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机制研究
2023-05-30赵凯鲁宇谈梦伟张哲源马崇伯李展杰
赵凯 鲁宇 谈梦伟 张哲源 马崇伯 李展杰
摘 要:数字乡村建设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文章从数字乡村应用环境、信息环境、生态建设、产业体系、文化文明、基础设施、经济生活等七个因素分析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机理,通过问卷调查,走访调研等活动,深入实地了解乡村振兴与数字经济融合现状,广泛征集意见并收集大量数据。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等原则,建立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并构建spearman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结果显示: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耦合分析具有参考性价值,且随着时间推移,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之间耦合协调度越来越高。
关键词:数字经济 乡村振兴 耦合协调度模型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4-121-04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同时强调,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乡村经济,促进乡村协调可持续发展。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政治、文化、生态、经济等诸多领域,不仅能缩小城乡发展数字鸿沟,还为解决“三农”问题添砖加瓦。因此,推动数字乡村发展、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国外对数字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研究相对较早。第一类研究取向主要是关于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引发的地区发展不均衡。Ono和Zavodny考察了美国、瑞典等国家,关注不同学者在获取和使用信息技术方面的差异。第二类研究主要从数字技术应用导致的城乡不均衡和地区发展不均衡等。Baird等人研究发现,即便是在美国,县级提供的电子政务服务也难以平等地提供给不同收入和贫困水平的公民。第三类研究取向侧重于对发展中国家乡村地区数字技术应用引发复杂效应的剖析。Couture等人曾就中国全国范围电子商务扩展计划对农村家庭的影响提出不同见解: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存在助推方式单一、产品标准缺乏、当地物流体系建设困难、缺乏有效配送站等,农村生产者和工人获得收入增长主要是由少数年轻且富裕农村家庭生活成本下降推动的。国内对数字乡村研究起步相對较晚,关注点侧重于对乡村振兴实践的探索。2019年以来,我国相继颁布实施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等系列文件,明确提出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的关键。目前,国内数字乡村建设包括三个重点方向:庞亚君提出通过承包地的空间定位,以“确权确位不确地”的方式,解决“确权确地”方式造成的土地碎片化问题,并有效化解农户“确权确股不确地”的后顾之忧,进而为土地规模化经营打开瓶颈制约。韩俊(2017)等研究认为,实施乡村振兴需要改善农业供给结构,保障农产品品质和优化要素市场配置。
就现有研究来看,国内外对于数字乡村并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概念,也没有准确的判定标准。即使国外对数字经济研究起步相对较早,但由于国内外社会性质的本质差异,国外研究成果对于我国数字乡村的发展并不具有普适性。基于此,本文在新时代背景下,基于国内现有研究成果,选取数字乡村相关指标,构建科学、完整的指标体系,对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两个系统进行了耦合协调度分析,通过实证分析,指出数字经济促进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影响因素分析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二者呈现出相互作用的关系。此外,数字经济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消除城乡数字鸿沟。
(一)数字经济综合水平
1.数字乡村信息环境。乡村信息环境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奠基,优化乡村信息环境助推乡村振兴战略。随着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乡村经济社会普及,乡村信息环境改善、现代信息技能应用,为乡村现代化转型提供内生动力。通过增设农村银行网点、增加农业网银开通总数等方式促进乡村信息环境建设,通过提高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落实“三化”、提高村民数字适应能力,加快村民融入数字乡村建设、扩大农村网民规模,提升农民数字化技能。
2.数字乡村应用环境。乡村数字技术应用程度能直观体现数字乡村发展程度。扩大数字技术在乡村的应用能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数字乡村应用环境需要建立在数字技术成熟应用背景下。在建设乡村现代化发展与转型的过程中落实到每家每户,带动农村网络销售额,发展农村机械总动力,增加农村用电量来落实数字技术的应用,数字乡村应用环境的改善,对乡村数字技术的普及具有重大意义。
(二)乡村振兴水平
1.生态建设。生态建设联系着乡村人民生活环境质量。保证落实数字经济在乡村中焕发生机的同时,也要着力乡村生态建设。通过调查造林面积,堤防保护耕地面积,这两个指标体现出林业和农业发展状况,互相促进的发展观念,打造秀丽生态环境,提高农村生活环境质量。
2.产业体系。产业体系建设能显著带动乡村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利用数字化技术在产业体系中打造更便捷更多元化的产业体系链,打破农村产业发展单一这一现象。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涵盖了农村大部分产值,有效灌溉面积则体现出农业发展水平。产值和发展水平数值能直观展现乡村产业体系在数字化技术下的转型过程和完善程度。
