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业课程思政逻辑探析
2023-05-30温泉
摘 要:课程思政作为一种系统完备、逻辑严密的教育实践活动,关乎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所以课程思政的逻辑起点就应当是新时代需要和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思政课教育和专业课教育在目的和任务上具有高度一致性,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逻辑和医学精神逻辑的必然要求,思政教育是医学专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思想政治素养和人文精神是医学教育的灵魂和旨归,医学教育是思想政治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基础和载体。两者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也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关键词:医学专业;课程思政;逻辑;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3-0149-04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人是在其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生成的历史存在物。在一定历史时代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其本质属性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塑造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实践活动,必须遵循人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课程思政作为一种系统性教育实践活动,关乎“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所以课程思政的逻辑起点就应当是新时代需要和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本文以医学专业课程为例,探析课程思政实践活动中所蕴含的逻辑问题。
一、新时代“培养什么人”理念的核心内容和根本任务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关键在人才;人才强国,关键在教育。“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
(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主基调
社会主义属性决定了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人才思想政治素质的优劣,直接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3]。理想信念需要通过教育赓续传承,我们考察古今中外每个国家,无一例外都是按照本国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当今世界国与国间的竞争加剧,各种文化交流激荡,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渗透围堵遏制从未停止,意识形态斗争依然严峻,所以我们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又红又专”。“社会主义”是对培养什么人问题的本质规定性。“我们培养的人,必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没有这一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不成立了”[5]。
(二)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根本任务
新时代教育的历史使命,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的转变反映在教育领域就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数量向质量转变,从“需求侧”向“供给侧”转变,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以适应未来社會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这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质量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充分体现,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力之一。
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也是我国进入新时代新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必然战略选择。坚持五大发展理念,走共同富裕之路,教育必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目标,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在新时代的表现,反过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本质特征和新发展理念根本价值追求和衡量标准。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激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为主旨,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国富民强、民族复兴之道唯在得人,再宏大的目标、再伟大的事业都需要人来创造、人来支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离不开每一位勤劳勇敢、富于创造力的中国人民的鼎力支持。以人才培养为基础,以人才使用为根本,以人才流动为催化剂,探索一条人才强、科技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这才是新发展阶段的第一要义。
(三)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目标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凝聚人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根铸魂。“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6]。“立德树人”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是非成败的根本标准。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我国高等教育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
抚今追昔,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因不断创新而生机勃发。新时代新阶段,必须把“创新”放在我国发展根本理念的核心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多方面的,不单单是科技创新、机制创新,也包括人的创新能力培养,要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关键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7]。十九大报告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我国现代化战略目标之一,把“创新”作为引领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明确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8]。我国高等院校作为专业教育和创新的高地,责无旁贷。
二、新时代医学精神的内涵和本质
医学精神是医学工作者在医学专业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追求以及精神成果的总和。按照视角的不同,医学精神主要可以划分为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两大类。
(一)医学科学精神
医学科学精神表现为医学工作者对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严谨求实、理性批判态度,以及对医学事业一以贯之、永不衰竭的创新意识。医学首先是一门自然科学,现代医学已经构建起一整套逻辑体系,具备自然科学理论体系所具备的所有要素,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
所谓科学精神,就是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虽然科学精神的概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大家公认的科学精神的实质主要包括:严谨求实精神、学习创新精神、开放民主精神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医学是建立在人类对于疾病的审慎、客观而明智的态度上的,是建立在对事情本质和规律的敬畏和不懈探究之上的,是建立在对生命和死亡的充分理解和包容之上的,包含着不能被推翻的真理性。同时医学也在不断地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中验证其真理性并得到丰富和发展。
