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现状思考
2023-05-30董艳鸽
董艳鸽
近年来,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工作繁荣发展,欣欣向荣,成为博物馆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现代化科技手段与博物馆传统工作方式的有机结合,为广大观众提供了全新的参观体验。笔者认为,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基于展览内容的数字化展示,二是基于游客服务的智慧化参观,三是基于自身建设的数字化管理。这三部分相互独立,又互为整体,共同构建了数字化博物馆基本框架。本文将以青海省博物馆为个案,浅析数字化建设给博物馆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青海省博物馆成立于1986年9月,是人文历史类综合性博物馆,也是我省第一家国家一级博物馆。经过近40年的发展,目前拥有历史、民族民俗、宗教文化等各类藏品近5万件,其中以新石器时代彩陶、反映中西方文化交流及民族宗教类文物最具特色,是青海省内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在全省文博行业发展中具有较强的示范引领作用。因此,选择青海省博物馆作为研究个案,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够有效说明青海省内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对象数字化建设现状
青海省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始于近年,最早源于2015年由一家科技公司免费制作的“江河源文明——青海历史文物陈列”展览虚拟展,后又增加了50件文物二维码。2018年初注册了官方微信、微博账号,2018年底对2013年建成的官方网站进行了改版升级。
2018年6月,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青海省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启动实施,对全馆1100件珍贵文物藏品进行二维或三维数据信息采集,并搭建了文物信息管理系统。2018年11月底,青海省博物馆在牵头联合唐蕃古道七省(区)文博单位共同推出“唐蕃古道——七省(区)精品文物联展”时,首次将展览数字化展示作为主要内容之一,与展览大纲同步策划设计,最终形成了紧密契合展览主题的唐蕃古道主题动画、极具特色的唐蕃古道电子地图、直观感受文物纹饰及用途的数字魔屏、感受科技魅力的3D炫屏、由“公主”讲解的虚拟展览等数字化展示内容,不但将唐蕃古道这一线性文化遗产中难以通过文物实物展现的沿线故事传说、地理风貌进行了生动展示,更是通过数字动画让观众对部分文物的质地、尺寸,尤其是使用方法一目了然。自此,青海省博物馆将数字化展示作为展览展示的一部分,在展览设计策划时同步考虑。
2021年,青海省博物馆在组织实施展陈改造提升项目时,首次引入数字展览,打造了“5G数字体验”及“历史传送门”两个数字展示内容,以虚拟现实的手法,对我省重要历史地位、精品展览及瞿昙寺壁画进行展示,给游客带来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开展以来受到广泛认可和好评。
二、研究对象数字化建设思路
青海地处祖国西部边陲,受地理位置、经济条件、人才资源等诸多因素制约,文博事业发展较中东部地区落后,尤其是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工作,更是起步晚、发展慢。
青海省博物馆基于自身现实,在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改变“大而全”的思路,致力于点燃数字化建设的“星星之火”,以期最终形成“燎原之势”。根据经费安排及轻重缓急,分期、分步骤建设一个个数字化建设的小项目,并且预留链接端口,逐渐形成相互共享的大平台。
经过几年的积累,目前,青海省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已经初见成效,不论是从观众入场预约,还是入场后的智能体验项目,都日渐成熟和丰富。
三、数字化建设作用
数字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不断拓展观众精神文化享受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是协助博物馆在开展文化传承、弘扬活动中,手段更加灵活,内容更加丰富。近年来,以数字手段为载体,以文物资源为核心,策划的展览、文创体验项目、文艺节目层出不穷,社会反响热烈,下面摘录一二,以实例展现数字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实例一:2019年,上海博物馆策划展出了“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单看展览名称,我们就可知道,所展出的文物肯定是董其昌的丹青墨宝,除非是爱好者,普通游客肯定少有兴趣,因为不会欣赏,看不懂。而上海博物馆在策划这个展览时,充分运用数字化展示手段,开发了多内容、多角度的数字化产品,能够满足不同观众的参观需求。比如,高清晰文物三维信息,可以让书画爱好者看清文物的细微特征;董其昌的生平、游记、交游以及同时期明朝、欧洲社会历史背景对比数字化网格平台,则对社会历史爱好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基于展览内容制作的VR、VF,可以将观众带入书画作品之中,即便你不喜欢书画,也不懂历史,依然会被作品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所吸引。“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中数字化科技手段的充分运用,从不同层面向游客展示了文物背后更多的信息,每一条信息都构成了解读董其昌、解读展览的切入点,是对展览主题的补充说明,与实物展品相互补充,密不可分。
实例二:2022年春节晚会期间,以三星堆文化为背景,以目前已知全世界最大的青铜面具“三星堆青铜大面具”为原型,策划创作的创意舞蹈“金面”惊艳四方,节目以沉浸式的手法,穿越千年,带领全国观众领略“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古蜀风采,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魅力。节目通过数字化展示手段,用最前沿的视觉科技,通过光学动作捕捉技术,让文物在舞蹈中“活”了起来,使传统文化借助春晚舞台,走进百姓生活。
新技术让厚重的历史文化能够穿越时空,实现古今对话,让历史变得真实可感。新的平台又会使文化精品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核心,就是让文物“活”起来、“动”起来,通过多方位解读,满足广大公众多元化需求,让历史成为现代生活的鲜活元素,让百姓了解历史,热爱历史。
四、数字化建设中要注意的问题
数字化建设益处多多,却也并非多多益善。数字化建设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展示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应避免舍本逐末、重心失衡。
高科技手段必须是对文物或展览的补充展示说明。之所以用“必须”二字,是要着重突出高科技手段运用于展览时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就是:高科技手段是用来补充展示或说明文物或展览主题。而检验这一原则是否坚持的标准,就是把现有的数字化展示内容去掉,是否影响展览的整体效果。否则,展览展示的数字化就会沦为高科技的技术秀场。例如青海省博物馆2018年底曾牵头组织策划了“唐蕃古道——七省区精品文物联展”,展览策划时就同步考虑了数字化展示内容,其中包括唐蕃古道动态电子题图,唐蕃古道主題动画,这两项内容分别对唐蕃古道线路走向、沿途地理风貌、故事传说等无法通过实物展示的内容进行了补充说明,增强了展览展示的趣味性,也加深了观众对于展览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抓住切入点,切忌泛而全。展览展示的数字化建设,必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并且进行深而透的研究。依然以上海博物馆的董其昌书画展为例,该展的数字化建设项目点相对比较单一,就是对于董其昌本人书画的展示,但是建设内容很有深度,围绕董其昌其人及作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将研究成果有机整合,展示给观众。试想,如果该展览的数字化建设内容非常广泛,有文物三维信息、机器人讲解、3D炫屏展示、网上虚拟展览……但是每一项内容都只是泛泛而谈,是否还会留给观众深刻的观展印象、引起热烈的社会反响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科技的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博物馆也不例外。但是正如硬币的正反两面一样,科技的发展也具有两面性,在与数字科技的融合中,博物馆不仅仅是素材的提供者和资源的开发者,更要结合行业实际,掌握科技选择和使用的主动权和核心力,用科技的力量,为广大游客构建丰富、便捷、美好的参观体验。
(作者单位:青海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