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焕发桑蚕丝绸新生机的重要抓手
——访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桑蚕产业创新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王震海

2023-05-30李昕

优质农产品 2023年4期
关键词:王震桑蚕桑树

文︱李昕

3 月18 日,在中国品牌建设丝绸桑蚕品牌集群2023 年成员大会上,随着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原农业部党组成员、中央纪委驻原农业部纪检组组长、中国品牌建设丝绸桑蚕品牌集群主席朱保成与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会长黄竞仪手起绸开,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桑蚕产业创新工作委员会正式揭牌,这无疑使发展潮流正在涌动的桑蚕丝绸产业有了重要的工作抓手。

众所周知,我国自古以来,没有哪个树种能同桑树一样,既满足了人们衣食住行医等多种需求,又承载了中国上千年的农耕历史文明,这在众多产业中极度少见。桑蚕丝绸产业不仅极具中国特色,而且还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主导国际市场兼具国内国际双循环特征的绿色循环产业,做大做强桑蚕产业,符合“大食物观”的发展思路,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我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桑蚕产业创新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了,它成立的意义是什么?成立后要开展哪些工作?这些工作对我国丝绸桑蚕产业的发展壮大又有何作用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工作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王震海。

王震海赴新疆调研

唤醒沉睡千年的桑蚕丝绸产业

王震海说,我国是桑树原产地和丝绸发祥地,也是全球最大的蚕桑丝绸生产国、出口国。自五千多年前,蜀人的祖先、第一代古蜀国国王“蚕丛”开始教导人民种桑养蚕起,勤劳的华夏先民便将农桑视为立国之本,对“桑”这种植物总是有着特殊的情怀。他们逐渐学会引种栽培、采叶养蚕、缫丝纺织、印染提花,追溯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我们的先祖与桑树相伴,孕育的桑树文化已根植于炎黄子孙心田。

近年来,蚕桑丝绸产业在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和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2019 年,我国桑园1200 万亩,柞树场1300 万亩,丝绸工业年产值1500 亿元,蚕茧和生丝产量占全球80%以上。“东桑西移”成效明显,中西部地区蚕茧、生丝产量占全国75%以上,东部地区形成了一批丝绸特色集群和知名品牌;蚕桑品种选育、家蚕病害防治、工厂化养蚕、自动缫丝等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蜀锦、宋锦、云锦、缂丝等传统丝绸工艺技法得到传承和发扬,丝绸文化影响力有所增强。

但是,为什么说这个流传千年的产业“陷入沉睡”了呢?“实际上,我们国家现在的丝绸桑蚕产业还谈不上是一个成熟的产业。”当提到产业发展时,王震海遗憾地说。

当农业生产从对量的追求逐渐向着对质的追求所转变,优质的农产品也逐渐向着品牌化的方向发展,“品牌农业”成为农业精品的象征。然而当我们试图为某一个农业产业塑造品牌时,有一个前提条件不可忽视,即该产业已经发展得比较发达,这体现在产品品质、产业链成熟、市场稳定等,这时产业的发展才有可能够上升到品牌的层次。

王震海解释:之所以说桑蚕丝绸产业尚未成熟,主要原因是其原料与市场之间存在着一些问题。近年来,在集群成员赴全国各地进行产业调研时发现,自20 世纪起,由于全国各省城市化、工业化进程逐渐推进,农业用地减缩,同时粮桑争地问题逐渐凸显,我国桑树种植面积、蚕茧产量一再缩减,这使原料供给侧出现了问题。

而在市场方面,则是丝绸市场不稳定,价格大起大落,影响了种植的积极性。丝绸桑蚕是一个古老的产业,这不仅体现在其年代久远,还体现在产业的生产模式落后、集约化程度较低、丝绸制造关键技术装备进步缓慢、创新设计能力不强、产业链条单一、品牌建设滞后等问题比较突出等方面,这些因素势必会使得产业的抗风险能力较差,产品价格浮动大。加之全球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国际产业和贸易格局调整,增加了产业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性。这些问题使得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桑蚕丝绸产业在衰退的洪潮中慢慢“沉睡”。

