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的几点思考
2023-05-30甘子成
摘要:国家将职业教育确定为类型教育的新定位,推动了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的发展。立足类型教育的本质属性以及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根本要求,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除了具有高等院校特色文化育人的政治性、道德性、知识性等共性蕴涵之外,更要彰显出专业性、技术性、职业性等个性蕴涵。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具有涵养学生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双重意义,存在引领精神旗帜、增强技术素质、提升职业素养、厚植文化底蕴的逻辑机理;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要以建立协同机制、坚持内容为本、创新话语体系以及强化平台赋能作为构建提升路径的着力点,凝聚多维合力,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类型教育;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蕴涵诠释;逻辑机理;构建路径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不断践行特色文化育人,然而,受到职业教育层次属性定位的影响,不少高职院校仍未完全走出“重技术技能,轻文化素质”的误区,特色文化育人“缺乏系统设计”“未能有效落实落地”“成效依然不明显”[1]。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迅速发展,职业教育被确定为“不可替代的类型教育”。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2] 2022年5月1日我国施行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3]。在职业教育处于伟大变革的背景之下,高职院校将迎接“以文化引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创新发展,特色文化育人体系亟须超越“职业教育是附属于普通教育的层次教育”的原有思维模式,以类型教育的全新视角审思特色文化育人的蕴涵、逻辑和构建。
一、体现共性与彰显个性: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的蕴涵诠释
遵循唯物辩证法“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高等院校文化育人存在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把握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的蕴涵,既要全面分析它作为高等院校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育人共性,又要把握它作为职业类型教育高等院校的文化育人个性。
(一)高等院校特色文化育人共性蕴涵
文化育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要“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4]。因此,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高等院校教育,践行文化育人都是国家和民族赋予它们的使命与担当。高等院校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特色文化育人的共性蕴涵。
1.政治性蕴涵。坚定学生的政治立场是高等院校特色文化育人最核心的共性蕴涵,我国高等院校特色文化育人明确坚持的政治蕴涵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它最鲜明的政治底色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不动摇,根本任务是落实好立德树人要求,关键着力点是抵御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坚定文化自信,新时代的目标主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
2.道德性蕴涵。“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高等院校特色文化育人重要的共性蕴涵。道德教育对我国公民具有普适性,不会因为接受教育类型的不同而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本质要求产生差别,只会因教育类型不同而存在教育方式、教学方法等差异。新时代我国要求所有学校都要全面履行好立德树人的职责,把学生培养成“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滋养心灵,文化涵育德行,文化引领风尚”。[6] 新时代道德教育的价值向度引领了高等院校特色文化育人的道德蕴涵,具有普遍提升大学生德行的力量。
3.知識性蕴涵。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知识能力是高等院校特色文化育人存在的共性蕴涵。新时代我们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具备“真才实学”“知识学识”“真知灼见”等基本素质[7]。所以加强大学生的知识教育是各高等院校特色文化育人都需要重点聚焦的问题。同时,“守住文化根脉,让文化代代传承”也是高等院校的文化使命。所以促进学生认识我国的文化特性、文化精神、文化价值,从而厚植起学生的文化情感、文化自信,是各高等院校特色文化育人都需要普遍关注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个性蕴涵
国家确立类型教育属性的定位预示着职业教育将“开启崭新图景”[8],同时预示着职业教育将“从依照普通教育层次办学模式全面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突出的类型教育转变”[9]。这意味着高职院校教育与普通本科院校教育会体现出更多的区别,因而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需要认知、适应以及利用这种个性蕴涵。
1.专业性蕴涵。以专业为依托是高等院校教书育人的重要特征。类型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普通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将显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如表1所示)。这些差异的存在为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个性蕴涵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高职院校专业的鲜明个性特征,使特色文化育人载体包含更多的劳动文化、匠心文化、技术文化、行业文化以及企业文化等,使特色文化育人功能更倾向于应用性和实效性,使特色文化育人方式更偏向于适应学生的感性认知思维,应将特色文化育人的主要着力点放在实践性、实操性上。
