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抗战阶段我党国际形象设计理念、实践与策略探析
2023-05-30滕瀚
【内容提要】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前的局部抗战阶段,是我党对自身及新生政权形象设计的起始阶段,也是从“反帝反蒋”到“团结抗日”宣传主基调转变的重要时期,我党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为契机,用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看待问题,把自己的命运和诉求同世界上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牢牢把握党对国际宣传领导权的前提下,通过宣言发表等方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长征开始后,我党克服千难万阻,利用长征实践展示我党我军“革命者、救亡者、奋斗者”的形象,把国际宣传作为“事关重要,切勿忽视”的大事来抓, 在基础设施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体制机制尚未建立、新生政权仍未巩固的情况下,我党充分利用国际会议、民主人士、节日庆典等多种方式借力发声,为全面抗日阶段我党的抗战宣传奠基探路。
【关键词】新生政权 长征 国际形象 理念与实践 国际宣传
局部抗战爆发后,我党以新生政权的建立为起点和契机,通过长征的伟大实践,利用国际会议、民主人士、节日庆典等多种方式,积极向世界塑造了坚定反帝革命者、民族救亡者、不畏苦难奋斗者的形象。
一、新生政权的建立成为形象设计理念的起点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视与外界的交流,但自我形象设计意识的真正觉醒还需要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开始算起。虽然这个政权在成立之初非常弱小,甚至不被大多数国家所承认,但正是在这个政权组织下,我党才迈出了向外展示自身形象的第一步。
随着民族矛盾的加深,我党开始意识到一个国家政权的发声在国际社会上的重要性。也正是因为如此,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我党立刻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北三省事件宣言》,虽然此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并没有成立,但中共中央仍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工农革命委员会”的名义发表宣言,为的就是向世界表明我党领导下的苏维埃共和国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在民族危亡之际的基本诉求和责任担当。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我党迅速发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对外宣言》,这个宣言不仅宣告一个政权的诞生,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后第一次在国际上展示自己的形象,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宣言中,我党首先强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的性質是“中国工农兵以及一切劳苦民众的政权”,规定了这一政权的主要任务“不但在打倒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而且打倒帝国主义在全世界的统治”,并在宣言最后“号召全世界的劳苦民众起来,用革命的国内战争清灭一切反革命的战争,取得世界的永远和平!” [1]一个代表工农群众利益,打倒帝国主义,消灭国内反革命战争的人民利益捍卫者形象呼之欲出。
需要指出的是,在宣言中,我党特意强调了其外交原则,称“反对任何的秘密外交,而主张外交的完全公开”。提出这一原则主要针对帝国主义国家为谋求自身利益,不惜损害甚至牺牲弱小国家利益而缔结的各种秘密条约,我党提出的“公开外交”的原则,反映了被殖民、受压迫民族和国家的共同愿望。可以说,苏维埃政权自成立之初,就以国际的视野和眼光看待问题,把自己的命运和诉求同世界上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鲜明的斗争色彩和反抗精神成为我党在树立自身形象之初的一大特色。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1933年11月30日,王明在共产国际执委第十三次全会上发表《革命、战争和武装干涉与中国共产党底任务》的讲演,王明认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已经完全具备有现代国家的一切条件和成份,它完全有资格称作文明的人民共和国。”并总结称,在国际社会中,虽然还没有一个国家在法律和外交层面承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但是在他们的言论机关中,却表达了对这一新生政权的知晓和认可,这些媒体认为“苏维埃政府是不可战胜的力量、是中国组织得最好的政府、苏维埃中国人民底生活要比国民党中国人民底生活幸福些、苏维埃政府是唯一能使中国国家统一底政府。”