因此,以增加桑树种植面积、丰富产品种类、拓宽产业链等方式,为产业打实根基,把产业做大做强是发展丝绸桑蚕产业的当务之急。目前丝绸桑蚕产业的企业主要是小微企业,其生产、创新、科研及抗风险等能力均有待提高,想要做强产业首先需要扶持企业,企业做好了,才有更多的人、更大的力量来推动产业的发展。

王震海表示,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以下简称中国优农协会)为我国优质的农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是农业产业及品牌农业的“孵化器”。工作委员会作为协会的分支机构,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协会的平台优势,解决原料与市场的问题,而且在协会的带领下,紧随国家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脚步,及时获取相关政策信息,做到精准扶持企业进而推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工作委员会的成立将对丝绸桑蚕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科研、增产、话语权”,产业发展的三大方向

集群自2019 年成立以来,为推动桑蚕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也为成立工作委员会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从前农民种桑树,主要是为了卖桑叶,桑叶饲喂家蚕,吐丝制成丝绸。而丝绸十分珍贵,价格高昂,在棉麻等一众布料中受众并不广泛,而且即使大量丝绸远销海外,由于中国丝绸没有响亮的品牌,在国际上没有话语权、定价权,因此销售的价格也总是不达预期,久而久之,农民对种桑养蚕的热情也出现了减退。

丝绸桑蚕四个字常常像固定搭配的连在一起,使得这条简单的生产线显得极为自然,然而从现代发展的角度来看,丝绸蚕桑产业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制造、商贸流通、文化创意等多个领域,聚集了大量中小微企业、农户、商户、合作社等经济组织,是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典型。

王震海表示,增强桑蚕丝绸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增加桑树种植面积,从源头增加产业产能拓宽延伸产业链,以及加强中国丝绸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夺回话语权,是丝绸桑蚕产业发展的三个大方向,这是集群前期工作的着手点,也是工作委员会现在工作的发力点。

规划设计并推动国家桑蚕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的筹建、申报工作,是增强桑蚕丝绸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解决方案。据了解,近年来集群分别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浙江凯喜雅国际股份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建设高效的产学研转体系,推进国家桑蚕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的申报与建设和桑蚕学科重构,推动桑蚕丝绸行业朝科技化、多元化、绿色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同步增长。朱保成主席曾在工作报告中指出,建设国家桑蚕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是落实国家科技创新重大战略任务部署,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行业内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培育和发展提供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为支撑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战略引领作用,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将技术创新中心喻为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实验室,那么产业园区就是将这些新技术落地、推广的大本营。在推动打造国家桑蚕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促进产业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同时,集群与新疆建设兵团向南发展办公室、科研院所及相关桑饲料龙头企业共同发起,在新疆建设面积100 万亩的综合性国家桑蚕产业园区。

为什么要把产业园建在新疆呢?“新疆是丝绸之路上的必经之地,丝绸之路上怎么能没有丝绸桑蚕呢?”王震海说,“我们要用桑树唤醒丝绸之路。”当然,从政策的角度来讲,将产业园建在新疆是积极响应国家“东桑西移”工程的举措。2006 年以来,国家开始实施“东桑西移”工程,把蚕桑基地和初级茧丝绸加工的中心移向西部地区。

十多年来,我国蚕桑业的分布格局悄然改变。数据统计,西部蚕区蚕茧产量在全国的占比由2001 年的35%增长到2020 年的79%。“东桑西移”正逐步完成,蚕桑产业开启了新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王震海(二排左二)参加国家(新疆)桑蚕产业园岳普湖园区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另一方面是利用荒地,土壤改良。这100 万亩的产业园区实现了在耕地之外,利用荒漠化土地、盐碱地和尾矿地植桑造地,使原本无法耕种的荒地产生了新的价值。同时,产业园还推进培育一批食品、茶、饮料、酒、食用菌、饲料等领域的骨干企业,提高桑和蚕丝资源的开发应用,加快桑叶、桑果、桑枝开发,为消费者带来了桑叶茶、桑葚汁、饲料桑等多元产品,做到了坚持立桑为业、多元开发,深入探索多元化发展新模式新业态。

