《缪天瑞音乐文存》序言中提到:“‘老院长1958年受命于周总理创建天津音乐学院时已年届半百……,缪老本着求真的精神特来函告知我们,要将原文中的‘受命于改为‘受勉励于;将‘创建改为‘要办好;认为这样才合乎周总理的原意。”②甚至于在文存“编后语中的一句祈愿的話,‘愿《缪天瑞音乐文存》惠及后人,风韵长存!,也被缪老来函要求删去,或‘改轻语义。”③又如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原主任郭树群回忆,缪天瑞曾经就《集多种艺术一身的音乐理论家丰子恺老师——纪念丰子恺老师逝世30周年》一文多次修改,“例如在《丰老师》文的发排过程中,我们就接到过缪老这样的改动意见。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音乐入门》这本书深受读者欢迎,音乐专业者爱读,一般音乐爱好者也爱读。缪老将这句话改动为:‘《音乐入门》是一本普及音乐的读物,特别为一般音乐爱好者所爱读。这样的改动使人明显地感到语句更精准,简捷、明确。事实上,一般情况下这样的句子不改也说得过去,可在缪老那里却是说不过去的。这种对自己所写文字精益求精的态度深深地感动着我们这些后学”④。

为了译作《音乐美学要义》的出版,他与冯长春多次信件来往。2003年12月22日的信中写道:“对于重读、再修改的意见:1.凡我这次新改过的地方,看看有无‘越改越差?2.以前我们重复、多次修改的地方,仔细检查。3.我没有注意到的地方,你仔细查对。4.‘和‘与分用,‘和字用于连接词,但遇到‘和、和声连接时,则改用‘与字。‘与字用于‘与此不同‘与此相比,即用于比较时。5.自然律改为自然规律。6.注意标点……”⑤这种对于文字的严谨、缜密着实令人软佩!

晚年,缪天瑞陆续撰写回忆丰子恺、吴梦非、程懋筠的文章。为了内容的准确性,他特别要求儿子缪裴言把1920—1922年的《美育》期刊复印于他;专门写信给陈应时,让他帮助寻找上海艺术师范大学吴梦非的历史档案;特地写信给丰一吟询问并查验她父亲丰子恺的著作情况。笔者看过他晚年所有文章的手稿,每一篇都归有一个文件袋,里面包含数量不一的原稿、书信、乐谱及参考资料等,还有各式各样的剪贴、不同颜色的划注等等。遇到史料不清楚的地方他就在手稿上注明请某某人帮助查询;遇到不明白或记不起来的地方则注明征求某某人的意见;遇到需要补充的或推敲的地方也在旁边用特别的符号标出。

关于词条的写作,他也是极尽苛求。他曾告诉编纂《音乐百科词典》的助手管谨义,写词条应先把该说的说清楚,内容丰富后再进行文字简练,“释文要求全面而有重点,精炼而不失生动”“文字上能用两个字说清的不能用三个字”⑥。女儿缪裴芙回忆编纂《音乐百科词典》时,父女俩常常为词条中一个句子、一个词语的选用而绞尽脑汁,充分讨论后选择最佳的方案。

先生去世后,笔者翻阅他书桌上的《缪天瑞音乐文存》和《音乐随笔》,扉页上写着“若能再版,照此本修改”;书中夹有大量修改的字条,很多页也都折了角。缪裴芙推测这可能是先生去世前二周所写。他的一辈子都在写文章、改文章,直至生命的最后。

尽管他对学术研究始终秉持严谨缜密、一丝不苟的态度,但对于生活却总是顺其自然,没有过多的奢求。早年,缪天瑞生活非常拮据,常常为了生计四处寻找工作,并不停地换工作。他曾对小女儿林剑说,虽然四处奔波,但内心充实,因为他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后来,他担任了天津音乐学院院长,家中的生活才慢慢有所好转,但负担还是很重。他既要接济远在浙江湖州的妹妹缪秀秀一家,又要资助叔叔的儿子在清华上学,全家生活过得非常清贫。

