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问题及对策

2023-05-30何婕

广西教育·A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小学科学核心素养

【摘要】本文针对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合作探究方面存在的合作探究流于形式、缺乏深度、未能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缺乏有效评价等问题,依据核心素养的内涵要求研究小学科学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影响因素,提出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培养信息共享能力、培养合作探究能力、拓展合作探究深度和打造以评促学体系等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科学 合作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1-0093-03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备受业界关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科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科学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方面。其中的探究实践主要是指学生在了解和探索自然、获得科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生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总是怀有强烈的好奇心,看似对科学很感兴趣,其实只是热衷“观赏”各种科学现象或实验,一旦进入探究环节,学生就会显得力不从心,或者只能进行浅表的知识探究。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科学课堂中处于被动地位,难以形成深刻的知识记忆,不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不断革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注重启发性教学,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切实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从小学生的特点出发,在课堂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引领学生深化探究实践,通过合作探究方式启迪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逐渐学会从科学的视角分析和解决问题。

一、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合作探究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在科学课堂的探究活动中,会出现学生刚开始时兴致勃勃,进入探究环节后则好奇心减弱,甚至对严谨、细致的探究流程表现出抵触情绪,导致探究热情下降。尤其是在合作探究活动中,会出现有的学生接到合作探究任务后不商量、不讨论,自己埋头单干;有的学生没有独立思考,人云亦云,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讨论和合作中来;有的学生若无其事地做与之无关的事,坐等探究结果。这些“合而不作”“合而滥作”的现象使合作探究流于形式,会造成探究活动陷入低效或无效状态。

(二)合作探究缺乏深度

造成合作探究缺乏深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课堂时间有限。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师既要讲述新课内容,还要布置科学实验、讲解探究流程、组织探究实践、进行总结评价等,这让原本已经不多的课堂时间更加紧张。为了赶上课程进度,很多合作探究活动只能匆匆进行,有时候学生的互动讨论还没深入进行就被要求出具结果。其次是学生的科学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在合作探究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在讨论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偏离讨论主题,从而造成合作探究缺乏深度。最后是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监督能力不足,在合作探究中很容易开小差,被外界环境干扰。

(三)合作探究未能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

核心素养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除基础文化知识方面外,还包含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解決问题能力等多个方面,这些内容从不同的层面促进学生的素养发展。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在进行科学课程教学时往往关注一些科学概念的渗透和学习,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科学课堂的合作探究活动中,教师更注重学生合作得出的最终结果,而对学生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探究、在探究思维上有哪些优点和不足、在合作过程中获得了哪些启发等缺乏关注。教师缺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识,在探究活动中不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探究和实践,难以真正将教学实践和学科素养进行深度融合。

(四)合作探究缺乏有效的评价模型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当前科学课堂尚未建立起多元评价机制,从而影响了合作探究反馈的时效性和启发价值。有的教师在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只重视对小组整体的评价而忽视对个体的评价;只重视对合作成果进行评价,而忽视对合作过程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合作过程以及探究成果的评价相对不足,造成一些合作探究活动“水过无痕”,难以及时反馈探究成果,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帮助不大。而且在合作探究评价中,教师以总结性评价为主,很少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这就造成一些学生对合作探究的误解,认为只要完成探究任务即可。学生在探究活动后没有自评或互评形式,不能有效促进学生对自我和他人的合作探究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势必会影响学生科学探究实践素养的发展。

二、培养小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加强合作指导,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

合作探究学习要求学生要有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理解集体协作的意义。但小学阶段的学生个体表现欲极强,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均相对薄弱,导致在小学科学合作探究活动中出现“合而不作”“合而滥作”等现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对学生加强合作方法的指导和合作技能的操练,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有效的指导和科学的预设,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深入思考、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快速掌握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从而发展科学思维,逐渐培养科学态度和责任。

例如,在小学科学合作探究实验教学中,教师将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一个实验小组里既有侃侃而谈的“外交官”,也有不善言语、但认真细致的“观察员”,还有敢想敢做、动手能力强的“冒险家”。小组内有不同特点、不同优点的学生,可最大限度地实现小组成员的结构优化,为学生互相启发、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合作学习创造条件,奠定基础。实验小组确立后,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充足的实验材料,重要的是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验操作方法指导,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探究实验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等都将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升。

(二)營造交流氛围,培养信息共享能力

交流是合作探究学习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合作探究顺利进行的基础。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表现良好,但是,在讲述自己的思路、分析科学原理和探究步骤时,则会词不达意,影响探究成果的呈现,对科学学习造成不利影响。而在合作探究中,学生之间需要时刻保持互动交流,学生要说出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要听其他同学说,这就要求学生加强沟通交流,促进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让合作探究的课堂充满活力。因此,合作探究既是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知识分享、整合和应用的过程。在合作探究中,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知识和见解,听取他人的思路和建议,有助于其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科学世界,发展科学解释和表达能力。学生的信息发掘、提取、应用和共享能力在合作探究中非常重要。所以,教师要在科学课堂的合作探究活动中努力营造浓郁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氛围,以此吸引学生主动分享自己所获取的知识信息,促进学生实现信息的共享。

