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民族记忆
2023-05-30李嘉宁黄子晅张耀鑫罗羚榕丁帼蓉
李嘉宁 黄子晅 张耀鑫 罗羚榕 丁帼蓉
文化的历史传承始终是历史变迁的最好见证和写照,是努力构筑一个中华民族和谐共有美好精神家园体系的历史依托。民族杰出的艺术文化,是辉煌而灿烂的中华民族历史的主要组成,也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资源,做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是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必须真正准确全面认识把握中华民族艺术与祖国各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习俗之间的联系,各地少数民族许多杰出群体的独特艺术文化风俗都是伟大中华民族传统的有机部分,中华民族的文化习俗是主干,各少数民族艺术也是枝干,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是维系少数民族地区旺盛艺术生命力的思想内核,是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品的有效传承发展与自主创新融合发展,是中华民族对中华民族文化共有的精神家园价值的归属确认与文化认可,为中华民族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提供一种重要物质资源保证和精神动力[1]。
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
民族文化特色是作为一个独立国家民族历史长期的变迁和历史过程发展中形成并在逐渐演化和衍生中体现出来的民族之根本,在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发展和自身发展的变化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的共同发展造就了一个属于我们的祖国,也又因此共同创新、发展和丰富着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共同体是各民族同胞共同建设形成的同甘共苦、互利合作的民族命运共同体。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有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是现代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表现。
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屹立世界传统民族之林的最重要保障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我们的文化特色。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我们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迎接当前国际社会各种挑战,在世界发展中与时俱进,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基础。少数民族文化又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精华的重要内容组成,并进一步构成了中华文化多样性、丰富性等特点。
少数民族文化和谐发展必将为推动中华民族长期团结奋进事业提供强劲精神动力
我国始终努力坚持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的传承与发展。这些年来,我国围绕团结和奋进广泛开展各民族学习教育,保证校园、社会中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内容的一致性、连贯性,增强全民对自己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保护与自觉传承弘扬的意识,使当代中华儿女真正拥有文化自信,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与归属感。
国家政策支持
推动各少数民族文化融合、传承、繁荣发展,既是全面弘扬光大中华少数民族优秀先进文化,推动民族文化融合、繁荣和兴盛壮大的一种必然内在要求,也是着力增强本民族文化相互认同,促进维护民族文化团结稳定和区域社会稳定发展的一次重要举措[2]。
加快少数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設施建设。应用信息数字化、现代化宣传手段来加快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信息宣传与普及,加大中央对少数民族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投资的决策重视程度,为公民提供更加便捷的文化服务体系。
帮扶少数民族出版工作
对少数民族的出版工作予以补贴,对重要的文字出版工作予以高度重视,逐步加大国家对文字出版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对设备进行更新升级,提高出版的速度和质量,从而进一步提高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推广与传播。
促进少数民族文化更新创造
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发扬者的鼓励,如给予荣誉称号或经济奖励来提高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参与度,激发人们创作具有民族特色、具有创新思维的优秀文化作品。中华民族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基础设施薄弱,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发展中国家。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异彩纷呈,地域文化绚丽多彩。发展民族文化,既要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更要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文化。充分发挥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发展规律,唤醒民族文化发展的机遇与潜能。保护少数民族的饮食、服饰、建筑风格特征,使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软实力和世界人类文明的支持者、贡献者。
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遇到的困难与瓶颈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各民族文化之间联系紧密,为了更好地研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总结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少数民族文化与各民族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间的差异
少数民族多处于较偏远地区,民族文化体系建设不完善,文化产品短缺,各地区之间的民族文化流通性弱,使得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不能与其他各民族的精神文化相统一。
与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
少数民族受到地理环境、生活作息的影响,多追求安逸、朴素的生活,并保持着流传下来的生活方式和耕作习惯。思想建设少,精神上支持力度小,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短期内难以加快民族地区发展。
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要求不相符合
多山路,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出行方式较为单一。多自然灾害,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缺水,西南地区有大面积土质岩溶问题,农作物不易生长。工厂建设少,多为个体户经营,居住相对分散,难以相互协作。
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要求不相统一
少数民族的文化产品和种类相对短缺,懂得维护文化资源的人才少。少数民族人才队伍需要加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难以响应国家的号召。
难以追逐发展先进文化时代要求的脚步
少数民族文化在传承历史优秀文化与文化开放之间存在矛盾,随着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的日益普及,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手工食品、传统住宅等逐渐被现代风格的服装、食品以及钢筋混凝土建筑所代替。少数民族文化自身竞争力较低,缺乏民族品牌、民族产业,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市场需求少,要处理好传统优秀民族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路径