当缪天瑞放弃天津的一切来到北京时,生活给他开了一个“玩笑”。他很长一段时间住在文化部昌运宫宿舍顶楼16层,然而电梯只到15层,回家还要再爬一层楼梯;甚至于一遇下雨天,外面大雨屋内小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原常务主编黄旭东为此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高高在上”何时能“降”?》。“在交谈中,我才得知,在他调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工作三年后的1986年,由于领导的关心,分配给他这套住房,时年78岁。当时相关领导极为恳切、明确地说:‘在这儿临时住一住,不久再调整。谁知,这‘临时竟长达16年。试问:人生有几个这样的‘临时?在这‘临时的16年里,又有多少位享受副部级待遇的官儿搬进了够标准的住房里?他们会住在最顶层吗?为什么偏偏忘了缪老呢?”⑦然而,先生对此并无特别的怨气,只是心平气和地说再等等、再等等。面对难以言语的苦闷、无奈的心绪,他自创诗一首:“楼高夜寒三九天,袭户狂风人难眠,宿愿未遂心焦急,犹执秃笔渡残年。”

三、百岁学人的心无旁骛与虚怀若谷

当年缪天瑞就读的上海艺术师范大学图画音乐科,相当于现在的艺术中专,所以他基本靠自学成才。由于家境贫困,作为长子的他既要赡养母亲,又要抚养弟妹,无法继续深造,只能边工作边学习,在工作中读书和研究。纵观其一生的学术视野,无论是作曲技术理论的编译、还是钢琴演奏法著作的翻译、律学的研究等,都是在工作中挤出时间完成的。他在不同的岗位,利用不同的机会,想尽一切办法学习:在同济大学附中上音乐课时向同事求教德语;在重庆国民政府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时向应尚能、李抱枕、张洪岛等人求教英语;为了提高钢琴演奏水平,他翻译了《钢琴基本弹奏法》;为了在武昌艺专教授乐理,翻译了柏绍顿的《乐理初步》;为了弥补福建音专没有教科书的困境,他又系统翻译了该丘斯的作曲技术理论丛书。其他关于音乐美学、中外音乐史、普通音乐教育理论等等知识都是他在工作中获得。这种勤能补拙的自学方式持续了先生一生,甚至在晚年还主动探索音乐学科发展的新动态,如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学等。“使认识或不认识我的人,了解我的主要工作成就,是由刻苦专研而来,而不是天生的,或轻易得到。”⑧他说一些资料对他有溢美之词,都建议改易或删去,以得体为宜,否则易混为庸俗的吹捧。

由于太投入音乐事业和工作,他对其他事情都不关心。据子女回忆,他们的父亲完全不懂生活,家中琐事都由母亲操持,他只埋头于自己的业务,专研于自己的研究。缪天瑞尊重儿女的自主选择,对子女的成长,更多的是放手。两个女儿于十七八岁去参军,他没有反对;儿子初中毕业报考师范学校,他曾做过劝说,但最后还是尊重儿子的选择。正如长女缪裴芙所说,这可能跟他所经历的人生道路有关,因为他也是这么过来的。但换个角度看,他太专注于自己的音乐事业,所以基本不管子女的事。

虽然,他对于学习、专业和工作可以做到心无旁骛,但为人处事却非常谦和、低调。他从不与人当面争执,更不会一争高低,这或许反映了其敏感、柔弱的一面。他的处事原则以和为主,与他共过事、打过交道的师生,甚至是晚辈无一不说其面容慈祥、语气谦和、态度诚恳。当年在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时,程懋筠非常信任他,把《音乐教育》办刊自主权充分交给他。也正是在这个期间,他结识了为刊物投稿的全国各地的知名音乐家,并与他们结下了深厚长久的友谊。也正因为在音乐界的良好人缘关系,缪天瑞才聘请到众多优秀的师资到偏僻的永安山区“福建音专”任教。

