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夷陵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2023-05-30钟直锋王凌霞田开凤邓小垦施锦
钟直锋 王凌霞 田开凤 邓小垦 施锦
摘要:本文简述了宜昌市夷陵区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出存在绿色食品认证量占比小、绿色防控技术不能有效满足生产需求、产业内部品种发展不平衡、绿色食品产业链不健全、主体带动能力不强、品牌建设水平较低、相关制度体系仍不够完善等问题,提出了坚持产量与质量并重、加快构建绿色食品产业链、提高品牌建设水平、优化产业后续扶持政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绿色食品;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分析;宜昌市夷陵区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识别码:A 文献编号:1005-6114(2023)02-069-04
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产地生态环境优良、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经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1]。它代表了农产品高质量和未来食品消费的发展方向[2]。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新时期提升绿色发展优势,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也是提高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产品品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宜昌市夷陵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建设的对策。
1 发展现状
1.1 农业现状
夷陵区地处长江西陵峡畔、长江中上游的分界处,属于鄂西山区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是三峡工程所在地,全国知名的桔都茶乡、桃源酒城,国家绿色农业发展先行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区域面积3 439 km2,境内包括山地、丘陵、河谷等多种地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梯级倾斜下降,自然生态环境优良。全區现有耕地面积3.27万hm2,土壤类型主要为黄壤、黄棕壤、紫色土和水稻土等。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9℃,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境内光、热、水等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基本协调同步,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
近年来,夷陵区柑橘、茶叶、优质畜牧三大农业优势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柑橘种植面积达2.13万hm2,年产量75万t,综合实力居湖北省第一位;茶园面积1.56万hm2,年产干茶2.9万t,综合实力排名居湖北省前列;生猪出栏稳定在95万头左右,始终保持“国家生猪调出大县”称号;粮食面积稳定在4.14万hm2,年产量稳定在20万t以上,始终保持“产粮大县”地位。强大的农业产业基础为夷陵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2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1.2.1 绿色食品产业已初具规模
夷陵区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的优势,经过多年努力,夷陵区绿色、有机企业已经发展到31家,认证产品70个,已经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柑橘)标准化生产基地1个,绿色食品认证数量位于湖北省前列,宜昌市第一。目前,夷陵区纳入绿色食品环境监测的产地面积达到2.12万hm2,绿色食品的认证总产量达到18.88万t,先后打造了“君子澜宜昌毛尖”、“美人娇宜昌宜红”、“夷陵红柑橘”、“宜昌白山羊羊腿”、“净农尚园有机大米”、“云中仙蔬菜”、“融享枇杷”等一批全国知名品牌农产品。
1.2.2 绿色食品产业涵盖品类较多
聚焦柑橘、茶叶、优质畜牧等优势主导产业,统筹兼顾蔬菜、粮油、小水果、坚果等产业,夷陵区认证绿色食品70个,涵盖种植、畜牧行业30个品类,其中,种植类产品67个,细分茶叶24个、柑橘3个、蔬菜24个、粮油4个、水果10个、坚果1个、其他茶(苦荞)1个;畜牧类产品3个,细分猪肉1个、牛肉1个、羊肉1个。A级65个,种植业认证面积2.11万hm2,其中柑橘1.13万hm2,茶叶0.12万hm2,其它0.86万hm2;畜禽认证4.7万头,其中白山羊3.5万只、肉牛1万头、黑猪0.2万头,认证产量0.21万t。AA级5个,认证面积34 hm2,成品产量(干货)51 t,其中干茶12 t、大米36 t、枇杷鲜果3 t。
1.2.3 绿色食品产业政策制度体系较完备
为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夷陵区制定《夷陵区名牌创建和标准创新奖励办法》对新认证AA级、A级绿色食品企业分别奖励10万元、5万元,同时支持企业开展绿色食品品牌宣传推广、证后监管、技术培训等。严格落实执行《绿色食品标准管理办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农产品可追溯制度,绿色食品全周期生产信息严格录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全程可追溯。建立了一套高标准、高效率的绿色食品申报、生产、年检、续展管理工作程序,每年依法对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进行年度产地环境检查和加工环境检查[3],督促企业执行国家绿色食品标准,严格投入品使用和管理,按照规程要求做好生产记录,建立健全田间档案,规范农产品使用绿色食品标志。
2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夷陵区虽然绿色食品产业层次不断提升,发展态势较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的问题,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打造“绿色农业、精品农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4]。
2.1 绿色食品认证量占比小
绿色食品占全区农产品比重很低,截至2021年底,夷陵区绿色食品茶叶(干茶)认证产量还不到全区茶叶(干茶)总产量的十分之一,畜禽类绿色食品认证产量还不到全区畜禽肉产量的百分之一。
2.2 绿色食品产品品种发展不平衡
夷陵区绿色食品主要是以茶叶、果蔬等农林及加工产品为主,种植类占有比例高达95%左右,畜禽类仅占5%,水产类为空白。绿色食品产品级别当前仍以A级绿色食品为主,品质更高的AA级产品占比很小[2]。
2.3 绿色防控技术不能有效满足生产需求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包括使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生态调控等技术以及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绿色防控技术作为绿色食品生产的病虫害主要防控技术。但仍存在不足:一是有些能够用于绿色食品生产的杀虫剂的杀虫效果有限,在害虫高发期微毒性的杀虫剂不能有效抑制虫害。例如在柑橘红蜘蛛暴发期,不管是植物性还是非植物性的微毒杀虫剂,一般都不能杀灭红蜘蛛或达效期长半个月及以上,无法满足生产需求。二是《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中可用农药市场可替代品种较少。例如在生产中常用于螨类防治的炔螨特、乙螨唑、阿维菌素等农药在绿色食品生产中禁止使用,在绿色食品生产中可以使用的螺螨酯等杀螨剂市场上较少售卖。
