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与使命
2023-05-30宋敏
宋敏
摘 要: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主线,教育工作、學生工作也要聚焦这条主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认识学生工作的丰富内涵和使命责任,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新时代开放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深刻领会党的百年奋斗伟大成就,精准领悟“国之大者”时代意蕴,践行弘扬“三个不相信”精神,努力走好高水平开放大学发展之路。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工作;国之大者;“三个不相信”精神;高水平开放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3-0069-04
一、深刻领会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牢牢把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
立足战略全局,把稳把牢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地位。深刻认识总结党的百年历史经验的重大意义,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学生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培根铸魂,要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发挥思政工作“传家宝”“生命线”的作用,将其落实到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等各项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相结合,统筹谋划,与时俱进,勇毅前行,扎实做好学生工作。
聚焦育人根本,推动学生工作走深走实。学生工作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引导青年学生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好。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建立起党委领导下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牢牢把住人才培养的根本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行动标尺,坚持“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发挥协同合力,助力多元思政格局落地落细。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司其职、齐头并进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学生工作也要乘势而上,融会贯通“悟思想”、务实求真“办实事”、接续奋斗“开新局”,发挥协同合力;要强化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持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深化拓展主题教育实践,善于运用一切场合、一切载体、一切方法,助力学生工作在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忧、文化上解渴、心理上解压,打造多元思政格局。
二、精准领悟“国之大者”时代意蕴,奋力开创学生工作新局面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已经向全党发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的时代动员令。新的赶考路上,思政工作、教育工作、学生工作都必须牢牢把握高校这个“前沿阵地”和“重要哨口”,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根本任务,奋力开创新局面。
把握新特征,在准确识变中积极应对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充分把握时代特征、社会需求、学生特点、教育规律,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教育,以文明校园创建为抓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典礼仪式育人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工作。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积极探索开放学员的思政教育模式,通过开展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友返校、辩论赛事等主题系列活动将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相融合,强化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校风校训教育;通过党建带团建打造主题实景团课,依托红色教育资源组织开展党史教育主题活动、主题班会,让学生在沉浸式党史学习中有所触动、有所共鸣、有所感悟。
筑牢主心骨,在高举旗帜中坚定信仰、信念、信心。要将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学生工作的主心骨,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要求,将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我们要争做“大先生”,以高信仰、深修为、实学识,引导青年立志、明德、成才、担责任。要高度重视“道德与法治”教育和公民教育,持续开展法治小课堂、邀请辖区派出所警官到国旗下进行宣讲、组织民法典进校园等活动,帮助学生坚定信仰、信念、信心。结合人才培养实际,旗帜鲜明讲政治,立足“两个大局”,统筹“两件大事”,心怀“国之大者”,守好责任田,打好组合拳[1]。
增强针对性,在解决难题中发挥教育实效。我们不仅要看清大势,更要着眼当下,破解难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只有将心比心、见人走心,才能深入人心、打动人心,只有抓住受教育者的所思所盼、所需所急,才能防止“喊口号”“放空炮”,避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学生工作要坚持围绕学生、关注学生、服务学生,想学生之所想,知学生之所需,用心、用情、用爱解决实际难题;要树立动态思维和危机意识,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助力学生健康成长。针对热点问题,对大学生开展信仰调查、心理调查、意识形态稳定调查等工作,动态把握学生思想动向、化解学生心理困惑。要继续创新用好“两微一端”思政管理服务平台,发挥新媒体育人优势,用红色基因加强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文化认同。