新生政权的成立,立刻得到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其中不乏有称赞之声。例如,1933年11月13日和14日,英国《泰晤士报》刊登《中国的共产主义》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自己有过到达湘赣苏区的经历,作者改变了对于共产主义所代表的“土匪、不满意的行动和失业的现象”的印象,并称在江西和湖南南部“剿共”战线上得到的印象,可以使其作出比较正确的结论,认为“赤色区域完全是在首都瑞金底总参谋部――中央政府底严格管理之下”。美国自由资产阶级《新共和》周报,在1933年9月第二十七期刊登《红色中国》的文章称:“在六年不断战争当中,苏维埃证明了它是唯一的真正的中国人民政府。”甚至在日本出版的一个英文刊物也不得不承认说“红军在四川之所以能得到胜利……这是因为一种情形当中埋伏着真正统一中国底希望。”日本《大阪每日新闻》在1933年10月14日刊文称:“中国苏维埃区域人民底生活条件,比红色势力没有到那些地方以前要好些。”
甚至在李顿调查团报告中,也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这一政权有所提及,可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是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这种关注度,与我党一系列对外宣言的发表密不可分,它们成为外界了解我党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一扇窗户。
值得一提的是,我党在进行国际宣传时,始终把加强党的领导放在首要位置,牢牢地把握党对于国际宣传的领导权,这也是我党在抗战时期建立,并一直巩固延续下来的基本原则。它也成为我党在力量较为弱小,国际舆论环境较为复杂的前提下,不断探索国际宣传的新途径,赢得一次次国际宣传舆论战、塑造我党积极抗战形象的重要法宝。在抗战爆发前的1931年3月5日,我党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报领导作用的决议》中就明确了党部负责人在舆论宣传上的责任,在此后中共的多次会议中,都强调“党委对报刊的绝对领导,党报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党的政策”。[2]“各党员对外发表之一切政治言论,尤其是在国民党中发表之一切政治言论,完全应受党的各级执行机关之指挥和检查。”
二、宣传红军长征成为形象设计的重要实践
如果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抗战时期我党形象设计的起点,那么宣传红军长征无疑是我党对自己国际形象设计浓墨重彩的一筆。伴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34年10月,我党开始了载入人类史册的长征历程。长征途中,虽然面临着爬雪山、过草地、防围堵、战追剿的艰苦环境,但我党始终不忘加强对外宣传。
就在红军长征开始一个月后,1934年11月7日,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泽东与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朱德,就下令在长征途中散发《出路在哪里?》的传单,向社会各界揭发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宣传我党的主张和基本诉求。[3]1936年5月10日,在红军即将诞生十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又发出编辑十年来红军战史的决定,通过广大指战员写出自己的战争经历,塑造出红军英勇无畏、奋勇杀敌、坚强不拔的精神。
1936年8月,在红军长征即将胜利结束之际,我党敏锐地意识到,红军长征是值得大书特书,向国际社会展示我党我军形象的重要实践。因此,在8月5日,毛泽东和杨尚昆向参加长征的同志发出征稿启事,“现因进行国际宣传,及在国内国外进行大规模的募捐运动,需要出版《长征记》”,并提醒各首长和师团干部“事关重要,切勿忽视”。
从征稿启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党对国际宣传重要性的认识,甚至把它提到与在“国内外进行大规模募捐运动”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一征稿启事,催生了许多关于红军长征的经典文章,比如在30年代后期,中国共产党在海外所办的《巴黎时报》和《全民月刊》就刊登了杨定华写的《雪山草地行军记》《从甘肃到陕西》,廉臣写的《随军西行见闻录》等文章。《共产国际》和国际新闻通讯,还刊登了陈云的《英勇的西征》一文。我党的主动发声,在国际社会上也产生了回响。自长征开始后,美英等国就对红军的长征密切关注,其中《纽约时报》《每日先驱论坛报》《时代》《亚细亚》《生活》周刊等媒体,都对此进行了报道。