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潇水流域瑶族村寨民间信仰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2023-05-30谷显明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民间信仰瑶族

摘要: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迁徙民族,在长久的迁徙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信仰。这些精神信仰中包含着瑶族的兴起以及民族的历史记忆,是瑶民认同瑶族同胞的重要标志,同时引导着瑶族社会的文明走向以及社会规约的形成。瑶族精神信仰主要内涵包括道德观念、原始信仰、远祖崇拜三个方面。受到发展历史、迁徙经历以及生存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瑶族村寨的瑶民精神信仰呈现出神秘性、共生性、世俗性、民族性的特点。当前,瑶族精神信仰依然对瑶族村寨社会产生着规范引导作用,影响着瑶族村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以及瑶民精神修养。

关键词:潇水流域;瑶族;民间信仰

中图分类号:I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23)01-0114-08

潇水位于南岭山脉北麓的湖南永州境内,是长江流域洞庭湖水系湘江的东源干流,自古以来是中原通往两广的交通要道,也是族群南北迁徙的主要通道。瑶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山地民族,其分布区域较为广阔,东起广东南雄,西至云南勐腊,北自湖南辰溪,南迄广西防城,境内山脉纵横交错,山峦叠嶂起伏,瑶族山民在这些山麓坡地游耕定居,其中大多数聚居在湖南、广东、广西交界的五岭南北地带。位于南岭北麓潇水流域的瑶族先民,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后来蚩尤部落被炎黄部落联盟战败,其中一部分从中原南迁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史书上称之为“三苗”。《战国策·魏策》云:“三苗之地,左有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其活动范围在今湖北、湖南、江西一带。商周时期,原三苗居地各部族被称为“荆蛮”或“蛮荆”,秦汉时期居于湖南境内的蛮夷族群称为长沙蛮、武陵蛮。从东汉末年至三国、魏晋数百年间,长沙蛮、武陵蛮受战乱影响沿湘、资二水南迁,便出现“零陵蛮”“桂阳蛮”“邵州蛮”等族群。据瑶族《过山榜》等有关史料考证,春秋战国时期潇水流域一带的零陵郡已成为瑶族先民的主要居地,至隋唐逐步形成史称为“莫瑶蛮”的瑶族共同体,主要分布在都庞岭、萌渚岭、九嶷山一带,呈现大分散、小聚居分布格局。目前,流域内瑶族共有61.6万人,占永州市少数民族人口的98%,占湖南省瑶族人口的80%,其中江华、江永是湘南地区汉语支瑶族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千百年来,潇水流域瑶民长期在此休养生息、生产生活,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精神信仰,既体现作为瑶族一份子的民族文化特质,同时反映出作为瑶族一个支系的文化特质。

一、潇水流域瑶族村寨的民间信仰形态

(一)道德观念

1.族群观念

瑶族在不断的迁徙融合中,因族群源流、地理环境的不同,其在称谓、语言、习俗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但也有着共同的民族记忆和族群观念。诸如关于瑶族起源的盘瓠神话,在各瑶族地区广泛流传。瑶族民众将盘瓠写上族谱,编入《过山榜》《开山公据》,还将《盘瓠传说》编成《盘王大歌》等,反映瑶族对盘王先祖的崇拜。时至今日,盘瓠一直是瑶族众多分支的共同始祖,潇水流域一带瑶族地区每年举行“盘王节”,这种祭祖仪式正是瑶族祖先崇拜或者说族群观念在现代的延续。胡耐安的《广东券牒》记载:“宫女生长六男六女。王闻之喜,敕赐各姓:盘、沈、包、黄、李、邓、周、赵、胡、唐、雷、冯。高楼酬赏,各补官爵。永晓世务,今耕山田。”瑶族十二姓本是同源一家,这决定了瑶族历史记忆中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这种族群认同感虽经时代变迁但仍传承至今。位于潇水流域的江华地区同样流传着类似十二姓瑶人传说,即瑶族中一直广为流传的十二姓瑶人“渡海神话”。族群历史记忆深深印刻在各地瑶民心里,从而凝聚起各地瑶民的族群认同。潇水流域瑶族社会还创建了一套“还盘王愿”仪礼,表达瑶民对盘王先祖的尊敬,凸显瑶民对盘瓠先祖的认同,传达出“天下瑶民一家亲”的族群情感。时至今日,分布在各地的瑶民虽历经长期的迁徙融合和动乱变迁,但他们的内心世界依然保存着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族群观念。

