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漳县李家村送龙王仪式探考

2023-05-30冉露露

炎黄地理 2023年1期
关键词:动律龙王秧歌

冉露露

临漳县李家村送龙王仪式是冀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俗仪式,起源于明代崇祯十四年(1642)。送龙王仪式的表演环节总称高跷皇杠,其中包含三眼枪、高跷秧歌、抬皇杠等多种艺术形式,以表达群众对龙王的敬仰之情,于2007年列入河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蕴藏着丰富的燕赵文化,是邯郸地区标志性的艺术形态之一,更是民族文化组成部分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详细梳理仪式的全过程,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引导主流价值观,关注仪式舞蹈本体,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感。

明代初期,李姓从山西洪洞迁至临漳县定居,取名李家村,世代依靠农业生存,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至1949年,这464年间,发生旱灾94次,每次旱灾,庄稼绝收,民不聊生。李家村人为了摆脱旱灾困扰便形成了祭祀龙王的仪式传统,仪式由“准备环节”“表演环节”“交接环节”三部分组成,其中表演环节采用高跷皇杠的艺术形式,至今已有381年历史,已成为临漳地区的文化名片。

送龙王仪式的历史记忆

“龙王”的形象深入中国老百姓心里,根深蒂固、承载千年,由此各地产生了祭祀“龙王”的活动。临漳县李家村也有关于“龙王”的故事,所以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地方风俗,用于祈求丰收,祈求风调雨顺,保平安等。

相传明代洪武年间,李家村村民杨再田在贾河口做长工,一天发大水他跑到村里的制高点老爷庙躲避,躲避时捡到一块木像,这个木像其实是龙王。秋季播种后,李家村干旱无比,便希望龙王爷布施下雨,不出所料,没多久李家村下起了雨,村民感激龙王的恩情,便要送龙王爷回贾河口,送龙王仪式由此而来且世代传承。

送龙王仪式的三个环节

送龙王仪式主体表演采用当地具有特色的高跷皇杠的形式,其形式分成三个部分。

仪式准备环节

“送龙王仪式”的前期准备环节从正月初二开始持续到正月十六,正式演出当天,主事人负责摆放祭桌贡品,各位领头人负责装杠装箱,所有参演者一起敬神磕头跪拜,感恩“龙王爷”这么多年对李家村百姓的庇佑。

仪式表演环节

送龙王仪式采用舞队的形式,表演环节由民间舞蹈高跷皇杠组成,其中舞队包括三眼枪、探马、威风锣鼓、抬皇杠、高跷秧歌、帏子队、地秧歌等。

1.舞队的前奏

送龙王仪式的舞队前奏由探马、三眼枪和威风锣鼓组成。

探马:舞队在准备进入下一个村庄时,探马一马当先,行进在表演舞队中来回奔跑传递信息,两名探马的任务,一是查看前路哪儿有歇脚处;二是查看道路是否完好可通行,并告知前方观众多久才能到达。

三眼枪:“鸣枪开道”作为三眼枪重要功能性之一,为高跷皇杠舞队清散了挡路人,提供前进空间。

威风锣鼓:临漳县威风锣鼓是“送龙王”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威风锣鼓队包含锣4面、鼓24面、镲5个,原有72套鼓点,现在只流传下来6套,节奏时疾时缓,时沉时扬,具古军乐之风。

2.舞队的表演核心

舞队的表演由高跷、皇杠、帷子队、秧歌队组成,打场表演过程中24杆帏子围绕24副高跷秧歌行走,两架皇杠是表演的核心,在威风锣鼓营造的气氛下,皇杠表演的“颤颠”动律与高跷秧歌的“扭拧”动律、帏子队的威严气势共同构成朴素的东方美学,将个体归还于群体,强化参演者与观众的整体观念和情感互达。

抬皇杠:李家村抬皇杠重量最少达40公斤,仅两副,一根长达5米,弹性十足的榆木杆将杠箱从中间穿起,中间端坐的都是在老百姓心中最为景仰的神像,如菩萨、龙王等,皇杠伸出长长的花枝簌簌乱颤。

李家村抬皇杠表演由两组人构成,一组是徒步表演,另一组是脚踩高跷表演。仪式串场和打场演出前期,抬杠人是普通的秧歌演员;打场演出高潮时,有经验的男性高跷演员便会主动和地秧歌演员接替成为新的抬杠人,也可以说因为高跷演员接替地秧歌演员才将演出气氛推向最高潮,这种踩跷抬皇杠的形式彰显出龙王在人们心中至高无上的高贵身份,同时体现出李家村人不拘一格勇于创新的燕赵精神。

