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系统化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自理能力的影响

2023-05-30冷静思杨悦锟向红洁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3年5期
关键词:系统化偏瘫肢体

冷静思 杨悦锟 向红洁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 成都 614000

脑卒中多因脑部血管阻塞或突然破裂致血流灌注障碍,为临床常见急性脑血管疾病,以中老年群体为主,具有患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高的特点[1]。脑卒中后偏瘫最为常见,患者劳动力、自理能力均减弱或丧失,在增加患者自身痛苦的同时,还增加家庭负担,极大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以往临床多实施常规护理,以健康宣教、病情监测、用药与饮食指导等为主,帮助患者逐步恢复肢体功能,但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较慢,未能达到理想的护理效果。系统化康复护理为全新的护理理念,康复护理时给予患者系统化的肢体功能护理、吞咽指导、生活能力护理、语言训练等,以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改善,达到理想护理效果[2]。本研究结合临床经验、丰富护理内容,进一步探讨系统化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自理能力的护理效果,以期研究出更为有效的护理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01—2022-01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106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临床神经病学》[3]中相关诊断标准;(2)颅脑CT可见脑梗阻或出血点,患肢活动受限,生活无法自理,伴意识障碍与失语;(3)年龄50~80 岁,无性别限制;(4)经CT 及MRI 检查确诊;(5)病情稳定,依从性良好;(6)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因脑肿瘤或其他疾病引发脑卒中者;(2)伴狂躁症、老年痴呆、精神分裂症者;(3)伴器质性病变、免疫系统疾病、恶性肿瘤者;(4)近期或正接受其他药物治疗者;(5)因病情恶化或其他因素治疗中断者;(6)临床资料不全。106 例患者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53例,干预组男28例,女25例,年龄50~76岁;病程18~35 d;对照组男30例,女23例,年龄54~80 岁;病程20~40 d。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即对患者实施健康宣教,为其讲解院内情况、发病因素、治疗方式、护理措施及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用药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情况,发现不良反应立即告知主治医师并配合完成相关救治工作;制定饮食计划,轻症患者给予软烂易消化流质类食物,重症者鼻饲或静脉输注营养液;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耐心、详细解答患者及其家属疑虑;引导患者肢体主被动训练,以促进血压循环,恢复其肢体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

1.2.2 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系统化康复护理:①吞咽指导:根据患者病情指导其进行吞咽功能训练,以改善患者协调能力,2~3 次/d,20 min/次。舌运动训练时,指导患者放松口腔肌肉,并将下颌向双侧方向运动,并逐渐加速;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咀嚼肌训练,使牙齿与口腔运动达到互叩效果。②肢体功能训练:医护人员亲身示范翻身技巧,规划每日坐卧时间、翻身次数及平衡性训练时间,告知患者训练期间以身体可耐受为度,为其讲解训练要点及相关注意事项,避免训练不规范而影响病情;指导患者下床行走时保持身体平衡的方法,必要时可使用手杖辅助站立与行走,避免患者意外摔倒加重病情。③生活能力训练:引导患者通过现代科学工具,辅助进行自主入厕、轮椅活动、起床、翻身等;精细动作训练时,可选择堆积木、拨弄算盘、洗脸刷牙及拧毛巾等进行强化训练,以恢复生活能力;因生活能力恢复时间较长,故患者及其家属应保持足够的耐心与信心,多鼓励患者,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④语言训练:脑卒中偏瘫患者易发生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在语言训练初期,可指导其喉部发出“啊”音,并以吹火柴的方式训练唇音;待可发声时,逐步进行简单词汇训练,循序渐进,逐步增加词汇难度;为患者示范正确的发声口型,指导患者借助镜子纠正错误口型。⑤患侧按摩:初次按摩患者患侧时,动作应舒缓、轻柔,保持一定的节奏性,按摩期间应以轻度或中度按摩力度,肌张力较高应帮助患者保持方式,予以其安慰;肌张力较低可以捏、拿、搓、揉等手法增加刺激。⑥心理疏导:针对存在恐惧、焦虑等情绪患者,应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并制定个性化的心理疏导方案,为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以提高疾病认知度,同时列举成功案例,以消除患者内心不安与紧张,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

1.3 观察指标(1)肢体功能:干预前后以Fugl-Meyer 评定量表[4]评估2 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该量表包括上肢功能与下肢功能,共5项内容,113个条目,各条目以0~2分评定,0分为无法完成相应动作,1分为可完成部分相应动作,2分为基本能完成相应动作。总评分0~100 分,上肢0~66 分,下肢0~34 分,分值越低则肢体运动障碍越严重。(2)自理能力:干预前后以Barthel指数量表[5]评估2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该量表包含穿衣、修饰、进食、如厕、控制大小便、洗澡、床椅转移、平地行走及上下楼梯,总分0~100 分,分值越低则生活自理能力越差。(3)心理状态:干预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6]评估2 组患者焦虑状态,低于50分者为正常,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干预前后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7]评估2组患者抑郁状态,低于53 分为正常,53~62 分为轻度抑郁,63~72 分为中度抑郁,≥73 分为重度抑郁。(4)护理满意度:以本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调查2组患者对本次护理工作满意程度,包括服务态度、病房环境、业务能力、护理人员仪容仪表、是否主动提供生活照顾、是否主动提供安全照顾、是否主动巡视病区、是否主动提供康复指导等,以李克特计分法进行计分,非常满意为3分,基本满意为2分,不满意为1分。

1.4 统计学分析以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描述,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描述,2 组间比较以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以配对样本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肢体功能评分比较2组干预前上、下肢功能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干预组干预后上、下肢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01),见表2。