3.文化文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是建设乡村现代化必不可缺的一环,“文化兴则民族兴”。通过增加建造农村高中学校数,增加年收养性福利机构个数,建设文化站、乡镇卫生院,将乡村振兴落到实处,让乡村人民在文化中切身感受到党和国家真正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
4.基础设施建设。经过深入乡村实地考察,发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在逐步完善。以乡村大多存在的基础设施为衡量指标,得出基础设施建设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完善,并逐年保持着增长的状态。建设基础设施,能有效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使乡村振兴带来的便利从根本上落实到乡村人民。
5.经济生活。衡量农村经济生活,反映农村人民生活水平最直观的方式就是研究经济水平,随着建设数字乡村政策的落实,农村产业也逐步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
指标体系如下表:
三、数据来源及spearman模型
(一)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2014—2020年全国范围内二线城市乡村数据进行研究,对于存在缺失值的个别数据采用可能值插补法填补均值,部分数据来源于深入乡村实地调研,部分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EPS数据库、国泰安数据库等。
(二)spearman计算公式
rs=1-(1)
(三)spearman模型的介绍
spearman相关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为(-1,1),大于0说明两者具有正相关关系,小于0则表明具有负相关关系,绝对值小于0.4说明是弱相关关系。p<0.05说明二者存在显性相关关系。
1.数字经济spearman模型分析。本文数字经济系统全面选取了8个二级指标与1个一级指标研究被选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一级指标选取了每年数字经济GDP占全国GDP比例,来表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二级指标从数字乡村信息环境与数字乡村应用环境中选取。建立数学模型来验证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数据结果表明,系统中选取的二级指标与一级指标之间的显著性指数大多数小于0.05,说明所选取二级指标与一级指标之间具有显性相关关系。spearman系数有正数与负数,绝对值大部分大于0.4,说明本文选取一级与二级指标之间具有显著相关关系,体现了本文指标选取的科学性和代表性。
2.乡村振兴spearman模型分析。乡村振兴系统中选取了12个二级指标与1个一级指标进行相关性研究。一级指标选取了农业GDP占总GDP比例来衡量乡村振兴发展情况。二级指标为生态建设、产业体系、文化文明、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生活等五个方面。通过模型分析二级指标与一级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数据结果表明,乡村振兴两层指标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在0.7左右,说明选取指标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且系统内正负相关指标都有选取,体现了指标选取的完整性、系统性。
四、指标权重及耦合模型
(一)熵值法
熵值法是一种计算系统各指标权重的模型,能够客观地显示出指标在子系统中的影响程度。本文采取数字经济和乡村振兴两个子系统下的二级指标,分别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比率。然后根据各个指标计算出来的权重,来计算系统每一年的综合评价指数。最后利用综合评价指数来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信息熵值e越小,表明该系统中的对应指标变异程度越大,所能提供的信息量也就越大,对于该系统的影响也就越大,所占权重也就越大。
(二)耦合模型计算公式:
耦合度计算公式:
C=(2)
耦合协调度:
D=(3)
综合发展指数:
T=αU+βE(4)
(三)数据处理结果
此次运用熵值法计算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两个体系中指标权重,并得出两个系统2014年至2020年的综合评价指数。通过两个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进行耦合协调分析。
(四)耦合協调度模型
耦合协调度模型,是计算两个及以上子系统间相互影响程度。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两系统间耦合协调关系。
(五)实证分析
D的含义是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代表了两系统整体的综合评价指数。α和β为待定系数,是指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两系统指标对整体协调权重占比。首先对所选取二级指标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确保数据的无量纲化。其次由熵值法分别得出数字经济和乡村振兴两系统2014年至2020年的综合评价指数,并选取综合评价指数进行耦合协调度分析。结果显示如下:
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所占权重最高,为:0.17057;其次为农村网民规模,所占权重为:0.15047;所占权重第三的为农业机械总动力,其比例为:0.14291。同时,所选取的指标所占权重比例比较平均,几乎都在0.1以上,充分体现了本文选取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
