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舌尖上的春天

2023-05-30姜言芳

优质农产品 2023年4期
关键词:梭鱼榆钱荠菜

文︱姜言芳

阳春三月,暖阳如烟,微风习习,草长鸢飞。挨过了冬日萧瑟,迎来了万物生发的春天,沉积的大自然开始复苏,萌发出新的力量。感悟春天,可以用心,也可以用舌尖。

香椿:月香齿颊

香椿被称为“树上熟菜”。因其营养丰富且具有药用价值,还被列为“蔬菜八小珍”之一。据考证,香椿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先秦古籍《山海经》中便有“成候之山,其山多櫄木。”的记载,其櫄木即为香椿。庄子《逍遥游》也记载着“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旧时大户堂前常有“椿萱并茂”的牌匾,“椿树”比较长寿,一般代指父亲,“萱草”为忘忧之草,多形容母亲。“椿萱并茂”寓意父母健在、健康长寿。香椿还是吉祥树,许多地方的人们把它种在庭前屋后,希望家宅兴旺。

一芽知春,以往每当香椿发芽,就说明春天已经到了。而今许多地方把香椿搬进了温室大棚里,抢在了新春来临前发出新芽,为春天送上第一道盛宴。冬至时节,笔者进入位于青岛平度古岘镇的椿香苑,温热的气息裹着香椿独特的香味扑面而来,红润油亮的香椿已经发出嫩芽。据介绍,大棚栽植的香椿已经改变了从大树上采芽的做法,而是一年一换苗。每年霜降过后,将香椿移栽入棚短暂休眠,随即提温到20℃以上,香椿开始发芽。整个香椿生长期内,温度始终控制在18℃~25℃,并通过智能喷雾系统保持湿度在50%~70%。“我们种的是四季红油香椿,特点是香味浓,口感纯,采摘时间长,采摘周期可以从本年的12 月到次年的4 月,持续5 个多月时间,每棵香椿可以采摘优质香椿2 两左右。春节期间,每公斤的价格能达到100 元以上,每亩大棚可收入10 万多元,效益很可观。”青岛椿香园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唯一以香椿嫩芽叶作为食物的国家,而且“食椿”还具有悠久历史。早在汉代,民间的食椿习惯就已遍布大江南北,到了唐宋,香椿曾与荔枝一起作为南北两大贡品,深受皇室喜爱。宋代苏颂曾盛赞:“椿木实而叶香可啖”。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将香椿作为救饥植物载入了《农政全书》,称“其叶自发芽及嫩时,皆香甜,生熟盐腌皆可茹。”清代人称春天采摘、食用香椿的嫩叶为“吃春”,有迎接新春之意,吃下这口满嘴生津的“春意”,似乎每天的日子都是新鲜的。老北京还有谷雨节气吃香椿的习俗,他们认为谷雨时节吃的香椿能补虚壮阳、行气理血。

香椿拌豆腐被视作正宗鲁菜,一块豆腐一撮香椿,是最简单朴素无门槛的料理。梁实秋说香椿拌豆腐是北平普通人家都能吃得起的“平常菜”,豆腐要用南豆腐,细嫩;香椿则要用北椿,肥腴清新。一箸入口,三春不忘。香椿拌豆腐无需加入葱姜,只凭其本身醇厚的气味,便让人齿颊生香。

喜爱吃香椿的人都知道,椿芽的味道独特而霸道,有钻头觅缝之能量,对于其他食材来说,绝对不是好相处的主儿。最适合跟它搭配的,当属口感香滑柔和,从不喧宾夺主的鸡蛋。“香椿炒鸡蛋,肉鱼都不换。”新鲜的香椿芽切碎入沸水焯,由紫红变为嫩绿时迅速捞出,加入打散的蛋液搅匀倒入锅中,一碟嫩黄浅绿、轻红相间的香椿炒蛋端上餐桌,不仅拼出了专属春日的柔和色彩,也有了味蕾压抑后的畅快享受。

炸香椿鱼是华北地区流行的吃法。名为“鱼”,其实里面并没有鱼肉,而是为香椿芽挂上一层面浆后油炸。椿芽细腻、面壳酥脆、香气撩人,不是炸鱼,胜似炸鱼。相比香椿炒鸡蛋,炸香椿鱼更多了一股市井烟火气。