抬皇杠的动律分析——“颤”。这是抬皇杠律动的基本特征。其基本要领可以概括为“展臂、挽腕、屈膝、提气”。抬皇杠演员在音乐响起前,身体动作形态已经进入到“颤颠”的节律中,音乐响起的那一刻,身体状态迅速进入角色状态中,核心收紧,“颤”中有“稳”,跟随音乐节奏身体小幅度晃动。抬皇杠中有两种“颤”,比如跳颤,就是不踩跷人的动律;平颤,是踩跷人的动律。

抬皇杠的核心步伐——小颠步。准备站“正步”,两人同向,左肩“抬杠”。第一拍,左脚向前一小步,全脚落地,双膝稍屈,然后立即伸直,右手向前,左手向后摆动。第二拍做第一拍对称动作。其要点是每前进一步,使皇杠随之离肩弹起约二三厘米。

抬皇杠的技巧——换肩。第一拍同“小颠步”的第二拍,但两臂甩动幅度加大;第二拍上左脚,利用杠子弹起的瞬间,以两脚掌为轴迅速向右辗转半圈,同时稍蹲,以右肩接住落下的杠子;第三拍右脚向前迈一小步;第四拍左脚向前迈一小步。其要点是在换肩之前,前边抬杠者以两臂加大甩动幅度来暗示后者开始换肩,后者要与前者同时上步、转身。

头顶杠是将杠的两端分别放置在两名男性演员头顶,演员之间相互配合进行360度旋转,体现出精湛的技艺水平。

抬皇杠表演是临漳社会生活中一种饱含地域特色的表演,我们要了解抬皇杠表演,记录抬皇杠表演,研究抬皇杠表演,传承抬皇杠表演,让抬皇杠表演成为临漳文旅融合的中坚力量,在网络时代下更好地为多边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赋能。

高跷秧歌历史久远,源于古代百戏中的一种技术表演,一般以舞队的形式表演,十多人至数十人不等;从表演风格上又分为文跷和武跷,文跷重扭踩和情节表演;武跷重炫技功夫。临漳高跷秧歌独特之处在于集文跷和武跷特点于一身,重情節亦重炫技。

在临漳高跷秧歌盛行之初,戏曲在临漳县也同样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和青睐,各地戏曲班子云集,演出活动纷繁,临漳高跷秧歌和戏曲就有了相互结合的机会。临漳高跷秧歌由24个不同戏曲形象组成,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升华提炼、自成体系,并已塑造出一批特有的耳熟能详的人物造型和脸谱内容,如小媳妇、媒婆、公子、小二哥、道姑、傻妈妈、傻儿子、寡妇,《三国演义》里的刘备、关羽、张飞和孔明,《西游记》里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八仙过海》里的吕洞宾、何仙姑等形象。

高跷秧歌的服装道具是根据表演者所扮演的人物来定的,如孙悟空身着猴服,头戴紧箍僧帽、手持金箍棒,猪八戒手拿大铁耙,傻小子胸前佩戴夜壶等,常用道具有扇子、手绢、木棍、刀枪等。总之,服装与道具是根据故事里的人物制作。

人物的动律分析。针对临漳高跷秧歌24个不同的形象,

按照人物特性划分动律特点为:“颠”“抖”“晃”“摆”

“拧”“耸”“扭”。

“甩”这一动律特点主要体现在人物的上身动作。指单手或双手各持道具,手向旁甩,并无规定角度和次数,主要强调人物道具的甩动和挥舞,要求上身挺拔舒展,从而凸显男性潇洒俊逸的个性特征。“颤”这一动律特点主要体现在人物的下肢部分。人物的下肢形态主要以微蹲为主,在此形态上双脚交叉上下跳动,要求膝盖不松懈,使整体跳动有“颤”感,以此来凸显人物的灵活轻快之感。代表人物如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刘备、关羽、张飞、钟离权。

“扭”指人物的的上身动律。上身两侧旁腰发力,带动身体左右扭动,同时脚下用力踩跷,上柔下刚形成对比,突显女性角色的婀娜多姿。“颠”指小媳妇、媒婆、寡妇的下身动律。由于三者脚下均以小碎步为主,节奏欢快,因此呈现出细碎的颠颤之感,从而体现出女性角色的轻盈俏丽。

“抖”指人物的上身动律,在表现动作时,无论是原地的还是行进的,都强调袖子与道具的抖动,将“抖”这一动作贯穿始终,凸显出老者的憨态之感,如吕洞宾、张果老。

“晃”指铁拐李跛了一只右脚,蓝采和行为怪僻,贪杯喜唱,因此人物形象塑造时突显出上身含胸驼背,在表现动作时,左肩发力,身体右拧,右肩反之一样,上身左右交替大幅度晃动,从而表现出铁拐李、蓝采和悠然自得的娴雅之态。