2.婚恋观念

瑶民的婚恋观念和汉族传统的婚恋观念有较大区别。瑶族虽然讲究媒妁之言,但更崇尚自由恋爱,如潇水流域江华地区的瑶族青年男女会通过对歌传情、“拿篮子”等习俗来选择婚恋对象。在整个婚恋过程中,瑶家青年男女从相识到结合要经过对歌、会歌堂、坐歌堂、求婚、看家、送日子、坐离娘月、吃鞋子饭、哭嫁、入郎家等一系列婚嫁形式。在恋爱环节,“对歌”成为瑶家青年男女恋爱的独特方式。经过几次对歌互诉爱慕之情,瑶族姑娘小伙就会互换定情礼物,进行别开生面的“拿篮子”。经过多次一拿一送,双方便有了感情基础,瑶家小伙便可以到姑娘家求婚。一般通过这种形式结合的男女,双方家里都不会刻意阻拦。相对于汉族而言,瑶族男女婚恋更自由更大胆。汉族一般以男娶女嫁为主,男方入赘会遭受一定程度的歧视。而瑶族完全没有这种尊卑观念,他们认为男娶女嫁或女方招郎入赘都是同等的。在潇水流域江华过山瑶中,女子往往社会地位较高,男方入赘比例也高于汉族。“盘瓠传说”使瑶族形成了以“从母居”为主的婚姻规制,同时也存在“从父居”和“两边局”模式。高山瑶男方入赘往往具有“男从女姓”“上门女婿”“两边走”三种形式,主张男女平等,不会歧视入赘女婿。另外,男娶女嫁模式中嫁出去的女方可繼承财产。两种婚姻形式怎样选择都是视各自家庭情况而定,这样比较好地解决了家庭子女性别不平衡局面,年轻夫妇对两边都负有赡养义务。

3.两性观念

瑶族两性观念相对开放。首先,体现在男女平等上。瑶族男女在结婚之前都有进行自由社交的权利,并不会因为性别原因而产生社交障碍。瑶族地区二月初一的赶鸟节,可以说是瑶族青年大型的社交场面。在瑶族日常生活中,青年男女之间互生好感,互相打招呼、试探对方的情谊与才华都以对歌的形式出现。男女双方通过对歌相互了解情况,互相倾诉爱慕之情,用歌声沟通彼此信息,传达彼此的情感,表达对美好爱情和生活的向往。“以歌为媒”是瑶族原始性自主婚恋的表现,依顺天性的自由情爱也孕育了深厚的纯情。在相互对歌的过程中,男方有追求的权利,女方也有选择的权利。潇水流域瑶族爱情歌谣反映瑶族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成为青年男女之间两性观念的真实写照。同时,“会歌堂”又是另一种社交途径,分为客来歌堂和婚嫁歌堂(坐歌堂)。客来歌堂一般是外村来客时,在晚上会举行一种对歌活动,多是男客女陪、女客男陪的模式。通过“坐歌堂”对歌方式,互相了解情况,互诉爱慕之情,一旦达到情投意合,便互赠信物即为订婚。婚嫁歌堂则是瑶族女子出嫁前两天时,在家中设歌堂,采取男女对唱的模式。两种歌堂都比较自由,充分体现了男女平等。另外,某些瑶族山区在一夫一妻婚姻制度内,会默认婚外“情人制度”,夫妻双方不干涉各自在外寻欢,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瑶族两性关系之自由。在瑶民看来,纵然在婚姻体制内互相尊重,因而不会以家庭和婚姻来制约对方,给予双方最大的自由。

(二)原始信仰

1.自然崇拜

人类自然崇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它是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条件下,早期人类面对强大的自然力量而产生的一种原始信仰[1]。在原始先民看来,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背后皆有神灵支配,而且总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于是便形成“万物有灵观念”。古代先民对自然认识不足,对于树木花鸟、高山大川、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自然物无法解释,甚至产生恐惧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先民们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是由相应的神灵来操纵的,于是便想象出各种被人格化的自然神灵,自然崇拜便成为远古先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南岭山区的瑶民大都居住于山林之中,与自然界接触更多,对自然的依赖更大,所以对自然环境保持着敬畏心理。在他们看来,山有山神、水有水神、林有林神、火有火神,稻谷生长有“谷神”来控制,风起风止有“风神”来决定。自然崇拜的实体多为日月星辰、山林川泽、风雨雷电等,甚至古井、老树、巨石等自然物也被赋予神秘的力量。如江华瑶民砍伐树木时,要压一块钱币在树旁,当作是给山神的酬谢,希望能得到山神的谅解,不要因他们砍树而和他们计较。在潇水流域一些瑶族村寨,为了让自家孩子好养活,瑶民会让孩子认一棵树或者一块石头做“干娘”“干爷”,逢年过节带上酒肉前往跪拜,以求得超自然力的保佑。可见,这些自然物被演化为自然神,成为人们崇拜祈求的对象,经过长期的演化进而形成与之相关的祭祀仪式。

