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角下的“古词新唱 ”
2023-05-30栗雪MarianoT.BagasolJr.
栗雪 Mariano T.Bagasol Jr.
【摘 要】我国的古典诗词文化历经千年之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醒目标签。在倡导文化自信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古典诗词歌曲这样的艺术形式将其传承。高校作为古诗词歌曲教学的主要平台,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现今存在的教学模式陈旧、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着古诗词歌曲的发展。本文通过探析古诗词歌曲在高师院校教学中的发展策略,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文化自信;古诗词歌曲;声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1
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它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一、文化自信的寻根之旅——古诗词文化
诗歌作为一种传统文学体裁早在西周至春秋时代,就产生了大批辉煌篇章,其标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而《楚辞》以其汹涌的情感和瑰丽的想象铺陈华美的语言,勃发出极强的浪漫色彩和艺术感染力,成为中国诗歌发展的又一重要源头。而后诗歌的发展经历了汉乐府时期和建安时期,而到南北朝时期,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就是民歌的新发展。代表作又南朝的《西曲歌》《子夜歌》等。北朝的《木兰辞》更是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诗歌的发展在唐宋两朝进入了黄金时期,唐诗也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而在唐诗的高峰之后,宋人另出蹊径,开启了以文为诗、追求平淡的诗歌发展方向。而后的元明清时期,在诗词的创作上形式更为灵活,文字更为通俗,在内容上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有较强的现实性,在风格上则更尖锐泼辣,清新幽默。此时期诗歌发展可分为两个时期,而前期的代表作家关汉卿。马致远等,作品大多质朴自然,比较接近民歌,而后期的作品风格则趋于典雅工丽,讲究格律词藻,内容开始远离现实。这一时期的诗词虽然发展,但是创新和拓展之处较少。中国古典诗歌的生命力极其旺盛长久,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变化、革新,为中华民族先后培植出先秦诗骚、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文人诗、唐诗、宋词、元曲等一朵朵诗苑奇葩。她不但以自身独特持久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后人不断去欣赏、去品味,而且用她所承载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励着我们,去创造新的诗歌艺术、新的民族文化。千百年来启迪着人们的思想,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经久不衰。然而对于现代人民而言,古典诗词文化似乎离我们的生活距离遥远,现代生活工作节奏之快使我们很难抽出一定的时间来潜心研读,导致近年来传统诗词的继承发展的脚步日趋缓慢。于是,古典诗词歌曲就应运而生了,它结合当代音乐曲调配合传统诗词唱词,既开拓了一种全新的音乐形式,使其更容易融入现代人们的生活,又加深了对于传统古诗词的传承作用。对此,央视的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栏目秉承了这一对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的理念,做出了建设性地尝试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效果。所谓“言之不足,歌之”,歌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承载着我们国家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输出我们自己的文化内涵,我们是做有根可寻的传统音乐,更新的是旋律,不变的是千百年来的家国情怀。
二、古诗词歌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古诗词歌曲地位不高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以学习西方艺术歌曲为主要学习载体的声乐学习氛围。古诗词歌曲虽偶有涉猎,但数量较少,仅作为补充性内容存在。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古诗词歌曲学习需要历史文学知识作为基础,而学生历史知识的匮乏也造成了学习古诗词歌曲演唱的难度加大。而历史文学知识的匮乏也反映出我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自信。二是西方艺术歌曲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并且与学生平时的练声曲发声方式相似,学生接受起来更加容易。而我国古诗词歌曲还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教学体系,以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够循序渐进地系统化学习。中国的古诗词歌曲长期以来处于“候补”状态[5]。这种以西方艺术歌曲为主导,我国古诗词歌曲作为辅助教学的声乐教学模式实际上是被外来文化所控制的局面,这样就导致了我们传统的古诗词得不到很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也是对我们本土文化不自信的体现。