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和红军长征,是我党主动、有意识地在国际层面进行自我形象设计的起点。尤其是九一八事变之后,我党意识到单单依靠一个政党的鼓与呼,其传播力量和传播效果都差强人意。而以一个政权组织作为支撑便大大增加了发言的份量和影响力。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对中共苏区的围剿和封锁,我党想要进行对外传播本来就非常困难,在反围剿失败后,红军开始了两年的长征历程,面对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以及外界对我党我军的闭目塞听,在国际上进行宣传的需求变得更为必要和迫切了。我党在整个长征过程中,即便条件艰苦,仍然坚持国际宣传,这一点,从我党出版的《长征记》中就可看出。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梳理,可以从熟知的史实中重新剥离出我党进行国际宣传起始点,成为我党形象设计觉醒的重要标志。其所力图塑造的坚定反帝革命者、民族救亡者、不畏苦难奋斗者的形象,也成为后来我党在国际宣传中所力图向世界表达的基本形象。
三、“借力造势”的形象设计策略
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到卢沟桥事变发生之前,我党先后经历了国民政府对我党的五次围剿,特别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1934年10月,长征开始,面对前有环境条件艰险,后有敌人围追堵截的中国共产党仍然不忘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号召人民团结起来,一致抗日。不断向世界阐明我党这个新生政权性质和主要奋斗目标,向世界表明自己反帝抗战的坚定决心。虽然在这一阶段,我党在国际宣传上的基础设施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体制机制尚未建立,新生政权仍未巩固。但是,我党善于借助国际会议、节日庆典、民主人士等外界力量和时机,发出自己的声音。
利用国际会议召开之机,借用世界平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理念和发展状况。例如,在第五次反围剿即将开始之时,1933年8月30日,我党就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副主席项英的名义发出《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致国际反帝非战代表大会电》。在电文中我党强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全中国被压迫民众的代表”,向外界宣明我党的政权性质,以寻求政权合法性。并“号召、动员与武装全中国的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来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这一宣言既是我党自政权建立以来的宣传口径,同时也是与“国际反帝非战代表大会”形成价值认同。这种通过在国际上寻找到同自己政权奋斗目标相一致“盟友”的策略,可以更快地为我党在国际上树立良好形象打下基础。
其实,早在会议开始之前,我党就为这次国际反帝非战代表大会做了充分准备。1933年6月18日,中央就发出“关于欢迎国际反帝非战大同盟代表团来华及反帝大会的筹备”的通知,在通知中不仅明确了会议召开的时间(1933年9 月初)、地点(上海),而且指示各级党支部“动员广大的群众来进行这一运动”。其中最为重要的表现就是舆论造势。通知强调,要“根据中央最近关于华北问题的文件及中央《斗争》上的文章开始广大的宣传鼓动工作”,并要求各级党组织应“号召并组织广大的群众欢迎国际反帝非战代表团”。
利用国际会议进行发声的例子还表现在我党在共产国际会议上,对自己政策和施政纲领的宣介。比如,1935 年8 月7 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王明就在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发表了题为《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运动与共产党的策略》的演讲,并称中共可以“在全世界的舆论面前,正式宣称:中国共产党中央和中国苏维埃政府愿意做成立这种国防政府的发起人,……只要任何部队停止进攻红军,只要任何部队真正进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底武装斗争”,红军愿意“立刻与他们联络一起去实行抗日救国”。