香椿药用价值较高,《唐本草》中有“叶煮水,可以洗疮、疥、疽。”的记载,《陆川本草》称:“香椿健胃,止血,杀虫,治痢疾。”虽如此,它却是锋芒毕露的蔬菜,并不适合所有人群。患有阴虚、眼疾及其他慢性病的人,如果食用过多会诱使痼疾复发,对身体健康不利。

荠菜:春之信使

时令蔬菜,以鲜为美。若论新鲜,荠菜首当其冲。荠菜又名护生草、鸡心菜等,被称为“早春第一鲜”。我国对荠菜记载历史悠久,《诗经》有“谁谓茶苦,其甘如荠。”的诗句。《尔雅》中也有“荠味甘,人取叶作菹及羹亦佳”等记载。

荠菜耐寒力强,旷野里、田埂间、小路边、屋舍旁随处可见。白居易在《早春》中写道:“满庭田地湿,荠叶生墙根。”正是荠菜生长环境的写照。冬至后,荠菜在风霜雪冻中成苗,在冬日大雪纷飞的日子里,不惧地力贫瘠,积聚力量,晋代夏侯谌在《荠赋》中写道:“钻重冰而挺茂,蒙严霜以发。”在还是春寒料峭的时节,荠菜便骄傲地伸展开柔嫩的叶片,向世人通报春天就要来临,因此被称为“报春菜”。如今,人们已经将荠菜种植在大棚边、温室里,虽然已经不用迎寒生长,却依然生机蓬勃地传达着春回大地的讯息。

荠菜是春日野菜中最受欢迎的蔬菜,民间也有“宁吃荠菜鲜,不吃白菜馅”之说。苏东坡把荠菜吃到了极致,曾写下“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的诗句。陆游也对荠菜赞赏有加,他说“手烹墙阴荠,美若乳下豚”。他认为荠菜羹粥,比得上乳猪美食。荠菜最受人推崇的吃法有荠菜饺子、菜盒、包子等,搭配荤菜、素菜均是美味。

荠菜本身没有什么特殊的味道,唯有淡淡的清香味,但从处理到烹调却很讲究,在烹调荠菜的时候,不用加复杂的调味料,尤其是姜、蒜、料酒这类味道重的调味品,否则很容易将荠菜本身的清香遮盖住。值得一提的是,在烹调的时候,最好不要放醋,因为荠菜含有较多的胡萝卜素,醋的加入会影响人体对胡萝卜素的吸收,严重的话还会出现消化不良的现象。

荠菜的药用价值很高,民谚有“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赞誉。它具有明目、清凉、解热、利尿等药效,可以治疗血尿、肾炎、高血压等病症。据营养专家介绍,现代人喜爱荠菜,与其所含的膳食纤维丰富有关,吃惯了精细作物,吃点野菜对去除人体内的污染物质、治疗便秘等都有比较好的效果。同时,专家也指出,荠菜的草酸成分含量较高,进入人体后对于钙和镁等矿物质成分的吸收会有影响,因此在食用时,最好先焯水,将荠菜中大部分的草酸去除,以便更好地吸收其中的营养。

开凌梭:美得没话说

两千多年前,孔子曰:“不时,不食。”意为不是这个时节的食物不能吃。生长成熟且符合节气的食物,才能得天地之精气。开凌梭正是大自然赐给春天的美味。“丢了车和牛,不舍梭鱼头,宁舍姑娘腿,不舍梭鱼嘴。”这是从东营的黄河入海口到青岛的胶州湾入海口都流传的民谣,当地人们称开凌梭为“开春第一鲜”。不是所有梭鱼,都叫开凌梭,春暖冰开后捕获的第一波梭鱼才叫开凌梭。相传开凌梭是渔民在捕鱼的时候听到冰凌化开的声音,带着冰捕捞上来的。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河与海相拥,造就了开凌梭“河海交汇”的鲜纯美味。