2.动物崇拜

江华瑶民的信仰崇拜中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动物崇拜,即对某种动物的尊崇。在瑶族的族源传说中,瑶族的祖先是一只龙犬,即盘瓠。据盘瑶系统各支系民间流传珍藏的古籍《评皇券牒》记载,中国古代评皇受到高皇侵犯,评皇贴出皇榜告示,如有谁能杀退高皇,愿将公主嫁与他为妻。在当时无人敢于前往的情况下,评皇的一只名叫“盘瓠”的龙犬踊跃揭下皇榜,只身漂洋过海到达高皇国,将高皇咬杀后含首级回到评皇殿前。龙犬盘瓠因杀敌立功被招为驸马,与公主婚后出走南山生下六男六女,评皇召见并分别赐予姓名及爵位,便传下十二姓瑶人。这些族源传说决定了瑶民对犬敬重有加,因此潇水流域一带瑶族存在禁食狗肉的规制。瑶族地区中还存在有“狗取谷”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大地上发过一次大洪灾,淹没了庄稼村庄,谷种也被冲走。但是狗会游泳,当洪水退尽,人们发现狗尾巴上还有几粒稻谷,于是拿来播种,循环往复,瑶人终于重新种植上了稻谷。因此,瑶民“尝新节”中要先敬狗,等狗吃过了再敬奉祖公,六月初六酬狗以谢取谷之功。在潇水流域一带还有“牛王节”,作为瑶家重要家养畜力的牛在瑶民心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在牛王节这天,家家会给牛以较好食物,祈愿保佑耕牛无灾无难,六畜兴旺。不仅如此,瑶民对为自己生活做出贡献的动物都普遍敬重。

3.鬼神崇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鬼与神是不同的生物状态。鬼是各种生物死亡后产生的现象,法力大小不一,往往比神要小,甚至某些鬼魂还怕人等阳气充足的事物;而神泛指神仙,是天生存在或者各种生物通过修炼达到的一种具有种种非凡法术神力的状态[2]。鬼神崇拜在中国社会中比较普遍,无论是汉族还是瑶族,在近代科学兴起之前,几乎都认为人死后会有灵魂存在。这种说法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式微,但在许多农村地区还有流传。潇水流域地区的瑶民普遍认为,鬼有“善鬼”和“恶鬼”之分,“好鬼”就是普遍所认为的祖先神灵,而“恶鬼”就是害人的鬼也就是所谓的鬼,这些都是基于人死后灵魂不灭而提出来的。这种对鬼魂的崇拜,在瑶族的丧葬仪式中体现得最为浓厚。潇水流域地区瑶族丧葬仪式多种多样,对于不同的死者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同时,由于瑶族宗教信仰受到道教的影响,在祭祀时会祭拜道教神系。道教的“三清”、玉皇等神袛往往和瑶族的神袛盘王、社神等同案供奉。在潇水流域的瑶族居住地区,现今还能看到许多彩绘神像,在使用这些神像之前要经过师公请神,以后不用这神像时也要经过师公送神。瑶民在这些方面的讲究,充分说明对鬼神的敬畏与尊奉。