利用节日庆典这一重要时机进行发声也是一种方式。比如,1934 年4 月24 日,中国共产党就发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五一”劳动节宣言》,指出“只有动员全苏区所有的工农劳苦群众,积极参加这一战争,我们苏维埃政权才能得到最后胜利。”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全世界无产者的重要节日,利用这一时机,发表对国内工农劳苦群众的鼓励,不仅能进一步鼓舞士气,而且能够将中国的革命运动同世界无产阶级运动自觉地联系起来。立足国内,放眼世界,这一国际宣传方式时至今日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借助民主人士的力量进行国际宣传也是我党面对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所采取的一种重要方法。1932 年1 月13日,《大美晚报》和《大陸报》的美国记者伊罗生,在民主人士宋庆龄和鲁迅的支持下,在上海的租借区创办了中英文对照版《中国论坛》。表面上来看,这份报纸是一位外国记者在公共租借区创办的一份刊物。实际上,它是在共产国际的委托与支持下,我党在白区一份重要的外国刊物。该报在两年时间内,一共出版了39 期,期间发表了大量关于苏区建设和红军战斗的英勇事迹,并多次宣传我党抗战思想,批评国民政府的妥协绥靖政策,比如,1933 年5 月就发表了史沫特莱的《国民党五年来的反动统治》一文。同年9月,还在“九一八特刊”中发表了《中日妥协原则》,该报发行量达3000 余份,订阅读者遍布上海、洛杉矶、北京、纽约等城市。该刊对于抗战宣传以及国际社会对我党的认知,都起到了重要作用。[4]
除了借力造势以外,主动出击也是我党此时为自己舆论造势的一种重要方式。1933 年9 月6 日,我党发布了《告全世界工农劳苦民众宣言》,在宣言中告知世界上的工农劳苦民众,国民党正“利用你们制造的武器和从你们身上压榨出来的血汗钱,去消灭我们这些为自己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而奋斗的中国民众”,并号召“希望你们帮助我们反对那些要使我们再过黑暗的非人生活并要屠杀我们的刽子手”。宣言发表的目的相当明确,就是取得世界工农劳苦群众的同情和支持。这也表明,我党此时利用一切机会将自己的策略方针向国际社会传递,而不单单把抗日战争看成是国内战争。
四、余论
大革命失败后,作为一个新生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宣传上的能力是微乎其微的,世界对中国共产党也知之甚少,甚至苏联对中共的报道都援引二手资料。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党的媒介建设基础薄弱、外国对我党关注度较低、国民党对我党的新闻封锁等。
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和国内环境的变化,我党的任务也发生了重大转变。这时,国际宣传的现实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必要和迫切了。因此,局部抗战初期可以视为我党在国际宣传的起步阶段,它是我党国际宣传理念产生萌芽,国际形象设计理念觉醒,国际宣传话语体系不断求索、调整、转变的重要过程。梳理这一时期国际社会的舆论态势、我党国际宣传基本实践、国际宣传理念呈现等方面的内容,将历史还原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中,探求我党的国际宣传从无到有的过程。
局部抗战开始之后,我党以新生政权建立为形象设计理念起点,向世界展示新生苏维埃政权及“红色中国”坚定反帝革命者、民族救亡者、不畏苦难奋斗者的形象,并以宣传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伟大创举为重要实践,向世界展示一直坚强无畏的政党和军队形象,在自身实力较弱,无法利用国家级媒体和渠道发声之时,通过国际会议、中外记者、节日庆典、民主人士等方式借船出海,积极进行舆论造势,让世界知晓这一政党。
实际上,这一阶段我党的国际宣传基本诉求是,既要通过一系列的宣言和电文让外界更加了解中国共产党,为自身政权合法性的进行维护与宣传,也要通过这些宣言和电文揭露国民党的残暴统治与日本帝国主义的丑恶嘴脸,号召人民进行反帝抗日。从一系列的通电和宣言中,可以透射出我党在国际宣传过程中注重时效性、斗争策略性和舆论导向性等特点,在这种基本诉求的引导下,中国共产党也向世界塑造了自身形象,伴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浪潮,这一政党形象也与世界其他反法西斯力量一道,成为抵御侵略者的中流砥柱。时至今日,仍然对当下我党的国际宣传和政党及国家形象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央档案馆.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九册(1933)[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2]张昆. 中外新闻传播思想史论[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毛泽东年谱上卷(一八九三-一九四九)[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4]童之侠. 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史[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滕瀚,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讲师
编辑:王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