2.技术性蕴涵。“学生将以何谋生和发展?”这是高职院校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面向国家发展形势,立足市场人才需求,根据学生实际条件,“高职院校学生掌握一门技术是日后谋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已成为社会普遍认识。因此技术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系统中居于“中枢神经地位”,“技术性是其基本特征之一”[10]。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必然要紧扣“技术性”的蕴涵,兼顾发挥“展现高职院校技术特性”以及“预防高职院校文化缺失”的双重作用。这种蕴涵一方面体现在构筑技术理性文化、技术创新文化、技术伦理文化等文化谱系之中,以精准和贴近学生实际需求的技术文化开展特色文化育人;另一方面体现在发扬人文主义精神之中,以技术文化育人避免学生过度技术崇拜,增强学生的文化力,帮学生树立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和谐统一的价值观。
3.职业性蕴涵。职业性是指“经过专门的培训,培养出具有从业资格的职业人”[11]的属性,具有知识实用性、能力实践性、工作预备性等特点。职业性是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应有之义。在类型教育发展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的“职业性”以及内涵将会被进一步拓展和深化。高等职业院校特色文化育人要以职业性蕴涵为中心,以厚植学校职业特色理念为基础,以学校职业特色教学为主体,构建起展现学校自身个性的职业文化;同时善于以特色文化育人为突破口,用职业文化赋能新时代高职大学生,塑造“道德文明、技艺精湛、精神博雅”的高层次职业人。
二、坚定文化涵养功能: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的逻辑机理
“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12]文化育人能够为新时代教育深化改革提供价值内核支撑。职业教育“必须‘技能与‘文化两手抓,‘双条腿走路”[13],所以类型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加强而不是弱化特色文化育人,其根源在于特色文化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涵养功能。
(一)树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精神旗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的重要意义:“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14]类型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精神力量,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推动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才,为学生走好人生道路赋予精神力量。
类型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有利于树立坚定文化自信的精神旗帜,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大核心文化载体培养学生的精神内核。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涵养高职院校学生的民族精神,提升他们对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根脉的认知,推动他们学习传统美德,培育他们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以“文脉”为基本点助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通过革命文化的教育涵养高职院校学生的革命精神,深化他们对革命历史、革命成就的认知,引领他们继承和发扬优秀革命传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从而以红色基因为纽带助力红色江山代代相传。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助于涵养高职院校学生改革创新的实践精神,增强他们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基本规律的把握,激励他们投身于改革的大潮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实现民族复兴梦。总之,特色文化育人是树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精神旗帜的重要条件,在类型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要以特色文化育人为途径,培养学生作为公民的基本素质。
(二)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技术素质
技术,从自然属性层面分析是指人体器官的形状与功能的延伸与强化,从社会属性层面分析是指一种社会文化过程。技术是职业教育发展成为类型教育的逻辑支持,“技术作为职业教育‘质的规定,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要素,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表征,更是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界限”[15]。在类型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不能仅仅强调技术的自然属性,而是要强化对技术的社会属性的认识和实践。
类型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有助于增强技术素质,运用特定的技术文化载体涵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出能够正确发明、使用、操作技术的专门人才。一是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能让技术发展史进入学生视野,让学生认识到技术不能异化成为束缚人的工具,而应当成为人走向自由理性和自由意志的“助力器”。二是高职特色文化育人能让技术哲学思维渗透进学生思想,培养大学生对技术发展规律的把握,帮助大学生辩证看待技术发展的“利”与“弊”以及“真”与“假”,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技术觀。三是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能使技术伦理影响大学生的技术行为,帮助大学生树立运用技术的道德规范。总之,特色文化育人为高职院校增强学生的技术素质提供了方法论支持,在类型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要重视技术的社会属性,让技术在“工具性”“功利性”的基础上融合更多的人文关怀、精神品格、社会责任等元素。
(三)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工作者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外素质,包括心理、品行、技能、礼仪、沟通能力、价值追求、发展潜能等多方面要素。类型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要聚焦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把他们培养成具有深厚职业素养的“职业人”。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成为“职业人”的关键条件,是让学生保持终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职院校培养大学生深厚的职业素养需要多路径共同作用,其中文化育人是可以充分依托的有效路径。
