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角色转变路径研究
2023-05-30张哲
张哲
摘 要:建党百年之际,全国各地高校的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大学生群体是传承红色基因、讲好中国故事的中坚力量。发挥大学生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是推进高校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党史学习教育机制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视角,从高校构建立体学习机制、打通身份转变途径、搭建宣讲输出平台等方面出发,探索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在党史学习中的角色转变路径,总结出“输入—转换—输出”党史学习教育模式,以期对进一步深化高校党史学习教育、提升党史育人实效提供思路。
关键词:党史学习教育;青年大学生;角色转变;路径;讲好中国故事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3-0013-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1]厚植青年大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引导其在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力量、坚定理想信念、明确责任担当、勇担时代使命,是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目的。人在社会中进行“角色扮演”的过程是人与社会产生联系、实现人生意义的过程。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也应充分考虑学生在该过程中扮演的角色。结合新时代青年的特点,发挥好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作用,引导学生当好“学习者”和“参与者”,并主动实现向“宣讲者”和“传播者”的转变,有助于推进实现常态化的党史学习教育。
一、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立体化党史学习机制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中坚力量,也是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主要群体。高校要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立体化、多样化的党史学习机制,扩大党史学习教育覆盖面,通过实践体验、知识竞赛等途径,营造浓厚氛围,夯实学生的党史知识储备。
加强对党史学习教育的组织领导、构建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机制,是确保党史学习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高校要完善党史理论学习制度,从不同层面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在覆盖范围和参与人员上,建立“学校—学院—年级—班级”的纵深学习机制,将党史学习融入学校典礼仪式、校园活动、年级大会、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党支部组织生活会等,党委书记、党支部书记、专业教师、辅导员、学生全员参与,形成“主题研讨+实践体验+文化展示+竞赛促学+志愿服务”等为一体的立体化学习模式。学生社团、兴趣组织等可按照“指导老师+学生负责人+学生骨干+部门成员”共同研讨的形式,采用“主题分享+集体研讨”“个人自学+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拓展党史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高校要开展“浸润式”理论学习,引导学生学深悟透。高校可以邀请理论专家、党史宣讲团成员、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教师面向学生开展专题理论讲座,引领青年思想;举办“青年学党史”系列主题研学活动,由党委书记导学,带领学生围绕不同专题研讨,交流学习感悟,碰撞思维火花;组织党支部书记、专职教师、组织员、辅导员,围绕“党史故事”“伟大精神”等主题,运用多媒体手段打造精品微党课视频教材,焕发理论学习生机。同时,注重“党史+新媒体”的融合,用好“青年大学习”主题团课、学习强国、易班网等云端资源,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学习;在校、院官方新媒体平台推出“党史夜读”“党史百年天天读”“信仰对话”等系列推文,鼓励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指尖学党史”。
开展实践体验活动是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有效途径。近距离感受党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要活用当地红色资源和党史学习实践平台,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高校可组织学生前往烈士陵园、革命遗址、纪念馆、博物馆等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让学生贴近党史的温度,重走革命路线,缅怀革命先烈;注重党史与专业、时代的融合,带领学生参观知名企业、现代化展馆等,让学生在行走中感知时代发展的脉搏;倡导学生投身社会服务,鼓励学生在党史学习实践中奉献青春力量。
创新性地开展党史知识竞答、趣味竞赛、合唱比赛、红色经典演绎大赛等活动可以有效增强党史学习的活力。高校要秉持“以赛促学、以学促知、以知促行”的党史学习教育理念,善用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丰富党史学习形式,实现党史学习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高校可以将学校的办学历史与党史结合,举办党史校史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校情怀;可以开展党团知识竞答,实现党团知识的融会贯通;可以集朗诵、话剧、手语、舞蹈、歌曲、诗词等艺术表演形式于一体,开展红色文化诵演大赛,给红色文化注入青春活力;可以举办红色经典歌曲合唱大赛,唱响党史故事等。竞赛活动不仅可以实现“党史+校史”“党史+团史”“党史+歌唱”“党史+表演”的多维融合,引导学生多样化学党史,还能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凝聚班级力量。