(三)远祖崇拜

1.盘王始祖崇拜

潇水流域的盘瑶所信奉的祖先神为盘王,瑶族世代都记得“盘王始祖随身带,木本水源不可忘”的遗训[3]。信奉盘王的瑶族地区普遍流传有一部史歌——《盘王大歌》,这部史歌可以说是瑶族的“百科全书”,囊括瑶族族源、历史、神话、宗教等方面。《盘王大歌》是由师公在“还盘王愿”仪式和“盘王宴席”中吟唱来感谢瑶族先祖盘瓠、赞颂盘王始祖的诗歌。瑶族子民不仅信奉盘瓠是瑶族祖先,还以是否信奉盘王为标准确定十二姓瑶族同胞,可以说盘王始祖崇拜是瑶族精神团结的纽带,是瑶民血脉里不可摧毁的信仰。潇水流域地区瑶民口口相传,他们的祖先盘瓠因杀敌有功,迎娶高辛氏三公主为妻,生下六男六女,盘瓠老后,他们互相婚配,繁衍生息,才有了此后的瑶族子民。而在瑶族流传的“渡海神话”中,更是提到十二姓瑶人渡海遇到暴风雨,于是所有人跪在船头祈求盘王始祖法力无边驱散风暴,后风暴果然停止,瑶人看见陆地。《十二姓瑶人游天下》记载:“船头许下盘王愿,许下良愿保人丁,盘王圣帝开恩典,定下辰时船拢邊”,从这些传说中不难看出瑶族人民对他们先祖的敬重与感激。在广大瑶族聚居地区建有盘王庙,每年或隔年举行盘王祭祀活动,其中“还盘王愿”是瑶族祖先崇拜的典型表现。在盘王节中,瑶族人民通过歌唱及长鼓舞来纪念始祖盘王。尽管祖灵观念随着社会发展发生相应的变化,但祖先崇拜作为一项重要祭祀活动一直流传下来。

2.英雄人物崇拜

在潇水流域瑶族的远祖信仰中,还存在对历史英雄人物的崇拜,这些人物大多是劳动英雄或者是为历史做过巨大贡献的英雄人物。瑶人根据这些人物的历史贡献,并加以自己的想象,使其成为瑶族信仰系统中的神性人物。在瑶族社会中,有一个历史英雄人物在《盘王大歌》中经常出现,即唐王唐和。对于谁是唐王,学界具有很多种解释。胡铁强、陈敬胜在《族群记忆与文化认同》一书中提出,瑶民口中的唐王实则为领导瑶民起义的义军领袖唐和[4]。在《盘王大歌》“唐王出世”一章中提到:“唐王出世连州庙,金漆台盘银焊边。”由此可见,在瑶族记忆中唐和被设定为一个带有神性的英雄人物,反映瑶族子民对于自身利益的要求和敢于反抗的精神。另外,在潇水流域平地瑶地区,相传瑶族英雄李仁基为反抗外来侵略,英勇战死在沙场,瑶族人民为了纪念他,尊称他为仁王,为他建庙宇,塑其法像供奉,每三年举行一次大型仁王悼念活动。除此之外,瑶民还把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编成歌谣,寄托对英雄人物的崇拜或纪念。瑶民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祭拜,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民间自发的文化行为,并且深入到瑶族社会生产生活中内化为人们的信仰崇拜。

二、潇水流域瑶族村寨信仰特点及形成原因

(一)瑶族民间信仰的主要特点

作为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瑶族历史悠久,上可追溯至黄帝蚩尤时期。蚩尤败于黄帝之后,残部于江汉、江淮、洞庭一带形成三苗集团,逐渐发展成今天的瑶族。但由于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信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因此瑶族先民不断遭到封建统治者的驱逐,向中国西南偏远地区流亡迁徙。在瑶族史诗《评皇券牒》中就有“逢山食山,逢水食水,有山砍山,有田种田”的文字记载。瑶族民间信仰受发展历史、迁徙经历以及生存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神秘性、共生性、世俗性、民族性等特点。

1.神秘性

潇水流域一带的瑶民大多生活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之上,山高林密充斥着阴森的神秘生存环境伴随着瑶民生活始终。由于地处内陆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瑶民对许多自然现象不解,自然而然将其想象为怪神使然,从而增添许多神秘性。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沅、湘之间好巫风,瑶民先祖曾在此一带活动,也受到神秘浪漫的巫风影响,至今其祭祀仪式“跳神”等就继承了巫风“歌舞娱神”的风俗。充满神秘气息的生存环境与对巫风文化的继承互相生发,从而形成了瑶族精神信仰特有的神秘性。

2.共生性

瑶族原始宗教在魏晋时期受到中原道教的影响,继而形成具有瑶族特色的道教文化。瑶传道教有着自己的瑶经,有像道教道长做法的师公,还有着和道教相似的祭祀仪式等。瑶传道教在道教神系的基础上,又融合了本民族独特的原始宗教信仰。道教的神灵系统和瑶民本身所信仰的盘王信仰系统相结合,形成既有道教“三清”,又有盘王神袛的独特信仰系统。胡起望先生指出,在道教传入瑶民地区后,瑶族的信仰系统则是具有民族特点的以道教为主的宗教信仰系统。瑶民原始宗教和中原道教共生共存,一直流传至今。