医学科学精神一方面指导规范着医学工作者的行为,指导他们工作实践,并取得成功,推动医学的发展;一方面深深地渗透进他们的意识,形成其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推动医务工作者不断探索人类健康的深度、广度和精度,再结合实际,不断证明医学理论的真理性或不足之处,以求改进和创新。医学工作者要勇于质疑传统,坚持真理,敢于挑战权威。只有这样医学才能发展,人类才能进步。
(二)医学人文精神
医学不仅是一门自然学科,而且还是一门人文学科,是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基础上形成的交叉学科,医学精神理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命和生存价值的敬畏、尊重以及终极关怀,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寻。
医学以人為中心,追寻人的生存意义,关注和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主张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黄帝内经》云:“大医治国,中医治人,小医治病”,其意是指治理国家、管理人民与治疗疾病的道理是相通的,都需要仁爱和策略。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因此人文精神是医学精神的内核,是医学精神的最高境界。
在现代医学实践中,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交融互鉴、缺一不可,医学科学精神推动医学科技日益精进,为治病救人提供物质条件和技术手段,医学人文精神帮助医务工作者提升服务质量和人文关怀;医学科技解除人的生理痛苦,人文情怀则慰藉人的心灵创伤,达致身心和谐。在医学领域,人文精神是科学精神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的工具和手段。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如是说:“古今欲行医于天下者,先治其身;欲治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精其术”。这就是“医者仁心”的深刻含义。
三、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逻辑和医学精神逻辑的必然要求
时代更替,社会关系各异,人的属性亦不同。新时代的社会存在决定了我国要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就必须培养全面发展、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卫生领域,我们要培养数量更多、质量更高、富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医学工作者,以回应新时代人们日益增长的更加美好健康生活的需求,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因此任何一名医学工作者必须同时具备一个科学家和一个政治家的才能和素养,才能胜任历史赋予他们的社会角色。
(一)思政教育是医学专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一致的,都在于“培养什么人”,在这一点上两者有着高度的统一性和唯一性。
新发展理念需要人的属性的多向度、多维度全面发展,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理念之所在。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决定了我们要培养的人一定是全面发展、多样化、个性化、本土化的人;一定是扎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厚土壤,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具有千差万别的区域特色的鲜活的人。新时代教育作为培养人、塑造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的唯一目标就是立德树人。思政教育是医学专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思想政治素养和人文精神是医学教育的灵魂和旨归,医学教育是思想政治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基础和载体,正如人的身心的关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割裂的逻辑原因
任何一门科学体系,都是由概念、判断、推理等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则构建而成的理论化知识系统,这个系统的特点是公理的简单性、逻辑的完整性、论证的严密性、结构的完美性。每一个科学系统都有其内外环境,因此也都是有着比较明确的边界,当然这个所谓的“边界”是相对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为设定的,为了研究的需要和构建该门学科理论体系的需要。实际上各门学科的边界经常是模糊的、相对的、相互渗透的,这就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大量交叉学科得以创生的根本原因和内在机理。如果思维继续抽象的话,会发现所有的科学系统(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等)都是以人的视角,从“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出发,运用认识逻辑和历史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起来的演绎逻辑系统。
由此可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医学专业课程在研究方法、学习方法和教育教学方法上是一致的,它们只不过是人类创造的庞大知识宝库的不同分支而已,都属于大的“人学”的范畴。日常人们所说的“隔行如隔山”“两种文化(科学文化、人文文化)的分裂”“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割裂”只是知识匮乏、学养不够、境界不高的表现。所以医学类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是建设一支知识丰富、学养深厚、胸怀天下的教师队伍,他们应该具备悲天悯人的情怀、包容一切的心胸、精湛高超的技艺,以救死扶伤为天职,以民族复兴为梦想。有了这样的胸怀和境界,所有的知识都是相通的、不可分割的,达到这样的层次和水平是不容易的,但这绝对是每一位医学工作者努力的方向,否则医学类课程思政就无法真正贯彻落实,更不可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医学专业课程思政的方法论
英国著名数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指出,大学的使命在于引领青年对学术进行充满想象力的探索,在知识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9]。拥有800多年历史的大学在今天依然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原因,就在于她以充满想象力的方式传授知识,这种充满想象力的探索精神会产生令人兴奋的环境氛围,让学生乐在其中,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在这种环境氛围中,知识不再是孤立符号的堆砌,而是有内在逻辑的体系;也不再是记忆的一个负担,它充满活力,像诗人一样激发人们的梦想,像设计师一样为人们制定目标[10]。大学的学习方法在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把知识当做构建伟大梦想的素材,用活跃的想象力绘就未来社会的宏伟蓝图,用科学高尚的逻辑思维把握客观世界,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支撑国家、社会和民族的未来[11]。这才是医学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最高境界,也是提升大学生及其家庭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的最好方法和路径,这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501.
[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决定[N]. 人民日报,2021-04-30(04).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5.
[4] 习近平.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8-05-03(02).
[5] 张烁.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2018-09-11(01).
[6] 张烁.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01).
[7] 张烁.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2019-03-19(01).
[8]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17-10-19(02).
[9] 李本友,王洪席. 怀特海教育观及其对我国大学教育的启示[J]. 高教探索,2011(01):29-33.
[10] 怀特海. 教育的目的[M]. 徐汝舟,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
[11] 温泉. 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重境界[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11):25-26+29.
(荐稿人:杜刚,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