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十四节气谚语中的地理知识探讨

2023-05-30王英

炎黄地理 2023年1期
关键词:物候农耕谚语

王英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积淀了极为丰富的知识,其中,二十四节气便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代表内容之一。二十四节气是在岁月打磨过后依然闪耀着耀眼光芒的文化遗产,富含劳动人民的智慧。现将基于上述内容,挖掘二十四节气谚语中蕴含的丰富地理知识,探寻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地理知识的衔接点。

二十四节气于2016年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农耕生活中,通过观察太阳运动,整理一年中的气候变化、物候特征等规律,后又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不断完善并归纳出的一套完整知识体系。隨着历史变迁和二十四节气的传播,人们又将其重整,成为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谚语。在我国气象领域,二十四节气甚至被归类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故此,二十四节气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及发展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在先秦时期,古人便在卓越的智慧之下,利用土圭侧影,研究并确定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大基础节气。而行至战国后期,《吕氏春秋·十二月记》中有记载可查,古人又使用相同的方式,确定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更为详细的节气,至此,二十四节气中的八大节气,也是最重要的节气便已经确立完成。后续,随着秦汉时期人们对农耕产业及地理知识进行详细分析后,又新增16个详细节气。行至汉代,二十四节气已全部完成,并结合农耕生产予以完善,此时,二十四节气已经能明确表现出季节、气候变化等内容与农耕产业的生产之间的关系[1]。

于公元前104年的《太初历》(著/邓平等)中,初次将二十四节气用于历法之内,再次明确了二次节气中的各天文位置。至此,二十四节气已明确其历法地位,并在我国及世界各地流传开来。自汉代以后,历朝历代的农耕产业均沿用了二十四节气内容,借助其丰富的地理知识,为农耕生产行为日程的确定提供了极大帮助。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受我国广阔的地理面积、南北纬度跨度较大等因素的影响,二十四节气已经不能详细反映出我国领土面积内的全部物候现象及气节变更,而渐渐被人们所淡忘[2]。

自2006年起,二十四节气荣获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至2011年,我国有关专家开始进行为期五年的二十四节气世界申遗工作。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正式批准二十四节气作为世界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之一,完成了从中国非遗走向世界非遗的历程。

二十四节气基础知识概述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方式

二十四节气是通过在一年不同时间内在地球角度上观测到的太阳位置,用以划分不同的节气名称及气候情况[3]。在地理角度上,二十四节气将地球绕太阳运行轨迹(即黄道)等比划分为360份,然后以春分为0°,也就是起始点,向东度量,并画出24等分,其中每隔两个等分点之间相差15°,即黄道自0°起,每向东运行15°为一等分点,每5°称为一侯,而在每个等分点,均设有专有名词,这些名气便是二十四个“节气”名。

在不同节气中,气候变化、气候特点均有不同,再结合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以此设立了二十四节气谚语。古人以此将一年的时间划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平均每半月便历经一个节气。在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谚语中,每月的第一个节气称为“节气”,而第二个节气则称为“中气”。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之中,“节气”与“中气”交替出现。而当今随着二十四节气的不断发展与变化,人们已经将“节气”与“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季节、月份划分

春季谚语为“春雨惊春清谷天”。其中包含二月节气:立春、雨水;三月节气:惊蛰、春分;四月节气:清明、谷雨。

夏季谚语为“夏满芒夏暑相连”。其中包含五月节气:立夏、小满;六月节气:芒种、夏至;七月节气:小暑、大暑。

秋季谚语为“秋处露秋寒霜降”。其中包含八月节气:立秋、处暑;九月节气:白露、秋分;十月节气:寒露、霜降。

冬季谚语为“冬雪雪冬小大寒”。其中包含十一月节气:立冬、小雪;十二月节气:大雪、冬至;一月节气: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谚语中相关的地理知识

二十四节气的基础地理知识

1.二十四节气的地理秩序

二十四节气与地理知识交相融合,其中包含了地理的时间秩序及空间秩序,具有极为重要的科研价值,也能够体现出地理秩序的美感[4]。

时间秩序。在我国现行日历当中,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基本以固定形式分布在一年的12月份之中。通常上半年每月6日、21日,下半年每月8日、23日前后均为节气,其误差通常不会超过两天。较为严格、有序的时间秩序,体现出我国古人日常生活生产的时间框架。古人观察天气、天象、气温、降水等自然景观,结合物候变化,并以此为基准,构建了严谨的时间秩序,各季节的气象系统变化以一种周期性的规律呈现在二十四节气之中。

