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边塞诗中的人物形象及情感探析

2023-05-30陈春燕王波平

文学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边塞诗情感体验人物形象

陈春燕 王波平

内容摘要:边塞诗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其中征人、敌寇和思妇最为典型。综观人物形象,情感丰蕴,感叹边塞生活凄苦,于抗敌具备信心,始终满怀爱国之情。把握和理解边塞诗情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关键词:边塞诗 人物形象 情感体验 人物理解

边塞诗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魏晋流传,至唐代发展到顶峰,盛唐有边塞诗派。阎福玲《边塞诗及其特质新论》认为:“边塞诗是一种以历代的边塞防卫为前提和背景,集中表现边塞各类题材内容的诗歌”,它是时代兴衰的见证者。小学语文边塞诗,聚焦在唐宋,书写着曾经的边关故事,记录着边疆战士高亢嘹亮的战斗之声,高扬着“国防”“爱国”主题。

语文教材中的边塞诗,最感人的莫过于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典型而鲜明,有征人、敌寇和思妇等。理解边塞人物,可以感知边塞环境的艰苦、感受抗敌的信心和感悟爱国的热忱。

一.教材中边塞诗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是研究边塞诗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小学语文边塞诗人物形象众多,其中征人、敌寇、思妇最为典型。征人,在沙场上是英勇无畏的,但“每有笛声起,中有泪中人”,他们又是孤苦无奈的;与征人相依存的是思妇,思夫苦、苦思妇;而征人和思妇面对的则是强悍凶狠的敌寇,敌寇落败惨状明显。

(一)征人。有勇猛非凡的将领,有普通的士兵,还有被迫服役的士卒。当然,战争势必造成人员的伤亡,英勇无畏的征人在战场上面临的是生死的威胁;当他们长期驻守边地时,或多或少地有了思乡厌战情绪;然君命难违,保家卫国是压在他们肩上的重任,此际,征人是孤苦无奈的。

一是征人英勇无畏。边塞诗塑造了一批卫国杀敌、英勇无畏的将士。如“飞将军”李广骁勇善战,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馬度阴山”。除“飞将军”外,卢纶笔下的将军勇武警惕:“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他们都是征人英勇无畏形象的代表。主帅用命,勇士报国,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他们同仇敌忾,有着奋战到底的决心,必要时身手敏捷,乘胜追击,“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也不怕牺牲,为国效命,“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他们慷慨从军,奔赴沙场,“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二是征人孤苦无奈。将士离家迢迢万里,心中难免有不平,思乡之情是无处不在的。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写征人望乡:“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一则说明思乡之情无处诉说。塞上笛声起,勾起征人浓浓的乡愁,他们辗转反侧在漫漫长夜,撩发的思乡之情却无法诉说。二则表明久战未归。苦于思乡,怨于久战。面对无休止的战争,征人或许对战争有着厌恶的情绪,但也只能深藏心底。三则显示君命难违。战事紧张,没有别的选择只有奔赴战场。战火未熄,征人更是“忠孝两难全”,心中一定苦闷加哀怨。李益另有《从军北征》:“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

(二)敌寇。边塞诗中将边疆地区入侵汉地的少数民族,如胡人、单于有时统称为“敌寇”。边疆地区民族交往中产生矛盾难以避免,针对外敌入侵,远戍边疆的征人属英勇可爱,令人敬佩,而在边境制造不安、侵扰来犯的敌寇则是可恶刺眼的。

一是落魄挫败的败寇形象。“南有大汉,北有强胡”,中原大地周边历来都有虎视眈眈的入侵的敌人,中央王朝自不会任其入侵蹂躏,征战不可免。如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将军带领战士戍守边疆的场面,敌寇望而生畏,受挫不敢再越过阴山来犯。又如《从军行》:“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将士们斗志昂扬击退敌军,尤其“破胆”二字尽显敌军落魄的形象。再如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诗中有对敌人的蔑视,透露出了将士英勇无畏的气概。在月黑风高的晚上,敌人狼狈逃跑,给读者留下的是极其落魄的形象。

