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言民语”
——“民海拾贝”之限量版(上)
2023-05-30李夏宇
整 理/ 李夏宇
转眼又是一年的尾巴。都喜欢感叹时光飞逝,然而我却要感恩这逝去的时光。2019年,李民老师开始全面阐述其教学体系的基础理论部分,时至今日我从接触,到学习、实践,再到学习、思考李老师的教学体系已经第五年了。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李民老师的研讨群里各位高手同学的学习方法和精神实在令人佩服。在此我也“显摆”一下学习的痕迹,当是一次“年终总结”吧!
最开始听李老师的课是在线上实时记录的,整理到文档中已经有近五万字了。字数虽然不少,但大多是“搬运”李老师的上课内容,还未上升到更高的层面。后来李老师说:“会听课的人,不是记老师说的每一句话,而是记老师说完这个知识点之后‘你想到了什么’。”于是,我就开始有了这么一沓东拉西扯过来的小纸条,方便随时写下一些思考。李老师的很多话,当放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语境下听时,会有不同的感悟。因此,在对李老师的课进行多次“地毯式搜索”后,我开始手写笔记了。其实这依旧是对李老师上课内容的“搬运”,但手写更易加深记忆,也便于翻阅。
李老师建议,他的课可以横向联系着听(比如将前三辑的内容跟“拾级而上”系列横向联系)。由此,我也改变了以往顺着听课的习惯,开始更有连接,或者遇到问题“回溯(寻找答案)”式地听。由此也有了我这几篇“思考”的文章。
在李老师组建的微信研讨群里,除了每周三晚能听到李老师群内专享的直播,还能经常看到李老师在群内答疑。研讨群的同学们也是经常分享被李老师“点亮”后的惊喜感想。我将其中李老师的精妙回答整理如下。
关于“贴键”
没有贴键奏法,手指挥动和触键就是一切手指运动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的挥动距离大小根据声音和音乐表现决定。
问:在演奏过程中,手指全离键准备还是要弹的手指准备?
答:演奏中一定是提前准备的,但训练中会根据训练的科目、阶段、目标的不同有所调整。比如独立性训练时,就一定只抬弹奏的手指。而基础阶段的教学不用犹豫,一定是提前准备的。
问:只准备预备要弹的手指?还是所有手指都准备?
答:这种情况有两种解决思路:一是“强化法”,通过手指训练强化手指的挥动能力,问题是容易造成过度疲劳,方法不当还会走偏到僵紧的状态。二是“过渡法”,回到短连线的短句手指练习,强化体会重量在短跑句中的手指和重量转移相结合的过程。这两种方法更推荐后者,但如果学生的状态较好,理解力较强也可以用前者。
关于“天赋”
从喜欢到热爱、从科学的方法产生完善的技巧、从严格的训练培养出一丝不苟的品质、从不断攀登中锻炼出顽强的性格—一切优秀人才都是这样培养出来的。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向上才可能涉及“天赋”的问题。
在我身边从小就见到众多天赋远远高于我的人,可是很多人却最终没有走到本该达到的水平,甚至有些中途就“退场”了,他们共同的原因与天赋密切相关,因为有天赋而认为不用努力,因为有天赋而听惯了夸赞,因为有天赋而只能接受成绩看不到问题,因为有天赋而过于傲娇和脆弱……说起来真的很让人唏嘘。
因此,希望大家记住:(做)音乐是一份职业,如果要从事它,既不困难也不神秘,和所有职业一样,想做好就是踏踏实实学习和实践。就像养花,付之以汗水,培之以养料,引之以阳光,然后用耐心静待花开—当然最难的是最后这项。
要想进入专业领域,必然要经历一些“催生”的过程,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时间的堆积不可避免。但要意识到这些都有副作用,我们怎么消化这些副作用,是家长和老师的一门心学。
大家记住一句话:不可“催花”变“摧花”!
关于“基础”
比赛现场经常能反映出学生基础方面的如下四个问题:
一是方法问题。很多学生的技术上面临紧张僵硬、弹奏重量、手指能力等突出问题。
二是声音问题。将近一半学生的声音是完全不合格的。主要是硬,说明触键问题从小没有解决好,由此无法形成很好的声音听觉标准。
三是读谱错误率的问题。一些简单的音准、节拍就已然错得十分离谱,更别说句法、奏法、强弱、韵律等这些更深层次的处理了。
四是控场问题。很多学生台上出状况,甚至完全失控,小的失误就更不用提了,看得出来这方面的训练很薄弱。
以上这些都是基础的问题,集中起来看是基础阶段的一些标准化问题没有解决好带来的。
关于“跳音”
首先,跳音这个概念是钢琴演奏法独特的“称谓”,在乐理体系中并未提及“跳音”一词(因其在乐理书中更学术的说法是“断奏”,staccato)。乐理书中对断奏的时值界是固定的—“只奏原音符的一半时值”但在实际演奏中是不可能按乐理书中的要求弹奏的。
而关于跳音、断音、断奏等各说法,一直以来,众说纷纭,难有定论。关于其时值的探讨更是很难用精准的数字来描述(当然也不可能有如此数字的存在)。而这种多样性,也恰恰是音乐的魅力所在。所以当大家离开音的“时值”长短和跳奏的关系,或者说我们抓住了“跳音”除了“时值”之外更重要的特点,就是弹性。我们可以想象双手是具有弹性的球:当我们弹轻巧活跃的跳音时,想象这是一个小而轻的乒乓球(我们会由此调整手的张力大小、下键快慢等一系列相关的因素);同理,也可以把它想象成更大更重的篮球、实心铅球,等等。这些对跳音的想象都是基于音乐本身的需要,在演奏时并非僵化不变的(比如同样是篮球,有充满了气的篮球,也有漏气的篮球,两者弹性肯定大不相同;同样是一首作品,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钢琴上演奏也是有区别的)。
那么接下来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弹性”是什么?我对弹性有一些朴素的认识:弹性(弹力)其实是物体张力形成的一种作用力。其基本原理是当物体被压缩后其张力为了恢复原来的状态而产生的反向作用力。当皮球运动中遇到阻力,球体变形并被压缩,球面物质的张力和球内气压寻求回到原来整体,于是产生了反向的作用力,皮球被反向运动(这点如果说得不对或不准确后面大家可以补充)。
这是一个比较朴素的理解,大家知道个大概就行。关键在于我认为,弹性的基本要素包括张力的大小、速度的快慢和物体的质量这几个比较关键的要素。跳奏的“张力”和皮球的最大不同是它不是一个固定值(皮球的张力达到最大后就固定了),而是来自肌肉和关节各部位的紧张和锁定状态所形成的支撑,这一点大家一定要认真体会和了解。这句话应该被描红,大家一定要反复细品。这就是大家刚才一直讨论的问题的关键之处。
至于大家谈到的其他很多跳奏的奏法,其实是“短时值(甚至是超短时值)的奏法”,其强调的是“短”,而不是“弹性”。当然很多乐曲中是有这样的要求的,但我希望在入门阶段更多的要体会到重量、支撑、速度所形成的“弹性”。
关于“中国乐曲”
中国作品的声音变化和西方不同,有很多的发音特点是比较“直”的,像《彩云追月》这样的高音不要太柔和,主要触键的特点是挥动距离小(低触键),挥动速度快(快触键),减少缓冲的动作,指尖更集中。少一些连奏(legato),多用颗粒性的感觉。(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