二、打通“青年講党史”身份转变途径
高校要发挥新时代大学生在讲好中国红色故事中的积极作用,打通学生在党史学习中的身份转变途径,注重朋辈引导,调动学生学党史、讲党史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实现角色转换。
实践证明,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推广朋辈教育,更深层次调动了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力地拓宽了教育的覆盖面,满足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诉求,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路径[2]。高校要积极打通大学生党史学习身份转变途径,面向全校选拔优秀学子成立百年党史大学生宣讲团,引导学生从青年的视角、用青年的语言宣讲党史,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学生群体。党史宣讲的立意要高、切口要小,主题选择应贯穿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力求党史学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党史故事可以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等不同历史时期取材,宣讲团成员可以采用专题讲座、主题观影、实地参观、现场教学等创新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党史宣讲活动,用“青言青语”讲好党史故事。
大学生的党史宣讲要既要贴近历史,也要贴近现实。学生的理论水平有限,照本宣科、缺少实践体验的纯理论宣讲往往会陷入枯燥乏味的困境。高校要加强对党史宣讲团的组织领导,安排专人担任指导老师,对宣讲的选题、内容进行把关,加强对宣讲团成员的理论培训和业务指导,提升其理论素养和宣讲能力,力求宣讲更加立体、生动。宣讲团可以实行集体研讨备课制度和全员模拟试讲制度,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丰富宣讲形式,提升宣讲效果。高校可组织宣讲团成员通过专题培训、实地走访、参观学习、主题研学等活动贴近历史,丰富党史知识和实践体验,让学生充分结合自己的实际体会进行宣讲,增强宣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党史宣讲更有温度、更加鲜活。同时,高校可建立党史宣讲效果反馈机制,收集受众对宣讲的评价,并作为改进宣讲活动的参考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高校可面向全体学生发起号召,引导学生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倡导学生在实践中修炼自我,在奋斗中增长才干。鼓励实践队伍围绕党史学习、国情观察、乡村振兴、多彩乡村、民族团结、传承红色基因等主题展开实践调研,动员学生参与“党史故事我来讲”活动,扩大党史故事的传播。
三、搭建党史宣讲和学习成果输出平台
高校要提供制度保障,构建党史宣讲和成果输出平台,引导学生输出学习成果,辐射带动身边同学主动传承红色基因,凝聚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力量。
朋辈力量在党史宣讲中具有独特优势,对增强党史学习教育实效性有着重要作用。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党史宣讲工作,为大学生宣讲团提供制度和物质保障。宣讲团由学校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等职能部门牵头成立,二级学院协同推进,积极搭建党史宣讲平台,确保党史宣讲落到实处。宣讲团应由政治立场坚定和理论素养较高的学生党员组成,成员要具有代表性、示范性和引领性,充分突显榜样作用。高校要制订计划,统筹推进党史宣讲工作,部署宣讲团成员面向各学院、班级、党支部、团支部开展专题宣讲。同时,高校可以将宣团成员纳入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入党发展对象培训班等入党教育培训师资库,让其以“朋辈教师”的身份讲党课,感染、激励同龄人的心灵。
“青年讲党史”不仅限于党史宣讲团成员,而应着眼于全体学生。高校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时要注重“输入导向”向“输出导向”的转变,鼓励学生主动讲党史、分享红色故事和个人学习感悟,引导学生在输入党史知识、做到党史知识内化于心的基础上,实现学习成果的转化,并产生辐射效应影响身边的同学。高校可以围绕党史学习主题,举办创意书画大赛,让学生用书法、绘画等形式图说百年党史;举办“讲好中国故事”征文比赛,引导学生笔尖传递中国好声音;开展“镜头下的百年党史”摄影和微视频大赛,鼓励学生用镜头讲述党史;组织优秀学生代表结合百年党史和新时代的典型事迹、鲜活素材录制精品党课、团课,用讲故事、谈感想的形式,抒发立志成才、坚定信念、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抱负和决心。
高校要积极倡导学生把党史学习的收获转化为奋进力量,鼓励学生发扬志愿服务和奉献精神。例如,招募学生担任校园交通安全员,引导行人遵守交通规则,维护交通秩序;组织“三下乡”志愿服务队,鼓励学生开展“义教+调研”的志愿服务活动等。对于学生党员群体,要倡导其“为身边同学办一件实事”,充分突显党员身份,用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实践中提高党性修养,端正入党动机,回顾初心使命。
四、基于学习者视角的党史学习模式构建
高校百年党史学习教育的开展,有效地激发了青年学子的奋进动力,进一步增强了大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实现从“青年学党史”向“青年讲党史”的身份转变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明确学习规划、调动多方资源,形成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高校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时,要充分结合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特点,积极探索大学生在党史学习过程中的身份转变路径,构建“输入—转换—输出”党史学习教育模式,推进实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让大学生主动讲好中国故事。
