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生的任何经历都是财富

2023-05-30杨自沿

群文天地 2023年1期
关键词:省委党校社科青海

杨自沿,男,1962年8月出生,安徽省安庆市人。1985年7月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主动申请赴青海工作。曾先后供职于原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原省文化厅、中共青海省委政策研究室、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原青海广播电视大学、中共青海省委党校等部门和单位,兼任省内多家教学科研单位的特聘教授和特约研究员,长期致力于青海省情、地域文化等方面研究,在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2022年8月退休。

在外经贸部门工作16年,先后任原省外经贸厅办公室主任、原省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原省外贸职工中专学校校长等职务。在长期的工作生活中,养成了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生活方式、一个长期坚持的习惯。1999年3月至2001年12月,在中央党校党员领导干部经济管理专业在职研究生班学习,毕业论文《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在省内首次就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研究,并就对外贸易如何发挥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提出了建设性对策思路。注重外经贸宣传工作,长期担任《中国对外贸易年鉴》特约撰稿人。

2001年11月调任原省文化厅党组成员、人事处长,2003年11月公选为原省文化厅副厅长,协助分管组织人事、文化市场、文物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兼任原省文物管理局局长2年。其间,对青海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学习和思考,理论结合实际,发表了《高原文化 青海旅游的灵魂》《环西宁旅游圈文化之旅》 《文化的缺失与泛滥》等相关文章。这一时期的沉潜与历练,为嗣后的工作及学术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

2008年6月至2013年12月,任中共青海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巡视员。参与或主持了省“十二五”规划建议、省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循环经济、东部城市群建设等重要文件文稿的起草;主持了《世界银行技术援助项目——青海减贫发展战略研究》《青海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研究》等课题研究;公开发表了《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问题探析》《青海历史文化的三大特色》《大美青海之于美丽中国的九个关键词》《“三大区”引领新青海——浅谈青海在全国的地位和作用》《关于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促进青海科学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等一系列经济研究和文化创意文章,积极建言献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通过这一时期的学习思考和辛勤耕耘,不仅提升了本人的理论素养和文字水平,也进一步深化了对省情的认识和把握。

2013年12月25日至2015年12月25日,任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巡视员,主要分管社会宣传、《党的生活》杂志以及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方面的工作,其间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理论和实际进行了深入的学习、调研和实践。在省委宣传部整整工作2年,虽然时间不长,但收获颇丰,公开发表了《筑牢长治久安和长足发展的基础——青海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实践与思考》《青海史前文明的四幅辉煌画卷——柳湾 喇家 宗日 沈那》《青海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定位》《尕布龙精神的时代价值》等理论文章;主持编写了《青海文化知识读本》一书;组织中央新闻媒体对廉福章、尕布龙先进事迹进行深度采访报道,为青海推出两个全国“时代楷模”贡献了绵薄之力,促使我省先进典型人物的宣传工作上了一个大台阶。

2015年12月至2019年7月,出任原青海广播电视大学校长,作为师范院校毕业生,回归了从事教育工作的老本行,也为本人专注自己一直想做而此前没有时间去做的事情提供了契机。在此期间,结合工作实践,主编了《青海区域经济》,填补了省内区域经济教材的空白;整理了本人30多年来的学术研究成果,出版了《大美青海研思录》《闲思录》两部专著。紧紧围绕电大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着力推动其转型发展——从注重学历教育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转变,从注重学校教育向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并举转变,从注重教学向教学与科研并行转变,从封闭的自我发展向开放的协同发展转变。并形成《做好“四个转变” 办青海特色继续教育案例》,入选《2018中国高校继续教育优秀成果及特色案例集》,荣获“2018中国高校继续教育优秀成果及特色案例奖”。为提升电大科研水平,2015年从省社科联争取资金组织校内教师编写出版的《现代信息技术读本》一书荣获全省社科普及读物二等奖;2016年青海电大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全国电大、开大系统仅此1项);2017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一般项目”1项、“西部项目”1项(全国电大、开大系统共5项,其中,青海电大独揽2项,其他为国家、上海、江苏开放大学各占1项);2018年本人独立完成的省级重点课题《青海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研究》获得时任省委书记王建军同志肯定性批示:“领导干部要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研究。自沿同志在這方面是个代表。文中有许多闪光点,读后还是很有收获和启示。”在力推“四个转变”的同时,积极关注单位的精神文明建设,使电大自成立后首次跻身省级文明单位行列。

