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苗族舞蹈动律与鼓点的关系
2014-04-29张婧钊
张婧钊
【摘 要】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又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加之我国悠远留长的传统文化的熏陶,民族文化一代代的传承下来。位于我国西南方的苗族,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的形成了一种民族特有的文化氛围。本文主要是研究苗族文化当中的舞蹈这一文化形态,对舞蹈的动律与鼓点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论述,挖掘出苗族舞蹈内在的和谐与统一性,为舞蹈的发展和继承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舞蹈;动律;鼓点
苗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组成成员,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独特地域特色的舞蹈文化,苗族舞蹈是苗族人民生活方式和地域特色的综合體现,而且苗族舞蹈大多与鼓分不开,每逢民族重大节日,大家都会尽情的参与到舞蹈的表演中来,久而久之,这种舞蹈和鼓相结合的特殊的表演形式就传承下来了。
一、苗族舞蹈的发展
苗族舞蹈大部分舞曲都离不开鼓,鼓和舞相辅相成互相配合,舞蹈的节奏要和鼓点的时机完美结合,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历代苗族人民的发展和承继,形成了现如今独具欣赏价值的舞蹈风格,这种舞蹈文化不仅涵盖了苗族风俗习惯,而且还体现着苗族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由于地理位置偏僻,苗族人民始终生活在自己民族的文化当中,仍然信奉原始的崇拜观念,强调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祖先的崇拜,所以至今保留有“三月三”、“六月六”等以祭祀自然万物为主要目的的传统节日。除此之外,苗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产过程中,形成了自娱自乐的舞蹈形式,这种舞蹈是以鼓点为节奏,根据敲击鼓的不同部位如鼓心、鼓边和鼓棒等产生不同的声音,并根据这种声音配以合适的舞蹈动作,使得舞蹈的节奏明显而有力,舞蹈的轻缓、速率以及高潮都与鼓点的敲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二、苗族舞蹈动律之“一顺边”与鼓点
在苗族舞蹈中有一种具体地域特色舞蹈动律即“一顺边”,指的是跳舞者在跳舞时左脚和左手或右手和右脚同时出的情形。
这种特殊的动律源于苗族人民生活生产方式,由于苗族地理位置偏僻,常处于山区或丘陵地带,人们的劳作常常要途径崎岖的山路,而且肩上还背有沉重的劳作所需工具,这就使得他们在山区行走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重心不稳,当重心斜向一侧时,为了保持身体平衡,这侧脚起着支撑作用,这侧手也随之摆向一侧边,这种形体特征能够确保山路行驶的安全性,久而久之就成为了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步态,后来与舞蹈动作相结合就形成了这种“一顺边”的特殊的舞蹈动律。另一方面,这种舞蹈动律在鼓点的配合下,又有着节奏的起伏和和缓,当重拍时,以人体的胯到肩这部分为主要表现部分,并随着其舞动加以手臂的活动,在鼓点的敲击和配合下,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舞蹈形态。
三、苗族舞蹈动律之“甩手”与鼓点
甩手是苗族舞蹈中经常出现的动律,根据鼓点敲击频率的快慢又分为了慢甩手和快甩手两种表现形态。这两种快慢不同的动律形式是在鼓点的伴随中,舞蹈动作由缓慢到渐渐加速的过程。节拍为二拍子, 重拍在前, 哒哒'哒哒'咚哒咚哒'咚哒哒'……在甩手动律中,鼓点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指示作用,每个动作都是伴随着鼓点而进行,鼓点的敲击也有着轻缓之分,当鼓点到重拍时,膝盖垂直下蹲随之做甩手,脚上是不断踩踏的动作过程,而整个身体是有规律的跟着鼓点上下颤动的过程,头部也随着重拍鼓点而随之点头。头部的这种动律是苗族舞独一无二的特点。