空间秩序。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方式以地球公转的运动轨迹为主,古人将其平均划分为24等分,每个节气均代表了地球公转运动中处于黄道上的重要点位,以此建立了日、地的天体空间秩序,这便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地理空间秩序。另外,我国二十四节气的谚语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区域,地处温带季风性气候,因此二十四节气中对应的各类物候现象也应以黄河中下游区域为准。如谚语中提到“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一句,实则对应的是在我国华北地区冬小麦的播种适宜期为秋分时节。独特的地理位置特征使得二十四节气仅能准确描述黄河流域一带的气象变化及对应的物候特征,但这并不代表二十四节气不能用于我国其他地区。有研究表明,世界各地均可利用二十四节气来描述当地的气象特征及物候特征的时间规律,只需按照相应的地区经纬变化、气象特征,其对应当地的物候现象,便可将二十四节气用于描述其他地区的气象物候特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二十四节气也能体现地理空间差异性,为现代地理科研提供了空间秩序差异的调研方向。

2.二十四节气中的地理特征

下文将以季节更替顺序,描述二十四节气不同节气的地理特征,并讲述其相关的物象知识。

春季: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正值春泽万物、万物复苏之时。至此时节,太阳会直射地球南半球,且以黄道0°为基准,向赤道中心移动。此时地球北半球处于昼短夜长的状态,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白昼时间会日渐增长,夜晚也会越来越短。而在北半球正午时间,太阳的高度也会渐渐增加[5]。随之而来的便是冰雪融化、雨水日渐增多的雨水节气,以及春雷乍现、惊动蛰虫的惊蛰节气。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越冬的农作物会进入到快速生长阶段,春分已至。在春分当日,太阳会直射赤道,此时全球均处于昼夜平分的状态,白天和黑夜时间相等。且由春分日起,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以赤道为分界线向两侧逐日递减。清明及谷雨处于春季末尾节气,在清明时节,通常天气晴朗、草木繁茂。谷雨时节有谚语“谷雨前后,种瓜种豆”一说,谷雨时节以雨水滋养百谷,预示着可开始新一年的农耕活动。这时,太阳对日的直射点,会渐渐由赤道向北回归线方向移动,逐渐步入夏季。

夏季:立夏日伊始,正式步入夏季阶段。夏季开始,各地气温开始明显升高,且雷雨现象日益增多。从立夏开始,至小满及芒种阶段,以北回归线为首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会逐渐提升,且由北极点出发,极昼现象会向北极圈慢慢扩散。行至小满时节,各类夏收农作物果实日渐饱满,但并未接近成熟阶段。而芒种时节,则有夏季小麦等农作物相继成熟。夏至当日,太阳将会直射北回归线。同时,夏至日是北半球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也是夜晚最短的一天。此刻,北极圈以北地区会开始出现极昼状态,世界各地进入炎热的夏季。夏至开始,万物步入旺盛生长阶段,这也是我国北方俗语中“夏九九”开始的第一天。夏至过后,太阳正午高度会渐渐从北回归线逐渐向两侧递减,并渐渐步入小暑、大暑节气。小暑在初伏前后,天气开始渐渐变得炎热,但并未达到最热阶段。而大暑则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节气,此刻雨水较多,但气候闷热。太阳直射点逐渐从北回归线向赤道方向偏移,而北半球昼长夜短的现象也将慢慢发生改变,白昼时间将会逐渐缩短,夜晚将渐渐变长,而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依然逐日递减。

秋季:进入立秋,则预示着秋季已至,秋高气爽、气候宜人。北极极昼现象将由北极圈开始逐渐向北极点收缩。进入处暑,代表一年中最热的暑气已然结束,天气将会从此慢慢转凉。至白露节气,晨间水汽弥漫,万物草木也会渐渐出现凝露现象。时至秋分,太阳会直射赤道地区。秋分日是全年第二个昼夜平分日,此刻正午的太阳高度便会从赤道开始逐渐向两侧递减,而秋分也是种冬小麦的大好时节。随着气温逐渐转凉,草木日益枯萎,寒露将至。太阳的直射点逐渐由赤道向南回归线方向偏移,北半球的白昼时间日渐缩短,夜晚将会渐渐延长,直至霜降,寓意秋季结束。霜降正值农耕秋芒时节,受气温影响,水汽已渐渐凝结成霜,可准备过冬事宜。