守好一段渠,在知重负重中扛起政治责任。我们要知重负重,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人民立场、增强责任意识,推进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强化政治责任,在抓好“关键少数”和“绝大多数”中筑牢疫情防控安全稳定和意识形态底线;提升队伍质量,配齐、建强、用好“三支队伍”,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抓在经常;加强服务意识,以“一站式”学生服务管理为切入点,统筹推进教育培养模式、管理服务体制和协同育人体系改革;创新育人模式,积极探索大数据技术赋能精准思政。
三、践行弘扬“三个不相信”精神[2],走稳走好高水平开放大学新的赶考之路
(一)牢记使命担当,凝聚奋进力量——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
第一,加快速度。江苏开放大学独立办学才十年时间,要从一个“迟到的大学”变成“新型高水平开放大学”,无论在办学层次、办学经验、办学水平、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上都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第二次党代会吹响了建设高水平开放大学的号角,我们要锚定奋斗目标,聚焦“一个发展目标、三步走规划、四大发展战略”,狠抓“十二项基础工程”,加快构建“党建+业务”矩阵[3],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书写江苏开大学生工作新“速度”。第二,提高质量。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是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我校党建事业、思政工作、学生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要坚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提高教育质量战略主题,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持系统观念,围绕学校发展提升开展学生工作的质量。第三,夯实规模。规模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基础。学生工作要持续赋能,为学校中心工作提供有力的政治和思想保障。为持续做好“三融合”“三结合”“三区联动”的大文章,努力建成多学科协调发展,办学实力雄厚的新型本科高校。第四,优化结构。要积极贯彻落实第二次党代会确立的发展目标,把稳政治方向,突出开放本科的主体地位,将学生工作贯穿学校结构调整、建设和治理的方方面面。第五,注重效益。这个效益,不仅仅是指经济效益,还有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针对我校实际,把“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培育和挖掘更多服务乡村振兴、职工圆梦、教育扶贫、面向基层的典型,探索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市县的开放大学,服务学院发展的工作机制,以“两服务一帮扶”为抓手,推进江苏开放大学学生工作做深做实。第六,保障安全。学校安全、和谐、稳定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当前疫情出现复杂情况,我们要从政治上、思想上高度重视潜在问题、风险,从严从紧、抓细抓实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意识形态工作,维护学生及校园的安全稳定。
(二)聚焦问题差距、靶向发力整改——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第一,把握“虛”与“实”,实现虚功实做,解决价值引领问题。虚功实做,就是要防止就问题谈问题,错失思想引导的机会[4];要避免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教学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几张皮”,各管一段。着力构建“十大育人体系”,探索形成可转化、可推广的育人经验,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引领的实效。第二,把握“表”与“里”,实现表里如一,解决内涵建设问题。表里如一,就是要力戒形式主义,盘活、做实学生工作“存量”,提升思想引领要素配置“增量”,有效影响学生思想“变量”。真正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引、持之以恒,关注过程体验,通过学、思、践结合,知、信、行融合,实现外化和内化的统一。第三,把握“远”与“近”,实现远近兼顾,解决科学管理问题。远近兼顾,就是要立足当下“改”和长久“立”,对于学生工作的相关制度,该完善的加紧完善,该建立的加紧建立,该落实的加紧落实;又要谋划长远,推动育人管理的面从窄到宽,育人平台的内涵由浅入深,着力把学生工作的“内循环”融入师生成长和学校事业发展的“大循环”。第四,把握“高”与“低”,实现高低相成,解决责任落实问题。高低相成,就是要通过持续开展系统化学习、分层次培训、常态化宣讲、榜样化教育等,树立思想“高线”,教育引导广大师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通过制定责任清单、任务清单、问题清单,把牢责任“底线”,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第五,把握“点”与“面”,实现连点成面,解决工作方法问题。连点成面,就是要围绕中心,选准“着眼点”,强化“生命线”[5]。既要有长期性实施规划,又要有针对性的实施办法;既要有全校层面的宣传教育活动,又要发挥各基层单位、职能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师生个性化需求,对“点”聚焦,带动线上延伸,实现面的拓展,让学生工作在理念上有根有魂,在内容上有血有肉,在方法上有声有色。第六,把握“内”与“外”,实现内外联动,解决“大思政”格局问题。内外联动,既要对内聚力,也要对外借力,实现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多层面、多载体共同推进,形成以教育为基础,以制度为保证,以协同为关键,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五育并举”理念、“十大育人”体系、“三全育人”格局。