2.4 绿色食品产业链不健全
绿色食品产业链涉及到从种植、收获、贮藏、加工、运输和销售等多个环节,与传统农业生产相比有更加严格的、特定的控制标准,从种植、加工、冷链物流体系到追溯体系都需要相应的产业来支持[5],但目前夷陵区绿色食品产业链相关的前向和后向相关环节发展都相对较为落后。例如,绿色食品柑橘主要以鲜销为主,缺少精深加工等深层次产业,大部分绿色食品产品处于产业链底端,销售产品仍以绿色食品初级产品为主,导致绿色食品品牌价值无法充分体现[6]。
2.5 主体带动能力不强
目前通过认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企业,大部分是规模比较小、实力不太强、技术含量不高、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的中、小型企业、农民合作社,缺乏带动农户能力强、科技示范引导作用大的绿色食品生产龙头企业[2]。绿色食品企业间缺少协作机制,无法产生聚集协同发展效应。
2.6 品牌建设水平较低
绿色食品品牌价值和市场效益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一方面是消费者认识局限,大部分人对绿色食品的认识还停留在字面理解上,连绿色食品商标都无法辨认。另一方面,大多企业营销方式上仍旧采用传统的营销模式,无法准确依据绿色食品的定位、特色优势进行品牌营销和维护,导致绿色食品在市场上关注度不高,没有实现其最大价值[6]。
2.7 相关制度体系仍不够完善
缺乏产业后续发展支持政策,夷陵区制定了首次认证奖励政策,对首次认证获得绿色食品证书的企业进行奖励,但缺少后续发展相关扶持和补贴政策,由于绿色食品生产成本比普通产品高,绿色食品市场优势未充分发挥,导致企业后期续展积极性不高。
3 加快綠色食品产业建设的对策
3.1 加强绿色食品投入品管理
绿色食品投入品管理是绿色食品生产的重中之重。一方面,规范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行为,加强绿色食品各个生产环节中肥料、农药、兽药等投入品的监管,指导绿色食品企业科学、规范、有效地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另一方面,加强市场农业投入品监管,扩大绿色生资的经营范围,让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能够便捷购买绿色生资,同时,打击假冒绿色生资,保证绿色生资有效供给。
3.2 加强绿色防控技术推广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理念,加强示范引导,集成推广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在全区范围内打造一批高标准绿色防控示范基地,集成一批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此外,加强绿色防控技术培训,让生产经营者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增强环保、食品安全意识,为绿色食品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3.3 坚持产量与质量并重
严格落实认证标准进行申报,加强绿色食品证后监管力度,夷陵区建立了“日常监督、随机抽检、年度审查”三位一体的监管制度,督促企业规范绿色食品生产过程和原料基地管理,把绿色食品技术落实到实处。同时,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推进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开展“入网贴码”行动,全面落实绿色食品生产信息录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产品包装张贴追溯二维码,实现生产过程全程可追溯,确保绿色食品质量安全可靠。
3.4 加快构建绿色食品产业链
把握夷陵区打造“五链一体”产业发展机遇,以培育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发展规模产业、发挥聚集效应,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为目标,引导绿色食品企业强强联合,推进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间开展技术合作,协同发展,形成完整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7]。坚持技术创新,支持企业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推进绿色食品产业的信息化进程,建立数字化的服务平台,加快传统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逐步推动绿色食品产业链实现全面现代化[8]。
3.5 提高品牌建设水平
加快培育绿色食品营销渠道,依托宜昌蜜桔、宜昌宜红、宜昌白山羊、殷家坪蜂蜜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功能,转变传统营销方式,开展跨界跨境营销,多渠道多领域融合创新,建立起系统化的绿色食品品牌推广策略,充分发挥绿色食品优势打造“拳头”产品,全面叫响绿色食品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影响力。其次,通过科普宣传、公益讲座、公益广告等形式加大对绿色食品知识的宣传普及,转变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观念,形成绿色食品消费潮流。
3.6 优化产业后续扶持政策
绿色食品产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不仅离不开企业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扶持[8]。一方面,政府政策往往能够引导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方向,而且还可以起到吸引资金、放大资金和创新技术的作用。依据企业的产品类型、发展水平以及续展、品牌维护等因素优化调整激励政策,能有效提高绿色食品企业的积极性。同时在土地租用、税收、贷款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降低绿色食品企业后续管理成本,为绿色食品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和环境。另一方面,政府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督体系,确保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有保障,加大对绿色食品商标的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绿色食品市场环境,才能让消费者买的放心、吃的安心。
参考文献
[1] 《绿色食品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发布[J].中国食品,2022(1):159.
[2] 孟枫平,祝洋.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研究文献综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0(5):58-66.
[3] 梁志超.加强绿色食品基地建设 夯实绿色食品产业基础[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2):31-32.
[4] 姜成献,王传芳,章洪泉.推进生态农业建设 发展绿色食品产业[J].安徽农学通报,2006(7):54-55,170.
[5] 赵培宝,任爱芝.发展生态农业、规范基地建设——论我国实施“绿色”战略的现状与策略[J].聊城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68-71.
[6] 马清梅.我国绿色食品营销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J].食品工程,2008(2):10-14.
[7] 罗光强.加快湖南绿色食品产业链建设[N].湖南日报,2018-8-15(008).
[8] 唱晓阳,姜会明.我国农业产业链的发展要素及升级途径[J].学术论坛,2016,39(1):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