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及高校思政课引领对策研究
2023-05-30马利霞麻海山
马利霞 麻海山
摘 要:随着网络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民粹主义与网络相连接而逐渐异化为一种反人民性、极端化、非理性的思维方式,对于从小“浸泡”在网络中的大学生造成了思维方式感性化、行为方式虚拟化、生活方式盲从化的负面影响。对此,高校思政课应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成长中的重要引领作用,通过不断提升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在课程教育中不断渗透网络法治教育、在教学形式上开拓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方法,“三位一体”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思维、用网规范和实践品格,从而真正构筑思政课培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坚强阵地。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网络民粹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3-0045-04
随着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众多平台的发展,尤其是当前大数据时代算法推荐技术的加持,民粹主义在网络中杂糅了各种思潮,逐渐异化为一种极端化、非理性、刻意制造平民与精英“二元对立”的话语表达方式,对热衷于新媒体世界、善于利用网络分享信息和交流思想的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使高校舆情中网络民粹主义倾向凸显。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把网上思想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1]高校思政课是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用好马克思主义,抵御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一、民粹主义在网络传播中的异化
民粹主义最早发端于19世纪的东欧和北美,之后逐步向世界各地扩散。早期,由于受到技术条件的制约,民粹主义更多依靠人际的话语传播,这种传播方式时间较长,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帮助大学生走出民粹主义思潮影响的误区。但在网络传播媒介的作用下,民粹主义与网络技术相结合,逐渐与各种思潮杂糅,出现了民粹主义被异化和妖魔化的倾向,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从“民意至上”到“一己私利”
早期的民粹主义更多表达的是对弱者的同情、尊重和关怀,如早期俄国的民粹主义号召并动员人民与他们相敌对的剥削阶级进行直接的斗争,美国的“人民党”所表达的对垄断资产阶级的愤怒和不满,都表现了民粹主义在早期传播中所表现的坚持群众至上、政治平等的良好倾向。但当与网络紧密结合后,这种民粹主义思潮却逐渐趋向反人民性,变成了一种抽象化和空心化的“为人民服务”理念,从而异化为某些人达成一己私利的政治工具。如2018年8月5日,来自河南的四名家长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举报河南省招生考试办公室相关责任人存在严重舞弊行为,他们宣称其孩子的高考成绩与以往模拟成绩和考后估分严重不符,并质疑孩子的答题卡被人调包,此事经过网络传播,迅速点燃了网友对考试不公平现象的怒火。此事虽经纪委监察部门调查证实子虚乌有,但四名家长仅凭自己的猜测,为了一己私利,散布谣言,误导大众,从而造成公众对考试公平问题的盲目认知和评价,使得网络舆情的负面效应加剧,造成了极为不良的社会影响。
(二)从认知多元化到思维极端化
在网络出现以前,民粹主义更多依靠传统媒介和人际传播,因而其时效性相对较弱,留给了大学生较长的消化和反应时间,有利于他们从多方面获得信息,同时他们也可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和共同知识从不同学科视角对民粹主义进行多维思考,再辅之以教师的积极引导,可以形成对民粹主义的理性认识。但在自媒体的传播条件下,网络信息流动迅速并带有极大的随意性和偏激性,加之当前大数据时代算法推荐技术的加持,某种相似的网络观点容易被一直推送,很容易让大学生在互联网世界中产生“一呼百应”的感觉,而从主观和客观上遮蔽多元化认知,掩盖了真实的事件本身,进而产生极端化、片面化的言行甚至引发网络暴力,有的甚至被一些别有用心的政客所利用而形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这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
(三)从具有一定道德理想到走向伪善
早期,以人际传播为主要媒介的民粹主义是具有一定道德理想的。早期俄国民粹主义的主旨是“绕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来塑造更美好的社会制度”。[2]在我国,早期民粹主义的产生和传播伴随知识分子的觉醒。“到民间去”,通过聚集城市和农民的力量,改变中国面貌是当时民粹主义得以传播的主要目的。但在网络传播下,民粹主义思潮逐渐丧失其道德理想而逐渐发生异化,走向了伪善。美国学者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德行,正像真理是理想体系的首要德性一样。”[3]大学生同情弱者,希望弱者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这本是一种德性的体现,但是,如果这种同情心理演变正了一种非理性的情绪散播于网络,极容易形成一种不分是非、不讲道理的社会舆论,从而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二、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是互联网的主力军,很容易在使用网络过程中被已经异化了的思潮所左右,进而形成对大学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负面影响。
(一)网络民粹主义容易造成大学生思维方式的感性化
民粹主义的本质特征的最主要表现“就是以迎合平民的诉求(不论其合理与否)为由,反权威、反建制、反精英和反传统等”[4]。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往往容易被精准的算法推荐技术左右,而无形中处于“信息茧房”中,形成非理性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一旦变成思维习惯,极容易被作用于其他事物的认知上,其直接后果是大学生不愿意从多层次、多角度去观察和分析人和社会,也就封闭了通过搜集大量感性材料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通道,从而让思维失去思考之源,而变得空壳化,也就难以形成对复杂事物正确辨别和认知的能力,在网络时代,极易被网络话语控制,而被动地变成网络施暴者之一。这种感性化、极端化的思維方式如果长期存在,大学生容易被淹没在别人的观点中,而失去判断是非的“主心骨”,从而造成精神的“缺钙”,理想信念模糊化也就是其必然后果。
(二)网络民粹主义容易造成大学生行为方式的虚拟化
正确、合理的行为方式取决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受网络民粹主义的极端话语和情绪化表达方式的影响,民粹主义往往打着“人民至上”“民主”“自由”等旗号而渲染极端化的、不切实际的甚至可以说是被扭曲的“反对精英”“极端民主”“极端自由”的所谓理想化状态,从而与现实严重脱节。而这种过度极端化的追求又极易造成学生难以真正融入现实的学习生活,从而将自我诉求的实现诉诸虚拟的网络,造成大学生行为方式的虚拟化。当其形成一种习惯后,就会逐渐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第一便是大学生不愿意进行现实的人际交往活动,趋向于在网络世界中寻找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长此以往,他们就会更偏向于网络交友,从而极大地阻碍了大学生正常社会交往能力的形成。第二便是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下降。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又会反作用于实践活动。而当大学生习惯于从网络世界中寻求自我价值的认同和实现时,就难以真正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在现实世界中认识自己和改造自己,阻碍其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网络民粹主义容易造成大学生生活方式的盲从化