类型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有助于提升职业素养,运用特定的职业价值、制度文化、生态文化以及服务文化等元素,涵养大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操守、职业能力、职业人际交往、职业礼仪、职业技术等(如图1所示)。从显性涵养层面而言,高职院校重视特色文化育人有助于将职业文化教育的相关课程纳入人才培养体系,确保有相应的学时、场地、师资、制度;从隐性涵养层面而言,高职院校重视特色文化育人有助于将职业文化融入大学精神文化底蕴、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校企合作交流,营造良好的职业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职业文化的熏陶。总之,特色文化育人是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职业素养的有效路径,在类型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要着力发挥特色文化育人的优势,塑造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品牌特色。
(四)厚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文化底蕴
有学者指出:“没有文化的职业教育就是纯粹的雇佣行为。”[16]显然,文化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高职院校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公民、“技术人”以及“职业人”,还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文化人”。从高职院校走出来的新时代大学生不能只是生产一线的“机器人”“工具人”,更要有审美情趣、文化自信,能展现出一定的文化软实力。然而,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底蕴相对薄弱,这是高职院校在向类型教育转变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所以在类型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强化特色文化育人具有逻辑必然性。
类型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具有涵养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应有之义,一是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是对文化价值的呈现与肯定,能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化存在的社会意义以及个体的价值意蕴,在唤醒文化意识的同时厚植文化底蕴。二是高职院校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技术文化、职业文化、校本文化等特色文化涵养学生的知识、精神、价值,这在本质上是一个厚植学生文化底蕴的过程。三是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有助于营造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接受文化熏陶创造条件,借助隐性影响力厚植学生的文化底蕴。总之,特色文化育人与厚植学生文化底蕴是同向同行、相得益彰的过程,在类型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夯实文化底蕴的基础,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文化底蕴的职业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
三、凝聚多维文化力量: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的路径构建
在类型教育背景之下,人们应该“以类型教育思维”“以类型教育的眼光和策略”分析、反思和解决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17]。所以在新形势、新要求下高职院校要以“凝聚多维文化力量”为中心构建提升特色文化育人效果的有效路径。
(一)建立协同机制,构建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主体力量
在类型教育背景下践行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首先要“机制先行”,通过建立多元的协同机制,壮大特色文化育人主体力量。一是产教紧密融合是类型教育改革创新的方向,所以要重点完善校企协同的特色文化育人机制。学校要与企业建立多种合作渠道,既要面向企业的需求提高文化育人的精准性,又要发挥企业的文化力、影响力、渗透力,增强特色文化育人的效果。二是学校要发挥实践基地、实习基地、教育基地在特色文化育人方面的依托作用,同时要挖掘实践基地、实习基地、教育基地蕴含的文化元素,完善校地协同的特色文化育人机制。三是要促进学校与学校、学校与其他教育机构的互助合作,合作教育单位之间形成资源共建、资源共享的模式,打造特色文化育人资源建设共同体,完善学校与其他教育单位之间相互协同的特色文化育人机制。总的来说,高职院校要建立和完善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发挥它们对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的作用(如图2所示)。
(二)坚持内容为本,构建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文化体系
特色文化育人的必备条件是“有文化”,同时“文化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特色文化育人质量的高低”,所以更高的要求是“有高质量的文化”。类型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要坚持“内容为本”的理念,构建高质量的文化体系。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以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中心内容,以坚定学生政治立场、政治方向作为目标追求,构建巩固国家意识形态的政治文化体系。二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心,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融合思想道德文化、地方本土文化、通识文化知识,以培育民族精神和满足个人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构建完善理想人格的精神文化体系。三是基于学生的专业,建立“专业+行业”文化课程。四是基于学生学习的专业技术,突出技术物质文化、技术精神文化、技术制度文化、技术行为文化等特色,构建促进学生理解技术和提升道德伦理的技术文化体系。五是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以企业文化、匠心文化、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创新文化为主体,构建提升学生职场文化软实力的职业文化体系。其中,政治文化是灵魂,精神文化是引领,专业文化、技术文化是特色,职业文化是关键,“五位一体”共同构成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的文化体系。
(三)“情理趣”相融合,构建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话语体系