(二)教师积极性不高
教师对于古诗词歌曲教学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对于我国传统古诗词、历史文化知识的匮乏,导致对于这类作品教学所产生的畏难情绪。二是,在古诗词歌曲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中国式吟诵咬字归韵的问题,把握好唇齿舌喉的发声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教师花费一定时间去研究和学习发声技巧。这些从根本上来说,还是教师对于古诗词文化的兴趣不浓厚,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不自信。在当今这样多元文化纵横的时代,网络技术带来更多的文化冲击,“快餐式”歌曲显得更通俗,接受起来没有门槛,更适应大众的需求。三是,教师的艺术修养和品位不够高,还不能够充分了解我国传统古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高校缺乏相应的教材
教材是教学中最基本的工具。据对某几所师范类大学声乐专业随机调查显示,高师院校在古诗词歌曲课堂教学中均没有使用相应教材。大多教学曲目是从已有的包含古诗词歌曲的书籍中抽选出来作为教学曲目使用的,没有分级和分层次的统筹安排。教材的缺失使学生的学习古诗词歌曲的效果堪忧。[7]
三、文化自信视角下“古詞新唱”的策略探究
(一)加强整合师资力量
教师是教学质量保障的首要条件。古诗词歌曲的教学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声乐教师若不具备一定的文学知识,那么在歌曲作品内容分析上,很难达到充分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因此,加强整合师资力量,一是要拓展声乐教师的历史、文学方面的知识储备,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例如可以在全校开展古诗词歌曲精品系列课程评选活动,对优秀作品进行展播;二是可以充分利用师范院校学科种类丰富的特点,整合学校的师资力量。例如,音乐学院教师与文学院的教师可以开展联合科研活动,从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发声技巧、创作技法能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同时也应兼顾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情况,制定出一套适合院校实际的古诗词歌曲教学策略。其次,还拓展上课形式[6],例如设置合作课堂的教学方式,将语文老师和声乐老师的专业能力结合在一起,以语文 +声乐的上课方式,充分调动所有老师各自的特长优势,帮助学生了解古诗词歌曲创作历史背景,感受歌曲表达的思想情感,为学生更好演绎古诗词歌曲奠定文学基础,更好地完成古诗词歌曲的教学。二是筹建一个该领域的网络人才库,让更多相关的专家学者加入到人才库,这样不仅是校内教师资源,同时可以吸纳校外教师加入,既可以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又可以互通有无,共同进步。作为高校音乐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对于文化的自信应该体现在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古诗词领域研究中应该有所担当。
(二)搭建古诗词歌曲研究平台
近年来,各高校纷纷推出了专项古诗词研究中心,例如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的中华诗词研究中心,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等等,大力推动了我国古诗词文化的发展,同时为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践行文化自信做出了贡献。然而对于古诗词歌曲的研究中心目前却只有中国音乐学院有,几乎是空白。因此,搭建一个古诗词歌曲研究的专项学术平台是对于古诗词歌曲形成更加成熟的教学体系做铺垫,师范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其学科众多的特点,诗词、曲调研究的教师、钢琴伴奏教师都可以吸纳进平台,各司其职。一是定期进行座谈,对本校原创的古诗词作品进行研讨,并通过专家评分和大众投票等形式选出原创优秀古诗词歌曲作品,激发师生的创作热情。在全校营造一种古诗词歌曲的氛围。二是,对平台研究成果存档,形成有见地的学术课题等。建立专项的研究中心是对古诗词歌曲的自信,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对于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调整课程设置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不仅仅是对于演唱者一般意义上的技术考量,在字数凝练的背后更加要求演唱者充分理解唱词并且通过自己的二度创作诠释好作品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情绪情感。因此不仅需要发声技巧的因素,更要求演唱者有一定的优秀传统文化理论知识做铺垫,如若在对于歌词所表达的背景、情感理解不透彻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和演唱,无异于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是关键,头脑中有故事,眼中有风景,心中有情感才能表达得好作品。