例如,在“观察岩石和土壤”的科学活动中,教师以观察土壤为例,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信息分享预设:“你在草地上玩耍时,发现土壤有什么特点,摸起来有什么感觉?”“土壤上面有哪些动物和植物?”“不同地点的土壤有什么差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记忆搜索答案,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得出不一样的信息,如:有的学生说“草坪土壤是湿润的”,有的学生则认为“土壤只有刚浇过水是湿润的,平时是比较干燥的”。学生的观察角度不同、表达方式不同,信息的呈现也有所不同。信息共享起到了集思广益的作用,差异化的信息能够激发学生的多元思考,从而提高学生沟通交流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创新合作实验,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强调的是求知的过程和体验。实验是小学科学课堂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在科学课堂中创新合作实验,帮助学生观察、认识各种科学现象,并分析其中的科学原理。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创设适宜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合作探究活动中,通过在科学实验中大胆假设、动手尝试、严谨求证,形成合作主体间的良好互动。

例如,在《观察我们的身体》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创新合作实验,让学生了解身体的基本结构和左右对称性。如:教师设计拼图实验,让学生以直观的方法动手体验,感受人体的基本结构。在了解人体左右对称性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出示画板,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派一名同学作模特、一名同学作画家、另外两名同学为小助手,将模特身体的一半轮廓画在画板上,然后模特站在画板前,让学生观察人体的左右对称性。教师在科学课堂中设计不同的活动环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收获新知。

(四)精选合作内容,拓展合作探究深度

探究内容对于学生的合作探究效果有直接影响,学生只有对探究内容感兴趣,才能主动投入其中。所以,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精心选择和提炼合作探究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让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

例如,在研究“土地侵蚀原因”的合作探究中,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关于黄土高原地貌的网络图片,并以此为合作探究导入点:“同学们,大家看到的是黄土高原,高原地表已经被严重侵蚀。现在,每个小组成员结合学过的知识,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土地侵蚀?”学生观察图片,组内讨论后提出了雨水冲刷、植被覆盖不足、土地坡度较大、空气干燥等可能的原因。教师把这些合作探究成果书写在黑板上,每个小组由一名汇报员讲述本组的分析结果和判断理由,组内其他成员可以进行补充。用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能够使学生从表象出发针对问题本质进行深入思考,而合作过程就像“思维过滤器”,可以帮助学生提炼关键信息,从而避免学生在合作中人云亦云或者想当然,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大有裨益。

(五)注重科学评价,构建以评促学体系

课堂评价是认可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形式。在科学课堂的合作探究中,教师要将小组整体评价、个体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努力构建以评促学体系,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到自己“时时被关注、处处受重视”,从而提高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强化科学探究的成果,促进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逐步提升。教师的评价要做到及时、有针对性,同时有科学的评价指标和实施原则。比如在合作探究评价中,教师可以从合作探究能力、创新学习能力、发言积极性、记录小能手、问题解决小专家、合作纪律之星等方面设计星级评价表,对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评价。

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入学生自评、小组自评、小组互评等形式,让学生成为合作探究评价的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反思以下问题:合作探究中我的表现如何?在哪个环节表现出色或存在不足?其他同学有哪些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在合作探究中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怎样在合作探究中表现得更好?学生主动反思和评价,要比教师一次次提醒或强调更见实效。将自评和互评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这也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核心素养的一条捷径。

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要求出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注重营造互动合作、深入探究的浓厚氛围,为学生创造更多合作探究机会;从学生的科学兴趣、学习习惯、行为特点等出发,教师应着力优化科学教学活动的内容,丰富合作探究形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学会主动思考、主动分析问题,能够在探究实践中掌握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拓展思维深度,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科学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循序渐进,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促进“知行合一”,小学科学课堂也会因此充满创新活力。

参考文献

[1]梁婉云.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思维能力培养问题研究[J].科技风,2020(15):29-30.

[2]熊晓辉.核心素养视域下如何构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5):78-79.

[3]李小海.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6):94.

[4]吴秋影,高翔.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科学创新教学设计策略[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9,35(4):53-56.

[5]吕卓卓.基于小学科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15):179-180.

注:本文系2021年南宁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C类课题“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科学低年段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2021C162)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何婕(1988— ),广西梧州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科学教学。

(责编 韦榕峰)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核心素养
以“问”发展小学生科学学习能力
基于MOOC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探究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