表2 2组患者肢体功能评分比较 (分,±s)Table 2 Comparison of limb function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cores,±s)

表2 2组患者肢体功能评分比较 (分,±s)Table 2 Comparison of limb function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cores,±s)

组别干预组对照组t值P值n 53 53上肢评分干预前24.72±4.27 25.19±5.65 0.483 0.628干预后48.76±7.53 37.18±6.48 8.486<0.001 t值47.949 20.636 P值<0.001<0.001 t值27.744 9.156 P值<0.001<0.001下肢评分干预前13.57±3.35 14.16±3.48 0.889 0.235干预后27.48±5.12 19.48±4.08 8.896<0.001

2.2 2 组患者自理能力评分比较2 组干预后自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01);干预组干预后自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01),见表3。

表3 2组患者自理能力评分比较 (分,±s)Table 3 Comparison of self-care ability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cores,±s)

表3 2组患者自理能力评分比较 (分,±s)Table 3 Comparison of self-care ability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cores,±s)

组别干预组对照组t值P值n 53 53干预前52.02±7.38 50.97±7.56 0.724 0.412干预后76.17±8.69 61.32±7.24 9.558<0.001 t值48.168 17.813 P值<0.001<0.001

2.3 2 组心理状态评分比较2 组干预后SAS、SDS评分低于干预前(P<0.001);干预组干预后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01),见表4。

表4 2组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分,±s)Table 4 Comparison of psychological statu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cores,±s)

表4 2组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分,±s)Table 4 Comparison of psychological statu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cores,±s)

组别干预组对照组t值P值n 53 53 SAS评分干预前61.17±8.76 62.23±7.23 0.679 0.447干预后48.08±6.34 54.25±6.12 5.097<0.001 t值26.109 13.734 P值<0.001<0.001 t值34.406 18.347 P值<0.001<0.001 SDS评分干预前70.96±8.15 69.84±8.63 0.687 0.436干预后53.71±5.51 59.18±6.86 4.526<0.001

2.4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干预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8.11%,高于对照组83.02%(P<0.05),见表5。

表5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n(%)]Table 5 Comparison of nursing satisfa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3 讨论

3.1 系统化康复护理有利于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脑卒中偏瘫患者发病后数日运动功能再缓慢恢复,而达到最大程度恢复则需1~3个月,此时则为实施康复护理的最佳时期[8]。研究认为[9-12],脑卒中偏瘫患者脑部损伤恢复时间暂无终点,而少数患者在错过最佳康复护理时间后,通过自我努力与锻炼,逐渐适应新的康复训练环境与场所,仍可逐步恢复其肢体功能。脑卒中偏瘫患者通过系统化康复护理的实施,可有效恢复其肢体功能。但系统化康复护理训练过程较长,需患者持之以恒。系统性康复护理,可快速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本研究显示,干预组上下肢评分高于对照组,表明系统化康复护理有利于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分析原因在于,本研究系统化康复护理的实施,通过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结合患者自身情况,判断其预后状况。同时对清醒患者开展吞咽训练,强化其自身协调能力,以做好咀嚼肌训练;待患者生命体征各指标较稳定后,指导患者进行床上翻身,可提高其平衡性;指导其进行肢体功能训练与自理能力训练,以逐步恢复患者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13-14]。

3.2 系统化康复护理有利于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自理能力脑卒中偏瘫患者不同程度的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对患者及其家属造成诸多负担,进而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故此类患者康复期间应重视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15]。以往常规护理缺乏系统性,未从患者个体差异入手,进而降低整体护理效果[16-18]。本研究显示干预组自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表明系统化康复护理有利于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分析原因为实施系统化康复护理期间,指导患者进行床上、床下主被动训练,可提高其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肌力,增强患者肢体活动协调性;同时为患者实施心理疏导,掌握其负性心理,针对性的实施心理疏导及安慰,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而护理人员及家属的陪伴、鼓励与安慰,可增强患者自信心,提高其治疗依从性,进而调动患者积极性与主动性,自觉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以逐步恢复其自理能力[19]。

3.3 系统化康复护理有利于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心理状态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意识后,自觉丧失肢体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又因对疾病知识、治疗方式及护理措施的认知不足,易产生恐惧、焦虑、抑郁等心理,严重影响其身心康复[20-21]。YU 等[22-24]研究发现,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本研究发现,干预组心理状态评分低于对照组,表明系统化康复护理有利于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心理状态。心理因素作为影响脑卒中预后的主要因素,患者脑部肢体功能受损、情感出现障碍时极易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25]。故护理期间重视患者心理疏导对提高患者康复决心与意愿至关重要。系统化康复护理强调护理的整体性与规范化,通过心理疏导、疾病知识讲解、以往院内成功案例的讲解、家属的鼓励与支持,使患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临床治疗及康复训练,进而改善其焦虑、抑郁心态。

3.4 系统化康复护理有利于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本研究显示干预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表明系统化康复护理可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满意度。通过针对性、系统化康复护理计划的制定,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护理措施,重视患者吞咽、肢体、自理能力、语言及患侧的护理,可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吞咽功能、生活自理能力、语言能力,进而积极、主动配合护理工作;而心理疏导工作的实施,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及时发现患者潜在心理问题,并予以心理疏导工作,提高患者安全感与信任感,使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及服务态度给予充分肯定,由此提升护理满意度,促使护理工作得以延续。

系统化康复护理有利于恢复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自理能力,改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遵医行为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猜你喜欢

系统化偏瘫肢体
坚持系统化思维 构建大安全格局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系统化推进回迁提速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电视栏目系统化包装与宣传
系统化工艺在商用车制造中的应用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