二是强悍凶狠的入侵者形象。豪放的胡地风俗造就胡人自小勇猛剽悍、能骑善射,中原列国常常受敌人侵扰。如王维《陇西行》:“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一“围”字凸显形势严峻,可见匈奴是个强敌。又李白《从军行》:“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仍是写外敌入侵之情形,敌人多次来犯,只让人极其痛恨。再如高适《燕歌行》:“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事紧逼,敌人更是来势汹汹。边塞诗虽少有敌寇形象,从此侧面可知其强悍凶狠。

(三)思妇。思妇主要是指思念丈夫外出远征的妇人。男子被征入伍,离家难归,或战死沙场,这给家中妻子带来极大的痛苦。她们独自承担生活重担,命运悲惨,还要饱受相思之苦,可谓思断愁肠,形象真挚动人。

一是命运悲惨。相思已是苦,更何况“长相思”,留守的思妇难逃悲惨命运。其一,别离难重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年轻力壮男儿被征远战,归期未知,也许一去便是死别。其二,空床难独守。“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足见战事对思妇生活和情感的伤害。其三,生活难改善。征夫戍边,留下柔弱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女,生活的重担无疑落到了妻子的肩上。“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杜甫《石壕吏》),男儿战死沙场,妻儿遭受灾难。留守的孤寂,相思的痛苦,生活的艰难,塑造的是命运悲惨的思妇形象。

二是思断愁肠。“经春历夏无消息”,是思妇日常思夫的真实写照。一是思念。“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金昌绪《春怨》),思妇梦里是那思念已久的人。二是担忧。“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战事频繁,有的人甚至生死未卜。常年的等待,思妇更是难解愁颜。三是孤寂,皇甫冉《春思》:“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思妇怀愁思入睡,但即使是孤寂也没有消磨她们对爱情的守候。也只有夫归日,才足以慰妇人愁肠。

二.教材中边塞诗的人物情感

小学语文边塞诗的人物情感丰富,涵括三方面内容:描绘了边塞自然环境,悲慨边塞的凄苦;记录着高度的民族自信,高扬抗敌的信心;洋溢着浓烈的爱国热忱。

(一)感知边塞凄苦。边塞诗多描绘边塞风光,虽风光雄奇壮丽,然而于将士而言却是无心欣赏,甚至是苦寒而冷峻的。虽有沙漠壮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风光无限,壮阔而雄浑;也有孤城愁境:“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苍茫无际,凄凉而压抑;更有边地苦寒:“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孤苦无限,凄冷而伤感。边塞自然环境艰难,将士的内心情感坚定,愈知边塞生活的崇高和壮美。

一是边塞环境艰苦。边塞虽有风光壮丽,却又是环境恶劣的苦寒之地。如王维《使至塞上》描写了边塞雄奇壮丽的日落景象,“孤烟”也是一道风景,直如诗人“单车”和将士“孤守”。又如王昌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水寒”而“风似刀”,塞外是枯旷苦寒的。再如岑參《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边塞狂风怒号,斗大乱石满地走,足见边塞环境恶劣。

二是战士生活孤苦。战争给战士的生活和精神带来极大的痛苦。首先,苦于战地。气候恶劣多变,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奇寒天气说来就来。战斗环境孤寂,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给人压抑荒凉之感。战地骸骨白。王昌龄《塞下曲》:“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战场遗迹白骨森森,令人触目惊心。其次,苦于思乡。战士久戍未归,思念家乡,“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清代黄白山《增订唐诗摘钞》说:“沙飞月皎,举目凄其,下此而闻笳声,安有不思乡念切者。”夜闻芦笛音,只觉思归心切。“思乡”成为戍客情结,如李白《关山月》:“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思归不能归,只面露愁苦。又如李白《塞下曲六首》:“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一片苦寒里,更闻竹笛音。边塞凝聚了古今无数征夫的思乡泪,乡愁在征夫的心中长久横亘。最后,苦于思亲。有亲人在的地方便是故乡,身处他乡,最让人牵挂的便是亲人。思家人,如岑参《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远身边塞,亲人是他们内心的牵挂。思夫君,如金昌绪《春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丈夫久戍未归,妇人只能梦中相会。思妇愁苦莫如李白《关山月》:“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对面的丈夫何不在叹息呢?离家别亲之苦或许直到战争结束才能到头吧。