在文化自信的视角下,我们的课程设置是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而展开的,如何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内涵,汲取我们的文化智慧是我们教学的初心。首先,建议师范院校能够利用其学科综合性的优势,在文学院和音乐学院应为学生开设基础性的选修课程,例如《古诗词作品鉴赏》《古诗词歌曲的发声与咬字》等等,使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可以选修与古诗词歌曲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借此课程的开展还可以衍生出相关专业的社团,进行一些专业专题课程展演,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对于声乐专业的学生古诗词相关课程应作为必修课程,并建议增开钢琴伴奏织体研究课程,古诗词歌曲的演唱与钢琴伴奏的配合是紧密相连的,而不仅仅作为背景而存在。鉴于学习过程的需要,理论课的学习进度要适当先于声乐课学习内容,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作品,从而更好地诠释作品的内涵。学生要先知道自己唱的是什么,再进行演唱,而不是唱完了再去研究唱词,这就容易本末倒置了。
(四)开展线上线下学术交流活动
组织开展一些线上和线下的古诗词歌曲的教学科研论坛活动和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实践活动,实践是强化认知的必然途径,任何事情都无法脱离实践而发展。学校还可以创办古典诗词专题音乐会,让学生在参与中找到兴趣,在参与中加深学生对于古诗词歌曲的热爱。其次,还可以通过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例如与高校与中小学联合设立古诗词社团,学生可以借此作为实习的机会,将自己所学教授给中小学社团的学生;定期进行交流演出,例如高校可以选派学生走进社区进行演出展示其教学成果。艺术来源于生活,通过高校的培养,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归生活中去。进行交流演出、专场音乐会的形式也是当代大学生自觉践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7]
(五)编写教材
教材作为指导教学的重要媒介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负面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但目前市面上古诗词歌曲的专业教材相对稀缺,已出版的古诗词歌曲书籍有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的陈剑波教授的《中国古诗词歌曲精编》,里面除附正谱之外还加入了歌曲简介和演唱提示;还有一本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音乐学院戴滨教授的《中国经典古诗词歌曲集》。但作者都来自于专业音乐学院,由于学生实际专业水平和教学目的有所差异,曲目选择也是有所侧重,并不一定适用于高师院校学生使用。因此,编写适用于高师院校的古诗词歌曲教材显得十分有必要。 在编写教材时,首先要充分利用高师院校学科综合的优势,除了音乐专业老师,还可以抽调文学院、历史学院相关研究的老师共同成立古诗词歌曲编写小组。其次,在编写教材时应根据不同作品的风格特点,进行演唱提示,例如在编写作品《如梦令》的时候应注意到其戏曲风格特点,运用戏曲的润腔,加入了波音、颤音、滑音等运用,因此在教材编写时应拓展相关戏曲知识以及装饰音演唱技巧的提示,这对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都有一定的参考作用。编写时特别要注意的是,应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对曲目进行梳理,例如可以根据年代、风格、难易等级等为参照来排序,这样能够在遵循学生学习过程循序渐进的基础上加深对作品的认知。[3][7]
四、结语
作为高等师范类院校的师生,对于古诗词歌曲的学习和实践,我们深感任重而道远。对于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古诗词文化,我们有着深沉的热爱。我们当代高师人承载着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责任和使命,只有从搭建学术平臺、加强教学团队整合、调整课程设置、编写教材等方面做出适应当代古诗词音乐教学的调整,才能够有利于我们探索出一条恰当的古典诗词歌曲发展之路,以期为践行文化自信,传承和发展中国古诗词音乐做出高等师范院校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思.文化自信视角下大学生传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研究[J].艺术鉴,2020(21).
[2]刘媛媛.我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黄河之声,2020(11).
[3]中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 宁馨锐.艺术评鉴. 2022(04)
[4]国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探究[J]. 饶泽荣.音乐探索 .2011 (01)
[5]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高职院校声乐教学中应用与思考[J].肖宏.中国文艺家.2021(08)
[6]高职公共艺术课程中古诗词歌曲的教学[J].周夕铌.艺海.2021(03)
[7]中国古典诗词歌曲融入高校声乐教育的路径[J]. 曹杨,耿瑞阳.大观(论坛). 2022(07)
作者简介:栗雪(1990—),女,汉族,河北邯郸人,硕士研究生,邯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民族声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