“摆”指公子、小二哥的上身动律。公子、小二哥在表现动作时,左右手分别从身体两侧打开,上下不断摆动,从而使整个身体大幅度“摆”起来,表现出人物放荡不羁的性格。“拧”指公子、小二哥的下身动律。为突出公子、小二哥风流的形象,脚下步伐多为“猫步走”,左右腿划半圆交叉“拧”着向前走,凸显公子、小二哥放荡风流的丑角形象。

“耸”指傻妈妈、傻儿子表演动作时肩部不断上下耸动。“扭”指傻妈妈、傻儿子表演动作时臀部的持续花样扭动。通过该动律特点,凸显出傻里傻气的人物形象,活跃现场气氛的同时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高跷中不同戏曲人物形象的表达,凸显出各自的性格特征,参演者通过各具特色的动律,使观众徜徉在戏剧的文本中,从而对历史人物进行直观解读和深刻分析。

临漳是六朝古都,文化底蕴十分丰富,高跷秧歌作为当地民间舞蹈的代表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舞蹈构图也体现出人们的审美情趣以及传统文化的内涵,例如双八字、双剪子股、二马分鬃等。高跷构图的变化体现出和谐、对称、方圆、平衡一律的美感,与儒学、佛教、道教“阴阳协调”“天人合一”“变化无常”“自然之命”“以人度人”“以人顺天”的传统文化理念分不开。

通过对舞队仪式表演分析,三眼枪在整个舞队的表演中充当领路人的角色;探马作为整个仪式的前锋是皇家礼制文化的充分显现;威风锣鼓强劲节奏激起人心共鸣,营造出欢快热烈的氛围;抬皇杠作为仪式的核心,一方面显示出邯郸地区抬舞的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团结众人,将气氛烘托到高潮。高跷皇杠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达到精神共鸣,显示出临漳人民对仪式功能性和仪式审美性的双重特性。

仪式交接环节

李家村送龙王仪式交接环节包括龙王归位、众人庆祝两部分。

1.神像交接——龙王归位

正月十七是龙王归位的特定日子,贾河口村民一大早在村口迎接李家村舞队到庙前跪拜。

2.情感交融——众人庆祝

午饭时分,参演者在打场处席地而坐,贾河口村民从自家端出最好的饭菜一同享用,这种形式提高了群众的凝聚力,两村落之间的友谊在几百年间越发稳固。

高跷皇杠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出路

高跷皇杠——现实困境

高跷皇杠蕴含着当地传承几百年的文化,高跷皇杠表演和当地历史文化是分不开的。通过多次走访发现李家村高跷皇杠面临很严峻的现实困境,这些现实困境不仅包括社会宏观环境,也来源于高跷皇杠表演自身,希望可以通过挖掘高跷皇杠的现实困境,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高跷皇杠表演。

1.传播媒介形式单一

高跷皇杠表演形式长期存在于临漳地区,其影响力并没有外延,自身传播受到一定局限。目前高跷皇杠的宣传仅停留在县级宣传,燕赵晚报、邯郸电视台对抬皇杠的报道少之又少。

2.没有形成传承人培养体系

高跷皇杠舞队逐渐老化,这是高跷皇杠表演的现实困境之一。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李家村不再是以前封闭的小村庄,中年人向往外面的世界,村里大多是老人和留守儿童,中年人出现断层;另一方面高跷皇杠外围环境贫弱,政府对高跷皇杠的关注以及资金的投放十分受限,演员全职从事这项文艺活动并不能解决温饱问题,所以高跷皇杠表演没有形成良好的传承人培养体系。

高跷皇杠——传承新路径

1.运用多媒介的方式

高跷皇杠的发展和传播需要政府和媒体的助力,政府带头在网络平台开通专属账号,专人负责视频和文案的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高跷皇杠表演,实现文化共享,从而形成群体文化认同。

2.建立多种形式的培养体系

为了改变传承单一的模式,可以组建专门的高跷皇杠民俗表演队,培养新生代中有志于此的青年;政府相关部门要带头组建专家团队,开展民俗文化教育;当地政府应加大对高跷皇杠传承和发展力度,对参加高跷皇杠的人员给予一定的补贴。

临漳县李家村送龙王仪式是集多种艺术于一体的古老祭祀仪式,在农耕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共同沁潤下生成具有根源性、原创性、包容性、开放性风格特点的艺术形式,是历史长河中文化不断传承和发展的结果,这体现出临漳作为六朝古都在历史长河中燕赵文明的积淀。作为舞蹈工作者,应以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刘裕民.惊心动魄的临漳“高跷皇杠”[J].乡音,2013(02):44.

[2]郭天琦.仪式传播视角下“抬黄杠”民俗表演传播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9.

猜你喜欢

动律龙王秧歌
浅谈动律在舞蹈作品《摆手女儿家》中的体现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龙王的孩子
昌黎地秧歌
评《Smoke》
格子龙
把咱的秧歌扭起来
藏族舞基本动律的教学绝招
龙王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