(二)感受抗战信心。唐代保家卫国情绪豪迈而高涨。虽边患不断,但维护边关稳定和国家安定,却是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想和潮流,音调豪迈而慷慨,“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一是必胜的信心。唐朝强大的边防更给了将士们巨大的精神力量,对于侵扰游牧民族,将士都怀着必胜的自信心。如卢纶《塞下曲》,单于仓皇而逃,将军乘胜追击,此时气概豪迈,自信洒脱。又如《哥舒歌》:“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关外敌人畏缩,与卢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再如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豪言壮志铿锵有力,正是战士自信豪迈的战前宣言。二是建功立业的豪情。唐朝仕途两条:或科举考试,或军功授爵。唐朝边战不断,文人希望能通过立战功走上仕途,唐朝边塞诗常常抒发着建功立业的豪情。陆游说:“但忧死无闻,功不挂青史”,为能够求取功名,很多文人纷纷投笔从戎,像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战事当前,弃文从武更能为当世所用。又如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望,窗间老一经”,笔下亦抒发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决心。还如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一心只想挥刀杀敌、驰骋沙场。三诗殊途同归,建功立业的豪情溢于字里行间。

(三)感悟爱国热忱。小学语文边塞诗与爱国情相辅相成,文学价值深远,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面对民族危机和忧患,既有“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义士献身,也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忠臣忧心。忧国忧民情怀深切,边塞诗更能感知蕴蓄其间的爱国热忱。

其一,精忠报国。唐代李延寿《北史·颜之仪传》:“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古代文人将忠君报国当做自己的最高理想,在他们心中,忠君就等于爱国。李贺《雁门太守行》:“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为报君恩,奋勇作战,视死如归,爱国将士的形象呼之欲出。骆宾王《从军行》:“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透露着对中央王朝的拥护爱戴。戴叔伦《塞上曲》:“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一去不复返的豪言壮语正是壮士爱国之切的体现。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歼灭敌人、平定边患是国家和将士的共同心声。

其二,心系国运。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爱国观念自古就有,尽管时代与阶级不同,仁人志士用行动表现了其心系国运的爱国情怀。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百姓绝望而诗人沉痛,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自然流露。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以一反问句揭露黑暗的现实社会,有对当朝统治者的讽刺,对统治者迟迟不收复失地的悲愤,以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常年战乱,百姓生计如何?曹松《己亥岁感事》:“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现实是生灵涂炭、血迹斑斑的。战争给百姓造成深重的灾难,在表达对百姓同情和痛心的同时,流露的是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及浓浓的家国情。

参考文献

[1]杨雪莹.小磨诗坊.边塞[M].崇文书局,2019.

[2]杨智.浅谈《诗经》中的“征人”形象[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2):39-41.

[3]司海迪.论唐诗中的思妇形象[C].曲阜师范大学,2010.

[4]蔡喆.从“胡”的词义变化看汉代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12):86-88.

[5]于永军.流淌在边塞诗中的家国情怀[N].中国国防报,2020-11-23.003.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重点课题“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古诗题材研究”(编号:2021A045)、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民族教育协同创新中心课题“小学古诗专题研究”阶段成果。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王波平为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边塞诗情感体验人物形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谈音乐欣赏活动中学生情感体验的激发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
注重体验,促进成长
论中唐边塞诗
唐代边塞诗里的情长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