整个甩手动律结合了头部、手、脚和膝盖,几乎整个身体的所有部位都参与进来的舞蹈动作。手、头、脚和膝盖跟随着鼓点的敲击速度,时而快时而慢,轻缓急促有张有弛。整个舞蹈韵律独特,节奏明显,层次分明,在预备拍时缓慢的敲击鼓棒,之后交替的敲击鼓心和鼓棒,尾声渐慢。
慢甩手速率比较慢,节拍也比较缓,而快甩手则是跟随击鼓的速率作出的动作,快甩手的表现作用不同于慢甩手,快甩手给人一种热情、奔放的感觉。鼓点的轻缓急促能够很好的刺激观众的敏感神经,加之动律和节奏的完整表现,整个舞蹈给人一种出浑然一体的震撼感觉。
苗族舞蹈的总体风格属于轻快活泼型,这种形态的舞蹈的形成是苗族人民多彩生活和快乐生活方式的反映,而这种舞蹈动律和音乐风格又集中表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也体现了苗族人民对生活和爱情的美好向往。这种舞蹈形式不仅仅是单独的舞蹈表现,更是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
四、苗族舞蹈的快板动律与鼓点
苗族舞蹈中还有一种动律称之为快板动律,主要的有砍手、跑场和单肩上步这三种。这一动律也表现出了苗族人民热情奔放的特点,快板动律要求舞蹈者在跳舞过程中要敢跳,尽情的跳动,鼓点的敲击频率也是比较快的,舞蹈者跟随鼓点的节奏快慢而作出不同的动作,其实这就是一种舞蹈中特有的跑动的场面。而且这种跑动也是根据鼓点的节奏快慢不断变化的过程,鼓点急促则跑动较快,节奏强劲而有力,整个舞蹈场面显得十分壮观。苗族舞蹈动律和鼓点的相互结合是苗族人民深沉质朴的民族特性和民族性格的集中表现。苗族舞蹈的高潮部分突显着苗族原始文化的高深,加之击鼓速率的快慢变化,时而激动,时而和缓,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又舒服的舞蹈场面,整个的舞蹈其实就是苗族人民内心心情的真实写照。
五、苗族舞蹈中的综合动律与鼓点
综合动律是指在苗族舞蹈表演中身体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位同时作出的动作要求,最常见的包括下拍手吸腿动律、错肩吸腿步动律和上甩手跨退动律三种。
所谓的下拍手吸腿动律是指拍手要和鼓点的重拍相吻合,另一方面身体的胯和腰要随之摆动,而且要跟随鼓点的急促缓慢变化而摆动,摆动的节奏适中,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这个动律中鼓点的轻重缓急变化还是比较明显的,能够给人一种清晰明了的感觉。错肩吸腿步动律主要强调脚下交替吸腿的过程,而且吸腿的动作要快而准,不能有任何的拖沓。同时,腰和胯也要灵活移动,脚下始终有一种踩的动律,在鼓点达到重拍时,脚往下踩踏,使整个身体表现出一种“稳定”的特征。步伐稳而不沉、健而不俗的踩踏动律,同时也不缺乏轻快活泼的舞蹈风格。其实综合动律的踩踏特征也具有“一边顺”动律的某些特征,特别是错肩吸腿步动律中的身体和手臂同时向一侧摆动,在这个动律中摆动幅度比“一边顺”要大很多,展现出一种动律之美。这种动律也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结合特定的劳动环境而形成的一种娱乐方式。
总之,苗族舞蹈的动律与鼓点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鼓点作为舞蹈表现中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也表现着苗族文化的独特风格。苗族人民将动律与鼓点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成为了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娱乐方式,丰富和继承了苗族悠久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大家庭中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苗族人民智慧和思想的集中表现,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参考文献】
[1]张少华.中华民族舞蹈文化发展史[J].文化艺术学报,2007(06).
[2]刘德川.苗族舞蹈中动律的种类及其变化特点研究[J].文学艺术周刊,2010(10).
[3]孙传峰.鼓在苗族舞蹈中的重要作用表现[J].现代艺术,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