网络民粹主义造成的大学生思维方式的感性化和行为方式的虚拟化势必又会造成大学生生活方式盲从化的后果。简单、感性化的思维方式是难以对千变万化、乱花渐欲的网络信息形成自己的真知灼见的,相反,一旦针对某个网络事件的非理性声音主导网络话语,大学生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就极易被左右,而在不知不觉中或者无意中成为网络施暴者。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可能会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许多危害。具体而言,一是会阻碍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养成。大学之精神不单单在于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在于要培养自立自强、有责任有担当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这种盲从化的生活方式却和这样的要求是相背离的,甚至是对立的。二是会造成道德感的弱化和规则意识的淡薄。网络民粹主义极力渲染极端的民主和自由,在生活中崇尚所谓“多数人即真理”的极端思维方式,他们片面理解民主和自由,而殊不知任何民主、任何自由都是有条件也是相对的。这种不成熟的民主和自由观念,一旦陷入网络民粹主义的这种误解中,就极易冲动急躁甚至专横跋扈,甚至进而会引发群体性事件,而在这种盲从化的生活方式中,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规则意识逐渐被淡化。
三、“三位一体”打造有效引领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高校思政课
“三位一体”不断提升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在课程教育中不断渗透网络法治教育、在教学形式上开拓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方法,能够有效引领大学生树立理性思维、用网规范和实践品格,从而真正抵御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的不利影响。
(一)用好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剑,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思维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5]网络民粹主义思潮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根本上来讲,网络民粹主义的兴起和传播是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发生变化的结果。要想从根本上讲清、讲透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本质,思政课教师必须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用好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全面、辩证地分析和评价网络民粹主义事件,进而帮助学生克服极端化思维,引导学生树立看待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
(二)课堂教育中渗透网络法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用网规范
增强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让大学生知法、懂法、用法,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用网规范,是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辨识能力的重要内容。目前,针对互联网安全及网民的用法规范,国家已经出台了不少法律条文、部门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如《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暂行管理办法》《教育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办法》等。这些规律法规及文件对大学生用网行为都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但在现实的思政课教学中,由于教材内容及教学课时等多重因素的局限,网络法治宣传教育目前还仍然存在缺位现象,宣传力度、学生的知晓度仍然不足。对此,高校思政课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强网络法律知识的宣传。一方面,发挥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开展网络知识沙龙、大学生用网知识问答以及多种多样的网络法律知识进课堂活动;另一方面,还要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将网络法律知识凝结于各科的案例教学中,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进而引导学生树立网络时代的基本信息素养,增强大学生用网过程中的自律性,形成不信谣、不传谣的良好用网规范和习惯,树立法治思维,从而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
(三)开拓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实践品格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曾言:“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5]由此而言,正确思维方式的获得,不单单要靠教师在课堂中的“传道”,更要靠学生在实践的磨砺中。对此,2020年12月在中宣部、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2020方案”),提出要进一步规范思政课中的实践教学内容,把“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社会实践、 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6]。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不能拘泥于课堂中的讲台传道,还应开辟多种实践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逐渐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锻造实践品格。如教师可通过参观访问、演讲辩论、戏剧排演、结构化研讨或 VR 体验等不同方式,让学生转换角色,亲身体验收集、编辑、传播知识的过程,进而强化学生整体性和系统性认识问题的思维习惯。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假期,安排学生进行自己家乡的实践调研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调查研究千万不能搞形式主义。”[7]通过对家乡实际情况的社会调查,锻造学生的实践品格,形成学生实事求是的学风和作风,从而真正抵御错误思潮的入侵和影响。
四、结语
总之,网络民粹主义所造成的对大学生思维方式感性化、行为方式虚拟化、生活方式盲从化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高校思政课理应主动作为,不断研究新课题,守正创新,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剑,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思维方式,变堵为疏,真正抵御错误思潮的影响,争做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 人民日报,2013-08- 21.
[2] 刘小龙. 民粹主义的形态演进及其解释路径[J]. 理论探索,2016(06):52.
[3] 约翰·罗尔斯. 正义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 程恩富. 民粹主义的理论与现实辨析[J]. 教学与研究,2017(11):11.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中国政府网.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 (2020-12- 22).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1/01/content_5576046.htm.
[7] 習近平.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J]. 求知,2019(11):4-10.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