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与自由

2023-05-30张霞梁梓恒

人民音乐 2023年1期
关键词:合唱团作曲家音乐会

张霞 梁梓恒

2022年7月,第16届中国国际合唱节在北京隆重举办,广州小海燕合唱团、浙江音乐学院“八秒”合唱团、汉密尔顿童声合唱团(加拿大)等12个国内外知名合唱团参与演出。在合唱节举办之前,也有一场合唱音乐会唱出了独特的美妙声音。7月9日,盛夏夜晚,由青年作曲家张士超与浙江外国语学院TheNew合唱团共同呈献的“声·韵·歌·风(第5季)”合唱专场音乐会在杭州大剧院举办。为凸显合唱团依托外国语学院的特色,音乐会以中外作品交替演唱的形式上演,呈现为不同风格声音的实时碰撞。其中的外语作品涉及英语、法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等,囊括西欧、北美、中亚等不同地区的作品。音乐会的另一半曲目由张士超谱写,包括其早年求学时创作的作品,以及近年新作的首演。这场音乐会折射出关于合唱作品的创作与演出、青年作曲家的创作选择等问题,引人深思。

30年前费孝通先生写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理想,在这场多元文化交融的合唱音乐会中,可以看到TheNew合唱团正遵循着此理念踏歌前行。恰如节目单上所写的音乐会宗旨——大到不同肤色、文化、民族,小到不同性格、性别等,人们因音乐与合唱相聚。

意大利牧歌的诗意、雅致在《它已归来,欢喜回归天地》一曲被充分展现。《玫瑰香颂》(Dirait-on)《黄昏之歌》(Esti Dal)《温柔以歌》(Sing Gently)《为了世间的美好》(For the Beauty of the Earth)等作情感相近,柔美、深情、博爱是它们的共同诉说,但法语、匈牙利语、英语各自的语言特色为歌曲打上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烙印。古老的安达卢斯“彩诗”《当他开始翩翩起舞》(Lammaa Badaa Yatathannaa)在阿拉伯世界流传了数百年,当晚的合唱版本以浓郁的异域风情点燃了现场,合唱团对不同民族音乐语言、音乐特色的到位表达令人惊喜。

当然,本文重点想探讨的还是当晚演出的中国作品。张士超的合唱作品呈現出多元的音乐风格,显现出其十余年来对合唱声音的多样理解。音乐会以混声合唱《山中月》作为开场,该作的歌词选自徐志摩在生命最后一年为昔日恋人林徽因写下的诗歌《山中》,词作华美,神思飘逸。对于诗词中高度浪漫化的景色描绘和情感描写,张士超并未刻意营造一些特殊的音响效果,而是以简洁的音乐材料去描景写情。细腻的情思主要通过声部之间的对话、大范围的力度渐次变化等手法传递,另有偶尔闯入的戏曲念白,如平静湖水中投下的一颗石子,引起阵阵涟漪。

相较之下,《香格里拉的呼唤》(2009)这一早年作品似乎更能体现一位年轻作曲家对个性声音的探索。作品的核心是一个无限循环的主题,它贯穿整首乐曲,无处不在,偶有不经意的调性转换及和声变化,使主题的重复不致乏味。从素材构成和音乐的展开方式来看,该作具有较浓的简约主义音乐的意味,而这种简约的观念和手法在本场音乐会上演的合唱套曲《潇湘八景》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潇湘八景》(2016)以元曲大家马致远的小令《寿阳曲·潇湘八景》为词,用音符重绘了八幅山水画。该作的素材更为简约,如《潇湘夜雨》的钢琴声部是五声音阶的不断重复,由此牵引出其他声部的旋律线条;《山市晴岚》和《平沙落雁》仅由两个和声构成。简约素材的构成是具有民族气质的,无论是五声音阶的反复,还是五声化和声的强调,都使最终呈现出的音响有别于西方简约主义音乐?譹,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五声化的简约”。加之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旋律、和声写作,如《渔村夕照》中民歌式的主题音调,《烟寺晚钟》中吟诵般的歌唱音调,钢琴声部对寺院钟声的模仿等,共同构成了作曲家对词作个性化的意象解读。山水、烟火、情怀被揉捻到这部合唱套曲中,展现出土地中自然生长而出的独有浪漫。