(一)开展互动体验学习,多样推进党史学习实践
只有深入学习党史,才能从党史中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更好地激励新时代青年。互动式、体验式的学习有利于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也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实现“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的转变。红色文化资源既是承载红色传统与红色基因的天然载体,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认知优化、信念固化和行为活化等独特育人功能[3]。高校要善于活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的现实意义,实现红色资源的价值转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创新形式载体、丰富学习内容,通过实践体验、文化展示、知识竞赛、志愿服務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学党史,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在行走体验中学、在你追我赶中学,引导大学生在党史学习中点燃人生的信仰之光。
(二)注重角色身份转换,发挥朋辈辐射引领作用
学习是个体接收知识后进行思考理解,实现知识内化,再进行输出的过程。前期的党史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是增强学生认同感,促使学生实现身份转变的基础和前提。大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是大学精神的传承者和实践者。将朋辈教育的模式引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更加突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2]。高校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时,要注重朋辈引导的力量,积极构建身份转变途径,促使大学生从知识输入向知识输出转换,实现从“学习者”向“宣讲者”的转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新时代赋予青年大学生的使命和责任。成立大学生党史宣讲团,站在学生的角度,用青年的语言述说党史,更容易让大学生群体听在耳里、记在心里。大学生主动讲党史,可以有效发挥朋辈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是大学生担当青年使命,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重要体现。
(三)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实现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主体的人对于本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4]。突出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培育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提高党史学习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红色基因代际传承的必经之路。高校要充分发挥当代大学生在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中的积极作用,引领学生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思践悟、知行合一。高校要提供制度保障和物质基础,为学生搭建党史宣讲平台,打通知识输出和成果转化途径,鼓励优秀的青年大学生旗帜鲜明讲党史,实际行动践初心。同时,高校要引导大学生转变思路,主动实现由党史知识的接受者向红色基因的传承者转变,实现党史知识的转化和学习成果的输出。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总结会议上强调,要认真总结这次党史学习教育的成功经验,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百年党史常学常新,多措并举抓好党史学习教育,建立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引领学生学史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重要举措。红色文化育人中,要把握和遵循青年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特点和规律,创造红色文化的教育环境,形成红色文化育人氛围,使身处其中的青年学生们受到感染和熏陶,形成行为自觉[5]。充分结合新时代青年的特点,广泛调动青年大学生学习党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其主体地位和作用,促使青年大学生实现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角色转变是增强党史学习教育实效性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 党建,2021(04):4-11.
[2] 刘海春. 论朋辈教育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耦合与运用[J]. 高教探索,2015(02):36-39.
[3] 王春霞. 论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定位及实现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5):132-135.
[4] 张顺昌.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性作用[J]. 思想教育研究,2008(03):48-51.
[5] 徐立恒. 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特点和规律研究[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1):169-171.
(荐稿人:孙永泰,集美大学《集美大学学报》副主编,副编审)
(责任编辑:陈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