要提升大众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就要开拓大众对少数民族文化了解的途径。
拓展资金渠道,落实人才培养
我国少数民族广泛分布在各个地区,而其中相当一部分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在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的今天,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已经无法跟上现代新媒体技术发展的步伐,发展节奏上的脱轨又会使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愈加艰难。因此除了要保证少数民族地区基础建设的持续进行,还要拓宽文化传播的资金来源渠道,除了依赖单一的政府投入,还要向企业展示文化传播带来的效益,让他们知道这项工作并非无利可图,倡导企业积极参与文化传播工作的投资。
另外,要想切实践行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度传播,就必须让参研少数民族文化的学者们深入实地,切实了解当地文化的风土人情、机理底蕴,并与当地居民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与此同时,参研人员要积极学习新媒体技术手段,了解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途径。
创立多元化的传播机制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善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生态环境,为其提供了更多可能,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创建多元化的传播机制。
首先,建设体验式传播场景。例如建设少数民族文化博物馆,在各地开办民族文化展览等。这种自我体验式的传播,不仅能使参与者获得对文化更深层的理解与记忆,以及对展览文化产生极大的认同感,还能在展览的同时出售富含文化元素的纪念商品,为展馆带来收益。其次,将可视化传播与传统文字相结合[3]。新媒体时代下信息的传播普遍具有可视化特征,在增强感染力和增大信息量的同时,还扩大了受众范围,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文字单一乏味特性的缺憾。以美剧《老友记》为例,这样一部贴近生活、内含大量美式幽默的影视剧,让借此学习美式英语的学子,悄然之间了解了美式文化与价值理念。这样一种高效率、高回报的手段不失为一种值得学习的素材。此外,在当前短视频软件盛行的情形下,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可视化传播,从原本的电影、电视剧,衍生出一种新兴的、更为便捷的形式——短视频,在此基础上,民族文化传播的门槛被进一步降低。最后,异地输出与就地传播相结合。任何一种优秀的文化都不应只局限在他的诞生地,而是要打破故步自封的桎梏,主动向外输出。例如,云南东巴文化作为纳西族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通过数字传播、国际项目展览走向世界舞台的成功案例。像这样的成功案例放眼国际上也比比皆是。其中“时尚之都”名号可谓法国的一道绝笔,包括巴黎在内的许多城市都是国家级甚至世界级文化机构的所在地,1910年开始举办的每年两次的“巴黎时装周”,如今更是呈现了现象级的城市文化影响力。
激发大众兴趣,唤起情感共鸣
想要向大众宣传一种鲜少面世的文化,就务必要使大众在接受这种文化前对这种未知的要素产生兴趣,产生发自内心的求知欲、探索欲。如此,就必须要深入追溯文化情愫,唤起受众的情感共鸣。只是一味单调地宣传少数民族文化,不能获得大众认同,更不能使之产生强烈的内心共鸣,无法达到传扬的效果,甚至会使受众产生抵触心理。
前文提到以可视化手段进行传播,而为了在情感上与思想上俘获观者,可以在原本单调的民族文化元素中植入故事背景,以情节的曲折性引人入胜,以情感的丰富性唤起共鸣。追溯情感,揭开少数民族文化的神秘面纱,使其更易被大众认同,才能切实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
中华民族文化共同繁荣发展
在中华民族的社会历史变迁中,涌现出诸多文化形式。中原文化因其完善的体系与强健的根基,以极强的感染力影响着少数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与此同时,少数民族文化也凭借各自的独特性影响着中原文化,二者长期以来互通有无。这种在承袭了千年的多民族文化共生的模式下逐渐成熟的文化,是独属于中国的中华民族文化。差异的存在标志着文化的多样性,但这并不能使我们单纯地认为这种文化是局限于地域的,是有我无他、相互抵触的。当代著名民族学家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中指出:当我们明确地认为,文化行为是地域性的、千差万别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穷尽它的重要意义。只有在坚持多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推广少数民族文化,坚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共同繁荣的发展理念,不断丰富我国民族文化,才是真正意义上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追溯其历史,少数民族文化对于中原农耕文明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在一些时期中,少数民族的入侵,带来了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明的激烈碰撞,正是这种文明与文明之间的激烈碰撞与交流,给中原文明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与未知的挑战,带动了中原文明的发展。
在南北朝时期,来自中国东北的鲜卑人对中原进行了侵略,中原文化被迫与少数民族文化进行融合,这其中不置可否的有皇权因素,但也正因这样被迫高度融合,使得建立的唐朝与隋朝具有强大的民族包容性与多样性,民风更加开化,中原人民与少数民族的壁垒得以松动,不再安于自己的舒适圈。虽然是鲜卑最开始统一了北方,建立了北魏王朝,但北魏的统治时间并不长,较之同样源于东北的辽金而言,北魏的统治时间短,文化融合也并不充分稳定,在辽金的政权影响下,更长期稳定又具有民族偏向性的统治加速了文化的高度融合。由此例可知,溯源历史,无论手段如何,少数民族与中原文明相融合,至此才有今日完整的中华文化。
在艺术上,少数民族的胡琴、琵琶、羌笛、腰鼓、小鼓、长鼓和芦笛早在公元前就已流入中原,并深受大众喜爱。少数民族的雕塑如敦煌壁画、千佛洞壁与石窟等艺术成就,现今也深受现代艺术家的喜爱。而在几个大一统时期,中原文明空前繁荣,融合少数民族文化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汉唐元时期,汉朝推崇汉族在中华文明的构建中占主导地位,但并未限制与阻碍其他民族文化的发展,唐朝风气开放,经济繁荣,更是吸纳了多民族文化,元朝是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少数民族的地位与文化在此期间得到了空前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明在中华文明的建构中相互融汇,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特色与风格,正是取长补短的发展,才能逐步形成气势恢宏的中华文明。
而在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着创新性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體意识有着重要意义,少数民族文化本身带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结晶,而少数民族文化也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提供了力量来源与重要支撑。
文化全球化是世界化与民族化的辩证统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血脉与灵魂,文化的繁荣往往出现在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的时代,也是一个国家与民族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在新时代,我们更重视少数民族的作用,给予困难的少数民族帮助,让他们在适合的环境和保护政策的基础之上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娜仁琪琪格.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J].人民论坛,2022(04):123-125.
[2]黎维.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与当地文化的继承研究——以南丹县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为例[J].中外交流,2021,28(05):872-873.
[3]孟容静.新媒体时代下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以傣族文化为例.新闻传播,2019(16):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