在简约手法之外,该作还显露出张士超对音块的偏好,套曲中的各曲或多或少都使用了音块和弦,尤其《潇湘夜雨》大部分由音块构成。这种手法同样用在作品《一座城》(2020)中。该作开篇便是由各声部逐渐组成的音块,形成一片朦胧的音响,在此背景下缓慢地引出主题旋律。作曲家将音块的各个音分配至各声部,使其有层次地逐渐加入,保证了每个音都至少能够被清晰地听到,并使不协和程度有所减弱。

此外,张士超新作《姜女祠》(2021)在本场音乐会中首演。和《山中月》相似,在此作中作曲家也加入了昆腔念白,但作用却截然不同。《山中月》当中的念白仅为点缀,实非主体,而《姜女祠》中的念白占据了与合唱及钢琴声部同等的地位,三者之间互为宾主,相互对话。乐思流转之间,三者都有可能成为主角。这既体现了作曲家对合唱中各元素的充分调动,也体现出其对合唱艺术的理解,即人声与乐器不分彼此的高度结合。

这是一个年轻的组合。张士超生于80年代,TheNew合唱团成立于2016年底。得益于合唱团艺术总监、指挥周娟娟的指导,无论是宏大的声音或是细腻的表达,合唱团的表现都足够老练。年轻的作曲家和年轻的合唱团也吸引了众多年轻的耳朵。环顾四周,当晚的听众以年轻人为主,这确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至少证明了年轻人对于当代合唱音乐的主动接受态度。

简洁、自然,是我对张士超的作品最深刻的印象,他似乎总能以最简单的方式触及听众内心的柔软之处。学生时期的习作钢琴小品《湖》(2006)整体上偏于传统,调性明确,拥有清晰的织体、优美的旋律,作品中五声化的主题后来成为《潇湘八景》中《江天暮雪》的重要旋律背景。然而,从第二部作品《叫卖调》(2007)开始,他便短暂地和传统分道扬镳,开始更多地运用十二音、点描等现代技法。该作直接采用民间传统手艺人叫卖吆喝“磨剪子嘞锵菜刀”的音调作为序列,大幅度取消小节线,节拍更加自由,与传统音乐中的散拍子记谱相似。

2011年的作品《祖率》是张士超对于复杂的现代技法探索的集中体现,该作的音乐材料直接产生自数学的计算,大量使用不规则节拍、频繁的力度变化、非常规的演奏、同音异指法的处理追求细微音色差异等手法,显现出较为先锋的创作尝试。同年创作的另一作品《萨克斯三重奏》(2011)则显露出作曲家对于复杂技法和简约素材的结合。该作品包含了对非常规乐器音色的挖掘、不规则节拍等技法探索,在音乐素材的发展上体现了鲜明的简约特征,如大范围的单音重复等。如此的简约手法在张士超的作品中最早出现在两部《嬉游曲》(2009)中(《嬉游曲I》获美国芝加哥5HE青年作曲家比赛唯一大奖)。如他本人所言,从两部《嬉游曲》甚至更早的《韵动》的创作开始,他便在思考音乐创作的目的所在,自己所追求的是何种声音?正是沿着这种追问,他开始更加注重音乐的可听性,并尝试以极致简约的素材进行创作,同时关注音响的民族气质。

自2016年起,张士超更多地转向合唱音乐的创作,同时选择性地放弃了过于复杂的现代技法,专注于探索以简约的方式去追寻想象中的音响,并逐渐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音乐个性。此后,他写作了《浮生六记》《潇湘八景》等大批广受欢迎的合唱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并未刻意地回避调性、传统和优美的旋律,反而是将现代技法糅合进悦耳的音响当中。这使得他的作品充斥着回归的气息,但这种回归又是不彻底的,当代特性被掩藏在了回归表征之下。

由上可见,张士超的简约主义理念并非一蹴而就。序列、点描、新音色等现代技法也曾是他的偏好,只是在多种尝试过后,他选择了以简约而不简单的方式进行创作,形成具有个性的音乐风格:重视音色的协调,拥有优美的、具有记忆点的旋律,同时将五声化的元素融合当中。杨鸿年先生曾说:“我们什么手法都可以吸收,但听起来一定是我们中国的东西。”张士超的合唱作品具有这种特质,这源于其作品核心素材的民族性,也在于其中国美学追求。