梭鱼平时主要以刮食海底栖附着的小型动植物和硅藻、微生物、有机碎屑为生,由于冬季海水温度较低,它们会潜入深水越冬、休眠,仅靠体内养分熬过漫漫长夜,如同辟谷休闲。来年“雨水”和“惊蛰”节气前后,休眠醒来的梭鱼成群结队游进入海口附近的海湾、河道内觅食。这个时节的梭鱼,经过冬天的蛰伏,肚子里杂物少,胃肠非常干净,味道、肉质、营养都格外出众,因此,这段时间是食用开凌梭的绝佳时机。惊蛰过后,梭鱼的土腥气越来越重,肉质和鲜美程度便会大打折扣。待到梭鱼5 月产卵后,肉质更加松弛,民间常有“5 月梭,臭一锅”的说法。在平度新河一带,开凌梭还是孝道的代名词,雨水节气前后,子女们都会买一条最大的开凌梭送给父母长辈,让老人品尝开春第一口“鲜”味。新婚女婿给老丈人送开凌梭也是流传了几代人的礼仪,悄然传递着传庭文化中的孝道。

当地群众对如何挑选新鲜的开凌梭有着丰富的经验。据介绍,挑选开凌梭首先要看外观,鱼眼睛明亮透彻、鱼鳃鲜红水润、鱼鳞透亮完整,说明新鲜度较高,如果鱼鳃发灰发黑,则说明捕捞的时间较长。观察完外观,可以闻气味,如果只有淡淡的腥味,说明鱼捕捞上来的时间较短,比较新鲜。假如一次买了很多条吃不完,不要立即“开膛破肚”,只需用水冲洗一下,直接装入保鲜袋,放入冰箱冷冻,吃的时候,鱼肉的鲜嫩程度和刚捕捞上来的没有太大的区别。

“食用开凌梭,美得没话说。”开凌梭的吃法很多,当地厨师开发了酱焖、红烧、清蒸等多种作法,据介绍,在烹饪开凌梭的时候,一定要清洗干净,因为鱼腹内黑膜和鱼骨处的血液都是腥味的来源。在制作时也要掌握火候,如清炖开凌梭要大火烧开,然后文火慢炖,其汤汁与同鲜奶一样乳白,肉质鲜嫩,味美诱人。

榆钱:先花后叶

榆钱也是大自然恩赐春天的美味,民谚有“阳春三月麦苗鲜,童子携筐摘榆钱”的说法。榆钱的出现,标志着春天真正到来了。榆钱不是榆树上开的花,而是榆树的果实,轻轻握住带有榆钱的树枝,顺着枝丫生长的方向,一把捋下来,像钱币似的嫩绿果实,成串成串地留在了手心里,脆甜松软,清香爽口。榆树是典型的“先花后叶”植物,直到榆钱挂满枝头,才开始萌发叶芽。

榆钱营养价值丰富。据测定,每100 克榆钱含碳水化合物8.5 克,钙280 毫克。含铁量是菠菜的11 倍,是西红柿的50 倍。榆钱是防病保健的良药,具有健脾益胃、清热安神、消除湿热、止咳化痰等功效,《本草拾遗》有“主妇人带下,和牛肉作羹食之”的记载。中医认为,多食可助消化、防便秘,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吃榆钱,有胃溃疡等肠胃疾病的人要谨慎食用。

俗话说,春天吃榆钱,一年有“余钱”。榆钱吃法多种多样,不但可以生吃,还可做榆钱窝窝、包饺子、榆钱饭、榆钱粥等,或蒸或煮,皆是美味。清代吴其睿《救荒本草》中写道:“榆钱树,采肥嫩榆叶,热水浸润,油盐调食,其榆钱煮靡羹食,甚佳。”欧阳修吃过榆钱粥,写下“杯盘粉粥春光冷,池馆榆钱夜雨新。”的诗句。现代最常见的就是把榆钱和面粉拌在一起,放在锅里直接蒸煮,味道非常纯美。

槐花、蒲公英、海虹,树上长的、地里生的、水里游的春日美味还有很多,它们都是大自然的馈赠。把美味吃进肚子里,吃的是一盘春意,把味道留在舌尖上,留的是一份记忆。

猜你喜欢

梭鱼榆钱荠菜
春吃开冰梭
荠菜入饺春味鲜
荠菜的生存策略
梭鱼TLR18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荠 菜
榆钱花花开
荠菜青
名人怀念的美食——榆钱
采榆钱
榆钱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