在中央音乐学院创建初期,主要领导之间办学理念存在冲突,但缪天瑞与他们的个人关系都比较好,所以一直被委以重任。李凌曾说,缪天瑞不会不服从上面或者领导的意见,即使有困难,也会想办法克服。因此,他留在天津,虽然心里不是十分愿意,但最终还是接受。姚盛昌回忆:“我这个四十多岁的音乐工作者,也是从读缪先生编译的《音乐的构成》等书开始走向音乐的。所以,在新版《音乐的构成》出版时,我迫不及待地捧着新书,请他签字留念。老人家在我的书上写的是:‘请姚盛昌同志指正。我当时的感觉真是无法形容。是缪先生译的这本书决定了我的人生道路,改变了我的一生;我是怀着崇敬和感激之情請缪先生签字的,可缪先生却以如此谦逊的态度来对待当年我才二十多岁的小青年的请求。如此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一直在滋润着我日后的人生。”⑨

晚年,他很少出席公开活动,笔者有印象的是1998年“缪天瑞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2007年“纪念程懋筠逝世五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和“《缪天瑞音乐文存》《百岁学人——缪天瑞》首发仪式及缪天瑞百年华诞纪念会”。每次出席,他的发言都是感谢的话、自我批评的话,从来不表扬自己,只说不足。他在1998年研讨会的发言中说:“有句俗话:‘无错不成书。所以总是有错。我每次把自己初版、再版的书改了又改,但是漏洞还是不少。改了一点,但是一大堆错还是留着。还有一种情况,有些书在当时起了一点作用,但是过了一段时候就难说了,情况改变了,也许变成错的了。这种情况很多,所以,书中错误的、不妥的地方,或是因为时代改变而成错误的,希望大家都能指出来。这样对后一代人有好处。”

缪天瑞百年音乐的道路上找不到一个休止符。他为20世纪中国音乐的发展留下了丰硕的学术理论研究成果,以及多元的学术理念、严谨的治学方略和深厚的人文情怀。他常常以老师丰子恺和朋友钱君匋的一生为例:“对一个人的评价不在当时,至少要等几十年以后才有定论。”“在缪先生参与主编的《中国音乐词典》(正、续编)和他主编的《音乐百科词典》里,囊括了数十位当代著名音乐家,唯独没有他自己的条目。缪先生在解释很多人的疑问时,只是谈谈地说‘这是国际惯例。……这是缪先生的历史观和人生观。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够心态非常平和,处事十分低调,对待朋友和同事宽容大度。他平等地对待家人和子女,从来没有高声训斥我们,并且尊重子女的人生选择。当亲友遇到困难时,他常常慷慨相助,不求回报。他对我们没有任何说教,但是他的勤奋、敬业、谦和、自律,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所有和他认识的人,都能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吾师。这意思是,所有朋友、同事中有许多优点,都值得我学习。”只有读懂了缪天瑞的人生追求,才能真正领悟他的学术境界。

谨以此文纪念缪天瑞先生诞辰115周年。

① 林剑《笔耕不辍的一生:怀念父亲缪天瑞》,《人民音乐》

2010年第2期,第15页。

②?譻?譼 郭树群《百年学人的百岁耕耘——缪天瑞先生百岁之

年学术研究的回忆》,《天籁》2009年第4期,第8页。

⑤ 冯长春与缪天瑞的书信,2003年12月12日。

⑥ 管谨义《忆缪天瑞教授主编〈音乐百科词典〉中的治学思想

和方法》,《人民音乐》2010年第2期,第13页。

⑦ 黄旭东《“高高在上”何时能“降”?》,《音乐周报》2002年3月29日,第8版。

⑧ 胞弟缪天华与缪天瑞的书信,1993年4月26日。

⑨ 姚盛昌在“缪天瑞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开幕式上的发言:《缪天瑞音乐生涯》,香港艺苑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⑩ 缪天瑞在“缪天瑞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缪天瑞音乐生涯》,香港艺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

缪天瑞小女儿林剑(缪裴慈)在温州大学纪念缪天瑞先生诞辰105周年暨铜像落成揭幕仪式上地讲话,载王文韬编著《乐坛鸿儒缪天瑞》,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69页。

缪天瑞《音乐随笔》“自序”,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项目来源: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缪天瑞与百年中国音乐史研究》(21BD068)的阶段性成果]

汪洋 博士,浙江音乐学院教授、副院长

(责任编辑  荣英涛)

猜你喜欢

学术音乐
学术支持回顾
奇妙的“自然音乐”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音乐从哪里来?
音乐
遏制学术造假需多管齐下
学术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