利用荒地,种桑养蚕,生产多元产品,就是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既要向耕地要粮食,又要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向林、草、水等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推动食物供给由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这与树立大食物观的发展理念高度契合,从一定意义上讲,植桑就是种粮,发展丝绸桑蚕产业对保障粮食安全、食物安全、国家安全意义重大。产业园区的建立在促进桑蚕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构建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丝绸桑蚕产业运营模式,对产业的大规模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根基。

“目前,我们还在申报筹建国际桑蚕丝绸促进会,为我国的丝绸桑蚕产业争夺国际话语权。”王震海说。作为全球蚕业第一大国,我国的蚕茧、生丝产量均约占全球的3/4。明明是产量第一大国,为什么却没有掌握国际话语权呢?

这是因为,中国的丝绸还没有响亮的品牌,不少国际大牌丝巾都以中国丝绸为原料,可是有多少消费者是念在其原料是中国丝绸而购买的呢?没有话语权就没有定价权,那么在产品出口时又如何保证企业、农民的利益呢?因此搞科研、创增产与争夺话语权,将是产业发展的三大方向,也是工作委员会未来开展工作的三个大方向。

6 个产业,焕发桑蚕丝绸新生机

“在工作过程中,我总结出了这么一句口号——桑蚕丝绸新生机。”王震海解释道,虽然只有短短7 个字,却包含了6 个分支产业,这是工作委员会未来工作的具体方向。

桑,即饲料桑。桑叶干物质中粗蛋白含量为16%~30%,可与“牧草之王”苜蓿一较高下,是名副其实的蛋白质饲料。发展饲料桑,对于饲料蛋白质替代有重大意义。

蚕,即工业化养蚕。工业化生产不仅改变了滞后的生产模式,还能生产出大量标准化的产品,为拓宽丝绸市场奠定基础。

丝绸,即国际话语权。作为高标准高产量丝绸产品的第一生产大国,中国有必要拿到丝绸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定价权。让全世界享用中国丝绸的同时,为丝绸市场夺得中国地位。

新,即开发新产品。桑树全身都是宝,前期研制推出的桑茶、桑面、桑酒等已经为消费者所熟知,开发新产品不仅是扶持企业发展的有效方式,还可以延伸产业链,加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

生,即生物制品。桑蚕产业在生物医药、功能食品、再生纤维、蚕丝蛋白、医疗器械等方面均有广阔的发展空进。这些方面的研究不仅可以带来较高的经济价值,还能为产业发展吸引一批高精技术人才。

机,即农用机械。规模化种植配套全程机械化作业,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研发桑树种植全程机械化农机设备,对产业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品牌建设丝绸桑蚕品牌集群成员大会上,工作委员会甫一成立即与新疆岳普湖县政府签署了关于共同打造“国家桑蚕产业园岳普湖园区”的战略合作协议,率先在新疆岳普湖县建立15 万亩的产业园区,预计开展土壤改良、沙漠治理、桑树品种培育、桑树种植技术推广、桑全程农机设备研发、丝绸桑蚕文化科普教育等多方面工作。

“其实,成立工作委员会还有一个原因。”王震海告诉记者,在赴新疆调研时,他们发现当地农村有很多优质的农产品,一直以来,农民只懂种地,不懂营销,更不知道什么品牌赋能,质量那么好的农产品都被低价收走,但到了市场上,真正识货的消费者并不多,导致农民得不到好处,产品价值也没有被发挥出来,实在可惜。

“作为中国优农协会的分支机构,如果我们可以通过协会的平台,把桑树种到哪儿,就把哪儿的优质农产品‘带出来’‘推出去’,这样既可以挖掘更多的优质农产品,又能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王震海说。

猜你喜欢

王震桑蚕桑树
马桑树儿搭灯台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桑树变身增收“摇钱树”
“要是”的作用
夏秋用双限性桑蚕品种“蜀芳×川白”的育成
提高桑蚕一代杂交种杂交率的方法和措施
抢着去边疆的王震
“办”“为”和解
奶奶家的桑树
桑蚕 广西“天虫”占全国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