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艺术普及视域下非遗数字文化资源建设探究
2023-05-30刘晶
隨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资源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利用数字化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数字文化资源,不仅能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让更多的人学习、了解、传承和传播这些文化遗产。青少年是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生力量。以青少年为服务对象,制作一批以视频方式呈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片,寓教于乐,融教于趣,化教于心,激发青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非遗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的意义
(一)政策层面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了“积极开展全民艺术普及”。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做好新时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作了全面部署,指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自信是极其重要的社会工程。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践层面
1.提升青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
青少年是充满活力的群体,他们富有朝气和创造力,是中华传统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力量,同时也肩负着推广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和标志,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少年中的传播和教育,既可以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传统,发扬民族文化精髓,弘扬民族优秀精神;又可以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理论研究,使青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有更深入的认识。
2.促进文旅融合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来源于乡村和偏远地区,这些地方在非遗保护和乡村旅游方面相对落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成数字文化资源,通过互联网进行宣传推广,既可以让更多的人学习和了解非遗,在当地旅游过程中加深非遗带来的体验,从而热爱和保护非遗;又能够加强当地旅游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二、非遗的展现方式
非遗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展现。“非遗+旅游”带给人们一种休闲生活的文化格调。例如,去丽江古城旅游,可以了解到丽江粑粑制作技艺、纳西族传统婚俗、纳西族古建彩绘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文创”不仅能够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提升竞争力,而且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也带来了新的活力。比如,故宫文创“宫版”婚服将非遗文化融入现代人的生活,让普通大众真实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鲜活气息。“非遗+研学”是继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后的一种全新的文化旅游方式。
(一)“非遗+旅游”,让非遗带来更好的体验
结合旅游模式,青少年可以沿着“非遗地图”上时代匠人智慧的足迹到民间音乐、民间戏曲的创作源头,听一听典故、传说和文化风俗,近距离交流和感受非遗文化,产生心灵共鸣。
(二)“非遗+文创”,让非遗更接地气
非遗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可以带领青少年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需要传承,不仅是技艺的传承,也是一种生活的传承,所以在内容设计上需要更贴近生活。但是,在制作过程中发现,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变成了一项艺术品,与大众产生了距离感,让我们意识到文创开发的意义。
(三)“非遗+研学”,让非遗不断传承发展
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可以设立青少年课堂,课程包括教学、文化旅游、体验、夏冬令营、表演等内容,让青少年带着求知的精神走进非遗、学习非遗和了解非遗,唤醒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情怀,让非遗得以传承,并在传承中焕发新的活力。
三、非遗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的探索
非遗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围绕青少年群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基础,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出发,选择具有一定实操性和传承意义的非遗内容进行拍摄,更适合在青少年中进行传播。如何从青少年的视角出发,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考虑到非遗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的知识性、历史性、趣味性和互动性等因素,根据青少年的兴趣点,创作适合其观看习惯的传统文化题材的艺术普及视频。
(一)注重文化传承,提高知识普及质量
非遗知识的普及在非遗的挖掘、传承、保护、传播等方面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特别是以青少年的视角呈现出非遗独特魅力,有助于丰富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非遗具有教育、审美、娱乐等多种功能,向青少年普及非遗文化知识,能够让青少年在非遗文化的熏陶中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和审美创造力。
(二)加强各环节设计,提升资源制作水平
在作品取材方面,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要经过严格把关。在节目形式方面,可以带领青少年走进文化馆、博物馆,走近传承人身边,通过一问一答的互动和手把手的教与学,立体而原生态地呈现给青少年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从而达到艺术欣赏和工艺技法的相得益彰,激发青少年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对自觉学习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节目拍摄和后期制作方面,我们对视频的结构、剪辑和画面进行精心设计,一部结构清晰、剪辑流畅、画面精美的专题片更符合青少年的审美需求。