话语体系是指“一个融合感性、知性和理性的表达系统”[18],需要综合运用概念、推理、判断和交流等方法。所以构建特色文化育人话语体系的中心是讲好“文化故事”。高职院校与普通院校学生在认知基础、学习思维、学习方式、语言偏好和目标追求等方面存在不同。类型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要立足于学情分析,坚持精准育人,构建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情理趣相融合”的话语体系。一是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要“动之以情”,传递“有温度的文化”,这既要做到为学生成长提供文化养分、文化关怀,又要做到让文化展现人性的温暖、民族的高度、文明的光辉,构建起具有文化共情价值的话语体系。二是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要“晓之以理”,传递“科学的文化”,把文化发展规律讲深讲透,引领学生把握文化真谛,构建具有文化真理价值的话语体系。三是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要“寓教于乐,生动有趣”,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之中实现文化的创造性和创新性表达,构建具有文化趣味价值的话语体系。在特色文化育人中“情”“理”“趣”各具功能价值,只有做到互相融合才能发挥话语体系的最大效應。
(四)强化平台赋能,构建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实践阵地
平台是指主体与客体建立关系或者形成影响力所要依托的舞台、工作环境等。类型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只有搭建平台、强化平台,才能有效赋能特色文化育人“由无到有”“由虚变实”“由弱到强”。一是搭建特色文化育人研究平台。通过建立研究协会,组织一批教师积极开展特色文化育人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深入把握特色文化育人规律,夯实特色文化育人的实践基础,打造特色文化育人的评价体系。二是搭建特色文化育人教学平台。包括线下教学平台、线上教学平台以及两者融合。线下平台主要开设系列特色文化育人课程、开展系列特色文化育人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课堂、社会实践等线下途径参加学习研修;线上平台主要打造特色文化育人在线精品课程、在线资源库、虚拟仿真平台等,使学生能够克服时间和空间限制展开学习研修。线上线下平台要共同构建:以线下为基础,保障线上核心资源;以线上为提升,拓展线下教学渠道。三是搭建特色文化育人合作平台。成立特色文化育人工作小组,全面增强与企业、其他学校等多主体的沟通合作,让多元主体助力特色文化育人工作的开展。四是搭建特色文化育人融媒体传播平台。学校要盘活和整合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B站、学校报纸、学校期刊、校园广播台、校园电视台等新旧媒体力量,传播特色文化育人的资源信息,强化隐性教育,扩大学校特色文化育人的社会影响力。
结 语
职业教育被确定为类型教育,意味着高职院校教育将会发生“质”的变化。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要顺应、遵循类型教育“质”的规定性。在职业教育类型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要在保持政治性、道德性、知识性等共性蕴涵的基础上,彰显专业性、技术性、职业性等个性蕴涵,充分实现涵养学生精神、技术技能、职业发展以及完善人格等方面的价值,突出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的逻辑机理。为了推动类型教育深入发展,高职院校需要在构建协同机制、内容体系、话语体系、依托平台等方面下真功夫,促进特色文化育人取得更高实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9]文化育人具有坚定文化自信的战略意义。所以类型教育背景下要长期持续推进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建设,促使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助力实现民族复兴。
参考文献
[1] 钱吉奎.类型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21(24):43-47.
[2]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2019-02-1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2022-04-21.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
[5] 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人民教育,2018(18):6-9.
[6]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人民日报,2016-12-09(010).
[7] 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要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60.
[8] 路宝利,缪红娟.职业教育“类型教育”诠解:质的规定性及其超越[J].职业技术教育,2019(10):6-14.
[9] 王兴.职业教育类型发展:现实必然、价值取向与强化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6):43-48.
[10] 刘刚.技术人文教育——高职院校的战略选择[J].职教论坛,2011(36):15-19.
[11] 孙立会,刘思远.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教育性:偏差与融合[J].当代职业教育,2019(02):49-55.
[12] 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8.
[13] 杨东铭.基于“主题+品牌”的职业院校文化育人创新[J].河北职业教育,2020(06): 29-32.
[1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01.
[15] 尚晶,李宪印.职业教育类型逻辑的内在寻求:对“技术”“教育”“职业”的哲学澄清[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1):36-43+50.
[16] 王兴立.中国职业教育的文化底蕴与当代启示——中国文化背景的技术哲学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21(28):49-54.
[17] 张健.类型视野下对职业教育特性与发展的再审思[J].教育与职业,2020(14):26-32.
[18] 陳锡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2.
[19]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9.
收稿日期:2022-12-23
基金项目:2021年广东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习近平新时代文化育人重要思想研究”(2021GXJK042);2021年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高职院校思政课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GDJG2021242); 2019年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项目(人文社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课的应用研究”(2019GWTSCX052); 2020年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高校思政课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理论蕴涵和思路方法研究”(JGXM202020)
作者简介:甘子成(1983- ),男,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