3.世俗性

原始宗教根源于对大自然的敬畏,对未知力量的恐惧,其目的之一就是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古代科学技术落后,有许多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瑶民就会将这种现象与鬼神相联系,企图运用鬼神之说来解释这些现象。更有甚者,治病、播种、畜牧、繁殖等都会求助于神灵保佑,以此来获得身体康健、作物丰收、家禽繁盛、人丁兴旺,从而达到自己的心理预期。这一系列信仰寄托都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目的,由此看来,潇水流域一带瑶族村寨的民间信仰具有浓厚的世俗性特点。

4.民族性

瑶族社会在民族大迁徙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原始信仰。后来,瑶族多在山地生活,交通不便、信息傳达不畅,其宗教信仰很难与外界文化产生交流,也很难被同化,因此瑶族社会的精神信仰便一直保持着相对独特的民族性。道教传入瑶族地区后,瑶族原始信仰发生明显变化,但并没有被道教文化所同化,而是在吸收了道教文化后仍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性。当前社会信息便达,各民族间的交流愈加频繁,瑶族社会文化和精神信仰仍然保留着自身的民族性,这是区分瑶族子民和其他民族的重要依据。

(二)瑶族民间信仰的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

瑶族先民大多生活在山区,山区环境与平原地区差异较大。一方面,山区重峦叠嶂、沟谷纵横,森林繁盛茂密、野兽出没,田地肥力低下、面积狭小。瑶民生活生产对自然的依赖程度较大,由此产生最为原始的自然崇拜。另一方面,由于山区艰苦,生存条件受自然影响较大,而山民对于自然知识了解甚少。长此以往,为了抚慰所谓的“神灵”,祈求农作物丰收,便形成原始崇拜。张有隽先生指出,瑶族有崇拜“谷神”的传统,不仅在谷物生长过程中会有“保苗”“赎禾魂”“求禾花”等祭祀仪式,在谷物成熟收割时也会有一定的收割仪式,表现瑶民对谷神的敬重以及对来年丰收的期盼。第三,瑶民生活因地处山区,与先进文明交流较少,加上瑶民对于自然现象认识不足,因而对自然的恐惧和崇敬也促使瑶族原始崇拜的形成。由于瑶民所居地域相对闭塞,瑶族原始信仰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所以又具有相对稳定性,这对一种文化的形成和延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社会原因

弗洛伊德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来解释宗教的起源,他在《图腾与禁忌》一书中提出,是控制周围世界的欲求让人们去构建最初的世界体系。也就是说,人们解释世界的欲望会促使宗教的产生,这种理论在瑶民的信仰体系中也有所体现。在瑶族族源神话中,瑶族祖先是一只龙犬,名盘瓠。由于杀敌立功得取王女,负走南山,三年之后生六男六女,在盘瓠死后,自相夫妻,子孙繁衍成为后来的瑶族。这些神话虽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但也表明了瑶族先民为解释族源来历所作的努力。在远古时代,由于当时科学知识缺乏,对自然认识能力低下,瑶民不能完全承担日常生活的需求,这时宗教信仰便应运而生。诸如,人们病重时由于医疗条件落后,会请来瑶族巫师占卜治病,将一点米放在桌上,燃烧香纸,请来祖宗、玉皇、盘王以及各路神仙问卦,然后许愿送神谢神。