(三)坚持立德树人、用心用情用爱育人——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做好高校学生工作,不仅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标准,更要牢记教育工作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心中有爱、眼里有情,用心、用情、用爱浇灌有温度、有情怀、有品位的学生工作。要着力通过顶层设计、机构保障、基层创新,突出思想引领,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突出师德建设,把育人为中心落到实处;突出党建责任,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根本保证。
尤其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和甚嚣尘上的各种错误言论,要确保用思政金课战胜“敌人”,破除道德信仰偏差,对学生疑惑不解的重大问题深入分析,反复解读,积极主动回应学生的思想关切点。一方面,要坚持价值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另一方面,要聚焦实践育人,打造涵盖国情考察、军事训练、专业实践、生产劳动、志愿公益、创新创业等在内的综合立体多元的全景式实践育人体系,用心用情用爱实现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
以立德修身涵养职业道德,在为人上当表率。新时代学生工作者承担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使命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向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三个基本要求——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首先,要将明大德、严公德、守私德作为行动指向,踏踏实实为人,勤勤恳恳做事,永葆风清气正的政治本色;其次,要在学生工作中充分挖掘德育资源,将“爱岗、荣校、敬业、奉献”的校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和起来,推进立德树人、铸才育人融入科学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引导学生由道德之知到道德之行,实现学术和思想协同发力,智育和德育同频共振;最后,要将学生工作与学校文化建设统一起来,聚焦“创新、开放、融合、共享”的办学理念,对学生加强公民教育,一方面引导学生完成学业,尽早就业,努力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边工作边学习,秉承“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校训,在开放教育中提升学历,成长为感恩、担当、作为、奉献的江苏开大人。
以潜心治学发挥“思政+专业”合力,在为学上下功夫。首先,寻求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专业工作的“交汇点”,发挥“思政+专业”实践育人合力,推动“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学风建设,让思政教育真正“活起来”。以第一课堂专业为载体,发掘专业特点和优势,从政治意识、社会责任、道德品格、专业素养等角度切入,在“讲”与“学”的互动中实现“思政+专业”一体化建设发展。其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社会调研、寒暑期社会实践、科技学术活动、校园文化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第二课堂中,形成“思政+专业”的社会学习共同体。发挥优势,引导学生把“专业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将成果转化为品牌特色项目、志愿服务实践、主题教育活动、微党课微团课素材等,润物无声地推动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培育形成以“朋辈教育”为核心的自主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团组织、学生会、社团的重要引领作用。通过总结表彰、选树典型、优秀成果展示等环节,全方位实施朋辈育人。
培育时代新人坚守树人初心,学生工作要坚持围绕“人民”这个中心,坚守初心,担当使命,想学生之所想,知学生之所需,为江苏大地培养一批又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技术型人才。为进一步突出系统思维、整体谋划,推进学生工作,突出“开放、本科”的办学优势,既要在宏观上统筹好“三区联动”“三结合”“三融合”的发展战略,建立健全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也要在微观上强化“大思政课”,促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互联互动,以理想信念指引教书育人、以道德情操践行言传身教、以扎实学识实现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统一、以仁爱之心和无私奉献反哺社会,培养有历史发展眼光和责任意识、具备世界眼光和广阔胸襟、勇担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兼具远大抱负和踏实作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征程上,学生工作要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引导学生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中汲取智慧力量,从先烈的奋斗精神中汲取精神养分,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断书写“三个不相信”的崭新传奇,共同为建设好江苏人民的大学而努力奋斗,以“赶考”者、“追梦”者的姿态勇敢前行。
参考文献:
[1] 樊伟. 坚守高校思政工作铸魂本色[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0(05):25-28.
[2] 朱江鹏. 从“三个不相信”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EB/OL]. 共产党员网. (2021-06-24). https://tougao.12371.cn/gaojian.php?tid=4 030883.
[3] 江开声. 奋力走好江苏开放大学新的赶考之路[N]. 江苏开放大学学报. 2021-09-15.
[4] 高仁. 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N]. 光明日报. 2021-09-08.
[5] 张玉叶. 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理论及其新时代发展[D]. 无锡:江南大学,2021.
(荐稿人:范晓峰,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