冬季:立冬意味着冬季已开始,各农耕的田间事务已全然结束,百姓开始储备粮食,用以过冬。此刻,北半球正午的太阳高度将会随着季节的变化逐日递减,且极夜现象由北极点开始逐渐向北极圈扩展。行至小雪,北方部分地区已然开始降雪,大部分河流也受气温影响,慢慢进入封冻阶段。行至大雪,气温逐渐下降,降雪量日益增多,且黄河流域一带,常处于积雪状态。冬至日是北方“冬九九”的第一天,预示着数九寒天日即将来临。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且冬至日正是北半球白昼时间最短,夜晚时间最长的一天。由此日起,北极圈以北地区将出现极夜现象。过了冬至,便会来到小寒与大寒节气,太阳直射点会逐渐由南回归线开始渐渐向赤道方向移动,北半球依然处于昼短夜长之中,且正午太阳高度开始逐日递增。大寒节气正值三九刚过,也是四九之初,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至此,二十四节气已然终了。

二十四节气中的自然景观知识

二十四节气囊括了黄河中下游区域的主要气候特征,二十四节气中的自然景观知识也就是在节气中对应的各类自然现象,其中包括四季更替、气温、降水、气候变化等。而所谓自然景观指在自然界中现存,且并未受人为影响的景观。

二十四节气中有明显代表四季更替、轮换的节气。分别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便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八大节气。四“立”节气预示着四季开始,某季节即将到来,此时气候现象、物候特征都会随着季节渐渐发生改变。而二分二至这四大节气更是适用于世界各地,它强调了四季特色与昼夜长短的变化。在这八大节气中,包含了地球公转、四季划分、太阳直射点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地理知识。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能够有效反映气温的变化,被用于表示一年当中不同季节温度的冷热程度。这也正是古人通过长期的观测及生活经验而总结出的温度变化特征。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降水情况,体现出了阶段时间内的平均降水或降水的强度。因此这四大以降水为主的节气,主要反映了我国降水特征以及水资源分布情况。

白露、寒露、霜降这三个节气,反映了季节变化导致的气温下降,同时也体现出了水汽凝结与凝华现象。在气温下降后,水汽便会出现凝露现象,而随着季节变化,气温日益降低,水汽的凝露现象会越来越多,当温度降至0℃以下后,水汽便会直接凝华为霜。严格意义上讲,这三类节气属于气候变化类节气。在白露前后,正值秋季,是气候从炎热渐渐转向凉爽的标志之一。而到了寒露时节,秋意渐浓,少雨且干燥。霜降前后,气温会大幅度骤降,且昼夜温差也会日渐增大,冷空气逐渐南下。

惊蛰、清明、芒种、小满等节气,反映了当下的自然物候现象以及相应的农忙活动。以惊蛰为例,惊蛰的惊指春季多雨产生的春雷,随后,在雷雨大作之中,惊扰了深埋地下过冬的蛰虫,以示万物复苏。

二十四节气中的人文知识

地理知识中不仅包含着自然之美,也包含着极为丰富的人文之美元素,而二十四节气正是人文内涵的显著体现。在历朝历代的发展与变迁之中,二十四节气不仅成为我国农耕文化的“日历表”,更囊括了我国发展至今的诸多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是我国古人的智慧结晶。它代表了东方的特有思维模式,是一种较为哲学的生活艺术指导,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二十四节气的谚语中,包含了诸多古人日常生活、活动的行为描述。因此,在探索二十四节气中包含的地理知识时,必须要关注二十四节气的人文艺术及人文内涵。以清明为例,如今清明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极具民族特色的祭祀节日。人们纷纷在清明当天祭祀先祖,抒发对先祖的深切思念。

古人在二十四节气的基础地理知识及各类自然景观的基础上,赋予其文化特质与丰富的精神内涵,构成了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人文景观,这是人文地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二十四节气的重要价值之一。在二十四节气中,不同的节气都有其对应的物候特征与自然现象,随后人们发展出了与之相对的社会活动,并渐渐形成了社会风俗,将自然现象与人文活动结合在一起,使二十四节气成为自然景观中人文活动的观察者和记录者,真正体现了人文地理的发展。

二十四节气具有极强的科学性和规律性,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地理知识,包含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文化的艺术瑰宝。

参考文献

[1]陈少芳.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二十四节气”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20):21-23+26.

[2]饶江颖.基于二十四节气的初中地理教学应用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21.

[3]张建彬.宣传统 立素养 培情趣 探知识——中学地理教学渗透二十四节气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8(46):155-156.

[4]周力,孙芬.二十四节气视域下的乡愁安放与民俗文化传承[J].湖北农业科学,2021,60(16):195-197+202.

[5]刘晓峰.二十四节气的生成结构[J].中国农史,2021,40(02):3-10.

猜你喜欢

物候农耕谚语
海南橡胶林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物候特征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说说谚语
‘灰枣’及其芽变品系的物候和生育特性研究
5种忍冬科植物物候期观察和比较
约旦野生二棱大麦在川西高原的物候期和农艺性状分析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
谚语趣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