2014年数字经济的综合评价指数非常低,只有0.1554,说明2014年的数字经济发展并不可观。但纵观2014年至2020年的综合评价指数,几乎每一年间的增幅都达到了0.1以上,2018年至2019年的增幅甚至达到了0.18。从综合评价指数分析中可以得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数字化技术越来越成熟,对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有着巨大的作用。
通过熵值法计算可以看出:提防保护耕地面积所占权重最大,为0.12276其次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0.09979.说明对于乡村振兴最重要的还是耕种以及农业生产。排在第三的为农村高中学校数,所占权重为0.0962。这也说明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2018年数字乡村战略实施之前,尤其是2014年至2016年期间,乡村发展并不充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下降的趋势。2018年数字乡村战略实施以后,乡村振兴呈现出正向发展趋势,综合评价指数不断提高。
2014年至2016年间,两系统之间的协调指数T都偏低,说明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两系统之间协调发展不够充分,没有较好体现出两系统之间的协调性。2017年至2020年间,系统间的协调指数T呈现出由初级协调,中级协调到高级协调过渡的现象,说明近年来数字经济对于乡村振兴的发展有着明显协调相互作用的联系。耦合度C值在早年间处于偏低状态,近年来都大致保持在0.9左右的水平。这说明在2014年至2016年二者整体并没有得到良好的稳步发展,这可能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开发能力,基础设施建设有关。从2017年至今,二者的发展状况体现高度耦合协调,这也足以说明我国近年来经济稳步发展,脱贫攻坚成绩显著。
五、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第一,数字经济能有效助力乡村振兴,能够为新时代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动能。数字经济和乡村振兴的发展水平越来越高,整体呈现上升的态势。但是由于乡村数字资源匮乏,人才流失严重,人口老龄化趋势逐年增高,使得数字乡村战略无法得到充分的实施。
第二,数字经济的综合评价指数较高,而乡村振兴的综合评价指数较低,表明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仍不能有效衔接,二者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与路径。虽然两个系统间的衔接水平较低,但是两个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较高。
第三,近年来乡村注重经济发展,忽略了教育文化发展,导致数字乡村战略需求侧存在制约因素。低学历、高龄化結构较大程度上抑制了数字乡村的发展,不利于数字技术在农村推广应用。
(二)建议
第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部门除了在网络、交通、物流等方面加强建设外,还应该将中心放在政务服务、教育、医疗以及涉农信息服务等软设施方面,提升质量,缩小城乡差距,为农村实现数字产业化以及产业数字化创造更加有利的软硬件设施环境。
第二,针对近年来数字经济发展迅速,但无法与乡村有效地进行结合,导致数字技术无法在乡村充分发挥其作用这一问题,应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并为数字技术在乡村大面积推广及应用创造有利环境。同时,应完善农村人才培养,为实现数字乡村战略、中国式现代化培育出具有数字素养的新农人。
第三,坚持加强农业产业建设,加快实现农村产业现代化发展。对于农村来说,农业产业才是根本。因此,在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同时应注重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以及耕地面积。
[依托2021年江西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数字乡村战略下江西省农村劳动力回流研究”(项目编号:S202110846177)]
参考文献:
[1] H.Ono,M.Zavodny,“Digital Inequality:A Five Country Comparison Using Microdata," Social Science Research,vol.36,no.3,2007,pp.1135~1155.Systems in Developing Countri es.vol.71,no.82015.pp.223~251.
[2] VCouture,B.Faber,Y.Gu,et al.,Connecting the Countryside via E-Commerce:Evidence from China.American Economic ReviewInsights,2021,p.3.
[3] J.E.Baird,R.C.Zelin,Q.E.Booker,et a IsThereaDigital Divide’in the Provision of E-Government Services at the County Level in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LegalEthical and Regulatory Issuesvol.15no.12012,pp.139~155.
[4] 庞亚君.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基于宅基地改革视角的实证分析[J].治理研究,2021(07)
[5] 毕伶俐.数字经济助力广东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路径和策略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22.
[6] 韩俊.建水县薯类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云南农业大学2017.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学院财经学院 江西南昌 330098)
[作者简介:鲁宇,江西科技学院讲师,金融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江西省数字经济与产业创新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员。]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