经本人申请,2019年7月2日转任省委党校一级巡视员。3年多来,调整心态,转换角色,潜心学术,笔耕不辍。撰写了各类文章30余篇,其中《关于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若干思考》课题成果再次荣获时任省委书记王建军同志肯定性批示:“请送逢春和张宁同志阅。自沿同志牵头撰写的这篇文章对我们研究河湟文化很有帮助。可否创造条件举办一次河湟文化论坛,探讨一下如何让河湟文化立起来,论坛成果可作为规划的基础。请酌”;主编出版了《青海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探索和实践》专著1部;持续担任省委党校中青班、青年干部班这两个班次“生态大省向生态强省转变”问诊式教学专家评委;陆续担任了省委党校近70门新课试讲评委;在研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为《青藏高原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研究》,在研省级课题、校级课题各1项;同时,在省委党校教研咨一体化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发挥“非权力”影响力,尽己所能甘当省委党校教学科研和年轻人才成长的“铺路石、垫脚砖、助理员”,为中共青海省委党校建设红色一流学府、打造新型高端智库贡献了微薄力量。

2022年步入职业生涯“最后一公里”,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不松劲、不懈怠、不躺平,潜心学习,深入思考,笔耕不辍。“学习强国”已近50000分大关;2022年以来,公开发表了《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奋力书写文化生态保护的青海答卷》《深刻认识把握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用好共产党人调查研究这一重要法宝》《结构化面试的特点及技巧》《以青海独特优势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等文章;撰写的《第三批省级特色小镇青稞酒小镇创建推荐书》已转化为实际工作成果;在省委党校《研究报告》上刊载了《普惠托育服务面临的突出问题与建议》一文,在省委党校《资政专报》上刊发了《关于促进青海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的建议》《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决策建言;持续担任省委党校中青班、青年干部班这两个班次的《新时代领导干部调查研究能力提升》教学任务,持续担任这两个班次研修报告的开题报告、中期评估、终期答辩的专家评委; 持续担任这两个班次“木里煤矿非法开采与整治”会诊式教学的专家评委;完成了全省干部教育9门好课程、21本好教材的评审任务; 担任了省委党校引进高层次人才面试考官; 参加了省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专家学者座谈会;评审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展陈大纲》及解说词,评审了122份省级课题立项申请书;审读了《贵南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22—2035);作为评审专家,参与了亚洲开发银行技术援助项目《青海省融入“一带一路”旅游研究》课题成果中期评估,完成了《新时代青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研究》《防控与化解海外媒体涉藏错误思想传播对我国涉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重大风险研究》等8项省级课题结项成果鉴定;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草原旅游发展下的青海牧民生产生活调查研究》《双重二元结构背景下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作用机制与政策研究》结项成果的鉴定;担任全省第三批特色小镇评估专家组组长,不畏高寒缺氧, 历时20余天,跑遍了全省8个市、州,圆满完成了省政府规划办交给的工作任务;评审鉴定了六卷本新编《青海通史》;撰写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展陈大纲》。这就是2022年的“小业绩”。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士兵的生命在战场,教师的生命在课堂。作为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作为一名学人,我深谙“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意义,更知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普世道理。多年来乐此不疲地走进大学、军营、机关、社区等开讲座、作报告,用学识阅历点燃人们对于真善美的向往,用实际行动宣传党的大政方针。

泰戈爾说:“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人生的任何经历都是财富,生命只有放入学问才更有意义。

猜你喜欢

省委党校社科青海
社科成果展示
长亭印象
社科成果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科学“立制”,促进干部“自愈”——陕西省委党校教授岳东峰谈凤翔做法的创新性
大美青海
青海行七首(录二)
青海 管放相宜 渐入佳境
人文社科
青海“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