合唱音乐对调性、旋律的依赖似乎远超器乐作品,这也使得合唱成为当代音乐中调性语言最合适的栖身之所。张士超的合唱音乐创作以简约的方式化解现代音乐语言对耳朵的强大冲击,在保留较高艺术品质的同时,兼顾了音乐的可听性。这主要表现在作品对整体音色和谐的关注,音块等不协和因素通过渐次进入、弱力度等处理变得易于被接受,结合具有民族风格的旋律、和声进行呈现。他极少直接引用民歌或是传统器乐的曲调,更多是将民间风格演化为属于自己的独特旋律。

艺术性与可听性的兼顾,使张士超的合唱作品具有较大的受众范围。艺术性与专业性为其赢得合唱界的认可,其作品多数为专业合唱团委约创作,可听性则为其带来了更多普通听众,其作品经由不同合唱团的演绎,在各地大众乐迷中积攒了不俗的人气。另外张士超在网易云音乐、哔哩哔哩网站等网络平台均注册有个人账号,用以发布个人作品的演出视频,其中哔哩哔哩账号发布的37个视频,已收获了将近130万次的播放量。?譼翻看其中评论,多为针对整体音响的悦耳所发的正面评价。借助网络媒介的传播也为张士超积累着潜在听众。据笔者了解,7月9日音乐会中就有相当部分观众是被网络平台上的视频吸引,进而购票入场观看。在互联网技术渗透人们生活各方面的当前,网络媒体对于培养观众群的积极作用值得进一步挖掘。

目前,我国的合唱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的中国合唱界,存在着一个矛盾的现实——合唱表演事业的发展速度与优秀的合唱作品产出速度并不成正比。每年各大专业合唱团、学校合唱团、业余的社会合唱团都要排练演出大量作品,但新作品的创作现状却未能与其相匹配,尤其是缺乏足以广为流传的、有技术难度的优秀作品。

2006年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意大利籍评委奥莱利奥·坡菲利(Aurelio Porfiri)那句“為何中国上百支队伍所选择的作品就锁定这么几首?”?譽侧面反映了我国合唱作品缺少更多元化作品的问题。但近十余年来,业界仍时常会有如此感叹,这体现出合唱作品创作方面发展缓慢的事实。

对此,诸多业内人员都提出自己的观点,有人将其原因归为两点:其一在于版权问题,复制传播曲谱的现象挫伤了作曲家的创作热情,其二在于目前一些作曲家对合唱作品的创作经验较少,且作曲教学中合唱创作的学习时间较短。?譾目前的作曲专业教学多以器乐创作为核心,这难免造成合唱创作中对声乐中的音色多样性表现不足,或是过分凸显器乐化的思维等问题。此外,相对众多的器乐作品比赛,合唱作品的比赛较少,对年轻作曲家的引领带动不足等现象,也需进一步改善。在系统的合唱创作教学体系与充分的创作热情刺激结合之下,优秀的作品才会慢慢产生。

优秀的合唱作品既要具备人文性,也要具有时代性、技术性和传唱度。对艺术品质、创新性的追求与可听性、通俗性之间,从来不是亦不应当是冲突的。对作曲家而言,面前的音乐素材库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要庞大,调性传统、序列、音色、简约、频谱、民族性等等技法和观念,都未必是创作的必然,而成为一种选择。也许摆在作曲家面前更重要的问题,成了如何以合适的方式,创作出动人的、有时代性的,同时也不失艺术水准的作品。

西方简约主义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特征为有意简化的节奏、旋律与和声语汇构成基本素材,并通过不断的重复缓慢变化。代表作曲家有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Morris Glass,1937-)、约翰·亚当斯(John Coolidge Adams,1947-)等。参见Keith Potter, “Minimalism”,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edited by Stanley Sadi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Vol.16, p. 716.

引自2022年7月9日笔者对张士超的采访。

秦阳《天风地歌——徐坚强无伴奏合唱作品专场音乐会述评》,《人民音乐》,2015年第8期,第30页。

截至2020年10月24日。

余丹红《2010世界合唱比赛——中国的合唱时代到来了么?》,《人民音乐》2010年第12期,第24页。

李刚《京津冀合唱艺术发展的现状与得失》,《人民音乐》2020年第6期,第28页。

张 霞 湖州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

梁梓恒 中国美术学院歌剧学方向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张萌)

猜你喜欢

合唱团作曲家音乐会
搞砸的音乐会
小小作曲家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失败的音乐会
难忘的合唱团
海底音乐会
春天的音乐会
合唱团的那些事儿
毛茸茸合唱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