三、瑶族村寨民间信仰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一)对瑶族社会稳定的影响

潇水流域地区瑶民平等的道德价值观念,促成了瑶族社会的和谐发展。首先,表现在婚姻和谐上。平等的价值观促使婚姻和谐,瑶民的婚姻多以两情相悦为基础,不会出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同时,平等观念也使家庭和谐共处,瑶民视家庭情况来决定婚姻形式是男娶女嫁还是招郎入赘或是“两不居”,不会因婚后居住在哪方而产生矛盾。《礼记·大学》指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正是如此,家庭和谐乃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其次,表现在民族认同上。植根于瑶族子民血脉中的盘瓠始祖观念,蕴含着团结友善的美德,传递着和谐共处的价值取向,更是强化瑶民“天下瑶族一家亲”的观念。张有隽先生曾提到瑶族社会在解放后有一个特殊的现象:解放后,有一部分瑶族子民走出大山,来到平原都市安家落户,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和山区瑶族的联系,并且负责接待初到都市的瑶族子民。这反映出无论瑶民身处何地何时,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亲情观念使他们紧紧团结在一起,为推动本民族发展贡献力量。再次,表现在稳定民心上。瑶族宗教信仰中的重要人物“师公”,在维护瑶族社会和谐稳定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师公”懂得巫医知识,按照自己的办法去医治患病的族人,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疾病引起的社会恐慌。在各种仪式方面,“师公”是瑶族各类仪式的主导者。在瑶民的心中,“师公”是能够和神灵通话的人物,能够请神灵来解决瑶民之间的纠纷,也能够请神来解决瑶族社会中所谓的“鬼神”引起的不安定。

(二)对瑶族经济发展的影响

瑶族精神信仰对瑶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传统经济发展的促进。在瑶族生产力较为低下的地区,传统经济的发展更依赖于社会组织。上文中提到,瑶族的精神信仰对瑶族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巨大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瑶族显然可以选择以“师公”为代表的较有威望的基层管理人员,通过合理组织、规模发展来快速促进传统经济的发展。二是对第三产业发展的促进。近年来,潇水流域一带瑶族地区旅游业逐渐兴起,历来有“神州瑶都”之称的江华瑶族自治县,凭借自身的地理优势在众多瑶族聚居区中脱颖而出,文化旅游业逐渐走上正轨。瑶族赶鸟节、牛王节、盘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盘王祭祀、度戒等传统仪式,以及瑶族浓厚民族特色的风俗人情,是促进瑶族文化旅游业发展、推动瑶族经济增长的文化基底。

(三)对瑶民精神修养的影响

在长久的迁徙历史中,瑶族的精神信仰指导着瑶族子民性格形成,使之具有适应性、包容性、耐受性的特点。其一,民族交往中的适应性。历史上,瑶族面对封建王朝的残酷政策和武力压制,并没有养成争强好胜、睚眦必报的性格,而是与汉民友好往来,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且在瑶族大迁移中对恶劣的生存坏境形成了瑶民性格中适应性的特点。其二,思想性格中的包容性。盘王信仰系统作为瑶族精神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造就了瑶民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开放包容的天性。《盘王大歌》中提到造世之艰难、开垦之心酸、迁徙之困苦,这是瑶族子民世代记忆中不可磨灭的痕迹,促成了瑶民乐天知命、感恩现世的性格。盘瓠传说也是瑶民形成平等包容观念的重要来源,传说中瑶族的人性是来自于盘瓠的妻子即高辛氏公主,所以男女皆为传后人促成了瑶族两性平等观念的形成。其三,生活劳作中的耐受性。瑶族一直以来生活在偏远的山区,自然环境恶劣,社会环境严苛。瑤族先民勤劳善良,吃苦耐劳,在极为严酷的生存环境中取得生机。在封建统治者政策的逼迫下,瑶民进行过大的族群迁徙。瑶民的历史记忆中一直存在迁徙途中的风浪坎坷,诸如“渡海神话”中所遭遇的洪水,但是在瑶族流传的史诗中看到的却是瑶民渡过劫难后的感恩与顽强的生命力。这种精神影响世世代代的瑶民,使他们在严苛条件中不悲天怨人,而是不断促使自己更勤劳地改变环境。

参考文献:

[1]马新.原始崇拜体系与中国文化精神的起点[J].史学月刊,2006(8):14-19.

[2]田兆元.中国鬼神崇拜的演进大势及其特征[J].社会科学,1993(10):47-50+46.

[3]谷显明.潇水流域瑶族文化变迁[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10.

[4]胡铁强,陈敬胜.族群记忆与文化认同[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2:12.

责任编辑:袁建涛

收稿日期:2022-11-01

基金项目:2018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潇水流域传统特色村落调查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XSP18YBC052)

作者简介:谷显明,男,湖南永州人,湖南科技学院文法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地域文化与民间文学。

猜你喜欢

民间信仰瑶族
瑶族织锦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瑶族舞曲
基于问卷调查的民族高校大学生民间信仰问题调查分析
探析民间信仰作用下的社区公共生活
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历史溯源及民间信仰
遵义仡佬族民间信仰中的伦理观念
岭南苗族瑶族乡规民约述论(二)
读瑶族经典 为盘护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