(三)增加故事性,提升资源吸引力
非遗传承是有历史故事的,传承人是故事的主人公,非遗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引入故事,可以提升资源的吸引力。故事有框架、有逻辑、有悬念,既易记,又能引起好奇心,让青少年不由自主地想去了解更多。在非遗故事的选择上,需要简单易懂、条理清晰及情节起伏等特点,再根据时间脉络和人物编写故事,将非遗的内容和精神传达给观众。
(四)挑选合适内容,让青少年更易接受
非遗数字文化资源通过镜头带领青少年去探索未知的世界,由于大多数非遗与当时的环境密不可分,通过当地的风景、习俗、人文去讲述非遗背后的历史故事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吸引青少年探索未知的一种方式。所以我们要精心挑选内容进行策划制作,既易被青少年接受,又能够寓教于乐,让青少年从视频节目中学习历史、人文、地理等知识并感悟其中的乐趣。
(五)引入体验互动,加深参与者直观感受
在非遗数字文化资源建设过程中,我们引入互动体验,让青少年参与到非遗的生产、制作、表演的过程中,直接感受和了解非遗,从而产生长期鲜活的记忆和感受。比如传统技艺类,青少年可以参与制作,了解每一个步骤,感知非遗的传承魅力。美食类,青少年可以通过品尝去了解美食的味道,通过每一步的制作步骤去掌握食材和做法的相关知识。非遗数字文化资源建设需要了解相关的历史资料和人文故事,并通过观看、倾听、触摸、交流等形式,使青少年能够形象生动地理解和认识。非遗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的参与体验不是让参与者全面系统地学习传承非遗,只是加深参与者对非遗文化的直观感受。
四、思考及建议
(一)优化视频结构,提高资源可看性
非遗数字文化资源建设项目整体制作质量较高,但一般专题片篇幅较长,在当今人们生活节奏快、信息大量传播、短视频当道的时代,大众对内容的要求是快、精、准,既要时间短能够快速欣赏,又要内容精彩抓人眼球,还需要信息真实准确,所以未来非遗数字文化资源的建设内容可以优化精简,并对制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现更丰富的内容。一方面,在制作新资源时,要考虑推广平台的兼容性,不同平台对播出的视频都有相应的技术标准,不符合标准的将无法播放。另一方面,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经过多年的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已经拥有大量的优质资源,可以挖掘提炼出打动人心的内容进行二次加工,既节约了制作成本,又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
(二)线上线下相结合,强化非遗活动主题
线上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参与面广的新媒体传播手段,比如在微信公众号及其在其他平台账号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民俗的直播课,同时要重视新媒体的双向互动功能,让熟悉新媒体社交和应用的青少年及其家长看到我们的内容。线下配合线上平台内容组织中华传统技艺教学、文创产品创作大赛等活动,加强互动交流,活动结束后举办成果展示活动。比如,组织中华传统节日故事情景剧表演、展示青少年的学习成果,进而实现非遗的传承。
(三)拓宽优化网络渠道,提高资源的知晓度
随着平台分享、视频链接和无缝对接等技术的发展,短视频逐步实现了多用户、多平台之间的切换,这一特性是新媒体时代赋予的优势。为了让更多人能够看到各文化馆(站)建设的优质非遗数字文化资源,一方面,各文化馆(站)可以争取各省卫视联合各地市频道联动播出,以点带面逐步提升项目品牌力,非遗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内容所关联的各地方文化馆可以以本地传统文化资源为基础,结合自身实际,依托网站、电视、新媒体等方式,开展一系列的服务推广活动。另一方面,各文化馆(站)可以依托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打通各省、市数字文化馆文化资源库,将优秀的非遗作品推送到各省、市云平台首页,让好的非遗作品展示出来。还有,各文化馆(站)可以联合各个主流新媒体平台,特别是领军社会媒体平台,让其利用自有渠道去作推广,将各文化馆(站)的非遗数字文化资源建设成果向社会推送,并借助各媒体平台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关注非遗,在宣传推广的同时为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引流。
(四)借助各方力量,推动非遗长足发展
借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推广非遗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内容,打造公共数字文化资源项目体验区。通过布设项目所拍的非遗展品,利用电视大屏展播资源,全面展示非遺数字文化资源的建设与服务成果, 扩大项目的影响力;并在为参观者推介作品的同时,促进行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了解项目情况并参与共建共享,吸引优质的市场主体和文创团队参与到非遗相关的创作中,聚合各方力量形成“组合拳”,推动非遗长足发展。
全民艺术普及的理念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非遗数字文化资源建设促进了全民艺术普及工作的开展。以青少年的视角打造传统文化题材教育作品,既要深入浅出,又要有针对性,吸引“00后”甚至“10后”的兴趣,让青少年学习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推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非遗数字文化资源建设为今后青少年文化教育作出了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EB/OL].[2015-01-14]http://www.gov.cn/xinwen/2015-01/14/content_2804250.htm.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5].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7/content_5171322.htm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2021-08-12].http://www.gov.cn/zhengce/2021-08/12/content_5630974.htm
[4]冯晓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学生德育价值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19.
[5]李富荣.浅析非遗参与和体验活动对非遗保护的作用[J].人文天下.2017.
[6]李玥. 微视频传播的发展模式探析[J].学术交流.2014年.
(作者简介:刘晶(1982-)女,硕士研究生。工作单位: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职称: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与服务、全民艺术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